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语言交际中沉默的文化效应:以中美两国为例
2013-08-15林文
林 文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宁德分校,福建宁德,352000)
非语言交际是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它涵盖手势、身势、眼神、微笑、面部表情、沉默、体触、体距、服饰、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等。沉默是非语言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是一种能够传递丰富信息和文化内涵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本文通过分析沉默这种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功能、文化现象、以及文化因素在中美两国文化的不同意义,挖掘出“沉默”所产生的文化效应。
一、沉默的文化功能
“沉默”是非语言交际行为中的一种,具有文化的语用功能和文化的交际功能。众所周知,沉默是一种语用行为,是一种形式上无声但实质上意义丰富的语言。正如Larry.A.Samovar和Richard E.Porter合著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例子:在回答“你愿意嫁给我吗?”同样保持沉默在英国被认为不确定,在日本则视为接受,在伊格博,如果女孩依然站在原地,被认为拒绝求婚,如果她跑开,则被视为接受求婚。由此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国家,沉默的语用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文化效应。美国学者詹森对沉默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刻的剖析,指出沉默可起到五种不同的正反两个侧面的交际作用。笔者认为,一是沉默具有沟通或者破坏不同文化交往的功能;二是沉默具有表达尊敬、友好、认同或者鄙视、仇视、冷漠等情感的功能;三是沉默具有理解对方或者自我意识、掩盖个人想法的功能。四是沉默具有表示肯定或者否定先前的说法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沉默,它可以代表人们无声的智慧(此时无声胜有声),也可以代表人们的社交退缩;既可以表现人们的良好素养也可以表现人们的阴暗和狡黠。例如,在课堂上,一个沉默不语的学生可能是有独立思考的理智,他对老师的问题感到疑惑,也可能是他根本不理解问题,没有能力回答问题。综上所述,沉默的交际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只有对其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避免了误解和冲突,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二、沉默的文化现象
沉默是一种文化现象,通常因为文化不同表现也不大相同。一般来说,东方文化把沉默看得比语言还重要。中国人认为“沉默是金”,沉默在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沉默既有对对方无言的赞许,也有对对方无声的抗议;沉默既有对对方行为的默认,也有对对方行为的保留己见;沉默既有表示附和众议,也有表示决心已定。沉默若表达得到好处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产生的文化效应就不言而喻。而西方文化则相反。在美国,大多数人认为沉默在生活中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沉默不是一种主流文化,在人们日常交际中,沉默代表着一种消极负面行为,具有批评、轻视、不感兴趣、尴尬、没有自信和主见、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含义。美国人通常把口才作为一种衡量一个人才能高低的标准,我们可以从非语言交际中沉默在中美商业交往、日常行为以及人际互动三方面的不同文化现象,来领会沉默所产生的文化效应。
(一)商业交往
在国际商业交往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商人常常使用沉默这一非语言交际行为,他们喜欢以不变应万变,当遇到冲突或矛盾时,一时协商不下,中国商人不会直接说不行,而是采用一种较为婉转方式,用沉默来表示有诚意解决问题。而美国商人对中国商人常常保持沉默总是不理解,认为中国商人对这个项目已经没兴趣了。因此,在现实中美商业交往过程中,中国商人常常会采用沉默方式,让美国商人摸不清头脑,是同意?不同意?还是犹豫不决呢?为了尽快解决问题,美国商人一般会做出让步,这样中国商人在谈判中就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二)家庭关系
沉默除了具有确定或不确定等意义之外,还有表示尊敬、孝敬、涵养的作用,这在中国运用得相当广泛。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因此,长辈拥有绝对的权威。对于长辈的训话,晚辈只能洗耳恭听,即使他们说得不对,也不能反驳,不能据理力争。同样,对领导上司,下属也不能锋芒毕露。而西方文化追求的是以“人权”为中心,追求“个性”、“自由”、“平等”。在与长辈的相处过程中,他们相对比较自由,不会受礼仪、制度等传统思维方式限制,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很少或者说几乎都不会采用沉默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否则会被视为无能力。
(三)人际互动
在中国文化中,主张万物生和,生生不息,和谐自然的生命世界。人与人之间更加注重集体的和谐,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尽量避免有冲突、有分歧,遇到问题会保持沉默,做到求同存异,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沉默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美国文化中,他们崇尚个人主义,崇尚竞争,认为只有竞争社会才会进步,只有竞争才能展示个人才能,只有竞争才能体现个人价值。因此美国人遇到问题或分歧时,他们会充分阐述自己的见解,重视沟通,体现个人存在的意义。美国人社会的和谐是通过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理念来实现的。
三、沉默的文化因素
等级差距、集体与个体、谨言慎言、面子价值观是非语言交际沉默的内在文化因素,通过分析这四种内在文化因素,我们从中体会沉默的文化效应。
(一)等级差距
