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若干模式研究:兼论海洋文化在建设海洋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013-08-15苏文菁薛历美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福建福建省海洋

苏文菁 薛历美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000)

一、引言

占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不仅仅是陆域的延伸、生命的起源,其蕴含的丰富资源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欧洲的“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还是“海上亚洲”[1]时代,都是海洋经济的繁荣而产生的,由此可见海洋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到了当代,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都越来越重视。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全球各主要滨海国家都将新的生存空间的目光转向海洋,各国纷纷制定和完善海洋发展政策。加拿大1997年就颁布了《海洋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综合性海洋立法的国家。美国为了维护其海洋霸权地位,在《2000年海洋法令》的基础上又提出了《21世纪海洋蓝图》新的海洋政策。澳大利亚也于1997年提出了《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强调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拟定了《21世纪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海洋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及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既是一个欧亚板块上的大陆国家,又是濒临太平洋的海洋性国家;中国不仅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还拥有473万平方公里的领海海域。三分之一的海域生存环境赋予我们的生存选择,它不仅渗透于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更是在中华文明的几次重大历史转折关头起到了重要内发性资源的作用。同样,我们也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海洋文明的迷失总是与中华民族的挫折联系在一起的。今天,弘扬海洋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是维护海权的重要内容,更是为中华民族争取未来生存空间的努力;因而,弘扬海洋文化具有了建设海洋强国、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战略与实践的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经济结构上,中国已发展成为以海洋为主要通道的外向型经济。[2]海洋在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已日渐凸显。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新的文化意识与经济发展形式的革命——那就是随着国家经济对海洋的倚重、中华文明必将恢复其海陆兼备的形态。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我国明确提出把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发展战略。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国首次把建设海洋强国写进政府报告中,更是对海洋重要性的高度肯定。

地处欧亚大陆东南滨海区域的福建省,是中国海洋文明最为典型的地区,[3]自唐宋以来随着中央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造船技术的飞跃、航线的开拓和港口的经营,福建的海洋文化与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宋代以“开洋裕国”为国策的时代,福建区域的民间信仰妈祖成为中国海洋文明的精神符号——海神。这是中国区域文化反哺于主流文化的典型。海洋文化很好地支持了国家的发展,成为与海洋经济相互支撑的时代之轮。“十一五”以来,福建海洋经济突飞猛进,2011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9.7%,福建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福建省提出的海洋强省的发展战略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实验区发展规划》,同时也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福建的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扎实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福建省人民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旨在通过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到2015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3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的目标,并在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二、海洋文化在建设海洋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在海洋上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与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悠久,但是,今天我们所谈的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则是近代的问题。1963年美国学者Rorholm开展纳拉甘塞特湾经济影响的研究拉开了近代海洋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序幕。我国首次出现“海洋经济”这一概念是在1978年,由经济学家许涤新和于光远等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的建议时提出的。[4]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对于海洋经济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这并没有影响学者对于海洋经济的研究热情与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综合众多学者的看法,海洋经济活动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活动的综合。根据我国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1-2006),海洋产业则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的产业分为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矿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滨海旅游业12个。2005年,亚太经合理事会各经济体的海洋经济价值报告通过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研究的方法相比较,提出海洋经济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修造船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建筑业、海洋制造业、海洋科技服务业九大行业部门。

纵观海洋产业的分类情况,不难发现我国没有把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和海洋文化(科技)服务业作为海洋产业的一种,忽略了文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资本所带来的强大经济效益。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病之一。尤为重要的是:中国长期对海洋文化的边缘化与忽视,已造成了主流知识体系中海洋文化与海权意识的失却!造成了今天中国海疆狼烟四起的局面!纵观中外历史,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对海洋价值的认识程度,不仅影响这个国家的海洋经济与事业,甚至影响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其次,海洋经济是工业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纵观世界上各大海洋强国的发展历程,我们还可以说:海洋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人类陆域技术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向海洋(太空)的“平移”,更是本国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支撑的结果。对比海洋强国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一点:那就是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都是这些国家的发展之本。正是对海洋文化的重视,激发了民族对海洋的热情,促使人们产生热爱海洋、驾驭海洋的欲望,这些可以从不同国家的有关海洋题材的影视剧等文化产业中得到验证;而我国自明清以来,海洋文化就处在边缘与失语的状态之中,这就给今天的发展海洋经济带来的诸多认识上的误区。

