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记忆透视下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初探

2013-08-15袁杰雄谭欣宜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教员舞蹈记忆

袁杰雄, 谭欣宜, 李 琴

(1.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2.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3.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舞蹈学院,四川 成都611745)

在阎景翰主编的 《写作艺术大辞典》中列有“情绪记忆”,其释义为:“一种以过去所体验过的情感或情绪为内容的记忆,又称`情感记忆'。记忆中所保留着的那些和情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事物,在回忆过程中仍会引起相应的情感与情绪。”总结为:凭借身心感受与心灵体验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人的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诚然,这对于演员来讲,进行表演提供了一定性质上的 “范例”,通过情绪记忆可以不间断地发掘出来。情绪记忆在舞蹈表演创作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也是内心创作的最好素材,心理技术的重要手段。[1](P50)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是一门肢体与情感共融的表演艺术。学生在进行专门的表演训练和切身的实际体验中如何培养综合能力强、专业技能全面的复合舞蹈表演人才是各所舞蹈艺术院校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情绪记忆是民间舞蹈表演感情积累的库房

情绪记忆是对演员自我情感宝藏的挖掘,通过运用情绪记忆,演员可以唤起同角色在某种规定情景中相类似的情感和激情,有助于演员体验角色,同时还可用情绪记忆的活生生的材料加以补充,使体验具感召力和感染力,使演员的创作丰富而完整。[1](P50)情绪记忆对于演员形象的塑造、个性角色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与运用情绪记忆对于丰富舞蹈演员外部表现(脸部表情、内心状态与活动)起着里程碑式的影响。

民间舞蹈表演者的感情积累得益于情绪记忆的丰富运用。极力挖掘与充分认知情绪记忆的特点是培养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的关键因素。

其一,古老而又原始。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原始社会的人们最早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表达他们的需求。原始人们的舞蹈就是在他们狩猎与采集劳作中不断重复的动作积累形成身体动力定型,那些发自内心情感的表演则是通过他们不断累积的情绪记忆最集中的体现。

其二,感性而又新鲜。感人的歌声留给人们的记忆是长远的,感人的舞蹈同样如此。那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舞蹈作品留给我们的是心灵永久的回忆,人物、环境、情节、舞美等的呈现都会烙印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当我们再次看到相类似的舞蹈作品就会勾起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

其三,可塑而又变形。情绪记忆的可塑性与易变性是随着人物年龄、性格、生长环境等的异同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表演训练中我们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把自己想象成大将军的光辉形象,也可以把角色变换成反面人物,甚至是小丑。这点成为提高舞蹈表演者表演的内在驱动力。

其四,无意识而又不自禁。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理论中为艺术下定义时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情绪记忆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舞蹈艺术同样如此,在朱载《乐律全书·吕律精义》:“《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2](P4)无意识与不自禁在朱载文中得到完美诠释。

综上所述,情绪记忆是一种既古老而又常新、既复杂而又单纯的人类心理活动机能,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发挥着巨大潜在的作用。舞蹈演员在表演中要学会分析与总结情绪记忆的特点,不断激发内心蕴藏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与表演训练中善于把自己切身的观察与感受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当表演需要时则迅速转化为表演创作的元素,这将是舞蹈演员创作的一笔 “表演财富”。所以说,充分发掘情绪记忆对于舞蹈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挖掘情绪记忆培养民间舞蹈表演人才

