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及其应对策略
2013-08-20袁志忠刘祝祥
袁志忠 刘祝祥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而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更具特殊性,造成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应对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策略有出台扶持政策、改革分配制度、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等。
关键词:职业压力;青年教师;民族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076-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压力也日益增大,尤其是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而言。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已经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定义,Kyriacou和Sut-cliffe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如生气、焦虑、紧张、沮丧或感到失落等。后来,Kyri-acou和Sutcliffe又对教师职业压力这一概念进一步地阐述,其观点为教师的职业压力是教师在意识到他们的工作状况对他们的自尊和健康已构成了威胁这一知觉过程后而引起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民族地方高等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最高层级,不仅担负着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构建“人才洼地”的育人重任,更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由于民族地方高校一般都位于欠发达的“老、少、边、山、穷”地区,与大都市或省会城市相比,民族地方高校一般都以地方性院校为主,所处地区的交通相对不发达,信息欠通畅,经济文化与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导致民族地方高校获得的资源和投入非常有限。因此,民族地方高校教师相对于其他区域的高校教师而言,在获取科研资源、发展空间和福利待遇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相对劣势。这尤其对于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学术成果发表、教育教学评价、上升空间等方面都处于明显弱势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生力军和未来的中坚力量,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已经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将会很可能击垮民族地方高等教育的“明天”,民族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会成为“无本之木”。由此可见,如何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并想方设法减轻其职业压力,且针对其职业压力采取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不仅对民族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会对我国实现区域教育平衡和“教育强国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特殊性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显示,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中普通高校合计2358所,其中部委属111所,地方属1573所,民办674所,地方属高校约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6.71%,研究生培养机构共797所,其中部委所属374所,地方所属423所,地方机构约占总数的53.07%。此外,从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年龄分布来看(见表1),2003年至2010年,青年教师增长近279893人,增幅达82.12%。显而易见,占高等教育机构数66.7l%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将在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相对于重点高校或部委高校,地方性高校尤其是民族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明显处于弱势或劣势。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国家和社会各界给予部委高校的支持力度较大,地方高校尤其是民族地方高校获得的支持力度相对于部委高校而言少得可怜,能获取的资源和影响的范围也十分有限;在创收能力方面,部委高校影响广、名气大,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门路多,能吸纳的社会资金相对充裕;在地理位置方面,地方高校尤其是民族地方高校一般都位于欠发达的“边、山、穷”地区,这一系列因素都导致了民族地方高校生源质量相对低、师资力量较弱、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学生就业难度更大、学校发展较为困难等等,这些都是我国民族地方高校近年来的普遍境况。而处于民族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由于资历和工作年限等诸多因素并无优势,因此更加凸显出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压力。
二、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归因
1.客观因素。民族地方高校地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少、边、山、穷”地区,除了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也相对不发达,加之教育经费投入历史欠账较多,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是勉强,要想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团队建设上投入很大显然难以实现。这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情况更为突出,由于刚参加工作,职称低,待遇低,又到了结婚成家、孝敬父母的年龄,其职业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同样造成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科水平,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了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激励政策,这在给青年教师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压力。高校为了吸引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通过在国内外高薪招聘的方式不断引进拔尖优秀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在职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带来了青年教师唯学历、唯成果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属于职称、地位和收人等相对劣势群体,在学校内部的各类可比项目和评审中,青年教师既没有什么积累又还不熟悉套路,因而职称晋升的吸引力同样伴随着巨大的职业压力,这些无疑都是高校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后所面临的普遍境遇。
在教学方面,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大、任务重,近十多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幅度增加。青年教师身处金字塔的底层,教学工作量的增加更为明显,繁重的教学任务加剧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身心健康压力日益增加。另外,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对教学理念、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竞争上岗、学生选课、各级听评课、教学质量监控等制度的施行,对教学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难度明显增大。
