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生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分析
2013-08-27袁国敏黄颖秋
袁国敏,黄颖秋
(南京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在我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利用我国1978-2011年的经验数据来看我国的消费情况可以发现(如图1所示),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从1978年以来,虽然呈现出上下波动的规律,但总体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都在40%左右徘徊,2010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更是达到了近几年的最低点,仅为36.8%,2011年的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有所回升,在55.5%左右。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目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面临着出口下滑、外需萎缩和国内实体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如何通过促进居民消费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以达到可持续的长期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为何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扩大?朱国林、范建勇、严燕(200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收入分配不均是中国消费萎靡的一个重要因素。臧旭恒、裴春霞(2004)从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的角度分析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市场体制改革加深了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而流动性约束的存在进一步使居民增加当期储蓄而减少即期消费。邓春宁(2011)利用1986-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的相关数据,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城镇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抑制其消费需求的关键原因。
图1 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
更为具体的是,有许多学者都注意到政府支出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Barro(1990)基于扩展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财政政策对生产和效用的影响,结果发现:消费性的政府支出降低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而生产性的政府支出会使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上升。Paitoon(2010)以泰国为例,研究了政府支出对私人消费和经济的影响,他将政府支出分为消费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将私人消费分为食物消费、非食物消费和服务性消费,研究发现:政府的资本性支出对私人消费和经济增长都没有影响,而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负效应。Antonello d'Alessandro(2010)使用意大利2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探求政府支出影响私人消费的程度,他将政府支出界定为生产性的支出,采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最后发现政府支出对私人消费有正的影响。
国内方面,胡书东(2002)将居民消费与政府支出、前期居民消费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政府支出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国家财政支出中的经济建设费支出有利于促进居民需求,因而得出结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民间消费需求。李广众(2005)基于消费者最优消费选择欧拉方程,对全国、城镇以及农村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呈现互补关系,并指出其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启动城镇居民的消费。黄赜琳(2005)采用随机动态一般方法,将政府支出作为外生随机冲击变量,构建中国三部门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证实改革开放后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洪源(2009)基于中国居民消费的视角,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函数,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且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表明,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补关系。李建强(2010)将政府民生支出引入最优消费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消费特点,对政府民生支出与我国居民消费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改革开放后,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倒V字形影响。李春琦、唐哲一(2010)建立代表性消费者的跨期迭代理论模型,研究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私人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府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挤出私人消费,政府的社会文教费用支出、经济建设支出挤进私人消费。
综上所述,扩大我国居民消费的问题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有许多学者也注意到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关系,但究竟政府支出是挤进居民消费还是挤出居民消费尚未达成共识。现阶段研究的趋势是从讨论政府支出的总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展到研究政府支出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当前阶段,中国的民生问题不断显现,政府对民生的重视度不断增强,但是民生支出究竟对居民消费是否存在影响还是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就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关于民生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本文中所指的民生,特指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那部分支出,因此也可称为是民生保障性支出。许多学者在研究政府支出特别是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时,大多只是通过构建模型进行经验分析,而忽视了理论方面的探讨。而有的学者在建模分析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时,虽然考虑到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特征,但是在实证分析时用同一个民生支出变量分别估计城市消费方程和农村消费方程,这是不恰当的。鉴于以上两个不足,首先,本文试着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全面分析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其次,由于分别针对农村和城市的民生支出数据不可得,本文将农村和城市的消费方程合并考虑。
二、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时,大多借鉴了西方的现代消费理论,如生命周期理论或者持久收入假说。但是这些消费理论都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相对完善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金融、信贷、证券等资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直接借鉴西方的消费理论可能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鉴于此,本文尝试从中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情况和中国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出发,探讨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方面,按照洪源(2009)的观点,我国居民的消费并不是以一生为跨度来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更多的是呈现出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人们经常会有阶段性的“大额刚性支出”,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在每一个阶段中,人们都会通过储蓄来应对支出高峰的到来,图2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代表性消费者一生的消费情况。横轴代表一生的时间跨度T,纵轴表示代表性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支出。图中两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收入(Y曲线)和消费(C曲线),除了“大额刚性支出阶段”,该消费者每一期的消费都小于收入。在T1阶段,该代表性消费者面临“大额刚性需求”S1,他通过前期的储蓄来应对“大额刚性支出”S1。T2时期,该消费者又重新开始储蓄以应对T2期的“大额刚性需求”S2,以此类推。在我国,由于信贷市场还不够完善,银行贷款手续复杂而门槛又高,所以在急需资金时依靠银行借贷几乎是于事无补的。正是这种阶段性的“大额刚性支出”的客观存在,而借贷市场不完善的客观现实,使得消费者在每一期都尽量减少自己的消费而增加储蓄,以应对将来的支出高峰。从图2也可以看到居民储蓄→大额刚性支出→居民储蓄→大额刚性支出这一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居民消费一直得不到提高。所以政府增加民生支出,有利于促进居民的消费,其作用机理是:政府加大民生支出→人们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得到保障→人们预期将来的“大额刚性支出”减少→减少储蓄,增加当期消费→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图2 中国代表性消费者消费模式图
