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的创造性行为类型

2013-08-30杨向东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3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创造性维度

朱 虹 杨向东

一、引言

创造性是指人们满足新颖性和实用性、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等标准的产品或行为。[1]通常,对创造性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领域,比如科学或艺术领域。[2]Runco等人(1986)通过研究发现,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创造性行为类型:艺术创造性(art creativity)、科学创造性 (scientific creativity)和日常创造性(everyday creativity)。[3]日常创造性是指在日常活动或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新颖性行为。它涉及到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生活设计(比如穿着有创意)、人际关系(比如善于挑选礼品)、文化参与(比如参与演出)等。日常创造性通常不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可度,而由本人或其周围小群体对其行为或产品的创造性予以肯定。而在艺术或科学等专业领域的创造性行为则以专门训练或学习为基础,需要达到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但是,从个体创造性发展的角度看,日常创造性可能是专业领域创造性行为的基础。[4]日常创造性更多表现为个体日常行为风格的一般性特征,与个体的探索性行为、好奇心等相关联。因此,日常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标示了个体的创造性潜质(creative potential)。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具有这种特征的个体将来进入特定的专业领域时,更有可能表现出创造性行为或取得高水平的创造性成果。[5]鉴于这种原因,本研究选择尚未进入正式专业领域的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探索该群体的创造性行为特征及其专业特异性,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研究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上海两所985高校中抽取了文、理、心理学、艺术类大学生共计360名,年龄在19-26岁之间。对回收问卷有效性和缺失数据进行分析后,最终调查样本由326名大学生构成。表1给出了调查样本中性别和专业领域的分布情况。

表1 调查样本的被试分布

(二)测试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为创造性行为量表(Creative Behavior Inventory,CBI)。[6][7]该量表由 56 个项目构成,列举了一系列与创造力有关的活动或成就。被试就每个项目报告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经历以及参与该项活动的次数。量表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

(三)数据分析方案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对中文版创造性行为量表的因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获取各因素得分。第二阶段以各因素得分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相关理论鉴别大学生创造性行为类型。第三阶段探索创造性行为类型与大学生专业、性别等的关系。所有分析均用SPSS16.0进行。

三、结果

(一)中文版创造性行为量表的因素结构

对测试数据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分析,并经Promax斜交旋转后,抽取得6个因素。表2给出了各个因素的名称以及不同项目在各因素上的负荷情况。表2给出了原量表中的52个项目。其他4个项目因在各因素上的负荷过低而被去除。根据因素负荷的情况,大学生创造性行为主要反映在音乐/舞蹈、生活设计、文学、艺术设计、绘画和科学等六个维度。除个别项目外,绝大多数项目只在一个维度上有较高的负荷。除了科学分量表维度的信度系数低于0.8之外(0.728),其他维度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在0.82以上(音乐/舞蹈:0.879;生活设计:0.866;文学:0.839;艺术设计:0.832)。

(二)大学生创造性行为类型

表2 创造性行为量表的因素结构

创造性活动音乐/舞蹈 生活设计 文学 艺术设计 绘画 科学曾参加过手工艺制品研讨班、俱乐部或类似组织 0.683曾制作过皮质手工艺品 0.656曾设计并制作过戏剧服装 0.610曾演出过木偶剧 0.605曾参加过戏剧研讨班、俱乐部或类似组织 0.316 0.454曾制作过陶瓷手工艺品 0.351 0.615曾画过原创的画 0.737曾出于欣赏目的而作画 0.705曾画过素描 0.622曾公开展出过艺术作品或手工艺品 0.568曾画过漫画 0.477题目内容0.761曾设计过一项实验(不包括学校作业) 0.674曾写过原创性的电脑程序 0.647曾参加过科技项目比赛 0.581曾参加过数学论文或数学项目比赛 0.401曾因科学项目或文章获得过奖项 0.314曾组装过收音机,望远镜等科学仪器

为了揭示大学生创造性行为的不同类型,以被试在6个维度上的因素得分为依据,对该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行为存在各种形式的组合模式,可以分为8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在各个维度上因素得分的主体部分均低于因素得分均值,表明该类大学生在6个维度上均表现出较低的创造性行为。这一类大学生比例最大,超过了调查样本的半数(55.2%)。第二、三和四种类型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在一到两个维度上具有较高的得分,但在其他维度上得分较低。这表明这几类大学生在个别领域中具有较为突出的创造性行为表现。其中第二类大学生突出表现在音乐/舞蹈和生活设计,第三类在绘画和生活设计,第四类集中体现在科学创造活动上。这三类大学生在调查样本中的比例分别为6.7%、9.7%和4.2%。第五、六、七种类型则具有另外一个共同特征,即除了一到两个维度得分较低之外,在其他维度上得分都比较高。其中第五类大学生除了艺术设计之外,在包括科学在内的其他几个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创造性行为。第六类大学生除了在音乐/舞蹈、文学创造方面外,在其他几个领域也有较多的创造性行为,在生活创意方面尤为突出。第七类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在非科学活动中表现突出,但是在与科学或数学相关的活动中创造性行为较少。这三类大学生在调查样本中的比例分别为5.6%、1.7%和2.8%。第八种类型的剖面图表明该类大学生跨越了科学、艺术、生活等几个方面都有超越一般水平的创造性行为表现。这类学生非常少,在整个调查样本中只有4个学生属于这一类型(所占比例1.1%)。

