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域生态文化培育与品牌传播——基于盱眙人文生态的考察
2013-08-15张沭宁
张沭宁
(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江苏淮安223000)
一、生态文化共生产业模式的提出
(一)生态协同共生的概念
生态环境的基本模式是自然生态,在此基础上,随着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而衍生人文、历史、文化等,也就是在维持原本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还要协调时空关系中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可持续、高效率的发展。“共生” 概念首先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1879年提出,德贝里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它暗示了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西方社会学者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结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1]。
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为探索当代城市的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以及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共生演进关系提供新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在资源禀赋型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一个优化的选择。盱眙历史文化背景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多元,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如果人文、文化和生态共同演化、协同共进,必将推动文化产业跃迁式发展,这种模式可以总结为:人文生态协同共生模式。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对提升城市品牌、推进文化软实力奠定良好基础,而且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标还可以作为城市形象建设中具有显示度的重要内容。
(二)人文生态协同共生模式的内涵
1.乡村文化根植性
盱眙位于江苏省中西部,地处淮河中下游、洪泽湖南岸,与安徽省的阜阳、蚌埠等地接壤,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生态城市。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遗存66处,有明代第一陵明祖陵、秦汉东阳城遗址、第一山、铁山寺等知名品牌,盱眙龙虾更是受到中外赞誉,盱眙成为中国龙虾文化的创始地。
乡村传统文化在盱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乡村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精神家园”,乡村 “怀旧”体现了国家、社会对于生态文明视野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也表现了当代人群对于自身心灵回归的召唤。“乡村”、“故乡” 等作为一种固定下来的文化意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符合人们对于“家”的传统印象,能够满足都市人们对于“故乡”的期望。盱眙正在着力打造具有 “地方感”乡村生态休闲品牌,就要强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推出特色产品和服务,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和再创造。
2.依托淮河文化主题
除了最基本的农耕文化,盱眙近年来蜚声海内外的龙虾、节庆等不是当地原有的,是从外地引入的或者人为赋予的,外来文化因素对于传统文化构成的改造、补充,作用非同一般。这种 “移植” 或者嫁接,是对传统的 “再创造”。“移植”而来的文化经过与本地文化的融合,若干年以后,也会成为当地文化的有机构成,因此,今后对于这些加入重构“传统文化”行列的新文化元素,更要认识到它所具有的价值并且予以扶持和保护。我们认为,盱眙十三香龙虾就是对于淮河文化根植性因素进行移植改造之后的创新。
淮河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安徽省境内,皖北、皖南的一些地区以道地中药材入膳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技艺,安徽的药都亳州等地有药膳大赛。盱眙人民创造性把淮河文化药膳的做法植入的盱眙地产龙虾加工,变成一道美食。十三香又称十全香,就是指多种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药物,包括紫蔻、小茴香等,在民间十三香还有许多神秘色彩和文化意味,比如成人之美、男女和合等义。盱眙地产龙虾生长在国家生态示范县的盱眙境内的洪泽湖、陡湖区域,猫耳湖、八仙湖、天泉湖、天鹅湖以及125座水库内。
