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反思与进路
2013-08-15吴国
吴 国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关于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目前学术界、理论界研究的比较多,有些研究成果、观点还不太一致。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厉以贤教授认为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包括远程教育;[1]福建电大沈光辉研究员则认为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不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而是一种交互与融合的关系。[2]争论也罢,赞成也罢,但有一种观点大家是认可的,即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承担着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任务,两者的融合、互补,促进了社区教育的远程化、远程教育的社区化,这是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潮流和现实,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手段和有效保障。[3]
一、远程教育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大发展
远程教育是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多媒体手段开展社区教育的直通车、着陆点和有效载体,是提升社区教育效率、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学习的倍增器和助推剂。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两者的核心都是为了学习者,为了改善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远程教育利用自己的办学系统、信息技术、学习资源和管理等优势推动了社区教育多、快、好、省发展。
(一)远程教育具有拓展社区教育发展的独特优势
影响远程教育竞争优势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师资队伍、教育资源、技术手段、管理方法等。就社区教育而言,远程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差异化的教育优势。远程教育实行开放办学,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可控和双向交互的特点,及时了解和调整社区教育发展策略,不断向市场和学习者提供差别化的教育和服务。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不仅为远程教育带来竞争优势,还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多更好便捷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2.较低成本的办学优势。远程教育是教育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其规模化的办学和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能够对远程教育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产生作用,从而实现泛在学习,降低办学成本,扩大受众范围,取得网络经济的高边际收益。
3.资源共享的优势。远程教育具有纵向系统办学、横向联合办学的特点,既可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渠道将资源输送到社区居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好“教育鸿沟”、“数字鸿沟”等问题,推动教育的平民化、大众化,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目的。
4.管理优势。基于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管理系统能够提高社区教育的管理效率,社区成员的咨询、报名、选课、查询、学籍管理等,均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通讯的方式完成,缩短管理流程,方便社区居民的学习。
5.属地优势。远程教育实施区域性的建设布局,其组织架构由若干层级学习机构组成,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从而贴近基层、贴近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资源丰富、设施齐备、形式多样的学习环境。
(二)远程教育是推动福建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福建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以福建电大为代表的远程教育高校逐渐成为重要的依托力量。
1.确立服务社区教育的理念定位。在建设海峡西岸学习型社会视野中更多地关注社会教育需求和社会成员学习需求变化及发展趋势,培育和挖掘办学服务功能,提升面向社会和市场的服务能力。围绕社区教育开展,突出“学校办学”特征、“资源整合”优势、“项目带动”抓手,“理论研究”引导,以正规形式开展具有地方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大众化的非正规教育。[4]
2.形成发展社区教育的独特模式。福建电大从2001年开始开展社区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目标引领、项目带动、研究支撑”和“社区教育机构、网络学习平台、终身教育资源”“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远程教育为切入点,以网络化的学习平台为依托,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密切结合当地居民的文化、就业和素质提升的需求,创新学习形式和载体;实施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混合型教与学模式。具体的应用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种:①一体两翼管理模式:以当地政府为主体,地方电大和地方社区大学(社区学院)为两翼。地方电大和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实现组织的同构,依托电大优势提升社区教育能级。②二元兼容服务模式:主要有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的二元兼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二元兼容,其服务模式促进了教育、工作、生活的联动,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和学习的日常化。③就业技能型培训模式:比如福建电大面向监狱服刑人员开展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福州社区大学面向外来人口开展新市民系列培训,邵武社区学院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等。④文化拓展型活动模式:以文教化,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文化景观和文化品牌,如福州社区大学成立主要由农村学员参加的“村之声”合唱队和由社区退休老同志组成的“榕燕”舞蹈队等。
3.积极探索有益社区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福建电大系统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基本建立健全了“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绝大多数的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成立了由人事、教育、财政、宣传、文化、街道等单位部门组成的社区大学(学院)校务委员会,负责本地社区教育日常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有些地方社区大学(学院)还建立了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缴一点”的形式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二、制约远程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
社区教育工作尽管取得了许多理论研究成果和具体实践经验,但还存在着诸如资源供给不足、硬件设施不够、参与度不够广泛等问题。
(一)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习惯之间的矛盾
目前,参与社区教育的人群,大都以退休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市民(农民转市民)等人群组成,这些人群更多地拘泥于传统的学习习惯,要对他们普及和提升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来培育,需要运用各种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手段去引导、带动、组织和宣传,使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并自觉地参与进来。
(二)社区居民参与人数与覆盖面之间的矛盾
