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东文文献人力资源建设
2013-08-29霍晓伟
霍晓伟 崔 健
(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1 全国东文人力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1.1 东文文献建设的必要性
东文文献资源作为全国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研究亚非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韩国历来重视对亚非国家的研究,特别是两国的图书馆、高校与研究机构积极收集东方文献资源作为其重要研究途径之一。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逐渐加强与各国特别是亚非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使相关领域或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人员对亚非国家文献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近年来全国小文种“人才”日渐匮乏,国家政府机关、地方政府、沿海城市、外资企业等小文种人才短缺。针对这种情况,全国高校相继开设小文种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而小文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也离不开图书馆的支持。
然而,目前我国东文文献属于稀缺资源。具体来说,东文文献的主要收藏基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亚非各国及各地区的37个文种的图书约100余万册(其中日文文献约为90万册);而其他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所藏小文种文献资源更是十分有限,且存在着文种不全、文献数量少等问题。因此,加强建设全国东文文献资源——健全文种体系、充实文献数量、提高文献质量以为党政军机关、科研机构、高校提供服务应该成为全国各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之一。
但是,东文文献资源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建设工作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其中,人才问题不仅是各图书馆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1.2 东方小文种人才的稀缺性
正如前苏联著名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者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所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图书馆的文献建设离不开图书馆员的努力,而图书馆员的素质也影响着图书馆藏书的数量与质量。同样,东文文献资源的建设——从采访到编目,也离不开图书馆员的不懈努力。然而,东文由于其特殊性,采访与编目人员短缺是全国各图书馆由来已久的问题。
首先,在我国,语言的发展是与国际形势与国家政策密不可分的。建国初期,为满足外交工作的需要,由教育部下发文件在全国范围内选送100名青年到北京大学学习小文种,东语系一跃成为北京大学最大的系,由此也引发了全国第一次小文种热。然而好景不长,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小文种使用率低,在校生为了毕业后找到理想工作大都抛弃了“老本行”,致使小文种专业生源不足,一些教师也不得不另谋高就。这种情况就造成图书馆严重缺乏专业的小文种人才进行馆藏建设。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加强与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出现了外语发展的再次升温,教育部也适时加大了对外语建设的投入,小文种的发展随之迎来了第二次春天。尽管如此,开设稀有非通用语言的院校仍然不多。
表1 东文小文种名称以及全国开设院校数量统计表(截至2012年12月底)
如上表所示,除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日文、朝鲜文(韩文)和阿拉伯文外,开设稀有非通用语言的院校还是为数不多。东文专业人员的稀缺性势必造成图书馆东文采编馆员的稀缺。
其次,薪酬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往往起主导作用。众所周知,图书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而图书馆员薪酬普遍较低。这就意味着图书馆往往竞争不过薪资丰厚的外资企业。特别是现在,我国对外贸易日益增多,大量外企进驻中国,小文种人才的供给往往满足不了需求的与日俱增。供需不平衡使得小文种人才就业机会多,他们毕业后更倾向于选择党政机关或薪酬丰厚的外资企业。另外,大部分图书馆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薪酬与工作绩效未挂钩的问题,再加上受到商品经济浪潮的影响,图书馆人才当然也包括大部分小文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因此不得不说薪酬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造成图书馆东文采编人员短缺及人员不稳定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就有必要改变现有的人才引进机制,找寻有效的人才吸引途径,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1.3 东方小文种复合型人才建设的必要性
东文文献资源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短缺又是由来已久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图书馆采取了外聘高等院校专业离退休教师进行东文采编工作的方法。但是,如今图书馆基本实现联机采编,这就要求采编人员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显然这对离退休老教师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另外,计算机对外文文字处理软件系统因素的局限问题有待完善,这项工作也需要小文种专业人才参与其中,这就对小文种专业人才的计算机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东文包含有日文、朝鲜文(韩文)、阿拉伯文、越南文、印地文、波斯文、缅甸文、柬埔寨文等数十种语言,各图书馆虽然尽可能召集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东文文献资源建设,但是召集起所有东文语种的人员进行馆藏建设显然是不现实的。现如今很多高校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开设了第二外语专业,我们在招收毕业生的时候可以优先考虑掌握两种或以上外语的优秀人才;另外,我们也可以对现有人员进行第二外语的培训,并鼓励员工自发地学习多种外语。
最后,东文文献的馆藏资源建设的质量首先是由采访工作决定的。这就对采访人员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掌握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采访工作的需要。另外,东文文献自身的特殊性,也对东文采访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而言,东文文献多为亚非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出版物,这些国家不是出版业尚不发达、出版物不标准,就是采访渠道不畅通。这些因素都要求东文文献采访人员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如此才能保证东文文献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所采文献的质量,才能保证使有限的购书经费花得适得其所。
2 全国东文人才资源的整合
