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微信互动平台的辅导员工作实践探究
2013-08-15吴旭
吴旭
摘 要:微博和微信是目前高校学生群体中使用的两大主流APP客户端,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的网络新阵地。针对高校辅导员目前工作开展遇到的困难,充分介绍辅导员借助新媒体工具开展工作的优缺点,并提出建议对策:注意角色转换,进行平等交流;实名认证,增强影响,内容真实,不人云亦云;加强线上线下双结合的模式,拓宽工作渠道。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微博、微信;网络新阵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39-02
目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常面临几大难题,较难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追求的热点,学生遇到问题或压力,也不愿找老师帮忙,由此又引发一系列高校学生危机问题。因此,寻找工作突破口,创新工作模式是当下辅导员刻不容缓的事情。而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应用,已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表达情感的网络新平台,这无疑给高校辅导员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试图以微博、微信新媒体为基础,构建辅导员工作的网络平台体系,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辅导员工作虚拟与现实的相互统一。
一、微博、微信的概念、特点功能
(一)微博、微信的概念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微信是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
(二)微博、微信的特点功能
微博是用户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其主要特点功能有以下几方面: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信息共享实效性、迅速性、公开性;微博宣传的影响力具有很大弹性;内容短小精悍、原创性强。
微信(WeChat)是一种更快速的短邮,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其主要特点功能有:可跨平台,并支持多平台,沟通无障碍;移动即时通信,轻松聊天;查看所在位置附近使用微信的人(LBS功能);支持腾讯微博、QQ邮箱、语音记事本等插件;支持视频聊天、实时对讲机功能。
二、辅导员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存在的困难
众所周知,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有以下几个模块:思想政治教育(马列主义,党的先进精神等)、班级管理(规章制度、信息传递、奖助贷等)、咨询服务(学习、生活、心理、职业生涯等)。而想把这几块做好并不容易,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一是,学生的自尊心强,不愿告诉他人自己的隐私,因为他们觉得跟老师存在代沟,或老师无法保守秘密,而一旦学生心态不好,处理不妥,就容易产生矛盾、危机问题。二是,每年贫困生评估,都较难掌握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家庭情况,这同时也给辅导员关注、帮助特殊群体造成一定困难。三是,学生对敏感事件、话题的态度,靠问卷调查或找谈话是无法确定学生的真实想法或感受。四是,学生宣泄的途径不够,反馈问题后处理不佳,容易使学生产生情绪,进而产生偏激行为。
微博、微信两款新媒体应用,正好无形之中帮助辅导员迅速掌握学生的最新资讯、思想动态,拓宽辅导员的“眼线”跟“耳线”,充分及时的给辅导员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辅导员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防患于未然。图1是笔者简单归纳的辅导员关于使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的结构图。
(二)辅导员利用微博、微信的方法及优势
1.以辅导员微博为导向,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新浪微博自2009年8月开通至今,已有超过3亿的活跃用户。在如此大规模用户的新媒体前,人们感受到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及广泛性,不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还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从传统的“面对面”拓宽到网络的“点对点”,新媒体的成熟及应用,将成为各大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新亮点。
第一,粉丝数决定号召力,关注数决定消息面。粉丝是微博的基础,拥有足够多的学生粉丝,说明你号召力足够强。通过增加粉丝数,努力成为意见领袖,有利于引导舆论。
第二,微博的活跃有利于与学生加深交流。微博的活跃度代表用户使用微博的频率,活跃度越大价值就越大。看看大V名人,如:@李开复、@潘石屹、@任志强等,天天更新,天天互动。通过保持微博的活跃性,最大程度保持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有益于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疑惑,让学生清晰知道,辅导员时刻能帮助自己。
第三,丰富、精彩的微博内容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经营微博,就像经营公司,想获得良好收益,就不能缺乏最核心的价值—内容。笔者的操作是:一是个人近期情况,包括工作、生活、运动、事件观点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你在干吗,你的兴趣爱好、共同点,以此拉近师生距离;二是转发科学、健康、正能量的知识或跟学生利益相关的微博;三是发布相关的通知或公告,拓宽通知渠道,增加面的广度;四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澄清学生疑惑,提高透明度,让学生更加信服,及时阻止流言蜚语的扩散。