(一)注重生活情感积累造就深刻的情绪记忆

果戈理说过:“艺术家的特点在于能把眼前并不存在的事物想象得活灵活现,似乎它们就在我们眼前。”由贾作光编导及主演的《鄂尔多斯》舞蹈,鲜明刻画了蒙古族男子剽悍、粗犷、豪迈的英姿,浓郁的民族风格,舞蹈形象的独具风采,充满生机与新意。据贾作光回忆,当时整个舞台上演员情绪的真情流露,仿佛自己就像在茫茫草原上,“挤奶、骑马扬鞭、梳辫子等动作如同真实情景再现。这些表演就是演员经过生活体验有感而发,不断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情绪记忆,从而使演员表演真实贴切。怎样使我们深藏在内心的情绪记忆表现出来呢?这就包括舞蹈演员的 “生活道路”与“艺术道路”两者情绪记忆的结合。生活的阅历将成就演员在表演中体现出自然、细腻而又真实;在表演训练中培养演员表演呈现夸张、激昂而又崇高。前苏联戏剧家奥斯特罗夫斯基曾说过:“我们认为,具有精细的听和看的能力同时具有强烈的感受能力的人,才有当演员的天赋。一个人具有这些才能,他就会从童年起,把每一个内心状态与活动的外部表现几乎都铭记在心,任何时候都能回忆起来。”[3](P70)所以,舞蹈演员应关注生活,感知、观察与提炼生活中的情绪元素,在表演训练中应提取生活中不曾出现的、不曾遇到的情绪装束,大胆表演,使这些表演元素不自觉地融入情绪记忆中。我们知道一部优秀的舞剧是演员整个人生的情感经历、情感结构的一种放射,一种强烈的体现,这就是情绪记忆在宏观上运用的结果。

(二)加强表演技巧的情绪记忆训练法

资深老练的演员与初学表演的学员对于同一个作品就会有不同层次的表演,这除了生活中积累的情绪记忆外,还有表演技巧训练的一方面,即它的可塑性。在艺术院校舞蹈专业都设有表演课,这是为了提高学员塑造角色的能力。表演者要达到塑造角色形象的目的,基础教学阶段尤为重要,学员必须以自身蕴藏的情绪记忆为基础,通过后天扎实的表演实践去领悟、去理解、去行动、去感受。

情绪记忆是对演员自我情感宝藏的挖掘。在舞蹈表演的训练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根据学员舞蹈表演基础,依据情绪记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以下的训练都是运用舞蹈语汇进行表现)。如:“观察生活练习”、“动物模拟练习”、“人物对舞元素练习”、“特殊人物个性练习” 等等,这些都与学员内心的蕴藏的情绪记忆相关联。强化音乐节奏,开启情感记忆的“钥匙”,注重舞蹈主题内容的可舞性,这对于发挥与解放学员的创作天性、创作个性与创作魅力都有很大帮助。对于舞蹈表演基础较弱的学员,教员应制定不同的习作练习,由浅入深,挖掘他们的情绪记忆。

三、运用情绪记忆培养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的措施与方法

一个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需具备三方面的专业技能,一是基本能力 (开度、力度、软度、柔韧性、可塑性、模仿力、节奏感);二是技巧能力 (跳跃、旋转、翻腾、控制、高难度技巧的掌握);三是艺术表现能力(对创作意图的理解与再创造的能力、激情、诗意、乐感、想象力等)。[2](P382)培养“高、精、尖”的舞蹈表演人才除了需基本具备前两个方面外,艺术表现力的凸显同时也是舞蹈表演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通过后天专业的表演训练,原本积累的情绪记忆得到挖掘与利用,新的表演记忆逐渐储藏。通过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演员表演的情绪就会得到不断激发。

(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正确的实践来自正确的理论指导,舞蹈表演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同样需了解与掌握相应的舞蹈基础理论与舞蹈表演理论(舞蹈表演理论:借鉴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戏剧理念为依据的两种不同的表演体系,以及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借鉴与吸收三者不同的表演特征与优势。虽然都是戏剧表演理论,但它们在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上,以及表演与观赏的审美意识上都存在着许多与舞蹈表演相通的方法方式,可吸收借鉴,再根据舞蹈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加以创造)。实践基础教学:在学员初学表演阶段,除了开设基本功与代表性民间舞蹈组合之外,另外开设观察生活练习、单一命题即兴表演(根据学员基础循序渐进增加命题表演难度)、优秀群舞剧目表演课,命题小品课的开设是挖掘学员表演最佳的方法,同样将成为挖掘学员情绪记忆最好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命题小品、人物关系与性格的练习,以量求质,引导学员逐渐领悟自身独特的表演方法。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的选择极为重要,根据学员与命题表演需要,应配备多种风格音乐(如抒情、激烈、动感、悲壮等)。