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长期得不到提高,与我国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和官员晋升激励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从中国经济的宏观背景来看,各级政府对于民生性消费支出的偏好不足,似乎是现有体制的一种“自发行为”,各级政府有少提供民生性服务的内在偏好(王伟同,2009)。自从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对于财政的使用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一些学者认为,事责与财权向地方政府转移,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为较之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具有更大的信息优势,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提供公共物品以满足该地区的需要。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式的财政分权虽然促进中国经济30年的飞速发展(林毅夫、刘志强,2000;王伟同,2009),但是也正因此有理由怀疑,以官员任免为主要方式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有力控制和以经济绩效为考核标准的经济增长激励,限制了地方民生服务的发展。在以经济绩效为考核标准的前提下,地方官员将其自身的职能长期定位于经济建设方面,从而忽视了民生服务规模的发展,这造成了地方政府“重投资、轻服务”的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国内居民需求长期得不到提高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会加大政府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在财政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加大政府投资,必然会挤压民生方面的支出。民生方面支出受到挤压,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在消费者面临“大额刚性支出”的背景下,消费者必然会减少当期的消费以应对将来的“大额刚性支出”。以此造成的后果是,居民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缓慢,地方政府必须用更多的政府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政府重经济建设、轻民生服务→民生支出规模不足→居民加大储蓄,减少当期消费→居民消费不足→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民生支出规模不足→居民加大储蓄,减少当期消费→居民消费不足→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基于上述分析发现,居民消费不足与民生支出规模不足之间存在很大联系。同时,考虑到不管是生命周期理论还是持久性收入假说,都认为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我们考虑建立居民收入、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模型。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在建立的模型中用居民可支配收入代替收入水平变量,用居民消费水平表示居民消费变量。民生支出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与就业。这样,建立的方程为:
其中,xft表示居民消费水平,srt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rjmst表示人均民生支出,ut表示随机误差项。为了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以及使得到的系数更具有经济学意义,上述变量在建模过程中都取了自然对数。
三、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选取了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居民消费水平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居民可支配收入用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照人口权重换算②,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民生支出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与就业三项数据的加总。上述数据均用1978年为基期的定基价格指数进行了调整。
(二)单位根检验
在对时间序列数据建模分析之前,首先要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因为对于平稳序列和非平稳序列,在建模时需要区别对待。如果数据是平稳的,就能直接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上式方程进行估计,而如果数据是非平稳序列,那么必须用协整理论进行建模分析。
图3 lnxf、lnsr和lnrjms的时间趋势图
通过观察lnxf、lnsr和lnrjms这三个时间序列的趋势图(图3),可以发现这些序列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从而可以大致判断这些数据的水平序列是非平稳的。
接着采用较常用的ADF单位根检验对这些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水平序列lnxf、lnsr和lnrjms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不能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水平序列lnxf、lnsr和lnrjms存在单位根。而一阶差分序列Δlnxf和Δlnsr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一阶差分序列Δlnrjms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一阶差分序列Δlnxf、Δlnsr和Δlnrjms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因此序列lnxf、lnsr和lnrjms都是一阶单整的,满足协整建模的要求,可以进行下面分析。
(三)Johansen协整检验
对于都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可以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从而得到序列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在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之前,必须先就待检验的序列组成的无约束的VAR模型确定准确的滞后阶数。在AIC、SC准则的标准下,经反复实验发现,由lnxf、lnshr和lnrjms组成的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滞后一阶。
由于协整检验的滞后期为无约束VAR模型的一阶差分的滞后阶数,因此,这里协整检验的滞后期输入(0 0)。按照钟志威、雷钦礼(2008)的说法,在协整建模时,比较符合经济数据特征的应该是“水平形式的数据序列没有确定性趋势,协整方程有截距项,没有趋势项”这个选项。因此,在实际操作时选择该选项,最终得到的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
由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可以知道,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协整检验表明时间序列lnxf、lnsr和lnrjms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该协整方程为(括号内的为标准误差):
该协整方程表明,从长期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正的影响,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系数为0.737,表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使居民消费增加0.737个百分点;而人均民生支出的系数为0.253,表明人均民生支出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使居民消费增加0.253个百分点。因此,从长期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仍然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也占据着一个重要比重。
(四)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
Johansen协整检验只是给出了居民消费、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民生支出这三者之间的一个长期协整关系。要知道这三者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必须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是含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上面在协整检验时已经确定无约束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滞后一阶,因此,这里VEC模型的滞后阶数为0。
表3 VEC模型整体检验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VEC模型的整体检验结果中,AIC、SC准则数都较小,可以认为VEC模型拟合较好。