第四,正确发布、使用微博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影响力。辅导员建立微博必须设置与自己相符的基本资料、个性爱好等,有利于增强影响力与真实性。保持一个合适地发布频率,既可以提高粉丝的忠实,又通过持续“出镜”反复给大家留下印象。发布内容最好能配上相应图片,并根据粉丝群体,确定内容方向,不盲目发布转发。涉及敏感、隐私话题,请使用私信功能,最大程度做到保密性。
2.以微信为介质,构建高效的信息传递模式
第一,增加微信的好友数,有利于多方面,深层次了解学生。在拥有2~3亿的微信用户群体前,扩大好友数量无疑是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力量的基础。只有成为好友,才能进入到好友的“领域”,才能发觉学生真实情感宣泄,对待问题采取的态度。
第二,正确、客观的使用微信有利于捕捉重要信息。微信跟微博最大的不同:一个是公开的平台,一个是私密的平台。因此,在微信的使用上,笔者一直坚持两个观点:一是普遍使用语音沟通,语音可以更好的辨别文字所隐含的情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心境及感受。二是透过朋友圈,可以清晰了解学生真实情感,包括好与不好、愤怒、压抑等情况,笔者的做法是只看不评论。
第三,通过微信建立反馈机制,有利于充分使用、利用资源。据腾讯介绍,30M流量可收发上千条语音消息,这就给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如学生寒暑假在家、实习、工作时,辅导员经常需要确认学生情况,跨省市打电话等。此时,通过微信,制定规则,通过发送语音进行汇报,既可以确定学生的平安,又可了解到学生近期的情况,不仅增强沟通与交流,还节约时间、空间、成本等。
(三)辅导员使用微博、微信平台存在的问题
1.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容易产生虚假信息
网络的虚拟世界,很多时候辅导员很难辨别信息的真伪,稍不注意,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大做文章。因此,辅导员在使用微博、微信的时候,对于网络流传的信息,在没确认之前,不要随意转发或大肆评论,需要慎之又慎。
2.网络新媒体容易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微博的完全公开性既是其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劣势。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你的微博,看到你的内容。因此,发布微博的同时,如不注意影响,把自己的信息,隐私或对同事、老板的不满随意发泄出来的话,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麻烦,最终“惹祸上身”。
3.过度依赖网络新媒体容易滋生惰性,与学生产生距离
使用微博、微信,只要拥有客户端和网络,就可以立刻使用。但如果过分依赖,就容易使辅导员的工作滋生惰性,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老师跟学生的距离如果隔着巨大的网络世界,那将是中国教育最可悲的事情。
三、辅导员使用微博、微信平台的对策
(一)注意角色转换,进行平等交流
网络环境下,想获取学生真实想法并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注意角色转换,以主客体平等的心态,进行沟通交流。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微博、微信行文方式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能过于死板。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应该换位思考,用心体会。有句话说得好: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可能学生的观点有时恰恰是辅导员忽略的。
(二)实名认证,增强影响,内容真实,不人云亦云
新浪微博有实名认证功能,而微信是通过手机号或QQ号登录,也具备一定的认证性。通过认证,在粉丝中产生的影响较大,容易引导舆论产生效应,特别是在重大事件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网络的虚假性,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因此,辅导员要懂得分辨真假,不人云亦云,通过认证优势,对相应事件进行说明,将谣言扼杀于摇篮之中。
(三)加强线上线下双结合的模式,拓宽工作渠道
网络新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辅导员开展工作不能完全依赖在高科技产品上。要通过面对面、主题班会、党团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要不断探索现实与网络相结合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辅导员在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科学全面的管理好学生。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利用新技术,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努力使网络新媒体成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新平台;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与时俱进,努力开拓新思路,新想法,充分利用资源,最大程度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参考文献:
[1]百科名片.微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2]百科名片.微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