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剖析优秀学生的学习问题
2013-08-16苗怀仪
苗怀仪
高中学段,又称青年初期,约从十四五岁开始到十七八岁结束。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均日趋成熟和稳定。心理特点表现为抽象思维成熟,如抽象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辨证逻辑思维的形成和提高;心理的闭锁性增强,很少主动向老师、家长表达真实想法;意志力提高,能专注地做事情;社会性发展,很想接触社会,易受社会环境影响。这些是高中生的共同心理特征。
优秀学生学习刻苦勤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优秀,在能力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受光环效应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往往用赞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而忽略或宽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由于他们的成长经历大多一马平川,春风得意,很少遭遇坎坷挫折,一旦遭遇偶发的挫折和失败,优秀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之普通学生反而更脆弱,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特别是曾经使他们引以自豪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时,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便会受到伤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转化为自我怀疑、自我怨恨,甚至转化成自卑心理。
案例1:我班有一名中考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中考成绩名列年级前列,但是在高中第一学期的第一次考试中就考了年级50多名,学生感到发挥失常,并且订立了下次考试的目标——年级前五。由于目标很高,学生的压力很大,在接下来的几次考试中都不尽人意,学生情绪受到很大影响,信心受到很大打击。
应对策略:首先分析该学生的心理特征,该学生自尊心较强,但心理承受失败的能力较差,比较脆弱,如果不加以指导可能会比其他孩子更易产生“习得无助感”,那么一个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可能就会沦落下去。我们总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从学习角度对一些孩子来说可能“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所以,我首先和孩子谈要稳定住情绪,别人可以在成绩上战胜你,但自己不能先打败自己;其次要客观分析,找准定位,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使自己倍受打击,目标是可微的,成功是可积的,我们要学会把一个宏伟的目标分解成一些易于达成的小目标,不断取得小目标的成功,集腋成裘,换来宏伟目标的实现。
日本著名的马拉松冠军三本田一在跑马拉松时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到达一个小目标后马上跑向另一个目标。这位马拉松冠军的秘诀告诉了我们取得成功,无非就是就是做好两件事,一是制定好目标,目标不要太大,不要让目标吓死;二是制订好目标就要付出行动,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这便是实现任何目标的唯一办法。
这则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其实在对这名同学进行开导的时候,我就使用了心理学中的“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当我们和学生谈学习目标时,目标必须“SMART”,即明确的、可衡量的、具操作性的、现实的、有时限的(SMART—Specific,Measurable,Achievable,Realistic,Time-sensitive)。让学生把他的目标写在显眼的位置,经常重复目标,如有必要,每周重新再写一遍,这样做会强化你追求目标的决心,只要你真诚地、满腔热忱地、坚定地想达到你的目标,并且愿意为实现你的目标付出代价,你就一定能达到。
案例2:有一名男同学在最近的几次考试中成绩起伏很大,前两次一次比一次好,后一次成绩下滑很大,家长对这种情况很焦急,和我配合一点点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原来这名男同学暗恋一名成绩很好的女同学,但是由于自己成绩差感到自卑,下决心要超过她,于是发奋学习,成绩进步很快。但是男同学的这种想法不知如何传到女同学耳朵里,女同学明确表示两人不可能,男同学学习动力尽失,学习成绩自然下降严重。
应对策略:学习动机不明确、不持久是许多同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
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包括:1.需要;2.学习期待;3.诱因(如外部的奖励、奖金等)三个主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到:1.激活作用;2.指向作用;3.维持作用。
如案例中男同学的这种希望成绩超过异性同学的动机会激发他早上6点准时起床,开始学习。他希望能顺利达成超过那名女同学,赢得好感。这就是指向作用。哪怕生病,男同学的学习计划也从不中断,这就是动机的维持作用。
下面,接着来探讨的是如何更为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的一些措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行探究学习,分给学生适当任务
教学中努力创设具有一定的困难,学生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克服的那样一种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和可接受性。 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创造一定条件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以激励他们强烈的成就感;给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要适中;对学生的进步要有明确的、及时的反馈。
二、学习的反馈
为了有效地激励学习动机,反馈应该是即时的、充分的。
反馈要注意的问题:
(1)反馈可分为课堂质疑的反馈、课后练习反馈和考试后的反馈,不同的反馈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而且还要让学生知道他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或是否偏离了目标;
(3)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反应比让他知道什么是错误的反应更重要;
(4)反馈要及时,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
三、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
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克的实验可以证明:一般来讲,奖励、表扬比惩罚、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奖惩效果取决于许多条件:(1)奖惩由何人来实行;(2)奖惩次数的多少;(3)学生的年龄特点;(4)学生的个性特征;(5)学生对奖惩的认识;(6)学生对奖惩的期待;(7)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分析清楚后,选择有效的奖惩措施是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外部刺激手段,当一种奖惩措施特别有效时就要不断强化。
四、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
1.积极的归因模式
(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消极的归因模式
(1)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期望。
(2)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合理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归因,免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树立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的观念。
五、教师应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为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我们老师要做到:
1.创造一个温暖和了解的教室气氛,在此气氛下,自由与纪律保持平衡。
2.以鼓励、称赞和接纳,对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
3.调整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及时肯定进步。
4.配合任课教师查漏补缺,弥补知识漏洞。
5.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心理素质薄弱的方面。
6.提供学生自行设计活动的机会。
7.提供学生疏泄情绪的“出口”。
总之,作为教师要正确对待优秀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因为成绩的优秀不代表品德的优秀、人格的健全和心智的成熟,更不代表必然的成功。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在成绩优秀的学生中也存在着大量心理问题,应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干预,使他们的心理、观念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教师还应加强优秀生的抗挫折教育,提高其耐挫力,教育学生把各种挫折转化成自己锻炼成长的摇篮,一个抗挫折能力强、意志力强的学生一定会有辉煌的未来。
(作者单位:长春市实验中学)
责编/董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