由此得到VEC模型的方程:
由方程(3)可知,人均民生支出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1176,符合短期修正机制,说明当人均民生支出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1176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均衡状态。
(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主要是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有时两个表现出相关关系的变量并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而且在经济序列中,特别容易出现两个没有因果关系的序列表现出很强的相关关系。因此,为了避免将两个毫无因果关系的变量序列进行建模分析的“伪回归”现象,必须对回归中的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确定这些变量之间确实是有因果关系的,否则,回归方程也将是不成立的。由上面建立的无约束VAR模型可知,最优的滞后阶数为滞后一阶,因此这里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也选择滞后一阶。实验结果由表4给出。
表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从表4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lnsr不是lnxf的格兰杰原因”,即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这也印证了上面Johansen协整方程得到的结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lnrjms不是lnxf的格兰杰原因”,即人均公共服务类民生支出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从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民生支出都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因此,上述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成立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即民生支出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
从上面的协整方程发现,收入仍然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应注意到,居民消费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呈正比关系,即,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应注意的是,居民消费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弹性达到了0.737,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居民消费。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是,1978-2011年,我国实际GDP以9.91%③的平均增长率快速增长,而我国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8.51%④,低于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有的劳动者的工资连续几年都没有涨。而且在我国当前阶段,资本的报酬率明显高于劳动报酬率,先富的那一部分人凭借积累的资本收入更多的报酬,这使得普通居民收入在缓慢上涨的情况下面临着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不公。因此,如何提过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报酬,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协整方程还可以发现,民生支出也是促进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居民消费与人均民生支出呈正比关系,同时,人均民生支出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使居民消费增加0.25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在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负责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养老、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都推给了市场与个人。虽然我国民生支出的绝对数在不断增大,但是比起经济增长速度来说,其增加的幅度要小的多。从图4中可以看到,1978年以来,政府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到2011的时候已经达到31.155%;而政府民生支出占GDP的比重虽然历年有所增长,但一直在较低的水平徘徊,到2011年也仅达到7.20%。因此,现阶段民生支出的不足也是造成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4 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针对上面提到的导致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两个原因,有下面两条改进的方法:一是要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率,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二是要提高民生支出水平。政府要切实保障居民的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同时,由于上面提到的,我国政府之所以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民生服务的提供,其本质原因在于我国以经济绩效为考核标准的官员任免方式。因此,探索更好地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绩效的标准,切实以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提高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标准,这也更符合当前服务型政府的主旨,也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注 释]
① 参考洪源(2009)并作了改动.
②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底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年底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③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价格指数计算得到.
④ 数据来源:根据上文中提到的实际居民可支配收入换算得到.
[1] 朱国林,范建勇,严燕.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与数据[J].经济研究,2002,(5):72-80.
[2] 臧旭恒,裴春霞.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消费计量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12):28-31.
[3] 邓春宁.不确定性预期与居民消费——中国的经验数据[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1):57-61.
[4] Robert J.Barro.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03-125.
[5] Kraipornak Paitoon.Impact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Private Consumption and on the Economy:The Case of Thai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and Social Sciences,2010,5(3):146-153.
[6] Antonello d’Alssandro.How Government Spending Affect Private Consumption?A Panel Cointegration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Economics,Finance and Administrative Sciences,Issue18,2010:41-56.
[7] 胡书东.中国财政支出和民间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2,(6):26-32.
[8] 李广众.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替代还是互补[J].世界经济,2005,(5):38-45.
[9] 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6):27-39.
[10] 洪源.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理论诠释与中国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4):69-76.
[11] 李建强.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影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10,(6):102-111.
[12] 李春琦,唐哲一.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对私人消费影响的动态分析——生命周期视角下政府支出结构需要调整的经验数据[J].财经研究,2010,(6):90-101.
[13] 王伟同.公共服务绩效优化与民生改善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43-48.
[14] 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5-17.
[15] 钟志威,雷钦礼.Johansen和Juselius协整检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10):80-90.
[16] 钱津.改善民生需要防止过度依赖政府[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