2.1 全国东文人才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2.1.1 广西——中国东盟战略背景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10周年,第十届博览会将与2013年9月20日至24日在广西南宁举行。广西地处我国海岸线西南端,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省区。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自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以来,广西南宁已经成为东盟国家最熟悉的中国城市之一。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和深入发展,广西对接东盟港口、铁路、公路、机场、口岸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广西与东盟的贸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广西与东盟的投资贸易合作必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在此背景下广西许多高校不失时机地开设了东方小语种专业。据了解,广西区内开设了东盟小语种专业的高校有: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和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广西目前已经成为东盟人才培养地。与此同时,各高校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也开始重视东方小语种图书的采购与编辑整理工作。其中东盟小语种藏书数量最多的要数广西民族大学,民大图书馆的东盟原版图书有7000多种,10000多册。可以说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是遥遥领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东盟小语种的图书共有1679种,包括越南语578种、柬埔寨语133种、泰语967种、马来语1种。
2.1.2 云南——桥头堡战略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到祖国的边陲云南视察,给予了重要指示,云南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企业走出去上水平,尤其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总书记的讲话首次将云南定位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并将“桥头堡”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提上了日程。“桥头堡”是面对东南亚和南亚的国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我国与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和印度等小语种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无疑充当首要功臣,保证了云南与各小语种国家间的礼尚往来畅通无阻。因此,如果说“桥头堡”战略给云南带来了大的优势和发展机遇,小语种教育就是这“桥头堡”战略之中的“桥头堡”。据了解,在云南省的68所高校中,目前已有22所高校开设了泰、缅、越、老、柬5个小语种专业,建立了56个小语种公共外语教研室。
2.1.3 东文小语种人才现状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交流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加强了同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但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开设的外语课程都是英语,各高校招生的外语专业也大部分是英语专业。随着世界各非英语国家同我国在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强,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我国目前小语种人才严重紧缺的局面。建设与发展小语种专业成为很多高校的必然举措。近年来,国内开设小语种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其中,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老牌外国语大学自不必多说,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大学开设的小语种专业也颇受考生青睐。此外,在一些综合类大学内,也开设有少量小语种专业。如复旦大学开设有德语、日语、俄语、朝鲜语等专业,同济大学开设有德语、日语等专业。
2.1.4 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致可以看出东文小语种人才的分布情况。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的因素,我国的东文小语种人才集中于广西和云南两省。这样对于人才资源的整合就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是否可以设想将广西或云南(笔者认为广西更有优势,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东盟小语种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早,成果也较丰硕)设为我国东盟小语种人才的核心基地,建立东盟小语种人才集合库,而将其范围辐射到全国的东文小语种高校,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储备库,以备随时可以补充到东文文献资源建设的队伍中来。
2.2 全国东文人才资源整合的优势
阐述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目前国内对东文小语种文献资源的基本处理方式。上文提到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东盟小语种图书资料在高校东盟小语种图书资料中数量上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但据笔者掌握的信息,在对东盟小语种文献的揭示上采取的方法是把本馆收藏的东盟小语种翻译成中文,并完全按中文图书进行分编加工。而《西文文献著录条例》规定,题名与责任者说明项、版本项、出版发行项、丛编项均应按文献本身所用文字著录。因此,本人认为图书的编目最好还是用原书的语种,用中文分编东盟小语种图书从长远看不利于区域间特别是与原语种国家实现数据的共享。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东盟阅览室的资料不外借,只对2008年以前购买的文献进行了粗加工(即按语种给个排序号,如越南Vie1,Vie2,Vie3;泰语Thi1,Thi2,Thi3……),而2008年购买的东盟小语种图书至今仍滞留在采编中心,等待合适的分编加工方式。这样的工作方式难免给人图书馆与时代相脱节的感觉,如今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各图书馆也都把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作为自己的重要办馆方针,而传统的手工的加工方式严重阻碍了信息的快速传播,也根本谈不上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
通过这两个例子大致可以反映出目前国内在处理东盟小语种图书资料时的一些无奈。而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可以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图书馆员的知识、智慧和技术是图书馆的最大资本和最重要的财富。英国图书馆专家哈里森说过:“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高、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的读者服务。”
