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2013-08-26罗石
罗石
【摘要】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我们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从制度机制建设入手,使核心价值观固化于制,强化正面灌输引导;把握关键环节,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提升人们共同的价值诉求;在拓展培育宣传途径方面要做到活化于形,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进行了高度概括,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基础。我们要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着眼于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着眼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着眼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使之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源和精神支撑。
一、固化于制,强化正面灌输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这个价值体系自身不会自动地“实现”其所有功能,而是要通过有关的控制系统来维系,即需要依靠制度化、社会化和社会控制等机制。按照美国学者帕森斯的说法,只有制度化的价值观才会持久地发挥实际作用,如果制度体系不承载价值观念,并且又不被有效执行,必然出现价值、制度、行为之间的断裂。因此我们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制度保障的重要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保证自由、平等,尊重群众的创造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的基本权利,都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更加完善和执行有力。这就要求在制定大政方针和各项制度时,要保证指导思想与核心价值理念的高度一致,用核心价值观统领国家大政方针和各项社会管理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中,使各项制度既具有针对性,又符合共同价值取向,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统一,使经过凝炼确定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可靠的制度保障,确保发展战略和各项制度体现举国上下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要注重推广机制的系统性。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长期的、渐进的系统工程,从被大众认可、接受并真心实意自觉奉行,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深化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进行大量艰苦细致、长期扎实的工作。比如各地区各部门在构建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时,就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在融入地域文化、体现部门或行业特色的基础上,在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实施规划等方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在教育环节的规划上,也可以考虑把核心价值观纳入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的课程设置中,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要强化传播机制的有效性。不被大众认同的文化理念是没有价值的。认同的关键是有效传播。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有效传播,得到大家的广泛认知和普遍认同,才能发挥其凝聚人心的作用。因此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需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宣传教育的对象、渠道、形式、方法等开展针对性研究,积极探索有效路径。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人文环境监测、协调、文化传递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和效用,客观真实准确的反映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危机和困境,着手建立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的核心价值观传播网络,大力传播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并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年轻一代,并持续教育引导社会成员,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社会规范和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四要实现评价机制的科学性。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是一个持续的个性心理积累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刺激。只有当人们的行为不断受到强化时,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成为习惯稳定下来,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深层观念之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就是将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向全社会“灌输”的过程,而单纯依靠人们的自觉意识来确保工作成效,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在培育活动开展初期,往往需要以“强行”推广的方式强化印象,深化认知。因此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与考评体系,注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评方式,将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到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中,使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真正产生实效。
二、内化于心,提升共同价值诉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先进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改变旧思维、建立新习惯的过程,这一漫长的过程可以细分为服从、认同、内化三个发展阶段。服从阶段表现为对价值理念和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深刻认识,需要通过正面灌输强化;认同阶段表现为认可、接纳、自觉遵从理念规范;内化阶段则表现为人们认同之后将外部事物转化为内在思维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接受群体或社会的价值规范并使之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显然,较之认同,内化是更高层次的理解接受,它已经将外在的内容化为己有,成为个人价值理念和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并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接受先进理念和行为规范,并将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或经验结构,从而主动建构行为调节机制的内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宣传教育。通过长期的宣传、培训、教育活动,使人民群众接受核心价值理念,并在贯彻理念、执行规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和心智模式,进而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实现思想境界的转变与提升。
二是主观认同。价值理念的培育需要一个“说理”的过程,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全社会认同并人人自觉践行,是核心价值体观培育的重心。认同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人生态度的变化,实质上是形成正确心态、构建良好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过程。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要求是要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形成文化自觉与自律。因此,在认同阶段,必须多管齐下,努力提高认同率。
三是内化信奉。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的价值信念驱动的,因此要在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内在品格的变化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并信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主体自身的行为取向标准。只有实现内化信奉才能达到价值理念与行为主体完全融合的理想状态。
四是自觉践行。行为自觉是核心价值观外化的心理基础,行为自律则是核心价值观外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的结果。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起点的,也必须落脚于“人”这一主体。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也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在宣传教育、主观认同、内化信奉的基础上,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人生态度,甚至是一种信仰,一种潜意识、本能和习惯,从而提升人们共同的价值诉求,做到行为自觉自律,并从中体验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
三、活化于形,拓展培育宣传途径
在培育工作的初始阶段,虽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外在灌输性质,但是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做到丰富多样,有声有色,大张旗鼓,形成气势。具体来说,应该做到“四化”:
一是解读通俗化。理念解读是核心价值观推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对个人价值和个人道德的基本要求。“三个倡导”顺应世情民意,最大限度地代表了社会共同理想和追求,清晰凝练,通俗易懂。在下一步的解读过程中,也应秉持这一质朴风格,使人们易于理解,便于奉行。
二是方式多样化。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要通过制订具体的宣传教育目标,采取操作性强的措施,通过多种方式、途径、载体,开展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人们在耳濡目染当中受到感化,逐渐接受并认同,并成为全社会自上而下普遍认可的价值理念。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舆论宣传导向法。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如利用会议、讲座、报告、报刊、墙报、宣传栏、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现代传播技术和互联网络等灵活多样的新兴媒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种系统的宣传活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营造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浓郁氛围,从而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全社会达成价值共识。
行为约束激励法。要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激励和巩固发展机制,强化制度的约束与行为的规范,对符合核心价值标准的先进人物以及正确的行为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激励,给其他人树立仿效的榜样。通过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情感激励等方式,激发人们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主题活动感染法。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政治、文化、娱乐活动,突出体现核心价值观主题,创造良好的活动气氛,使人们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追求。
重大事件渲染法。积极利用国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重大科学技术成就、重大自然灾害中的感人事迹等影响范围广、人们关注度高的大新闻、大事件,着力渲染其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激发人们的内在情感,形成共鸣,造成声势。
当然以上这些方式方法是可以交叉使用的,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不是孤立的。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也可以把几种方法结合使用,使之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综合发挥作用。
三是理念人格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在他们身上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那些最基本的价值理念、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和人格特征。通过观察、学习先进人物的行为表现,建立良好心态,形成完善人格,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之一。可以通过文明创建、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塑造先进典型,表彰先进事迹,形成见贤思齐、积极进取、比学赶超的良性氛围。
四是主题鲜明化。以往一些宣传教育往往注重形式甚于注重内容,提倡面面俱到,结果虽然活动很多,但是主题不够鲜明,使人们无法形成主体价值的聚焦,最终无法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追求。所以在组织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时,一定要紧扣主题,使活动主题有效承载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实现精神价值和活动载体的有机融合,实现活动内容和人们日常行为的有机结合。
四、根植于民,夯实群众实践基础。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义就在于通过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提升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水平;就在于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念内化,实现行为自觉和自律。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靠少数人或一两个部门就能完成所有的任务,也不是仅靠几次宣讲培训、或开展几次活动就能取得成效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三个倡导”,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离不开每个人的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主体,既包括政党和国家,也包括全体民众,其中最重要的主体还是最广大的干部群众。因此,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
一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身先士卒,用自己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工作作风、崭新的精神面貌实践和倡导核心价值观,使自身的品德、情感、能力、作风、行为充分展示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要求,营造领导者身体力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群体氛围。
二要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和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心中,转化为思想观念、道德情怀、行为规范、价值取向,转化为勤奋工作、勇创佳绩的实际行动。
三要根据时代特征、行业特色、年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简便易行的活动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融入到各行各业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搭建各种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易践行,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风气越来越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