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清明》三个英译本的语篇功能分析

2013-08-29廖梦麟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主位英译本原诗

廖梦麟

(海南医学院 外语部,海南 海口 571199)

中国古代的诗歌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和精萃,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对比现代的白话文,诗歌简洁明快、朗朗上口,体现了诗歌的修辞美、音律美,展现了古代诗人极高的文学水平。诗歌有着十分突出的语言特点,因此,在对古诗歌的翻译中,语言学者和译者长久以来就如何向读者最大程度地传达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最大限度地传递出诗歌之“美”做出了不懈地研究和探索。20 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学者们开始以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理论基础,对翻译的语篇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杜牧的名诗《清明》及它的英文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作者选取了本诗的三个代表性的英译版本,从语篇功能的主位系统、信息系统和衔接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各个英译本之间的差异。

一、语篇纯理功能理论

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纯理功能(Metafunction)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纯理功能又称元功能,包含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1994)。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被用来组织、理解和表示我们对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的感触;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是指语言使我们能够参与到与其他人的交际行为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表达和/或交流观点;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指的则是将上述两个功能的结果在口语或书面语中组成语篇的功能。[1]

本文将从语篇功能的三个语义系统,即主位—述位系统,已知信息—新信息系统和衔接系统出发,对唐诗《清明》的语篇功能进行分析。

二、诗歌《清明》及其英译本的功能分析

(一)主位结构

韩礼德在关于主述位划分的讨论中,提出主位是语言使用者组织信息的出发点,主位和述位构成主位结构(Halliday,1994)。主位结构属于语篇功能中的一个系统,主要用于分析小句和小句复合体中的信息起点与小句(或复合体)其余部分间的关系。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小句的起始部分。述位是小句中除去主位后剩下的部分,是围绕主位,小句中的核心部分。[2]下面我们来对比分析唐诗《清明》及其三个英译本中的主位结构。三个英译本分别为吴郡陶、许渊冲、杨宪益与戴乃迭的翻译。①这三个版本分别见张保红《汉诗英译中意象的处理》(《外语与翻译》1963(3)),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杨宪益、戴乃迭译《唐诗》(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1.原诗的主位结构分析

表1 《清明》一诗的主位-述位

从上表看出,原诗除了第三句欠缺主位结构,诗歌的其他诗句都有自己的主位即信息的出发点,且主位“清明时节”、“路上行人”、“牧童”都为名词性的词组。除了第三句为疑问句,其余三句都是陈述句。诗歌中第一句的“雨纷纷”指的是环境气候,第二句和第四句的主位“行人”和“牧童”是过程的参与者,第三句和第四句的述位“借问”和“遥指”则是言语过程和物质过程。

2.英译文的主位结构分析

表2 诗中英译文第一句的主位-述位

在译文中,三个英译本与原诗的主位均不一致。吴与杨、戴的翻译都用到了“It”这个无标记的主位指代“清明时节”这一特定的节日,呼应翻译中句末的“清明时节”;许译则用了“A drizzling rain”这一名词词组作为句子的主位,重点突出了清明节气多雨的气候特点。三个英译本中都用了“drizzle”一词突出本句的述位—“雨纷纷”这个重要信息。

表3 第二句诗的主位-述位

译文的第二句中,杨、戴译文的主位“Travelers along the road”,述位“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都与原诗一致。吴译的“I”和许译的“The mourner’s heart”使用了人称代词和名词性词组作为标记主位,与原诗的主位不对等,相较而言没有很好地传达诗句的原意。总的来说,三个英译本的述位都很好地突出了行人在清明节悲痛欲绝的心情这一信息。

表4 英译文中句三的主位-述位

第三句比较特殊,与其他三句陈述句不同,是一个疑问句,对“酒家”这个特定的地点进行提问,省略了发问的人。[3]在第三句的翻译中,吴和许的翻译“Is there”和“where”都是无标记主位,与原诗一致略去了问话人。杨、戴译的主位“when I”则把“I”作为主位,在无法确认提问人的情况下默认问题的提出者是作者本人,这与诗歌的原意有一定的出入。

