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自由教育观及其启示

2013-08-15王大磊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大学

王大磊

(信阳师院教育科学学院信阳师院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河南信阳464000)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物,同时也是杰出的心理学家、高等教育家,一度成为 “联邦德国的精神领袖”[1](P36),是 “大众社会最为著名的六位批评家之一。”[2]在目前由美国引起而蔓延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及我国社会过分商业化,市场价值弥漫到校园,自由教育受到威胁之时,重新考察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自由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大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自由教育思想

雅斯贝尔斯深刻地反思了由两次世界大战所导致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并针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个人主体的精神失落、个性泯灭而特别强调自由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1.大学的理念 大学理念对于大学精神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大学理念决定着大学的方向、定位及学科设置、教学科研、资源配置、运转管理等基本问题,有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实践,也就会经长期的发展而逐渐生成大学精神。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享有学术自由和自治,学院自由是西方大学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3](P149)没有自由,大学便失去了生命。因为没有自由,大学的精神生活、创造和研究将归于终结。大学容不得强制,因为对本质性东西的义务乃是源于自由的义务。雅斯贝尔斯特别崇尚西方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等传统理念,认为学术自由是一项特权,它使得传授真理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自由 “类似于宗教自由,因为他们不仅免于国家的干涉,而且国家还保障这种自由。”[4](P186)对于大学而言,自由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学术自由不仅存在于科研和思想领域,也同样存在于教学领域。但当时的大学研究和教学的功利主义倾向以及过分的专业性,必然会丧失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功利主义教育最终导致教育的技术化和程式化。“固定的学习计划解除了单个个人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发展之路上所要经历的危险,但是,缺少这种精神自由的冒险,也就失去了独立思想的可能性本源,而仅仅剩下发达的专业技巧。”[3](P141)现代大学实行程序化模式的教育仅仅使人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及技巧而导致了独立思想的丧失。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中要培养的理想人物是具有独到见解的学者,而不仅仅是专业技巧发达的研究者。[3](P141)

2.大学的精神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过程。在他的教育设想中,总是试图用艺术和审美来陶冶人的灵魂。雅斯贝尔斯指出,当时的大学“研究工作也只限于那些有实际用处之物上,于是学术就被限制在可了解、可学习的客体范围之内,本来应是生存在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的大学,这时也变成了普通的学校”。[3](P140)这种大学教育放弃了它塑造人自由心灵、引导人的精神世界的责任,而只是一味地教人去认识外部的物质世界。当大学教育终止了精神追求时,大学就会变得日益庸俗和功利,只知道去追求科学技术产品的创造和研发,而忘记了科学的本真意义之所在。

雅斯贝尔斯对大学应承担的多项职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大学的任务在于专业训练、全人的教育以及科研。“三者都是构成大学生命整体的因素,把它们割裂开来,大学精神就会消亡。”[5](P54)有着学术自由传统的大学本应该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学术研究机构,但是媚俗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大学成为追随社会的机构,成为一个死气沉沉的培养学生就业的训练场所,最终导致大学精神的丧失。

3.大学教育的本质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3](P3)他认为知识只是使人“自由地生成”,启迪自由天性的手段而已,主张亲身经验以寻求本原,寻求自己“本真”的存在,以便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且能够从人身上发现真实存在着的东西。反映在教育上,即反对现存的教育制度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同一模型的做法,提出了 “个人得救”的途径——人生就是自由选择自己和自己创造自己的过程。自由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前提的,反对标准化和均质化,因而能鼓励和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恰恰是对那种看似正确实际是违背人性的理论的有力批判,这也是大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方面,他不满足已有的传统的理解,而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雅斯贝尔斯认为,“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如果 “缺少对 `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3](P44)他认为大学教育首先是 “精神成长过程”,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的堆砌。学生在大学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思维方式。雅斯贝尔斯立足于从价值取向和人生目的的角度审视大学教育的本质所在,对防止大学教育目标的偏离具有重要的价值。

4.大学教育的实施 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大学教育必须使个人保持独特的个性,追求自身的完美,而不能在大众的世俗潮流中失去自我。但是,雅斯贝尔斯并不因个人的“孤独”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我只是我自己,我就是荒芜。”[6]因此,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实现对孤独的排解。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师生通过平等而坦诚的交往,能形成一种精神战斗的局面,并从中完成对各自思想的促进。“它让每个人的动力、清晰性和吸引力都达到巅峰状态。一个人的见解可以激发另一个人的想象力。”[3](P172)正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交流为学术和科研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学生才会受到真正的大学教育,大学也因此得到生机蓬勃的发展。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导学生追求真理,而交流就是追求真理的形式之一。“如果大学人人都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封闭起来而不与他人交流,如果交流变成了仅仅是社会交际,如果实质性的关系因习俗而变得朦胧不清,那么大学的智力生活就会衰落。”[3](P149)在交往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理解和沟通接纳了对方,形成了个体间真正富有生命力的交往。在他看来,交往是两个生存主体之间互相沟通、了解的过程,只有当两个生存主体在真正地相互交往时,大学教育才能够得到实施。“人类有进行交流的绝对意愿,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成就。”[7]人们为了使自己真正获得自由,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8](P318)

二、雅斯贝尔斯大学自由教育思想的启示

在当前,接受大学教育被普遍地认为有助于经济增长和提高社会的流动性。然而大学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自由教育更是不被看作大学教育必须的一部分。[9]我国大学目前正处于一个变动中求发展的转型期,大学日益沦为一个研究中心和专业人才的训练机构。如何真正使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落到实处,是我国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自由教育思想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1.重新认识自由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学历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大学教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表现为教育质量滑坡及大学精神的衰落。大学逐渐沦为颁发学历的机构,工作技能的培养场所,其培养精神精英的功能早已荡然无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大学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和大众需要的玩物,大学教育更不是找到更好工作的工具。现今大学过于重物而轻人的理念必将导致大学的异变,从而使大学陷入灾难之中,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明显。

