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学生可以这样出色——荆州市北门中学课程改革侧记
2013-08-21曾宪波张华英
◎/本刊记者 曾宪波 张华英
北门中学曾经是荆州区一所普通中学。2009年,该校以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掀起了一场解放课堂、解放学习生产力的革命——教室四周墙壁挂上了黑板,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通过科学设计的课堂流程得以真正落实,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一系列让“生命狂欢”的舞台。几年下来,原来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变得落落大方、能言善辩;教师受邀到各地讲学,自我价值不断提升,成就感十足;学校“走”出荆州,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一所课改名校。
“我们无意出名图利,但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学得愉快、学出精彩、更出色地成长。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所以课改的‘话语权’应该充分体现在课堂上。”北门中学课程改革的总设计师、校长张新汉认为,学生之所以感觉学习累,是因为他们一直处于“被学习”状态。张新汉期待的理想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发展权得到充分尊重,教师不再只会做蜡烛,而是能够与学生一起享受成长的欢愉。2012年11月,北门中学成为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现场会的分会场之一,张新汉在全省作课改典型发言。
把问题当课题,在问题和困惑中执着前行
“至少可以明确一点,不搞课改,北门中学不可能在全省作典型发言,更不会受到省内外众多学校的关注。”张新汉常常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学校取得的所有成绩。他认为北门中学能有今天的发展,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湖北省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二是各级领导和专家尤其是区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三是学校全体教师的自我挑战与主动参与。
2009年5月,荆州市教科院把山东课改名校——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昌乐二中的专家请到了荆州。张新汉获悉这一消息后,带着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13名教师,全程参加了为期两天半的学习培训。“太震撼了!原来学校可以这样办,教学可以这样实施,课堂可以这样精彩。”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刘基华回忆说。
“秋季就要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了,这次培训算得上是一场及时雨啊!”张新汉有一个朴实的教育理想,他希望学生学得快乐,既能真心拥抱今天的学习生活,更能为明天的人生发展奠基。
2009年6月1日,张新汉组织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分享活动,请参加课改理念培训的人员畅谈自己的感受,大家在分享活动中达成共识: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机遇转化为摆脱学校发展困境的机遇。
当年暑假,由学校领导带队,北门中学高三年级的33名教师奔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昌乐二中实地学习半个月,详细了解这些学校在教学、德育、后勤工作等方面的理念和做法。返校后,学校安排了两项“作业”:一是与全校教师分享学习心得;二是自学《高效课堂22条》,并组织闭卷考试。
2009年8月2日至17日,北门中学进行课改临帖实践,开办“高效课堂特训营”。参训教师早晨7点准时到校,先站立式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学习训练,为秋季开学实施课改“热身”。
张新汉认为,课改的难点是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彻底转变,所以首先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然后通过颠覆传统课堂等强制性举措,促使教师把课改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秋季开学,北门中学正式启动课程改革,全校教师在改革实践的阵痛中前行。开学不到一个月,有家长到区教育局反映情况,于是有领导提出质疑:“改革虽好,但要平稳着陆,不能影响社会稳定啊!”