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以海洋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为前提和基础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反映了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1.美国模式:大陆立国,海洋突破。2.日本模式:陆海联动,全面开发。3.新加坡模式:以港兴市,工业为辅。分析这三种模式,新加坡主要是由于其世界重要的港口及海洋运输枢纽的特殊性,使得海洋经济能够快速发展。而美国和日本,则是在陆域经济发展成熟、特别是工业发展成熟后,逐步将发展空间拓展到海洋。完善的科学技术能力,使其迅速地奠定了海洋强国的地位。反观我国,除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传统渔业等产业技术领先外,大部分的工业发展还处于中初级的状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此外,国际上海洋强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的游戏原则;这在一方面约束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有诸多好处,如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吸取成功的案例,避开失败的做法;其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有迹可循,降低由于工业发展差距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学习如何更好地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方面,避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再次陷入只要产品没有文化的境地。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强调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他认为:“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巧。如果脱离了他的文化基础,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的思考。”[5]由此可见,缺乏文化基础的经济发展并不能长远。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文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而经济则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现时期是我国从农业国向以海洋为实现通道的外向型工业国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树立海洋意识,更要认识到海洋文化在建设海洋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文化和经济建设都强大了,才能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从而更好地捍卫我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重建我国的海洋话语权。

海洋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发展不能局限于某一单一的模式,更要从全局的发展角度出发,多种模式并举,才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福建省的海洋资源情况,结合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适应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模式。

三、福建省海洋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全省共有海岸线3324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达2059.16平方公里。福建海岸线长而曲折,港湾岛屿众多,不同水系的交汇和复杂的地形,是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的优良环境。海域共有2000多种海洋生物种类,其中浮游植物357种,浮游动物264种,贝、藻、鱼、虾等资源的数量居全国前列。由于海岸沿岸广布花岗岩和火山岩,地基坚实,福建省是我国沿海地区建港条件最好的省份,共有可利用建港的自然岸线500公里以上,其中深水岸线长达200公里左右。此外,福建省还拥有丰富的矿种资源和能源资源。目前已探明的可供开采利用的有玻璃砂、型砂、标准砂、建筑用砂、石料、高蛉土矿等60多种,风能资源潜力居全国前列,潮汐能年发电量居全国首位。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但良好的海洋环境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据《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相关数据显示,我国86%的海洋生态监控区中河口、海外、滩涂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的环境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主要污染严重的区域有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入海口、杭州湾和珠江入海口。福建省则严守“海洋生态安全”的底线,大力开展海洋生态建设与保护,海洋环境健康状况良好,成为我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有力保障。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春夏刮东南风,秋冬刮东北风;可以说,有规律的季风、太平洋西岸星罗棋布的岛屿以及洋流的作用,在以木质帆船为主的古代,都给闽人的航海带来很大的便利,再加上福建拥有全国覆盖率第一的森林,这给航海所需的工具——船,创造了物质基础。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爱拼会赢”的精神气质,福建人开辟了许多全球贸易的新航线,并逐渐崭露头角,这也是福建海洋文化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文化资源