社区教育具有全员特点,广泛的参与是社区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从总体上看,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参与意愿不是太强,参与人员主要是社区闲散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离退休老人等,中青年和学生尚未经常性地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社区单位参与的就更少。这主要还是观念的问题,多数社区居民被动参与的意识很强,认为接受社区教育是政府的事情,还没有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学习上升为改善生活品质的高度。
(三)多元化的需求与学习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建立立体式的学习资源服务体系,是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前提和基础。[5]目前,各地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加强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共享,但从总体上看,社区教育学习资源总量不足,资源增量开发不够,针对性不够强;地方性的资源流通、共享不够,学习资源集约化、共享度较低;学习资源存量利用不够,获取途径不畅,利用率不够高;特别是形成成系列、有特色、规范化的社区教育资源体系还有较大差距。
(四)民间力量参与度不够充分
社区教育发展需要依靠政府推动和财政支持,但其持续健康发展要求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政府主要在政策和法规层面发挥好指导、引导和评估作用,具体的组织和开展则应更多地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使之成为一种群众性、自下而上的社会教育活动。在目前的工作实践中,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度不够,社区教育真正走入民间,真正贴近基层群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远程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进路
远程教育推动社区教育发展进路,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构建一个教育资源最优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良好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全方位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拓展完善社区教育的内容功能
社区教育发展初期,主要以闲暇教育为主,比较注重趣味性。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社区学习者对社区教育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以往的文化休闲活动,而是希望获得更实用,与社会发展密切接轨的知识,社区教育的发展思路要由现有的娱乐型、兴趣型逐渐向知识型、技能型转变,只有这样社区教育才会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在总结、传承已有社区教育办学功能的基础上,当前社区教育可以进一步从两个方面拓宽办学内容:
1.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于法定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主要由“社区来实施矫正”,不在于“管”,而在于“教”,重点包括三项内容:①文化矫正。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设置不同文化课程,注重人文思想、社会道德的培养,注重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普及,注重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②心理矫正。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重新培育其健康的心理回归社会,从根源上减少突发性、报复性的恶性事件发生。③职业技能培养。为受矫正对象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更好地融入社会。
2.解决好“城市社区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加上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这些新市民组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社区,和原有社区交错存在。但现代城市社区成员由于劳动分工不同,往往缺乏感情沟通,价值取向也存在差异,致使社区成员的投入感、归属感和社区组织的凝聚力不强,从而形成“城市社区病”。而社区教育能够带动社区团体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组织社区成员,架构社区交流的平台,消除社区居民的隔阂,形成友爱祥和互助的社区环境。因此,社区教育的开展应围绕新市民对象,组织他们开展学习诸如福州话、闽南话等贴近生活、贴近社区的活动,使他们密切和社会成员的联系,真正融入社区、服务社区。
(二)优化组合社区教育资源
采取政府投资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完善适应社区居民学习的教育资源。要进一步创新社区教育资源的供给机制,通过整合、引用、开发、购买、租借等形式,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推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社区居民能够在家庭、在社区教育中心学习甚至移动学习;有效集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资源,推动资源由区域共享向全域共享转变;实施订单+菜单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教育资源系列化、规范化,使社区居民既有“套餐”,又有“自助餐”,逐步形成社区教育资源超市;按照梳理门类、分工开发、共同利用的原则,统筹好全省性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建立信息员制度,定期收集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按照“需求产生供给”,“供给引导需求”原则,搞好教学资源建设;优化组合社区本身的学习资源,让社区居民建立乡土认同,产生生命共同体的社区意识。
(三)创新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
福建分为东、西、南、北、中,不仅是区位因素,也因为各地发展不平衡。实现福建社区教育的共同发展,需要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是要整合各种力量共同发展社区教育,特别是要充分挖掘、扶持和发挥群众性组织的自治力量;二是规范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建设标准,落实专项资金和人员编制等投入机制;三是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学习中心的分类管理,按照“精品站点”、“示范站点”、“基础站点”的不同标准,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完善条件;四是加强评估督导,将社区教育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教育督导范畴,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落实问责制,保障和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发挥典型示范先行引领和带动作用
社区教育没有统一固定发展模式,各地应该拓宽视野,博采众长,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探索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创建社区教育品牌,力争形成“一地一品”、“一地多品”的特色,提升社区教育的品位。在鼓励大胆探索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借鉴,发挥好国家级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的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强交流、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社区教育发展水平。
(五)推动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衔接与沟通
这是基于当前开放大学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命题提出来的。可以考虑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尝试通过“学分银行”的形式,对学习者的工作经验、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认证并授予学分,学分积累到规定要求数量时,可授予相应的学历资格或证书,从而搭建一个符合终身教育要求的不同教育形式与教育类型之间互联互通的“立交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为社区成员提供更加灵活方便的各类教育与培训。
[1]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沈光辉,蔡亮光.学习型社会新形式:社区现代远程发展研究[J]. 教育与考试,2008,(5).
[3][4]吴国.远程教育拓展社区教育的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J]. 中国远程教育,2010,(7).
[5]王振杰.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探析[J].福建论坛,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