科研压力对青年教师比其他教师更为突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研实力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指标,高校青年教师处在学术竞争的中心区域。由于不少地方高校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学术权力行政化、评审机制欠公平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对于职称、资历都有限制的青年教师来说,难以申请到国家级、省部级等高级别课题,科研经费也十分不足,这使得他们明显处于劣势,往往容易导致挫败感和丧失奋斗动力。此外,许多高校连续而又近乎残酷的科研考核评价体制给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压力,更能影响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这一问题在民族地方高校更为突出。
2.主观因素。从科教兴国战略到确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思想,高等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地位,国家对民族地方高等教育也明显加大了扶持力度,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纵观全局,处在“老、少、边、山、穷”的民族地方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有一些地方为了政绩对民族地方高等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校在民族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其关心不够、投入不足等。此外,在民族地方高校,管理制度和用人机制跟发达地区相比还不够灵活、人才观相对陈旧,等等。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显示,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重由1997年的29%快速上升至2009年的47%,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增长了250%。随着全社会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和高校人才竞争的加剧,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青年教师深造趋势日益紧迫,教师队伍硕士化、博士化成为一种必然。从目前来看,绝大部分博士和拔尖人才集中在“985”、“211”等重点院校,民族地方高校博士相对明显不足,青年教师硕士较多,有的青年教师还仅拥有学士学位。因此,即使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有学历进修和知识培训的愿望,如果高校不能提供足够的外部环境,如时间、经费、制度等,单纯依靠青年教师的自身力量仍是困难重重,这也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职业压力。
三、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
1.出台扶持政策,建立民族地方高校教师培养基金,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高校通过建立分层次阶梯式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计划),逐层选拔优秀教师骨干,实现中青年人才队伍的滚动培养和良性循环。另外,国家层面应制定促进民族地方高校稳步发展的具体扶持倾斜政策。如每年单独划出专门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定向培养赴民族地方高校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等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避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而导致其心理失衡,还能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让这支年富力强和充满激情的教师群体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为民族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2.建立成熟系统的绩效分配制度。目前,高校的薪酬分配制度多以当期薪酬为主,看重短期工作效果,绩效薪酬设计缺乏长远考虑。应当充分认识延期薪酬的有效激励作用,充分考虑到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相应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薪酬分配方式,做到当期分配、延期分配、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如引入“宽带薪酬”,宽带薪酬是指把相近层次的工资合并到同一级别(即工资带),但是拉大同一级别内部薪酬的浮动范围。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淡化身份、职称(职务)、工作年限的束缚,在同一薪酬带内充分考虑教职工的实际贡献来确定薪酬级别内的工资水平,让那些实际贡献大但资历尚浅(或职称较低)的青年教师享受到与资历深厚(或职称高)的教师相同甚至更高的待遇。
3.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合理的考核及评价关系到青年教师的职称、级别和晋升,从而会影响到青年教师在高校的发展前途和是否终身从教,进而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笔者认为,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业绩评价应该要多维度评价,把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种指标综合起来考虑,做到客观全面、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在科研业绩评价上,高校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当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来全面评价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不要因一味地追求发表论文(成果)的数量或论文(成果)的质量给青年教师形成巨大的职业压力,这会在无形中加重急功近利的氛围,也在客观上提高了学术不端的发生概率,而应该多一点耐心,容忍失败,在抓好青年教师业务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关怀,促使其安心教学、潜心科研。
4.青年教师自身也应当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缓解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可以从学校、社会多角度考虑,但最重要的仍然是青年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根据外界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自我状态,在压力面前要学会变换视角,想方设法为自己创造轻松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学会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面对职业压力时,要将消极回避方式转化成积极主动模式,凡事先往正能量方向想,化压力为动力。再次,青年教师还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我的情绪,这可以通过行为上的改变来实现,如参加文体活动、社交活动、郊游或旅行等丰富个人的生活方式来增强自我的情绪调控能力。
总之,缓解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高校及青年教师个人都应以积极的态度,结合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大好契机,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让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形成科学适度的职业压力,使他们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国民族地方高等教育事业走向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