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及其引导策略
2013-08-15刘晓晨
刘晓晨
摘 要: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政治文化思潮、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已经构成了“90后”大学生独特的生长环境,使他们显示出有别于其他年代人的普遍且鲜明的特点,如:“90后”大学生萌生功利化思想,存在生存压力、心理压力等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多才多艺、思想前卫的一代;善于观察和创新,接受能力强;法律意识强,自信而追求权利的行使。因此,如何洞悉“90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调整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和模式,正确引导、满足其合理的精神需求值得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需求;引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86-02
需求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要,是主体对特定对象所具有的获取和享用的内在力量,也是主体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需求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基本分为两类: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立足现有社会制度、物质条件、个体环境之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和个体角色以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同为目标,力求实现更高层次自我发展的主观所具有的强烈冲动和愿望。对“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精神需求远远超过物质需求。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只需要足够的体力、精力,更需要的是无穷的精神动力。如何引导学生高尚的精神需求,满足学生合理的精神需求,匡正学生不合理的精神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做好精神需求的引导、满足和匡正工作,也将奠定“90后”大学生终身受用无穷的素质基础。
一、“90后”大学生精神需求分析
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精神需求。尤其在经济飞速发展、文化思潮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思想活跃、接受力很强的群体,“90后”大学生呈现出精神需求多于物质需求且精神需求种类繁多层次分明的特点。在此从五方面说明“90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及其形成原因。
1.“90后”大学生的政治需求
政治需求是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是精神需求的灵魂,它激励和支持人们按照自己深信不疑的观点去行动,是一种崇高而强大的精神力量。政治需求能使人迸发出坚强的毅力和行动的积极性,即使身心都受到难以置信的折磨时,它也能使人爆发出巨大的勇气和能量。如在战火纷飞、家人离散的革命战争年代,支持青年人离乡背井、放弃优渥生活环境、追求革命理想、不畏牺牲的正是对于革命信仰的坚持。然而在“90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政治信仰的力量不总能被意识到,甚至有时被忽略,因此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常会感到迷惘、困惑,甚至产生厌学厌世、自暴自弃的情绪。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引导学生把人生、价值、社会、世界的知识转变为个人信念,让他们信奉从生活、学习、工作中所体验的真理,信奉政治信仰。用精神力量作为引导,强化他们一般层次上的精神需求,引导他们高层次的政治需求,匡正他们不合理的政治需求。
2.“90后”大学生的求知需求
求知需求是大学生以成才为目的而要求被提供专业知识、广博信息、丰富书籍的较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迈入大学校园的“90后”们处于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迷惘相互作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疏导。初高中学习阶段中,学生往往作为被灌输的“接受者”,而迈入大学校门,自由的空间、术业有专攻的学习环境、自主支配的时间,既给了大学新生重塑自我、完善自我的学习机会,又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教育者既要正面引导大学生的求知需求,又要避免他们浪费时间、精神空虚。首先要寓教于乐,点燃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使学生乐学、会学而不厌学。其次要认识到大学生精神空虚的根源是缺少对世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教育者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形成高尚的精神兴趣。
3.“90后”大学生的尊重需求
个性强、自我意识萌发早是“90后”大学生的典型特点,他们表现出更需要他人尊重,喜欢别人关注自己的特质。自尊和他尊都是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精神存在的重大意义就是人类有着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的精神。首先,尊重感与成就感有很大的相关性,当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出色完成了某些事情,才会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摆脱自卑、自暴自弃、胆怯的消极心理。成就感正是自尊的心理源泉。其次,自我意识的过度萌发,虚荣心的不断膨胀,就可能无意地挫伤同学朋友的自尊心,产生不良影响。每个人都应该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把自尊和他尊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获得社会的尊重。
4.“90后”大学生的交往需求
人类的交往动机来自于精神需求,但是单纯的精神需求并不能直接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满足交往需要。性格作为交往的基础,外向积极的人多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能够在团队中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重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内向拘谨、不善表达、消极避世的人则很难建立自己的朋友群体,很难融入到团队工作中去,他们的工作潜能、储备知识就无法施展。“90后”大学生时常表现出自我为中心、缺乏沟通能力、希望被服从等性格特质,对融入群体造成困难。而只有当他们在团体中被了解、被肯定,才能受到鼓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尤为注意加强对“90后”大学生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的培养。
5.“90后”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情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丰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随着人的社会化的加速发展,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也逐渐深化,情感体验也在深化。“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激增,表现为对情感的需求更加迫切,恋爱现象蔚然成风。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对浪漫爱情的追求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但是如何培养正确的爱情观,提前做好学生恋爱的思想基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独生子女的孤独感使得“90后”大学生对亲情、友情渴望强烈。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宣泄情绪、被理解被关爱的和谐校园环境。构建优质的沟通平台,满足大学生合理的情感诉求,引导大学生创建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又一重点。
“90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呈现出时代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新特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就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时调整思路、创新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适应现实的发展要求。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
不断提高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性的关键是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的科学性。这需要不断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树立科学的需求理念,明晰“90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科学的需求理念,认识到需求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精神需求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对“90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完善的分类体系,在工作中力求做到引导大学生积极的精神需求、满足大学生合理的精神需求、匡正大学生消极的精神需求,这是一切思政工作的基础。最后,政治需求是精神需求的灵魂之钥,教育工作者要把信仰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就是把精神需求的灵魂部分生动贯穿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
2.以生为本,构筑主体与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倡人文关怀,让学生快乐健康个性自由成长,注重并满足学生合理的精神需求,让高校校园变成他们快乐的精神乐园。高校思政工作的目的应是培育学生主体性,优化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拓宽思政教育内容,立足变化中的精神需求,找到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使他们产生共鸣。针对“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在保持原有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结合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内容寻求方法上的创新。在满足大学生应然的求知需求的同时,注重其在情感上的自尊与他尊需要以及交流娱乐的精神需求,积极发挥校园平台、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网络、媒体的作用。
3.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文化传统、学术氛围、治学态度、人文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历史沿袭下来的人们所能感受到的环境综合体。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平等、和谐、自由、多样等特质的融合。更宽容的沟通平台,更关爱的校园环境,更亲和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更自由的学术气氛,都能极大地丰富“90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培育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信念。
4.构筑平等理解的师生关系
过往的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重视权力影响,忽略情感因素,单向“传道授业”的教育方式使师生产生主附关系,大大降低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如今的思政教育工作中,立足时代需求、社会培养需要、大学生个性特点,变“我说你听”为“我引导、你思考”,“你提出、我讨论”,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学生可以采用分组方式,对教师提出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变枯燥的教育内容为鲜活的生活体验。
明晰“90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引导其高尚需求,满足其应然需求,匡正其消极需求,就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目前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持,需要不断坚定地实践下去。
参考文献:
[1]胡凯.研究大学生需要心理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07,(4).
[2]徐东.新时期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研究[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4).
[3]刘新跃.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精神文化需求情况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