除了物质资源外,福建还拥有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如新石器时代福建先民就在东海之滨生产、生活的福州昙石山遗址;福州在东汉初叶与中南半岛开辟了定期航线及三国时吴国的水军基地——福州;宋元时期,舶商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泉州;到晚清时期,我国最早的船舶工业基地和海军人才摇篮——福州马尾船政。福建的海洋文化不仅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影响了世界其他文化的发展。闽商作为福建海洋文化的实践者与主体,自参与海洋贸易以来,不仅促进了中外货物交流,更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享。[6]海洋贸易输出的中国农产品、手工制品:瓷器、茶叶、丝绸等,改变了东南亚的文明进程,并引发了欧洲的中国风;同样,商船带回来的白银、番薯、烟草等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就在东南沿海这种大陆与海洋交界的边缘地带,各种器物、思想与文明的交汇、碰撞带来了供人们思考的新资源,进而产生了新思想与新文化。在这样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福建海洋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发性文化力量的优势正不断凸显出来。此外,闽商还是海洋贸易航路、航线的开辟者,更是中国海权的维护者。在长期的海洋贸易中,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对海洋的探索与开拓航线,使得郑和下西洋得以顺利实现,更积淀了我国深厚的海洋文明,使今天我们在面对中国海权的问题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来,福建区域的海洋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视野,这是中国海岸线上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福建区域独有的文化特质。历史让福建的海洋文化别具一格,使福建成为中国海洋文化最集中、最典型、最有特色的地区。然而,文化资本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积累过程中,福建孕育几千年的海洋文化正不断地形成文化资本,使之成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力量。

四、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分析

(一)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省的特点,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积极向海洋强省的战略发展,不断提高海洋开发、综合管理能力,海洋经济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为4419亿元,同比增长了20.0%,占到全省经济生产总值的25.4%,其中海洋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从2006年的40.2%提高到44%。以海洋渔业、海洋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船舶修造、海洋工程建筑为主导的五大海洋产业发展快速,产业增加值达1547.8亿元,增长幅度高达17.1%,占全省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的79%。此外,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福建省海洋经济正朝着高科技、高速度、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正成为海西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在海洋文化产业方面,福建目前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影视业、文化遗产挖掘为辅的发展方式。这几年,福建省的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厦门鼓浪屿、湄洲湾妈祖、福州马尾船政局等为主的滨海旅游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文化影视业方面,闽商文化的发展给福建省海洋文化的未来发展规划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借助世界闽商大会、杂志《闽商文化研究》、记录片《闽商》及即将筹拍的影视剧《大航海》等平台,从海洋发展的视角出发,闽商文化不仅吸引全国文化界的关注,而且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为我省海洋文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国海洋经济试点四大省份之一,福建省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海洋新兴产业薄弱

随着现代工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海洋不再只是资源和通道,更是新的经济领域、新的生产和生活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全新的发展意识,积极向战略新兴产业进发。然而由于在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第二、三产业相对落后,科研与产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太低。目前除了海水综合利用及海洋生物制药有较好的发展外,福建省大部分新兴产业还较为薄弱,不利于向高新技术的方向转变,为此福建省应抓住第四个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契机,加快转变传统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2.传统产业后劲不足

福建省生物资源丰富,再加上这几年对于海洋渔业质量安全及环境保护的严格监控,使得海产品出口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当前我省海产品加工业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产业链条短,基本实行简单的初级加工模式,产品附加值低,且没能充分利用贝类、鱼虾类等加工余料,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特别是拥有海产品养殖—加工—余料再生产产业链的大企业少,龙头企业更少,普遍存在规模小、竞争实力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缺乏有规模的海洋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3.文化产业有待提高

福建省拥有底蕴深厚的海洋文化,如福州船政文化、泉州海上丝绸文化、莆田妈祖文化等在海内外具有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由于缺少规范的海洋文化保护体系及相关资金,导致海洋文化产业缺乏高层次的整合,发展模式以旅游业为主,较为单一,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效应。虽然闽商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我省海洋文化的建设,但从整体而言现有的文化产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发展的集约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加上海洋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环境还未完善,缺乏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4.闽台合作程度较低

台湾由于岛内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因此非常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远洋运输、远洋捕捞、海产养殖、能源利用、滨海旅游等领域有较快的发展。相比之下,福建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各大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需要借鉴其他先进海洋经济区域的经验并加强合作,而与福建隔海相望,在经济、语言、民俗等方面具有很强互补性优势的台湾是最合适的选择。因此福建要充分抓住利用中央赋予的各类优惠政策,加强与台湾的海洋经济领域合作空间,特别是海洋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及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从而推动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五、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若干模式