3.多维面向:人文、生态文化、区域的协同
淮安首先发起并得到沿线城市的全力支持的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框架已基本形成,确立了以淮河为带、淮安、蚌埠、信阳为核的“一带三核多节点”的开发格局。随着 “蚌埠—淮安”淮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的双节点城市协同创新战略构想的提出,一条横跨淮河两岸的产业发展前景已经跃然纸上。文化产业的区域协同当然要纳入淮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的文化战略,战略部署、安排举措等值得思考。
在淮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以盱眙为主要节点的淮河生态文化实验区的构想,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与安徽蚌埠、阜阳等地联姻,借鉴安徽皖江城市经济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开拓来自于皖江经济带的潜在客源,打通长三角北部中心城市向外扩张的通道,在跨区域协同中把基于文化根植的生态文化产业做大,生态品牌做强。
(1)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
盱眙是淮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它处于南、北方过渡区域,淮河、楚汉、江淮文化在此都留下了印迹,其中以淮河文化为主,盱眙本地的民俗、饮食、方言等特色文化和隔河守望的安徽的淮南、淮北等地处于同一个文化分区。位于县城淮河边上的淮河文化博物馆是中国唯一淮河文化主题博物馆,浓缩了沿岸人民几千年的奋斗史、发展史。
(2)文化与生态产业因素的协同、演化
生态文化旅游是盱眙人文生态协同共生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盱眙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前景广阔。可以考虑从观光、体验享乐层和认知等多个层次上设计了生态文化体验产品体系,组织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设计、安排和产品营销网络,还要从主管者的开发原则、经营管理、生态教育和社区参与、环保等方面加快探讨开发策略。
(3)文化产业不同部类的跨界协同
要实施文学、影视演艺、主题公园等文化消费业态的跨界协同战略,在当地成立文学创作度假区、影视文化基地,现有的玉皇山影视文化园要扩建,2014年竣工的红楼梦世界主题休闲基地必将在区域市场上打响;依托县城主城区的第一山、淮河沿岸风光带等,发展水上风光游览包括夜游线路、宴饮商演等休闲娱乐胜景[2]。
二、人文生态协同共生模式的路径设计与安排
从一定意义上,旅游或者旅行是人们到异地去寻求某种体验的活动,比如,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旅游只是一个载体,“生活在别处”体验才是旅行的核心之一。作为传统旅游概念,盱眙的观光、休闲旅游是题中之义。但是,除此之外,盱眙的人文生态特色为“体验旅游”奠定良好的基础,它更强调对生态环境的感受、对文化的感知和当地生活的感觉体验,强调参与、融入,从而满足人们高层次的心理体验。
其中,提供原真性体验成为人文生态协同共生模式的重要内涵之一。旅游的“原真性”体验吸收了遗产保护的“原真性”理念,随着遗产保护从物质形态的原真性保护向遗产地精神的原真性保护转变,必将激发旅游界对旅游体验原真性问题的又一次思考,进一步拓宽对游客体验和旅游目的物原真性的理解,推动体验旅游向更深层次发展[3]。
(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精神旅行方式
乡村生态休闲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1)农业观光体验。自然地理多样化,区域分布资源优势好,开展参观农场园、采摘收获、垂钓放牧、租赁农园等。(2)渔业体验。(3)自然景观风光,如赏花、夜观星空。(4)文化景观游。老子山、洪泽湖大堤、古老民居等适合开展文化旅游。(5)节庆和美食旅游。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地方音乐、舞蹈、服饰、宗教仪式、生产劳动等文化元素,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形式。特色美食。盱眙以龙虾、地皮菜、槐树花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著称于世。乡村美食包含、寄托中国人独特的故乡之情。回乡探亲度假的 “寻根之旅”、运动保健的温泉养生也深受人们喜爱。今后发展乡村修学,开辟乡村教育中心、乡村公园,在这里可以学习传统文化、科普考察、野外露营、拓展体验,成为积聚科普传播、文化、休憩的基地。
(二)生态活化和精神体验
盱眙的生态和自然条件、文化禀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原生境的森林、矿产、丘陵和水域等;二是乡村田园生态;三是文化遗产,如东阳古城、大云山汉墓等;四是文化遗存和自然景观的合璧,如洪泽湖大堤、明祖陵等。
人文生态协同共生模式的内核之一恰恰就是要充分阐释文化体验、精神体验,展示目的地的体验产品设计、开发中的融合。生态活化遵循“生态文化化,文化品牌化”路径,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主题性和精神体验相结合。文化的主题性和生态原真性的精神体验是盱眙生态活化的核心。