那么如何来翻译这句广告词的呢?首先注意“Bye Bye Lullaby”三个词押韵。中文可以尝试译为“拜拜小孩,来来咖啡因”。这个译法保持了原文的动感和鲜明的口语特色。或者可以转译成“醒醒,咖啡因来了”。
三天后,区教育局局长谭永平带领局班子成员来到北门中学调研。随机听了两节课,区教研室教研员现场评课,结果发现并非社会传言的那样。心里有底的谭永平当即指出:“国家有明确的要求,外地有成功的经验,学校有过硬的队伍,课堂改革大有可为。”
“如果不是谭局长的这一番鼓励,北门中学的课改早就搁浅了。”教育局领导的现场调研,增添了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力量。张新汉说:“改革肯定要面对问题和挑战。我们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想圆一个梦——教育可以更出彩,学生可以更出色。”
此后,吃上了“定心丸”的张新汉,号召全校教师把问题当课题,在学习研修中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他说,要想“化学生”,先要“学生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都应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从课堂入手,追求绿色升学率
在张俊丽老师的一节英语课上,学生张明在展示语言点“be/get used to”的用法时,同组的另一名女生刘佳敏的质疑将课堂推向高潮。刘佳敏大方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Everybody,please stand up and hold your guiding paper like this”。
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释放和激发,引起了学习效率的“突飞猛进”。生物教师恒旭东说,以前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现在一节课即可轻松完成,而且学生有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各方面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高二祥平班的李宁同学说,易错的知识点在展示环节即已暴露,刚好可以“防患于未然”,学习效率和效果自然会大幅提高。
惟有“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看到学生被动痛苦地学习,张新汉痛心不已,“如果学生不依恋学校,我们的教育还有意义吗?”他决心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学校要的是“绿色升学率”,应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2009年,乘着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东风,北门中学拉开了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张新汉认为,课堂承载着课程实施的功能,仅有好的课程还不行,必须让学习的内因发挥作用。他在学校课改动员大会上说:“谁先动了课堂,谁就赢得了发展先机。”他希望通过改革课堂,获取师生和学校的发展。
通过一年多的艰难探索,北门中学构建了“生本·自主”高效课堂的基本框架,主要内涵包括“一种理念,两个变革,三个核心,四种课型,四案并举,四种课堂要素,五项原则”。在此框架基础上,着力规范课堂基本流程,变“教师教”为“学生学”。
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体现并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难点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必须首先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和形式。”张新汉说。“生本·自主”高效课堂要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归纳式思维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彻底从“被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尽享学习成长的乐趣。
学校将气质不同、能力差异、特长有别、学习水平高低不一的6-8名学生,科学搭配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互助学习、共同成长中承担不同职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习小组都制定了包括小组组建原则、小组长职责、小组评价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使之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独学、对学、群学,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独学”任务,高效学习小组完成“对学”和“群学”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任务则由小组长收集共性问题,在全班范围内共同研讨解决。小组内因为学生学业水平的差异,“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向同伴请教,形成“兵教兵”的学习氛围。“对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小组讨论,试图通过“群学”解决。课堂上,学生展示“独学、对学、群学”的成果,通过质疑对抗对问题深入探究、拓展,生成新知。
北门中学副校长杨维平说,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课堂展示”与“对抗质疑”则可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深入钻研课堂的张新汉有着自己的看法,课堂是撬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按钮,所以那些“不敢改课堂”的课改,都是伪课改。
名师是在课堂上“炼”出来的
北门中学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讨论分析着讲。高三年级主任、生物教师恒旭东对此的理解是:课改具体地说,就是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鼓励学生讲,允许学生出错,打造一种“安全课堂”。
在恒旭东打造的“安全课堂”里,点评环节要不要加分、加多少分,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科学,这些问题,学生都可以“品头论足”,一旦教师不能接受,学生可向教务处或校长投诉。“教是为了不教,更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是教师必须遵循的首要法则。”恒旭东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春节,李昌翠老师收到了许多学生的祝福短信。“李老师,在您的教导下我又长大了一岁,这一年里我慢慢发现,学习是一件多么有意义、有趣味的事情啊!请相信:您的付出不会白费,总有一天,您会为我自豪的!”