(一)加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国家对福建海洋经济的重视,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淡水与综合利用、邮轮游艇产业等已成为福建省的新兴产业。福建省应抓住发展新兴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特别是海洋生物制药业,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给海洋功能食品、保健品,海洋化工产品的研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优美的海洋环境、红树林、海岛景观及滩涂湿地等成为发展滨海旅游业及游轮游艇业的重要条件,再加上省政府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中为海洋新兴产业提供的财政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海洋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合理分配资源,逐步完善福建省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

(二)海洋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模式

传统产业是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这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鼓励推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但对于传统产业并不是要完全放弃,而应该加快产业升级。福建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推陈出新:首先,打通海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这主要是做好养殖—初级加工—深加工—余料再生产产业链的发展。福建省每年都有大量的初级加工海产品出口,都是取其需要的原材料,对于剩余的贝壳、虾皮等加工余料不是丢弃就是低价卖给养殖户当作牲畜饲料,殊不知这些余料是一些消费潜力大的海洋食品、医药、美容产品的原料,浪费了其经济价值。因此在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充分发展海产品余料再生产的经济价值,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价值。

(三)海洋文化统筹规划发展模式

针对现有海洋文化的发展情况,福建省应加大对文化资源整合、统筹规划,从而充分发挥海洋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政府首先应整合福建省的海洋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海洋文化发展框架,特别是做好文化产业化的布局,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与创意产业,利用底蕴深厚的海洋文化,将福州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泉州海上丝绸文化、莆田妈祖文化等在海内外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进行高层次的整合,借助福建海洋文化的承载者——闽商群体,从海洋文化的角度发展并形成福建省海洋文化品牌效应,利用重要项目的发展契机,做好宣传工作,逐步建成海洋文化产业链,加快文化衍生品和连带行业的发展,做好海洋相关题材的影视剧产业的发展及滨海旅游业等工作,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福建作为海洋经济强省的试点省份,对其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展现意义更为重大。因此要升华福建海洋文化,提升其作为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并与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全球化时代人类普世价值观融合,使之成为福建人民建设幸福家园的精神动力、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力量。再次,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有其特有的历史基底,在复原其发展过程中,如建设文化博物馆、专题馆、遗址挖掘等,实际上就是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过程。福建海洋文化是捍卫海疆、申诉主权的重要历史依据,其发展已经不仅要实现产业化,更要成为国家重建海洋话语权的重要力量。因此,统筹海洋文化,对繁荣我国的文化视野、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闽台海洋合作开发发展模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为闽台合作提供了很大的平台,闽台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类似也为两者合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闽台海洋合作开发就是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特殊优势下,探讨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新经验。特别是做好海洋产业合作,如借鉴台湾现代海洋服务业的良好经验,提升福建仓储业、货运代理业、远洋运输业等发展水平。同时借助“大三通”的力量,共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并加快我省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通过对人才、科技、资金、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强化闽台海洋经济的优势叠加,实现两岸的共同发展。

[1]陈国栋.东亚海域1000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倪乐雄.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从陆权走向海权的历史必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苏文菁.福建与中国海洋文明研讨会剪影——福建·山东·浙江·广东谁更“海洋”——福建人最具海洋性格吗[J].中国国家地理,2009,(4):32-36.

[4]徐敬俊,韩立民.“海洋经济”基本概念解析[J].太平洋学报,2007,(11):79-85.

[5](法)弗朗索瓦·佩鲁.二十世纪文库新发现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苏文菁.闽商文化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J].东方论坛,2003,(1):8-12.

[8]郑峰.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论丛,2011,(4):6-11.

[9]孙加韬.中国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讨,2010,(4):19-22.

猜你喜欢

福建福建省海洋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