表5 英译文中句四的主位-述位

第四句是一个陈述句,吴和杨、戴的翻译中的主位用了人称代词“He”指代牧童,与原诗句中的主位一致。许译的主位“A cowherd”与原文一致,作无标记主位。三个译文的述位“遥指杏花村”与原诗句的述位都一致。

对比三个英译本与原文的主位-述位结构后,吴郡陶和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英译本在主位结构上把握得较好,与原诗较贴合。

(二)信息结构

从语篇角度分析,开头是信息的起点,结尾则是信息的核心。小句的主位为消息的起点,通常包含已知的信息。小句中主位之外的部分是述位,包含未知的新信息。已知信息指的是上文中出现过的或根据语境可以判断的信息,未知信息则是未出现过或是根据语境很难判断的信息。信息结构由已知信息和未知的新消息所交互构成。通常,一个句子的信息结构和主位-述位结构是重合的(Halliday 1985:38-39)。下面分析《清明》及三个英译本的信息结构。

在原诗中,第一句“雨纷纷”反映了清明期间的多雨的气候特征,并点出主题和句一的信息中心;第二句的“欲断魂”阐述了清明这个特定的传统节日人们悲痛的心情;第三句和第四句为言语过程和物质过程。每句诗的后半部分都是各句信息的中心。

三种英译本中,第一句“Pure Brightness Day”(吴译)“Mourning Day”(许译)“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杨、戴译)都把环境因素“清明时节”放到了句末,没有突出“雨纷纷”的信息重点。吴译和许译采用大写首字母来体现清明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杨、戴的翻译则忽略了这一点,只体现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第二句句末分别译为“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吴译)“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许译)“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杨、戴译),相比之下,杨、戴的翻译最好地体现了“欲断魂”的中心信息,与原诗相符。第三句,三种译文都忠于原文,使用了疑问句对酒家之处进行提问。最后一句,三种译文分别把“he”和“cowherd”放在句首指代牧童作为主位,都把杏花村放在了最后,与原诗的信息中心保持了一致。综合看三个英译本,吴和许的译本都做到了诗歌的押韵,体现了中文古诗的韵律之美。杨、戴的翻译则使用了无韵体的翻译。为了传达出诗歌的韵律之美,译者在翻译中并不总是把句子的信息中心放在句子的结尾处。

(三)衔接

在韩礼德和哈森(Halliday,Hasan,1976:4)的观点中,衔接指的是语篇中所存在的意义关系。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一个语篇要语言通顺、内容连贯,必然要使用照应、替代、省略、连接等衔接手段衔接语篇的上下文。三个英译本中吴和杨、戴的翻译都使用了人称代词的照应,用“He”指代了原诗中的牧童。许译的“a cowherd”则与原句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作为一个完整的语篇,各个诗句间存在着语义上的连贯关系,但是三个译文中并没有用到比如“and”、“but”这样的连接词衔接句子,以体现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结语

唐诗《清明》为一首七言绝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七绝的基本句式和音律也对翻译提出了诸多的挑战。经过比较分析唐诗《清明》的三个英译本,在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上,英译本和原诗较为相近。在衔接方面,英译本和原诗歌差异较大。原诗没有使用很明显的衔接手段,但语义连贯通畅。在英文的翻译中,三个英译本忠于原文,也没有使用衔接手段,但连贯性较原诗稍逊一筹。

通过从语篇角度对唐诗《清明》的分析,我们发现语篇功能对翻译的研究特别是古诗的翻译提供了有效的评析框架,运用主位-述位,信息系统和衔接手段对中国古诗的英文译本分析很有帮助。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理论对译文进行修订。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1994.

[2]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94.

[3]黄国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J].外语教学,2002(3):34-38.

猜你喜欢

主位英译本原诗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峨眉山月歌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
改诗为文三步走
希拉里败选演讲稿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
操控理论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