(三)专业、性别、学业成绩与创造性行为类型

为了探讨所在专业、性别、学业成绩和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以上述8类创造性行为类型为基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在创造性行为类型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x2=84.42,df=21,P<0.001)。 艺术类学生在创造性行为类型分布上明显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该类学生属于第三和第七类型创造性行为模式的比例(分别为35.7%和17.9%)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由前文可知,第七类型是除了科学活动外,在其他维度上的创造性行为较为突出。第三类型创造性行为集中在绘画和生活设计方面。此外,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在第五种类型上的比例明显高出其他专业学生。如前所述,这一类创造性行为模式是在除了艺术设计领域外的其他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创造性行为。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创造性行为类型分布上也具有显著差异(x2=38.98,df=7,P<0.001)。男性大学生在第四种创造性行为类型上的比例(11.5%)明显高出女性大学生(1.0%),但在第二、第三和第六种类型上的比例(分别为2.1%、5.2%、0%)则相对明显较低(女生对应比例分别为11.1%、15.2%、3.0%)。这表明男生中有更多人的创造性行为表现在科学领域,而女生则更多表现在生活或艺术领域中。在生活中的创造性行为方面两性的差异尤为突出。

由于缺乏一种统一的测量尺度来标定不同专业领域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本研究采用了自我评估的方式,让学生按照好、中和差三级水平来评估自己的学业成绩。统计结果表明,创造性行为类型的分布和大学生学业成绩之间没有显著关系(x2=17.66,df=21,P=0.223)。随着学生自我报告学业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出现学生表现出更多创造性行为模式的变化趋势。相反,倒是自我报告学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个别创造性行为类型上的比例相对略高。比如在第五种类型上,好、中和差学业成绩的学生比例分别为 (7.4%、4.8%和16.7%)。但是由于这一类学生在整体人群中比例不高(6.6%),因而没有导致不同分组间的显著性差异。

四、讨论

(一)创造性行为类型

创造性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相对是比较少见的。从8类创造性行为类型来看,超过半数大学生属于第一类,即在所有维度上都从未或很少表现出创造性行为。这一点与国外同类研究的发现总体上是一致的。[8][9]Ivcevic&Mayer(2006)曾经调查了 416 名美国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发现有139名(33.4%)属于这一类型。他们将这一类型命名为墨守成规型(conventiona1)。对这类学生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遵循传统或按照常规行事,规避不熟悉的做法或避免尝试新东西。[10]

对于具有创造性行为表现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存在不同类型的创造性行为模式。纵观各种模式,虽然不同个体创造性行为出现的具体领域不同,但绝大多数个体(占到具有创造性行为群体的64.9%)的创造性行为主要集中在一个到两个相近领域,比如生活创意或消遣性艺术活动(见第二、三和四类型),少数个体(21.6%)的创造性行为跨越了若干领域(见第五、六和七类型),而只有极少数人(3.5%)在所有领域中都表现出较多的创造性行为。这一发现在整体趋势上和国外同类研究也是一致的。比如,在Ivcevic&Mayer(2006)的调查样本中,除墨守成规型外,他们总共发现了4类创造性行为类型,即创造性生活型(everyday)、艺术家型(artist)、学者型(scho1ar)和全面发展型(renaissance)。其中,创造性生活型在创造性行为类型中比例最高(57.8%)。他们的创造性行为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艺术家型和学者型相对较少 (分别为18.7%和21.3%)。这两种类型个体的创造性行为虽然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但主要体现在艺术或者科学等单个领域。只有很少数个体(2.1%)属于全面发展型,即在多个领域中都表现出创造性行为。[11]这些发现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创造性具有领域具体性(domain specific)这一结论。

然而,虽然在分布趋势上与国外研究是一致的,但本研究发现的中国大学生创造性行为类型在许多特征上与国外同类群体存在细微差异。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异是该群体中所存在的创造性行为类型。从本文所揭示的7种创造性行为类型 (第一种类型除外)来看,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并没有发现单纯的创造性生活型。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创造性行为的中国大学生往往伴随着在某个艺术领域(如音乐、舞蹈、绘画)中具有创造性表现(见第二和第三种类型)。第二,和国外发现不同,本研究发现艺术领域并不是一个单一领域。至少就创造性行为表现而言,该领域并不是同质的。如果把音乐/舞蹈、艺术设计、绘画和文学都视为艺术领域的话,第二、三、五、七种类型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家型。但是这些类型在不同维度上的剖面图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个体在某个艺术领域具有创造性行为并不意味着在其他艺术领域同样具有创造性。不过,这一发现能否推广到中国大学生总体,尚需在后续研究中通过更大的调查样本加以验证。如果的确存在中外大学生群体在创造性行为类型上的这种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是什么,也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研究问题。