二是差异化和价值的唯一性相结合。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文化资源时,文化因素的提炼要秉持文化价值的唯一性,深入挖掘文化因素的特质,打造文化品牌。
三是参与性和精神体验的多元化演绎相结合。参与性是加深体验的重要途径和措施,通过参与和融入,受众更能深入体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提高参与度有利于目的地的精神体验传播和文化延续性,要重视精神体验的现代阐释和开发、展示,注意采用更为目标受众所接受的演绎方式。
四是体验的原真性和目的地的精神保护相结合。体验的原真性来自于目的地的精神渊源,真实的物理空间、物质环境为受众提供了融入文化空间的场境,从而带来更为深厚的原真性体验[4]。
(三)人文历史的现代性转换与当代城市文明的培育
在时空穿越中寻找人与生态环境、人与城市的文化变迁、转换,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之一。盱眙作为江苏省古文化遗址重要代表地,目前境内登记在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遗存66处,实际上还有大量尚未发现或者尚待开掘。在盱眙境内,遗址陵墓的主要代表是:明祖陵、东阳城及其附近遗址、古泗州城遗址等。深埋在水下几百年的泗州城遗址号称“东方的庞贝古城”,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盱眙的大云山汉墓群作为江苏省古墓葬类文物代表,2010年位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009年大云山考古南京博物院专家提出了“聚落考古理念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工作方针,考虑了遗址公园的建设,注意了与东阳城的关联:探索地域文明,将考古发掘与保护展示结合起来,给当地留下一个有展示余地的点,并作为遗址博物馆或遗址公园在进行建设,比如汉代古城古国古墓葬、宁镇六朝文化、扬镇唐宋文明等。之前在江苏古代各地地域文明,如通过发掘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找到了所在城市文化源头的实物证据,还有太仓市发掘的粮仓遗址。这些个案同时提出了明确的地域文明概念[5]。
三、五色生态文化共生机制及其主要品牌
按照“生态文化化,文化品牌化”思路,最初,以生态山水为特色的五色文化旅游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提法,是在当地文化宣传、实践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如果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这是对于盱眙生态文化的资源整合和创意提炼的一种模式,具有比较优势和传播优势。
现在,五色生态文化共生模式的提出不仅是对于区域内文化创意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方兴未艾的国内生态文化是一个重要贡献。
(一)绿色原生镜像生态与养生
这主要是指在盱眙城区建设、完善沿淮河的休闲观光带,通过招商引资在近郊以及其他有条件乡镇建设乡村生态、养生休闲、低碳慢生活项目,并且区域内形成联动、呼应,打造养生休闲目的地、低碳慢生活的代表地。
养生旅游有其特定的市场,它与健康、医疗、生态旅游关系密切,能够为休闲的群体提供全方位服务。盱眙的养生旅游资源具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按照区位划分,盱眙养生产业开发模式可分为全方位开发、适度超前、培育新业态、挖掘整合四种模式,目标是打造成为世外桃源式的养生休闲目的地、心灵之旅的停泊港湾。江苏省铁山寺林场属于原生态次生林风景,适宜户外自助体验,周边天泉湖适宜休闲、养生,已经建成小规模休闲山庄、别墅区,这里将成为毗邻京沪小三角的养生游基地。大王山等处新发现的温泉等资源要挖掘整合,与凤凰山等其他乡村生态形成联动。在绿色主题的原生境生态背景下,发展养生等新兴业态将使盱眙成为周边首屈一指的目的地。
(二)唱响 “中国龙虾” 主题
优越的生态人文背景、宜人的气候条件等绿色、低碳生活体验旅游才是盱眙旅游发展的基本定位和主要方向。借助“中国龙虾”的知名度,以红色唱响绿色,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形成现阶段“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发展模式。
(三)“红与黑”的辩证主题
1.精神旅游的提出
从中国国内文化理论和旅游实践来看,红色旅游占国内精神类旅游及其产品的一多半比例,灾害、遗迹观光等黑色旅游产品还处于开发、起步阶段。从文化遗存来说,无论是以革命战争为背景的红色文化经典,还是与死亡、灾难和恐怖相伴的黑色文化旅游,如墓地、战场遗址等,在西方旅游的分类中都同属黑色旅游范畴,事实上,二者在资源和目的地共享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古城堡、战争、灾难遗址旅游。根据英国学者斯通(Stone P R)的定义,“黑色旅游是人们游览和访问那些以真实或再现的死亡、灾难或恐怖事件等为主题的景点、吸引物和展览。”[6]
