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3-08-20许尔凤
庞 洲 查 赣 许尔凤
1.深圳恒生医院,广东深圳 518102;2.深圳市沙井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10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按照说明剂量正常使用过程中引起的有害的,但与用药目的有因果关系的反应。患者ADR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用药所致,而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多,系不合理用药致ADR发生率也逐年攀升。据有相关统计,在我国住院患者中每年约有20%ADR发生。因此,医院加强对药物管理不仅仅针对的是疾病治疗,还要确保药品在治疗疾病时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1-2]。现对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探讨了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涉药类型等,并提出了加强医院药物管理的措施,旨在为临床减少或避免ADR重复发生提供指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45例,涉及药品均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3~84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45例ADR患者依照年龄、性别、引起ADR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1 AOR年龄分布
45 患者年龄与ADR发生之间的关系,从报告统计来看,女性多于男性,其中以≥60岁老年患者为高发人群。见表1。
表1 ADR年龄分布
2.2 给药途径与45例ADR关系统计
给药途径与45例ADR关系统计,见表2,其中静脉滴与注静脉推注为主要的给药途径,分别占据了31.1%与24.4%。
2.3 引起ADR药品类型分布统计
引起ADR药品类型以抗生素、中成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居多,见表3。
表2 给药途径与ADR关系情况
表3 引起ADR药品类型分布统计
2.4 依据《新编药物学》药品分类,对引起ADR关联的抗生素分布统计情况
结果疑似致ADR的抗生素药物以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林可霉素居多,见表4。
表4 45例与ADR关联的抗生素使用情况统计
2.5 45例ADR患者不合理抗生素类型分布情况
其中以药物使用间隔时间不当、联合用药不当、用量不当等构成不合理主要表现。见表5。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与ADR间的关系
从表1数据来看,女性ADR[3-4]发生率略高于男性。从年龄分布来看,≤10岁或≥60岁两个年龄段患者是主要集中人群,这与王维忠等人的研究报道接近。分析原因,或是老年人群器官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衰退,尤其肾脏排泄功能、肝脏代谢功能等逐渐降低,另外老年患者多伴有慢性疾病,合并用药比例高。而≤10岁儿童由于正处于发育阶段,药物敏感性强,稍微用药不当即会引起ADR[3-4]。因此,从监护角度上说,应格外加强对老年患者做好用药监测,尽量坚持个性化给药,重视对其肝、肾功能评估,以确定药物和用法用量。
表5 45份ADR患者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类型统计(%)
3.2 引起ADR药品类型分析
该组资料显示,引起ADR药品类型以抗生素、中成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药物使用等分布最广,具体分析来看:
3.2.1 抗生素滥用 目前,抗菌类药物临床使用量极大,且对抗生素形成依赖,导致抗生素被滥用,增加了抗生素致ADR发生率。该组资料中15例(33.3%)系抗生素引起ADR,位居首位。因此,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测对减少ADR发生至为关键。
3.2.2 中成药使用 中成药作为国药在我国使用率极高,该组13例(28.9%)系中成药使用者。由于对中成药认识存在错位,普遍认为中成药取自天然,无毒,能治彻底,因此中成药引起ADR被忽视。实际上中成药中一些大分子物质具有较强的抗原性,易引起变态反应,另外,一些患者长期过量使用中西医导致毒性沉积,或中成药制剂工艺不合理等原因,导致ADR发生率增多[5]。
3.2.3 干扰素引起不良反应 干扰素诊治病毒性疾病,使用率较高,但该药物会引起血糖增高、胆汁淤积、骨髓造血功能停滞、白细胞严重下降不良反应等。
3.2.4 抗感冒药滥用 抗感冒药无疑在临床使用率极高,由于多两种及以上合用,ADR风险性随着增大。
3.3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该组资料显示,配伍失当、联合用药失误、用药间隔时间不合理等是主要的不合理用药表现。配伍禁忌表现出的沉淀、浑浊或变色等变化凭肉眼很可能看不出,但实际上却存在隐性变化,因此需要依照配伍禁忌配伍;联合用药不当是针对一些医师凭经验给药而言,尤其是一些抗菌类药物由于适用范围广而随便与主治药物合用,导致一些系统紊乱;而用药时间间隔不合理,则主要针对的是必须根据药物半衰期来确定给药间隔时间,最大限度发挥抗菌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6]。
4 减少和避免引起ADR的对策
4.1 强化医院药物使用监测管理
一是建立完善ADR 检测体系。以药品监测网为平台,借助药品供应和监管网络,将ADR监测网延伸至涉药相关科室、场所,不断巩固扩大ADR检测面,强化渗透力;二是强化日常监管,将日常药品监督工作纳入到质量管理中,尝试将药品监测与GMP、GSP认证验收及日常药品抽样检查结合起来,整合多项工作实现监管最大化。
4.2 强化用药安全管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一是注意药品禁忌症,在说明书中属禁忌症范围的患者一律不得选用该药,如高血压患者不能合用拟交感胺类药物,如麻黄碱、肾上腺素等避免血压骤升;二是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加药前要认真检查药品及输液用具的质量,液体内有无混浊及瓶口松动,瓶体有无裂缝等,如有则不能使用,输液器具用前要查看灭菌有效期;三是静脉输液时,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要避免和减少液体内加入多种药物。临床输液中,因不合理用药导致加药后发生理化学反应而产生浑浊、沉淀、结晶、微粒等现象时有发生。如维生素B6与穿琥宁混合后药液会浑浊[7]。因此,应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四是重视药物配置浓度、药液配制顺序、加药方法,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微粒数,其会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因此,临床上切忌随意加大中药注射剂用药量。另外,配液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应格外注意配制顺序,若从小壶加药时应避免并用药物在小壶中混合,以免因浓度较高发生反应。
4.3 加强宣传,建立高素质配药队伍
一是深入开展群众性,尤其是患者及家属ADR知识普及活动,利用医院LED、橱窗或咨询台等及时宣传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有关信息,引起群主对药品安全的关心关注;二是在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综合评比活动,广泛动员,全院参与,从意识和行动上推进ADR管理基础的加强。
综上所述,女性、儿童及老年人群是ADR发生的主要人群,应加强对重点人群、药品质量及临床合理用药监控,尤其是抗生素、抗感染药及中成药的用药监测,强化对基层药师开药监督,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事件发生率。
[1]李季.1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4):28-35.
[2]帕提古丽·玉苏甫.16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12):50-51.
[3]陆晓彤,刘海涛,张健,等.358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1(2):39-41.
[4]赖金华,周学琴.46例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2(17):128-130.
[5]李文胜,张胜才,李林,等.58例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分析[J].当代医学,2013(6):130-131.
[6]姚波林,黄斌学,罗锦河.药品不良反应216例报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5):14-15.
[7]孙丽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136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