(二)专业、性别、学业成绩与创造性行为类型的关系

通常我们会预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创造性行为类型上存在差异。理科学生应该更倾向于在科学领域具有创造性,文科学生在文学领域具有创造性,而艺术类学生则在艺术领域表现出较多创造性。心理学作为文理交叉的学科,相应群体应该表现出两者兼容的特点。这种理论预期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部分的验证。本研究的确发现不同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在不同创造性行为类型上的分布存在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艺术类学生。该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各艺术领域表现出创造性行为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其次是心理学专业大学生。除了需要专业训练的艺术活动(如表演戏剧)外,该类大学生在艺术、文学和科学等领域表现出创造性行为的比例也较之理科和文科大学生为多。出乎意料的是,没有发现理科和文科大学生在预期的专业领域中有较高比例的创造性行为。这可能与我国目前大学入学时专业选择的模式有关。一般而言,个体只有在艺术领域已经表现出天赋或充满兴趣才会选择艺术专业。而文理科学生在高中阶段进入理科或文科班,则大多依据文科或理科科目的学习成绩,而不一定是个人爱好或专长。是否如此,尚待后续研究加以确认。

和不同专业的创造性行为预期不同,本研究发现较好的符合了对创造性行为类型的性别预期。本研究发现男生中有更多人的创造性行为表现在科学领域,而女生则更多表现在生活或艺术领域,在生活创意方面两性差异尤为突出。心理学有大量研究表明,男性在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优于女性,而在语言能力等方面则不如女性。这种差异对创造性行为表现领域也应该有着一定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没有发现创造性行为模式随着学业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创造性行为出现的比例或表现的类型似乎和大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无关。创造性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一直是创造性研究关心的话题,然而众多的研究并没有提供一个一致的答案。有些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关联,[12][13]但其他研究则发现两者没有关系。[14]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不同研究所采用的创造性量表和用于测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具体任务类型有时差异。比如,Xia(1999)采用学生自我报告的学业成绩和多种创造性量表,研究了创造性和学业成绩的关系。她发现,如果学生创造性采用的是教师给出的等级评价,两者有显著相关;但如果采用文献中常见的创造性量表,则两者没有关联。[15]从学业成绩角度看,Shin and Jacobs (1973)发现,如果采用需要理解或记忆的常规题目测量学生学业成绩,创造性和学业成绩无关;但是当采用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评价性的题目考查学生学业成绩时,创造性和学业成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16]Bent1ey(1966)在研究生群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17]因此,本研究所发现的现象应该和当前大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有关。之所以没有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关系,可能是因为当前评价大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试题目更多的只是理解或记忆等认知能力,而较少涉及到与创造性思维有关的内容。

五、结论

通过调查大学生创造性行为,结果发现:1.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创造性行为模式;2.即使在大学生这一智力水平较高的特殊群体中,创造性行为也是相对比较少见的;3.各种创造性行为类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创造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一到两个具体领域,只有少数个体在多个异质领域(比如艺术和科学)都具有创造性表现;4.就中国大学生群体而言,不同类型的艺术领域(如音乐、绘画等)似乎属于异质领域。在某一艺术领域具有创造性表现并不意味着在其他艺术领域也表现出创造性行为;5.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在创造性行为类型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创造性行为类型的分布和大学生学业成绩无关。

[1]Carson,S.,Peterson.J.B.,&Higgins,D.M.(2005).Reliability,validity,and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creative achievement questionnaire.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7,37-50.

[2]Feist,G.J. (1998).A meta-analysis of personality in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reativit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290-309.

[3]Runco,M.A.,&Bah1eda,M.D.(1986).Implicit theories of artistic,scientific and everyday creativity.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20,93-98.

[4][8][10][11]Ivcevic,Z.&Mayer,J.D. (2006).Creativity types and personality.Imagination,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26,65-86.

[5]Cohen,L.M. (1989).A continuum of adaptive creative behaviors.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169-183.

[6]Hocevar,D.(1979).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ve behavior inventory.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Rocky Mountai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70350).

[7]Hocevar,D.,&Bachelor,P.(1989).A tax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 used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In J.A.G1over,R.R.Ronning,&C.R.Reynolds(Eds.),Handbook of creativity(pp.53-75).New York,NY:Plenum.

[9]Sternberg,R.J.,Grigorenko,E.,&Singer,J.L.(2004).Creativity:From Potential to Realization.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Washington,D.C.

[12]Asha,C.B. (1980).Creativ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As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6,1-4.

[13]Getzels,J.W.,&Jackson,P.W. (1962).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New York,NY:Wiley.

[14]Kim,J.,&William,B.M. (1993).The relationship of creativity measures to school achievement and to preferred 1earning and thinking sty1e in a sample of Korean high school students.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55,60-74.

[15]Xia,X.(1999).Creativ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n investig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2,329-337.

[16]Shin,S.H.,&Jacobs,S.S.(1973).An analysis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intelligence and mu1ti1eve1s of creativity and achievement.Proceedings of the 81st Annual Convention,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USA,81,629-640.

[17]Bentley,J.C.(1966).Creativ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59,269-272.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创造性维度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高职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光的维度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