等级差距一般指的是上下级之间的平等程度,中国经历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等级文化也十分完善。历代王朝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采取过各种的文化专制政策,甚至大兴文字狱。语言稍有不慎便招来灭顶之灾,人们的言论受到极大地制约。因此,在日常人际交流过程中,人们更多喜欢用沉默方式来避免因为等级不同,发表不合适宜的言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美国由于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不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强调的是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资产阶级自由观。1776年的《独立宣言》就指出:一切人生来就平等的,均享有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即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他们更注重交往的内容,而不在乎你的言行举止。因此人们交往很少采用沉默方式。等级差距在企业就尤为明显。对于中国人而言,执行公司领导决策是天经地义的,下级要服从上级命令,工作中要多请示多汇报,未经上级同意的事不能擅自作主。这种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决定了下级只能按上级的决定来办事,在工作过程,即使发现有什么不妥之处,也不敢多说,不愿多说,通常保持沉默,生怕祸从口出。而在美国,企业更多尊重职员意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自身才华,强调个体重要作用,上下级之间是平等关系,下级可以平等参与公司讨论,发表不同意见与看法也不会受到打击报复。在工作中,你如果一言不发,经常保持沉默,通常被看作是庸才。
(二)集体与个体
从集体与个体的角度来分析,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集体荣誉感较强,更多的是讲究团队精神。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认为天地人三者合一,人不是孤立地存在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都是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凡事都要想到别人,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就是最好的体现。个体要服从集体,如果谁脱离集体,他就变得孤单,因此在与人处事过程中,如果个体意见与大多数人不相同时,他就选择沉默,这时沉默的内在文化因素就表现为个体服从集体。在美国由于地广人稀的地理特点,使这个国家先天就充满机遇与挑战,个人英雄主义是每个美国人的普遍思维方式,他们张扬个性。因此美国人处事更讲究个体,他们不会人云亦云,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个体就需要表达出来,否则个体在集体中表现是无能。
(三)谨言慎言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沉默”代表有涵养、深沉、稳重,“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们为人处事应当“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切勿急急躁躁,冲动而为。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说宁可不说,也不要言语有误,免得招惹是非。这些传统文化思想,一直渊源流传到现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如中国人开会,领导的讲话稿都是几易其稿,深思熟虑的,很少即性而为。对于不确定的事领导都是三缄其口,保持沉默。而对于美国人而言,他们富有冒险精神,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在工作与生活中鼓励人们有不同的创意,提出新点子,不需要你做老好人或哑巴。
(四)面子价值观
面子价值观指的是特定的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反映,它在中美的文化渊源、社会属性、个人意愿方面有不同的体现。中国人十分看重面子,在社交过程中面子问题尤其重要,这是等级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人很怕没面子,面子是代表个人在公众面前的一种形象,是否有面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是否被自己所处群体认可。所以中国人在处理各类关系中,表现的小心谨慎,该保持沉默的时候就保持沉默,即怕对方没面子,也怕自己没面子,维护的是集体荣誉。而美国人更多的是看重个人面子问题,他不在乎是否被群体所认同,他在乎的是自己是否有表现,有面子,因此在处理各类关系中,他们总是积极表现,绝不会保持沉默,脱颖而出,尽显个人风采。
作为非语言交际的行为之一——沉默,是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辅助手段,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只有从它的文化功能、文化现象、文化因素等层面去分析理解,才能真正掌握沉默的文化效应,从而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杨平.“沉默”的语用功能和文化内涵[J].国外外语教学,1996,(2).
[2]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and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陶曦.扫除文化障碍——跨文化交际的实例分析[A].姜治文,文军.当代英语百论[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4]杨雁.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歧义探讨[J].边疆经济,2005,(5).
[5](美)布罗斯纳安.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M].毕继万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6]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严淑能.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
[8]李智榜.正确看待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J].企业导报,2011,(10).
[9]李君文.非言语交际的跨文化差异:“沉默”的文化涵义对比[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