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经济持续发展之路
2013-08-20文Ⅰ常乐
文Ⅰ常 乐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付 松)
旅游经济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这六大要素的强度和广度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的贡献率超过80%,对公路客运贡献率超过60%,对文化娱乐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或接近40%。发展旅游经济已成为全国各省区的共识,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重头戏。
贵州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贵州近年来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收入在全国的排名不断上升。从人民网等媒体发布的2007至2011“各省旅游收入排行榜”来看,贵州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29.3%。全国排名从2007年的第18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15位;西部排名(除四川)从2007年的第3位上升为2011年的第1位。与旅游资源相近的邻居云南相比,更能明显地看出进步。1999年,贵州的旅游收入是云南的零头,2001年是云南的38%,2007年是云南的88%。在2010年,贵州旅游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多彩贵州”首次超过“七彩云南”,2011年继续了这一优势,是云南的109.94%。
虽然贵州旅游发展很快,但从全国31个省区看,贵州旅游收入排名15仍然处于中等位置。由“各省旅游收入排行榜”可见,旅游收入排在前列的均为经济发达地区,2011年排在前8位的分别是:江苏、广东、浙江,山东,辽宁、北京、上海、河南;排在后面的除海南外均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排在后8位的分别是:宁夏、青海、西藏、海南、甘肃,新疆、内蒙、吉林。排名整体上体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顺序格局,显然经济发达程度和旅游收入明显正相关。
经济发达和旅游收入正相关的结论会使许多人感到困惑。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都多,旅游资源丰富使得旅游收入高在情理之中,但为什么上海、广东这类既缺乏自然风光,历史名胜也不突出的地区旅游收入也会名列前茅?答案在于人们概念中的旅游与统计口径中的旅游范围不一致。
旅游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合成词,即旅游=旅行+游玩。旅行有以游玩为目的的旅行,有以商务、会务活动为目的的旅行,还有探亲访友的旅行。以游玩为目的的旅行,真正完成了旅行+游玩这个过程,也就是人们日常认识的旅游;以商务、会务活动为目的的旅行,以探亲访友为目的的旅行在人们的认识中仅是旅行,不能称作旅游。但不管是以游玩为目的的旅游,还是以商务、会务活动、探亲访友为目的的旅行,都必然产生吃、住、行、游、购、娱乐等消费,而这些消费统统计入旅游收入。因此广东、北京、上海旅游收入总是名列前茅,相当一部分源于它们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优势所带来的旅行收入。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每年有多少商务活动、会务活动、文化展览、文娱演出、体育活动在北京开展,这些旅行活动的吃、住、行、游、购、娱乐花费在北京的旅游收入中占了很大的份额。上海、广东本身是商业中心,再加上沿海,是水上交通要道,众多的商务、会务活动及过往的车、船、旅客,旅行收入想不高都不行。
贵州的经济、文化不发达,又不是交通要道,旅游收入基本来自以游玩为目的的旅行消费。贵州旅游收入能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十五实属不易。这实属不易的排名传递了两个信息:贵州山青水秀确实很美丽;贵州文化宣传的成效使贵州风光走出深闺人渐识。
全面正确认识游资源优势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一次西部开发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说,旅游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目前半数以上西部省区市的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10%