为了适应新课程和新课堂,李昌翠时常在心里与学生互换角色。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班级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高尚情操的人。在教师专业成长分享活动中,李昌翠侃侃而谈: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少讲,让学生走上前台自主学习;面对学生的错误,切忌批评责备,多一些宽容和鼓励……
北门中学以课堂为突破口的课程改革,建立的是一种强力推进机制,“逼迫”全体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逐步把课改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行为中,真正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张新汉说,“颠覆课堂结构和形式的改革,就是要让教师‘无处可走’,实行自我颠覆。”
每一节英语课下来,张俊丽老师都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我发言了吗?我与其他同学合作了吗?我提出问题了吗?我观察发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然后,她又从教师的角度反思:这节课,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分别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
不出张新汉所料,北门中学的课程改革大大加速了全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一大批教师在课改中脱颖而出。记者从学校教务处了解到,仅2012年下半年,该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人员达3000多人次。学校负责安排参观学习事务的龚艳老师,也由一名年轻教师成长为北门中学的名师、业务骨干。
至今仍担任数学教学工作的龚艳,近几年来多次受邀赴广东台山、河北廊坊、贵州兴义、陕西神木、江苏昆山及省内各地区上示范课或作报告。同许多年轻教师一样,当年她接手一个新班级时,还曾被学生处处与原来的教师作对比。
据初步统计,在北门中学,每学期外出上课和讲学的教师有20多位。刘基华说,培养名师的途径之一,就是想办法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如何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张新汉的回答是,如果教师能在工作中体验成长成功的乐趣,那么他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北门中学把教学、教研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机融合,通过校本研训、课题引领、课堂反思等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青年教师上过关课,中年教师上研究课,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上观摩课;课前导学,课中导法;教师让课堂充满活力,课堂让学生实现梦想。
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共有37个子课题,每位教师都可以自主申报;学校定期编发《高效课堂简讯》,用于刊发学校教师的读书心得和教学感悟,目前已编发17期《高效课堂简讯》,刊载教师文章600余篇共计100多万字;每周举行一次“晒学案”活动,学校进行评选并对优秀导学案给予奖励;开展读书征文活动,举办“读书报告会”,为教师购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每月开展“岗位功勋人物”“功勋团队”评选活动……
记者发现,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最终都指向教师的教学和教科研能力,指向承载新课程使命的课堂。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校园我当家”已成为一种主流文化
高一张汛班的郭君君同学以前是个性格内向的姑娘,一说话就脸红,2012年就读北门中学后,面对耳目一新的课堂,真有一些“不知所措”。这就像登台演戏一样,每天的课堂都是一个个“戏台”,每名学生都是“演员”。但是,起初每次轮到郭君君代表小组上台展示,她总是红着脸怯生生上台,发言大家也听不清楚。
班主任张汛老师课后找郭君君谈心,“你是在代表小组给全班同学讲解题目,可不是你课后的自言自语,首先要大声表达,让大家都能听清楚,然后争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个同学都能听懂。”此后,每天的晚读报时间,张老师特意安排郭君君为同学们读报。慢慢地,她胆子大了许多。经过一学期的“磨练”,郭君君不仅适应了新课堂,而且在课堂上如鱼得水,快乐地自主学习。她告诉记者:“半年的成长经历告诉我,成功=主观努力+客观机遇。”
高二红菊班的蒲余慕名报考北门中学,她非常喜欢学校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氛围。她在展示课上积极表现,因为对写作有浓厚兴趣,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开展的“青春在课堂绽放”征文比赛。她说:“到北门中学后,我突然觉得学习原来这么丰富、这么有意思,我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一次,外省的一位名师在北门中学执教语文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们精彩的展示和质疑,将课堂一次次推向高潮,令执教教师印象深刻、惊奇不已。其实,让教师惊奇的“课堂”,在北门中学并非孤例。李昌翠老师说,学生精美的板书、精当的展示、精彩的质疑、精确的点评,来源于逐步形成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文化。
如今,北门中学的课堂是“冷热两重天”:预习课教室里安安静静,学生全神贯注地独学;展示课教室里高潮迭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学、群学和集中展示交相辉映。
在张新汉心里,“学习既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就得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校把“自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习延伸到学生成长、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开展以“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生活能力、自主管理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三力”建设。对学生而言,那就是“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校园我当家”。
由学生讨论提炼班训,只是北门中学“三力”建设的一个侧面,把班务、校务交给学生,才是学校“三力”建设的主要路径。高一年级文海班的刘一凡同学,通过海选获得“校长助理”职务,当他第一次组织班级的文艺晚会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他去协调、组织。这次晚会的成功,让他对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要成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准则之一。
北门中学的学生活动很多,形式看似“松散”,实则“道道很多”。学校举办体育文化节时,要求每个班设计班级文化海报。这一次刘一凡不再“单打独斗”,他组织班内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然后海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起初有同学担心:要不要请专业教师指导?刘一凡提出的口号是:“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海报我设计”。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文海班学生设计的以“星空”为主题的海报,较好地表达了一群少年追寻自己理想的意境,在学校文化节上广受好评。
“打造‘敢说’课堂,铸造‘自主’文化,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张新汉说,什么是学校特色?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一所学校最大的、最管用的特色。
张新汉坦言,课改不是简单的“改课”,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学校的每一个方面、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人。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出现状况,都可能影响整个课改的进程。但无论怎样,张新汉都能问心无愧地去面对,因为他为了学生的未来和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孜孜以求,这是他愿意为之努力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