盱眙拥有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等红色文化遗迹,可以依托红色资源做好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的工作,在玉皇山、穆寨等处发展军事文化户外训练拓展项目,把一些影视旅游外景基地的体验消费与农家生态旅游产品结合起来。
黑色是指墓葬、遗址探险等体验方式,古代陵墓是历史的一个侧面,所谓 “陵墓若都邑”,它是 “阳间”历史的折射,丧葬、墓葬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墓葬主要反映生者怀念、祭奠逝者并想要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的意愿。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东阳城遗址是江苏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遗址,位于江苏、安徽两省交界处的盱眙县马坝镇东阳古城,有东阳的东阳城遗址和北岗的北岗汉墓群遗址,周边的大云山和小云山有相当数量的汉墓,新近发现了大云山汉王陵。古泗州城遗址被专家认为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新类型。因为中国现存的101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混杂了从古至今的建筑。是中国唯一一个灾难性古城遗址,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2009年甚至是更早时候大云山江都王陵墓就是追踪盗墓者的线索发现的——这就使人联想互联网上盛传的《盗墓笔记》,也会给喜爱探险猎奇的青年体验者带来无尽想像。
2.文化遗产旅游植入:遗址公园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精神体验
一直以来,文化遗产与旅游植根于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命和功能,服务于不同的利益群体,服从于不同的政府下辖的不同条块的管理机构,各个管理部门、机构又担负着不同的管理目标和任务。遗址公园模式作为文化遗产式体验旅游开发的新业态,体现了遗产与旅游的相互渗透、互动,交叉融合的发展向度不仅有利于全面理解文化、自然遗产的价值和功能,提升文化体验的品质,深层次地认知旅游的意义,而且对揭示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回归旅游的本质等终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四)金黄色的户外主题时尚品牌
盱眙在境内的铁山寺、穆店等地发展户外拓展以及城区第一山的定向拓展等专项户外项目。这种运动在淮安当地以及周边地区有大量支持者,比如开展了暴走洪泽湖、大运河户外骑行等已经成为当地驴友最爱,只要假以时日,盱眙的户外品牌一定会大放异彩。
(五)蓝天碧水主题
久负盛名的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次生林海和群山环抱、无比纯净的天泉湖,构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山、林、泉、湖、石、洞自然造化,佳景天成,神奇的火山石随处可见。神秘、静谧、卓然独立是铁山寺的品质,度假村集休闲、娱乐、保健于一体。由于远离城市污染,这里天空纯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基地2001年落户铁山寺顶部一隅,其附属设施盱眙铁山寺天文科普园已经成为周边城市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
2012年江苏推出 “赤橙黄绿青蓝紫”美好江苏快乐游的方案,“龙虾之都”盱眙推出以下品牌路线:黄色旅游品牌:黄色,是封建王朝皇帝专用色彩。盱眙是大明文化的 “根”,充分利用这一独特资源打“明文化”牌,把明祖陵与安徽的“明皇陵”、南京的 “明孝陵”、湖北的 “明显陵”、北京的“十三陵”组成一条 “黄色经典” 旅游线,从而提升盱眙的知名度。绿色体验:江苏盱眙是 “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境内有国家4A级景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3A级景区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2A级景区八仙台风景区,有着发展绿色旅游的天然优势。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
四、淮河生态文化产业实验区的主题培育
(一)城市主题培育:龙虾之都、山水生态城市的形象管理
形象管理正日益成为城市管理发展的趋势。我国学者对城市形象的内涵及构成、塑造城市形象的必要性、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形象更新、城市形象传播与营销、城市形象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几乎可以构成一个城市形象管理体系。学者们可以从更好地把握城市形象管理和城市管理的关系、更系统地梳理和更深入地探讨城市形象管理体系、更好地把握城市形象调整的内涵、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做更进一步的努力。
从心态史和情感史的角度来研究 “龙虾之都、山水城市” 的文化内涵,就会发现历史情感、文化记忆中的投射,使置身于城市的旅行者更自觉地将地理空间与精神空间合一,这种走向深度的游史方式必然超越建筑广场、旅店居民、饮食风俗等城市形象的传统成分,从而提升城市品位和文化想象的维度、旅游意象的广度。