我们从每年各省发布的GDP及旅游收入之比可以看出: 2007-2011年间,贵州旅游收入与GDP的比值逐年上升,分别是18.89%、21.69%、21.98%、23.11%、25.53%。从2008年起,年年排名全国第一。2010年贵州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6%、2011年达7.1%,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9.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已近百万人,确确实实成了贵州的支柱产业。
旅游收入由旅行游玩收入与旅行做事收入共同构成。贵州、云南、海南、西藏等经济落后省区的旅游收入,绝大多数来源于旅行游玩收入;而广东、上海、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旅游收入中相当的比重来源于旅行做事收入,如商务活动、会务活动、文化展览、文娱演出、体育活动等。这两种收入在后劲上大有区别。
在中国老百姓目前的收入水平下,同一个地方旅行游玩往往是一次性的。贵州的黄果树、云南的石林,远方的游客去观光了一次,很少再去第二次、第三次。而旅行做事就不同,广东商品展销会,今年去了,明年又去,甚至可以一年去几次;北京的会,这个部门开了,那个部门又开,源源不断的会议把住宿、餐饮、交通撑得满满的;商贩到义乌进货,一个月可以来回几次。可以说旅行游玩是“一次性消费”,旅行做事是“重复性消费”。广东、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区正是借助旅行做事的“重复性消费”,得以保持旅游收入历年名列前茅。
旅行游玩支出和旅行做事支出在资金性质上也完全不同。旅行游玩支出是消费,旅行做事支出是成本。旅行游玩是玩乐,是有闲钱有时间干的事;旅行做事是工作,是无闲钱无时间也要干的事。所以“一次性消费”的旅游容易饱和,“重复性消费”的旅游不会饱和,广东哪怕没有一个游客去玩,但做生意、开会、过路的人们都能将广东的旅游收入撑在排名榜的前面。
“一次性消费”的旅游集中在某些地区的话,一段时间后会产生明显的“旅游转移”。 1999年,贵州的旅游收入是云南的零头,10年后贵州的旅游收入超过云南。这种变化固然与贵州在旅游上积极开拓有关,这开拓能取得如此明显效果的深层原因是“旅游转移”。云南的旅游优势是属于“一次性消费”型的,人们已轰轰烈烈地去过云南了,自然将视线转向别处。这时贵州的旅游宣传跟了上来,就将已在云南和其他地方“一次性消费”旅游过的游客,吸引到了贵州。2010年贵州的旅游收入超出云南,云南也很心急,提出了旅游的“二次创业”。所以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旅游资源优势,如果贵州不能尽快培育出“重复性消费”的旅游项目,那云南的现在很可能是贵州的明天。
大力培育“重复性消费”市场
贵州不具有经济、文化、地理的优势,要培育“重复性消费”的旅游项目,没有条件一开始就走旅行做事的路。贵州只能在自己的优势旅游资源中发掘和培育有“重复性消费”潜能的旅游项目,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成为旅行游玩与旅行做事的好去处。贵州的优势旅游资源有: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红色旅游、独特的气候。四个旅游资源中最具有“重复性消费”潜能的是独特的气候。
贵州的自然风光的确很好,以致有游客“抬头张家界,低头九寨沟”的惊叹,但贵州的几个邻居,云南、广西、四川、湖南自然风光都不错,其中云南和四川颇具特点。云南面积是贵州的两倍,自然风光多,民族风情也多。况且云南又是边疆,游客在云南欣赏风光美景、民俗风情的同时还可以来个跨境游。四川不仅有自然风光、民族风情,还有不少人文景观,四川游可把三者都欣赏了。西部地区是民族聚居的地区,西部大多省区都具有民族风情。虽然民族的类别各有差异,但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来过一次,了解一下就差不多了。因此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具有“一次性消费”的特点,人们去了、看了、到此一游了,一般不会再专门光顾第二次、第三次。第二次、第三次的旅游一般会选择去没有去过的地方。
民族风情还容易被模仿。深圳的“锦绣中华民俗村”就差不多将中国的少数民族搬进去了,虽然其中的原汁原味不复存在,但绝大多数游客是去体验的,不是去研究的,所以当年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吸引了许多慕名前往的游客,很是红火了若干年。
贵州红色旅游很有特点,也属于“一次性消费”的旅游,而且游客群体不如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游客群体庞大。但贵州凉爽的夏季在全国数一数二,只有云南近似。但云南海拔比贵州高,紫外线太强,许多旅游者会不适应。避暑贵州显然是首选,极具有“重复性消费”的基础。倘若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使交通、住宿、通讯都很便捷且服务相应完善,不仅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到贵州避暑兼游玩,还能吸引大量的商务活动和会务活动在贵州举行。因此应在这方面做深度开发,召唤越来越多的人到贵州旅行游玩和旅行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