下面谈谈笔者所在的国家图书馆的尝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奋战在东盟小语种图书采编岗位的专家和同行们的探讨。国家图书馆作为中国国家总书库,是国内外文文献最大的收藏单位,国家图书馆“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与保存,建设高质量的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存基地,形成内容丰富、载体多样、文种齐全、特色鲜明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巩固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中文文献保存基地和国内外文文献最大收藏单位的地位。”多语种文献的采访是国家图书馆文献采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馆藏语种共有89种,其中西方语种28种,东方语种17种,俄语及其他语种44种,是国内文种最全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负责对国外文献的采访与编目工作。外采部下设7个科组。分别是东文图书采编组、西文图书采访组、西文图书编目组、俄文图书采编组、外文报刊采编组、出版物交换组、国际组织与外国政府出版物组。由于馆里政策的支持,馆领导对于东文小语种图书采编工作给予了重点关注,从资金和人力方面对东编组进行了很大的投入。近三年充实到东编组的工作人员几乎占了全部人员的一半,而且基本都是除传统东文——日语之外的东方小语种,使这个科组做到了名副其实的“东文”图书采编组。目前东文图书采编组共有员工22人,其中日文14人,韩文1人(2007年入馆),印尼文1人(2010年入馆,现外调印尼文化中心工作),泰文1人(2011年入馆),越南文1人(2011年入馆),蒙文1人(2011年入馆),阿文2人(2012年入馆一名),印地文1人(2012年入馆)。面对东编组一下加入这么多生力军,除了馆里和部门对新员工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外,对具体的业务工作组里采取一帮一的做法,编目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每一个字段的做法,每一处标点的标注,都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很快让新员工掌握,从而使他们能尽快开展其对应的小语种图书的采编工作。虽然新员工到馆时间不长,但通过这种做法,他们很快就对图书馆采编工作得心应手。
图书馆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只有通过团队的力量与共同行动,靠一个共同理想与愿望来维系个人目标与图书馆目标的协调统一,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图书馆只有在人力资源上进行有效整合,取得优势,才能弥补我国图书馆在人力、资金、技术、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不足。
2.3 全国东文人才资源整合的途径
2.3.1 外语院校图书馆联盟
全国外语院校图书馆联盟于2009年5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联合发起成立,现有成员馆20家,遍布全国各地,并于2010年底成为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第一个以学科为特色、跨地区的虚拟共享域服务中心。联盟的成立对之前散布于全国高校的东文文献资源进行了集中整合,为广大教师、学生和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平台建设尚处初期阶段,加上联盟馆内小语种编目人员的分布、配置不足等因素,目前大部分的编目工作只能交由从事英语编目工作的西文编目人员代为完成,既影响编目效率又存在误读误编现象,最终为用户的查找借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东文采编人才的整合就显得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联盟举行的各种小组会议和年会等机会加强东文小组种人才的沟通和交流,比如2010年1月全国外语院校图书馆联盟非通用语种图书编目研讨会的举办就为东文小语种的采编人员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这样的研讨会应该形成长效机制,最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科学图书馆等国内主要编目机构的小语种采编人员都能参与其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群策群力,为了共同的目标——实现全国东文文献资源的整合而努力。
2.3.2 培训
培训是实现人才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图书馆为馆员提供的培训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图书馆管理者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馆员自身,要积极主动地在工作之余加强自身修养,参加各种技能和语言的培训。对于东文小语种工作人员来说,由于东盟各国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语言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在加入图书馆工作后,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学习相关的其他小语种,比如我们组(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东编组)从事印地文的同志,进馆后就自学孟加拉语,从事印尼语的同志,同时还熟练掌握了日语。这样就可以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扩大图书采编工作的效率,节省了财力、人力,对东文文献资源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3.3 外力支援
由于图书馆缺乏懂得东文小语种的人员,东文小语种图书的采编工作离不开外聘人员的参与。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采取按劳分配的方式,根据教师选书数量和语种难易程度付给教师一定的劳务费。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按照勤工助学标准付报酬给参与采编工作的学生。师生参与采编工作既弥补了小语种人员缺乏的现状,解决了图书馆的困难,也极大地加快了小语种图书的采编速度。
国家图书馆对东文小语种图书的采编工作离不开众多专家、学者、驻外机构以及国内外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比如90年代初,我们主动走出去,与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联系,请专家教授前来协助清理了积压多年的波斯文、泰文、缅甸文、孟加拉文、梵文、巴利文等语言的图书,约5000多种,6000多册。同时外文采编部的出版物交换组每年也为我组交换回几百册东文小语种图书,目前出版物交换组已与日本、韩国、朝鲜、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的图书馆建立了交换关系,为丰富东文文献资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宏观来说,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小语种图书协作交流平台,由图书馆、书商和学科专家三方共建小语种采编人才库和学科专家库,实现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书商之间、图书馆与学科专家之间小语种人才的有效协作和共享,建立参与机制和鼓励措施,是解决语言障碍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借此达成全国东文人才资源的高效整合和有效利用。
〔1〕 胡海燕.东盟小语种图书分编工作初探[J].图书馆界,2010(02)
〔2〕 段袁冰.加强面向西南开放的云南小语种教育之我见[J].云南电大学报,2012(03)
〔3〕 闻娟.你适合报考小语种吗?[N].文汇报,2012-12-13
〔4〕 郑燕平.高校图书馆小语种图书采访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3)
〔5〕 魏宇清.对国家图书馆外语小语种图书采访工作的思考[A].新形势下的图书馆采访工作[C].2005.11
〔6〕 吴慧华,董明.图书馆人力资源有效整合:团队管理[J].情报检索,2004(02)
〔7〕 付立宏.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人力整合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6(05)
〔8〕 洪彤,王茜.日本JUSTICE对我国外语院校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09)
〔9〕 蔡迎春.现代图书馆人力资源培训整合模式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06(03)
〔10〕 朱晓兰.再谈国家图书馆东方语文图书采访[N].中国图书商报,2005-10-28
〔11〕 出版物国际交换与捐赠[EB/OL].http://www.nlc.gov.cn/chubanwu/jhg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