APP下载

我国农村信息化区域差异及演变研究

2013-08-31周建农张星星彭爱东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7期
关键词:百户区域间差距

●周建农,张星星,彭爱东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 210014;2.南京农业大学 信息科技学院,南京 210095)

1 引言

农村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主要是以信息技术装备农村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应用,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推动力量,且对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本身也成为近年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在全国范围内,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人才以及信息利用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区域之间,还存在于区域内部。以最具代表性的农村居民手机与电脑拥有率这两项指标为例,2010年东部地区农村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166.72部,西部地区为127.38部;东部地区农村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为20.21台,西部地区则只有3.94台。再看区域内部,东部地区中,北京农村每百户移动电话最多,达到219.07部,而河北只有115.36部;上海农村每百户家用电脑达到59.83台,海南则只有1.94台。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区域内部的信息化差距远远大于区域间的差距。定量研究区域间及区域内部的农村信息化差距程度,分析导致这些差距的相关因素,对于协调全国整体的农村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之间的差异,如黄志文[1]对我国四大区域农村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发现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吕彬[2]分区域挖掘出江苏省苏南、苏北、苏中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短板因子,针对区域内部的差异研究鲜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统计学中的变异系数应用于农村信息化的区域差异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均衡指数,对我国区域间以及各个地区内部的农村信息化发展差距进行定量研究。

2 评价模型与方法

2.1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就是标准差系数,也称为差异系数、离散系数,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指标。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变异系数已经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得到应用,如易凤佳[3]等使用变异系数对我国城市化的地域差异进行了研究,从人口城市化及土地城市化两方面分别对我国东、中、西部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分析;徐莉莉[4]使用变异系数及加权变异系数等方法对我国省际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差异进行了测定与评价;马颖忆[5]等采用变异系数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对我国东、中、西部以及各个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鉴于此,本文将变异系数应用于农村信息化区域差距的研究中。

变异系数是指样本标准差除以平均数,是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值,在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的差异程度时,其不受平均数与标准差大小的限制。变异系数的数学公式可表示为:[6]

式中,V为变异系数,n为某一区域中的地区个数,xi为区域中第i个地区的农村信息化指标值,u为区域农村信息化指标平均值。变异系数V越大,表示各个地区间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越大。

2.2 农村信息化区域均衡指数及综合均衡指数

变异系数主要是衡量样本的分散度,而衡量分散度大小的倒数则可以理解成衡量趋近度大小,因此笔者采用变异系数的倒数来衡量区域发展的均衡度。为了使均衡的衡量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可比性,笔者选择了以参考系r的某一时间点的均衡度作为参考点,并提出“区域均衡指数”这一新的考核指标,该均衡指数IA为:

设F()t为区域农村信息化在第t年的综合均衡指数,其公式可表示为:

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说明

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是系统性、全面性、普适性、尽量量化及数据可获取性,目前学术界对于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国家信息化方面已有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7]具体到农村信息化方面,刘世宏[8]提出了六类25个指标的体系,黄志文[9]提出了五类别14个指标的体系。本文在考虑了数据的可获取性后选择了农村家庭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彩电拥有量等7项指标。其中,电话拥有量可以反映农民与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电脑及互联网是农村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渠道,农民对其拥有量直接影响到农民获取信息量的多少及信息获取满足程度,而信息消费指数则可以反映农民对信息的利用程度。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

3 研究区域及数据获得

3.1 区域划分

自1997年3月的“两会”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概念与战略思想后,中国经济区划开始采用“三分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等8个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等12个省市、自治区。

3.2 数据获得

由于2011年的数据较难获得,故本文各项指标均选择2005~2010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2006~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另外,由于农村家庭每百户互联网接入数这一指标通过公开资料无法获取,但该指标不论是对区域间的差异还是区域内部的差异影响都较大,所以本文所采用的农村家庭每百户互联网接入数这一指标数据由区域总体互联网接入数代替。每百人信息从业人员数则通过计算农村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从业人员在农村总体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得出。

4 实证分析

4.1 全国整体农村信息化差异分析

以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总体,根据公式1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变异系数(如表2)。

表2 全国农村信息化各评价指标变异系数

每百户互联网0.68260.59830.59740.54540.42080.3501接入数每百人信息0.42910.46010.44260.39560.41580.3913从业人员数平均每百元0.16660.14930.14510.15810.14300.1344信息消费量

