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4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3-08-27赵林
赵 林
江西省金溪县中医院,江西 金溪 344800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原因。中医学将高血压归属于“眩晕”、“头痛”范畴,病变在“肝”,根源在“肾”,多由过度劳作、营养发作、耗损真阴引起,临床治疗主要以调节阴阳为主,多采用滋阴清热、平肝潜阳治疗。西药治疗中,患者需长期采用控压药物,患者承受着较大的经济负担,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亦会导致治疗依从性较差,治疗难以坚持[1]。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药治疗高血压已经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且效果已经得到验证,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男46例,女34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59.68±3.54)岁,病程 3~16年,平均病程(7.82±2.07)年。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舒张压大于(包含)90mmHg,收缩压大于(包含)140mmHg。同时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表现为舌淡红或红、苔微黄腻或发白,体质偏胖,脉沉细或濡数,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肢体困乏,辩证为痰湿内盛。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戒烟戒酒,严格限制盐摄入量。给予参考组患者常规西药降压治疗,采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及ARB等,具体剂量及用法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调整。观察组患者采用温胆汤合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药方:清半夏、茯苓各15g,炒白术12g、天麻、竹茹各10g,陈皮、炒枳实、炙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2个。辩证治疗:严重头痛头晕患者加石决明、钩藤、珍珠母;大便燥结者加决明子、大黄,肢体震颤者加生牡蛎、生龙骨及羚羊角粉,腰膝酸软者加杜仲、何首乌及牛膝,水煎服,每天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12周的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3 疗效判定[2]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或完全消失,舒张压至少下降20mmHg,或者下降至正常范围,收缩压至少下降30mmHg。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舒张压至少下降10mmHg,或者收缩压下降至少20mmHg。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15例,有效2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参考组患者治疗显效10例,有效2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参考组患者出现3例头晕、2例恶心,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提出痰邪致病的观点,金元时期,张子和由“痰”立论对眩晕进行认识,朱丹溪则提出“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火痰者”,同时“头痛多主于痰”。明清以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完善、补充,近代中医学者张山雷认为“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枯”。目前中医学将高血压辨证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瘀血内停、痰湿内阻。其中肝肾阴虚最为常见,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逐渐变化,肥胖患者逐渐增加,痰湿内阻型高血压患者逐渐增加[3]。本次研究中采用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头昏,两种药物共同为君药,具有健脑祛湿,化痰熄风功效,从而有效达到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好,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1]王晶,马春梅,黄梅.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03):180-181.
[2]刘洪臣.观察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02):531-532.
[3]李变花.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73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09(08):9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