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生态文明城的谋与势
2013-08-27■宗和
■宗 和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之后的一个月,12月17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
批复中强调,要先行先试,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全国创新城市发展实验区、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国家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
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贵阳空气污染还十分严重,一度被列为“全国三个酸雨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1995年更被评为世界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一。
贵阳,何以从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转身为生态文明城市?又将如何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贵阳城市生态中最大的特点即是其树立,被誉为“森林之城”。
十年转身
时光向前推移。“十五”之初,贵阳市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对磷、煤、铝等不可再生资源进行采掘和初加工上。
对此,贵阳将发展的目光投向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经济发展新理念的循环经济上。从2000年起,贵阳就先于全国其它城市开始探索循环经济发展。2002年,贵阳正式做出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决定。
随后,贵阳市先后委托清华大学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贵阳磷化工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贵阳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等,并明确要求在“十一五”规划中全面体现循环经济理念。
2004年底,贵阳市又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市的战略定位,并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战略途径来建设生态经济市。
与此同时,贵阳还颁布施行了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原则,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贵阳市坚持以科技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以效益为中心,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2年,贵阳市被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为全国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个试点。2004年初,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为全球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05年,贵阳市成为入选国家6部委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中唯一的省会城市。
从10年前发展循环经济,到5年前决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经过10余年的坚持不懈,贵阳市迎来了一个漂亮的转身:逐渐摆脱了当初的典型的粗放式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现代化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城市环境也从上世纪80年代末被列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和“全国三个酸雨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变成了“中国避暑之都”,变成了“爽爽的贵阳”。
“生态重拳”
贵阳城市生态中最大的特点即是其树林,被誉为“森林之城”。
“森林之城”在给贵阳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和极高的城市美誉之时,也屡屡遭受蚕食和破坏。于是,从2007年开始,贵阳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森林保卫战”。
2007年9月20日,贵阳市所辖的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揭牌成立,这也是全国首家环保法庭。成立至今,环保法庭共受理各类涉及环保案件82件,审结66件。
环保法庭的成立,是贵阳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轨道的一个重要举措。成立一年多来,环保法庭审理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案件。
如对贵州天峰化工公司在生产磷胺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磷石膏废渣影响环境案。
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一律严惩,对于滥用职权的行为也决不手软。按照相关规定,清镇市环保局没有减免、缓缴排污费的决定权。
但杨贵斌就任清镇市环保局局长期间,违反相关规定,未经相关部门批准,对清镇市辖区内的多家企业排污费实行协商收费。根据环保部门对贵州水晶集团、贵州化肥厂、清镇发电厂等13家排污企业2004年至2006年3年共90次监测报告,应征收排污费5704万余元,而实际上,这13家企业缴纳的排污费仅为1129万余元,少征收4575万余元。
在杨贵斌的要求下,贵州水晶集团建材公司、清镇发电厂各提供了一辆轿车供清镇市环保局使用,两车的相关费用一律由两单位缴纳。而盘江化工厂、弘业纺织印染公司、第七砂轮厂等企业则给清镇市环保局赞助购买了沙发、电脑、数码相机等部分办公用品。同时,杨贵斌在任职期间还收受了贵州水晶化工集团、清镇发电厂、贵州化肥厂等企业过节费用共计约15000元。
案发后,环保法庭对其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杨贵斌犯滥用职权罪罪名成立,判处有期徒刑3年。
声势浩大的“森林保卫战”打出了一记记重拳,取得了重大成效,同时也受到贵阳市民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扬。
“贵阳共识”
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心和行动不仅体现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上,更体现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
2011年7月,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召开。这个披着“绿色外衣”、安装了“呼吸式幕墙”的会议中心,因其先进的环保理念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关注。
自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以来,贵阳通过创新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强有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007年9月,贵阳市委、市政府召开治理和保护“两湖一库”动员大会,提出要像爱护自家“水缸”一样,千方百计保护好“两湖一库”等主要饮用水源。
2008年9月,《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正式“走入”贵阳市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地方教材,进入学生课堂,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2009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花溪十里河滩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贵阳市委、市政府随即按照原生态理念、整合多部门资金,启动建设湿地公园。2011年9月6日,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于一体的高品质湿地公园——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2010年3月1日,全国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正式施行。
2011年12月31日,总面积16.07万平方米,可容纳10万人的筑城广场建成,成为诠释贵阳历史内涵、展示贵阳城市精神、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彰显时代气息的城市标志。
2012年11月27日,贵阳市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又迈出了新步伐——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挂牌成立。
秉持“我参与、我受益、我快乐”的宗旨,贵阳市打响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建筑工地、公共厕所等“八大攻坚战”,弘扬“无人报摊”六年“不差钱”的诚信精神。2011年底,经过全市上下的努力,贵阳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两块“金字招牌”。
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全体市民的拥护,生态文明理念迅速走进千家万户,汇聚成一股强大合力,从行动和实践转化为一种文化和自觉,深植于这座城市的土壤中。
2009年8月22日,以“发展绿色经济——我们的共同责任”为主题的2009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隆重举行,达成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必由之路”的《贵阳共识》。
2010年7月30日,2010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盛大开幕。围绕“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这一主题,嘉宾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并结出了思想的果实——《2010贵阳共识》,提出要让生态文明走进楼宇、走进社区、走进车间、走进田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个人的脑海,不仅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而且要作为一种行动指南,作为一种道德标准。
从呼吁“责任”到“号召行动”、到思考“变革”、再到推动“转型和增长”,不断深化的会议主题,让贵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易中天先生在《读城记》中写道,作为一座典型的高原山城,贵阳其实有着它自己的风采和特色。耸立的山峦,不大的规模,使它颇有些南方精壮汉子的味道;灵秀的黔灵山,绮丽的花溪,又使它很有些山地俊俏姑娘的风情。
贵阳生态文明正在塑造其独特的城市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