经典剧目的排练演出。学习借鉴优秀经典剧目,教员需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因材施教、因人授舞,来加以选择取舍。如学员有了一定基础,就应从群舞※组舞※三人舞※双人舞※独舞慢慢切入,由单一的情绪表达发展成具有较好拿捏角色表演的能力,如不同背景描绘、不同情景刻画、不同人物塑造、不同心境表现。学员通过训练形成一套属于自己表演风格与个性的表演方式。这是情感记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逐渐积累的有效形式。

(二)课堂与舞台实践相结合

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堂与社会实践(演出与比赛)的结合,舞台实践可培养舞蹈演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定期的舞台实践是演员挑战自我心理压力、自我应变能力以及自我角色把握度的有效手段。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舞蹈表演学员定期进行命题表演汇报,让其接受观众的检验,逐步提高学员的表演欲望。

(三)“对位性” 表演教学

“对位性”是根据学员在不同基础的前提下,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舞蹈表演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其一,循序渐进,由易至难,由简至繁,不间断、有系统地引导学员训练、练习、钻研,逐步建立正确的表演创作方法与表演技巧。其中包括表情、肢体表演等。同时还包括内部的自我感觉,即发自内心的抒发。其二,因材施教,依据学员不同的舞蹈基础,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使学员对于塑造的不同角色留下深刻记忆。其三,开掘与保护学员表演创作天性以及个性魅力,引导学员发挥自身表演长处,并对其缺点进行纠正与改善,让学员爱上表演。其四、引导学员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以及领悟人生,将生活、人生与舞蹈艺术紧密结合。

(四)营造自觉性、自悟性与“强制性”的学习氛围

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学员的自觉性、自悟性,教员的强制性也是其手段之一,但强制性的把握需根据学员条件进行衡量,教员应巧妙的运用一定程度的强制手段,可能帮助学员克服学习开始或遇到困难时浅尝辄止的想法,直到学员成功表演作品后带来足以使他喜爱舞蹈的满足感。[4](P7)在舞蹈表演中,自觉性体现的是“我要学”;自悟性体现的是“我要怎么学、怎么演”;强制性则是“你要学”,这里有双重性质,即教员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心理认同感、认知感。教员应根据学员的表演层次,带有强制性的留舞蹈表演作业与舞蹈命题作业,让学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高表演技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技巧,学员与学员之间需互相欣赏、互相指正,教员与学员之间应互相理解、惩罚相长,营造一个团结奋进、气氛和睦、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培养舞蹈表演艺术人才不仅要注意方法与手段,情绪记忆的储存需要教员与学员的有效整合,同时教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文化程度、社会生活经历以及个人素养等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表演专业学员,教员的表演方法对与否、深与浅以及“适宜度” 都会对学员产生很大影响,故选择教员也要引起重视。情绪记忆在不断训练积累中,得到不断激发与补充,为舞蹈艺术人才在以后的表演中 “为自身服务,为作品情景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

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方法教学,是挖掘与储藏学员情绪记忆最好的方法,同时也是舞蹈专业艺术院校培养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的首要条件。舞蹈表演艺术要讲共性,也要讲个性;既要讲传统,又要讲创新。在舞蹈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精、尖”与复合型的舞蹈表演人才才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学生在不断加强自身技能的提高外,还应广泛涉猎与舞蹈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因此,在培养舞蹈表演艺术人才的过程中,情绪记忆的挖掘、激发与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员应不断的挖掘学员最本真、最贴切的生活情绪记忆,加之教员的推波助澜,循序渐进的加以引导与训练,通过后天性地扎实刻苦的学习将逐步领会与掌握属于自身表演的一套方法,在以后作品表演中就会变得游刃有余。这样的舞蹈表演人才才是符合社会与时代的需求,才是迎合人民大众审美愉悦的首要前提与条件。

[1]林洪洞.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3][前苏联]格·克里斯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演员的培养.[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4]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教员舞蹈记忆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舞蹈课
我和舞蹈
晚安,教员先生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