与西方人注重写横向的、空间的流动景观不同,典型的东方审美对于城市的描述,因为历史情感的冲动与显现,而掩盖了应有的城市样态,在游记攻略、点评日志发帖的内容表述方式上呈现出单一、重叠的特征。这既与旅行者身份集中、单纯、旅行线路的单一有关,同时也不能忽视城市承担交流的政治、经济、交通枢纽等功能。
(二)培育科学文化主题
科普产业园是科普资源的研发、生产、展示、交易、集散和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是科普资源集散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依据产业集聚、产业生态圈对科普产业园准确定位,盱眙可以考虑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策略。
龙虾主题乐园的完善就是要体现生态经济元素与文化要素的嫁接,把主题乐园游览、龙虾博物馆的影视动漫以及水上嬉戏项目的动感结合起来,再加上美食的诱惑,从而构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 “龙虾之旅”。位于盱眙县城开发区的凹土科技园经过规划,可以考虑扩建或者改建为科普文化园,既可以获得国家文化扶持项目资金支持和减退税收优惠政策,又增加了一个特色文化项目。
因地制宜地建立、完善自然遗产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文化基地等,在一个开放式的、实体的生态环境中开展进行考古探险、拓展训练等活动,把青少年的户外远足、露营和科普文化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在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动植物园等场所强化文化教育功能的区域建设,及早安排生活、消费项目的实施。
(三)生态博物考古主题品牌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7]。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理念,即使是对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化保护和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盱眙的生态博物馆模式既是借鉴,又体现了生态活化的创意、创新,展示了科技的文化与文化的科技这样的文化逻辑,其选址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对活态文化的展示、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8]。盱眙气候适宜,自然、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凹土等特有矿产,下辖乡镇中低山丘陵面积广泛,为生态博物、考察考古等深层次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淮河流域的节点城市中,盱眙的生态城市特色、融入京沪中心城市都市圈的优势显著,而相互邻近区域协同仍然是主流发展趋势,不同门类的文化产业基地、创意产业园区形成独特的城市空间和产业组织形态。文化产业的地理集聚是若干行为主体在区位选择上的理性预期和策略博弈的结果,根据国内文化产业积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淮河文化产业实验区要采取传统文化产业、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耦合联动形式,基于空间经济布局和产业集群理论,盱眙需要探讨的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演化动力、不同阶段的演化机制。
盱眙要在人文、生态、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基础条件下进行整合、改造,构建以生态文化协同机制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从而带给人更加多元化、原真性的体验。
[1]共生的百度百科[EB OL].http: baike.baidu.com view 174295.htm,2013-04-16.
[2]张沭宁.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以河湖联动外延式开发为例 [J].贵阳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4):28,32-37.
[3]罗佳明.遗产旅游的发展向度——遗产地精神与体验旅游的融合 [J].旅游学刊,2010,25(5):6-7.
[5]李则斌,陈 刚.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考古成果论证会纪要 [J].文物,2012,(1):87-96.
[6]何景明.“红与黑”:论精神旅游产品的开发向度 [J].旅游学刊,2012,27(2):88-93.
[7]生态博物馆[EB OL].http: baike.baidu.com view 190603.htm,2013-04-1.
[8]石群勇.论家庭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文化保护与传承[J].怀化学院学报,2008,(7):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