现代大学的追求应该是对人的智慧的启迪,对终极真理的探求。“以科学为其直接任务的大学的真正活动,在于它丰富的精神生活,大学借助有秩序的分工合作从事科学研究,追求绝对的真理。”[3](P166)大学的价值及进步之源就在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正如大卫·卡恩斯 (David Kearns)所说:“今天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能够制造东西而在于是否能产生创造性思想的挑战。这种转换不仅是迅速的,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足智多谋的、好奇的思想。而这正是自由教育所关注的。”[10]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我们要重新认识现代大学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实施自由教育的重要意义。

2.大学教育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健全 自由教育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格自由,唤起潜藏在人们心底的道德,因此它的目标就是如何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就是能使自己的人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人,表现为一种对学习的热忱和对工作的执著,“凡是从事理性的科研工作的人,必须得是对自己的工作始终都念兹在兹的人,必须得是彻头彻尾地沉浸在工作之中的人。”[4](P69)当学生热心于学术生活时,他就会摒弃某些外在的世俗目的,获得自由的发展。现代人日益丧失内在自我,沉湎于有限的、非本真的东西。雅斯贝尔斯认为,正是本来自我的丧失,才导致各种虚无主义、宗教狂热的产生。为此,有些学者批评教育把人当作工具,使人成为“现代机器人。”[11]

近年来,我国大学暴露出过度商业化和急功近利的问题,大学教育忽视人文及人格教育,不重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传统伦理观的培育。全人的养成只有靠人文的自由教育才能达到,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丰饶和人格上的健全。自由教育便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承,更是大学得以生长的前提。

3.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自由与责任关系紧密,它们两者可以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绝对不自由的人是没有责任的,因为对社会硬性规定要他做的行为,要负责任的不是他本人,而是社会。在扩大人的自由方面每前进一步,同时也就是在扩大和提高人的责任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12](P342)一个人越是感觉到他自己是自由的,他就越是能够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一个受过自由教育的人知道,一个社会的繁荣和康乐是和他自己息息相关的,当他帮助其他人获得成功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成功”。[13]当大学生被赋予一种责任感,当他意识到自己被其他人所期待和被寄予厚望时,他们发生抑郁和自杀等极端事件的频率明显降低。[9]

自由的人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更不是一个惟我独尊的人,而是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同情、关心和负责的精神,既不利于他人,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据卡罗尔·盖瑞·施耐德(Carol Geary Schneider)和黛布拉·汉弗莱斯(Debra Humphreys)一项针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一个最令人惊奇的发现是,现在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教育中最不重要的是有关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文化多样性、全球意识、公民责任感的学习。”[14]在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现在的大学生认为大学对于寻找一份好工作是很有帮助的,而没有认识到大学在培养富有思想的公民、社会参与者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并不期待大学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他们把大学看作是私人的而非为大众服务的公益事业。因此,在教育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的同时,培养其责任感就显得尤其重要。

4.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由交往思想 “教育中的交往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交往。在教育中,虽然也要利用一些物质性的交往,但它终究是为精神交往的目的服务的。”[15]雅斯贝尔斯特别倡导“精神交往”,这对于我国的大学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于教育的本质,雅斯贝尔斯指出:“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3](P45)而目前我国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人的失落,具体表现为人的物化和工具化。通过对雅斯贝尔斯交往教育思想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完美的师生交往中,教师的职能更多地是创造师生交往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在交往中,学生体验到师生之间的平等与自由,同时受到鼓舞和引导,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全球化浪潮已蜂拥而来,在充满喧嚣和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自由教育思想犹如黄钟大吕,警醒昏睡中的人们:我们要对自由教育的意义重新认识,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健全,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自由交往思想。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教育才不会盲目从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自我。

[1]赵修义,邵瑞欣.教育与现代西方思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Littljohn,S.W.(1996).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A].Belmont.CA:Wadsworth.Matson,W.A new history of philosophy,volume II[M].1987.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 [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Jaspers,karl.The Idea of University[M].London:Peter Owen Ltd.1965.

[6]P.A.Hillper.The Philosophy of Karl Jaspers[M].New York:Tudor PublishingCompany,1957.

[7]Jaspers,K.WlT Io wisdom(R.Manheim,Tran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

[8]刘放桐.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下)——雅斯贝尔斯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9]Donald W Harward.Engaged Learning and the Core Purposes of Liberal Education:Bringing Theoryto Practice.Liberal Education[M].Washington:Winter 2007.

[10]Kearns,D.T.Foreword to Reclaiming the legacy:In defense of liberal education,by D.P.Doyle[M].Washington,DC:The Council for Basic Education,2000.

[11]杨德广.从 “人不见了”看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高等教育研究,1997,(4):21-24.

[12][苏]阿法纳耶夫.社会管理中的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

[13]Kathryn Mohrman.Liberal Education in an Asian Context.International Educator[M].Washington:Mar Apr!2006.

[14]Carol Geary Schneider and Debra Humphreys.Putting Liberal Education on the Radar Screen.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M].Washington:2005.

[15]陈佑清.试析交往的发展效应[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3-98.

猜你喜欢

雅斯贝尔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暮年左宗棠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智珠二则
荷兰74岁前首相仰面摔在红毯上
克拉斯诺雅斯克地区开始建设新的铁路枢纽
“因为孤独几乎是完美的”
美媒狂揭“屠村”士兵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