通过表2可以看出,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区域间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的变异系数最高,达2.0523,说明相对于其他指标,区域间农民家用电脑拥有量的差距很大;其次较高的是每百户互联网接入数与彩电拥有量,分别达到0.6826、0.5051,相对于农民对家用电脑的拥有量,区域间对于这两个指标的差距较小。到了2010年,区域间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的变异系数依然最高,为1.1939,但和2005年相比差异已经大大缩小;信息从业人员数与每百户互联网接入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913、0.3501,虽然远低于电脑拥有量的变异系数,但较其他指标的变异系数为高,因此可以看出农民对家用电脑的拥有量、信息从业人员数及每百户互联网的接入数对农村信息化区域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看2005~2010年农村信息化各评价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民每百人信息从业人员数与平均每百元信息消费量的变异系数相对比较稳定,其中,每百人信息从业人员数的变异系数在2005~2006年间及2008~2009年间稍有上扬,但总体波动不大,其数值一直都保持在0.4左右,这说明全国不同区域之间信息从业人员数量的差距在2005~2009年间基本没有变化;农民平均每百元信息消费量的变异系数则在2007~2008年间略有上扬,但总体变化较小,跟其他指标的变异系数相比其数值在五年内都是最低值,说明在全国范围内,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农民的收入用在信息消费上的比例相差不大。区域间农村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互联网接入数以及彩电拥有量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农村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的变异系数下降趋势尤为明显,然而其变异系数数值在所有指标中一直保持最高水平,说明区域间农村家庭对电脑的拥有量差距虽然逐年缩小,但仍然是所有信息化指标中区域差异最大的;农村家庭每百户互联网接入数的变异系数在2005~2009年内一直都维持在第二位,到了2010年才降低到第三位,其数值虽然有所减少,但区域间的差异还存在,并没有明显缩小;农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的变异系数由2005年的0.5051下降到2010年的0.2522,区域间差异明显缩小。对于农村家庭对移动电话及固定电话的拥有量,其变异系数在2005~2010年间的变化并不大,且其数值一直都较小,可以看出在全国范围内,区域间农村家庭对移动电话及固定电话的拥有量差距较小,且变化不大。

4.2 区域农村信息化综合均衡度分析

根据公式1至公式3,选择2005年全国的农村信息化指标值作为参考点,可以计算出全国总体、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内部的农村信息化综合均衡度(见表3、图)。

表3 区域农村信息化综合均衡度

图 区域农村信息化综合均衡度

从表3可以看出,2005年,东部地区内部农村信息化均衡度最高,达到1.5570,其次是西部地区,均衡度为1.5290,中部地区在三大区域中农村信息化均衡度最低,但总的来说,区域内部农村信息化均衡度都高于全国区域间农村信息化均衡度。截至2010年,西部地区内部农村信息化均衡度变得最高,达1.9706,说明西部地区内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相差较小,越来越均衡;中部地区内部农村信息化均衡度最低且低于全国水平,为1.2556,说明中部地区有些省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而有的省份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较慢,从而使区域内部的差距较大。

从图可以看出,不论是全国总体,还是三大区域内部的农村信息化均衡度在2005~2010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差距在缩小。相比于三大区域内部的农村信息化发展均衡度,全国总体区域间农村信息化发展均衡度较低,这一现状在我国长期存在,但区域内部的农村信息化发展差异也不容忽视。三大区域中,中部区域内部农村信息化均衡度最低,且在2005~2010年间有一些波动,但是每次波动的幅度不大,最大值1.3102出现在2008年,其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全国水平,说明中部地区农村信息化的差距并没有随着全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差距的缩小而减小,反而在2009~2010年间的差距大于全国水平。东部区域内部在2005~2010年间的波动比较大,是一个从升到降,再从降到升的过程,但总体变化幅度不大。另外,东部地区在2006~2010年间的农村信息化均衡度低于西部地区,说明不是所有东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都优于西部,区域内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还普遍存在。西部区域的农村信息化均衡度总体来说最高,在2005~2010年间稍有波动,但变化幅度较之于东、中部区域较大,这可能是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的作用有所发挥。

5 结语

通过对我国总体及各个区域内部农村信息化均衡度的研究可以发现,基于变异系数的农村信息化区域均衡指数可以较好地用于对区域间及区域内部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评价工作。具体到实证对象而言,在全国范围内,构成区域农村信息化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农民家庭每百户对家用电脑的拥有量以及互联网接入数的差距较大,且差距在五年内都明显存在;对于区域间及区域内部农村信息化均衡度,全国区域农村信息化均衡度较低,但逐年变好,且幅度较大。中部区域内部各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差距变化幅度较小,均衡度接近于全国水平,且增长缓慢。东部区域内部农村信息化均衡度相对较高,但波动较大,总体增长也很缓慢。西部区域内部农村信息化均衡度变化较大,且高于东、中部区域。另外,从各个区域内部各评价指标的变异系数来看,2005~2010年间东部地区农村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变异系数的最小值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从这些结论中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内部的农村信息化发展差异相对于落后地区较大,在发达地区内部也有着两级分化的现象。改善区域内部的农村信息化均衡度对于全国总体农村信息化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区域内部的差异变小,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全国农村信息化均衡发展,因此,政府部门不仅要从全国总体层面制定农村信息化均衡发展的政策,还应从区域内部的层面来制定相关政策。

[1]黄志文.我国四大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6):12765-12768.

[2]吕彬,等.江苏农村信息化区域发展差异研究[J].江苏通信,2010(6):53-55.

[3]易凤佳,等.基于变异系数的我国城市化地域差异演变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23-127.

[4]徐莉莉.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省际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J].统计与决策,2012(4):107-110.

[5]马颖忆,陆玉麒.基于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特区经济,2011(5):273-275.

[6]王文森.变异系数——一个衡量离散程度简单而有用的统计指标[J].中国统计,2007(6):41-42.

[7]郑腾锐.初步分析《国家信息化构成方案》[J].情报科学,2003(1):101.

[8]刘世宏,许世卫.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方法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012-1022.

[9]黄志文.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2):158-161.

猜你喜欢

百户区域间差距
国家统计局:十年间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家电拥有量较快增加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试说幼儿园区域间各个区角学具制作与环境布置
数 字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外电入鲁后山东电网与互联系统区域间功率交换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