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湖南粮食史研究述评

2013-08-15周建树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湖南粮食研究

周建树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一、关于清代湖南粮食的研究

清代的粮食研究一直颇受学界青睐,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在于有清一朝有一个稳定的政权,研究的范域确定;其次,清代粮食的流通渠道比较单一;再者,影响粮食流通的交通格局未有多大的变化。基于此,清代至民国初年的湖南粮食研究自然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从广义的粮食管理范域来看,对清代湖南粮食史的研究可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粮食贸易方面。就清代湖南粮食史研究的整体现状来看,学界对清代湖南粮食贸易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为丰硕。最具代表性的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颖华的博士论文 《清代湖南粮食贸易研究》将清代湖南的粮食贸易的经济环境、发展情形、流通网络放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多元视角的考察,该论文创新之处还在于将清代湖南的粮食贸易与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的近代转型联系起来分析。综观20世纪90年代来对湖南粮食贸易研究主要侧重于米谷的外运、米谷市场与商品流通及粮食供需。湖南米谷外运的流通路线,陈春声学者认为主要是以湖北汉口大码头为外运的中转站,即 “洞庭湖周围地区出产的米粮大多直接进入洞庭湖,然后沿长江集中于湖北汉口”,“集中于湘潭的大部分商品粮最后也顺流运到汉口,汇入向长江下游大规模运输的米粮之中”。[1](P30)王承明学者则认为清代湖南商品粮外运的流向主要是东西路线,即 “湖南、四川米经长江运江苏”。[2](P153-157)还有学者认为,由醴陵、攸县的谷米运往江西的萍乡、莲花等地;湘南地区的谷米由郴县等地运往粤桂。[3](P215)清代湖南米谷外运的规模与数量,邓永飞在《清代湖南谷米外运量考察》一文中,认为除清初的几十年外,湖南米谷外运的总量是很大的,一般每年输出的稻米达上千万石,因人口、耕地、亩产量、平均年收成、总产量、消费量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变化,从清初到乾隆,外运量不断增大,乾隆以后则不断减少。[4]他的另一篇论文——《米谷贸易、水稻生产与清代湖南经济》论述了清代外省对湖南米谷的需求推动了湖南的水稻生产,以水稻生产和米谷输出为主的生产方式一方面促进了湖南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湖南社会经济带来消极的影响,如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经济结构单一等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激化了社会矛盾,使湖南社会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5]陈曦、阳信生的《从湖南的地方志看清代前期湖南商业》认为清前期,谷米是湖南输出的大宗商品之一。[6]钟兴永的《清代湘米贸易论略》简要论述了清代湘米的产量、湘米输出的数量与范围、湖南省内湘米的市场网络、湘米交易方式、湘米价格及湘米贸易发展的成因。[7]钟永宁的 《十八世纪湖南粮食输出与省内供求效应》探析了18世纪湘米通过 “私商贩运、省际拨协、委员采买”等多种形式大量的输出外省,进而深刻影响湖南省内的粮食供求状况,并导致米价的增长和各地米价的不平衡。[8]

2.粮食储运与粮食生产方面。清代湖南仓储管理研究,所见成果不多,据笔者所查仅有2篇论文。张颖华的 《论清代前期湖南的仓储制度》[9]认为清朝前期,湖南的官民重视仓储,湖南境内普遍建立了以储粮备荒为目的的常平仓、社仓和义仓,各地的仓储在缓解社会灾荒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指出这实际上也是对地方封建势力有效控制社会的一种微观反映;王日根、陈瑶的《晚清湘潭民仓与地方政治的变迁——基于 〈湘潭积谷局志〉 的分析》[10]探析了晚清湘潭积谷局司事由县城的士绅和乡村中义仓管理者组成,起到了连接城乡,沟通商业活动的作用,积谷局的士绅管理者积极参与地方政治,促进了湘潭地方政治的有效变迁。粮食生产方面。有关清代湖南粮食生产的研究成果不多。邓永飞《清代湖南水稻生产技术探析》[11]对清代湖南的水稻生产技术作了比较具体的考察,认为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清代湖南水稻的亩产量较明代有了显著的增长。

3.粮食调控方面。晚清湖南施行粮食调控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米禁,它是指阻止粮食出境的措施,是在粮食匮乏时期,出现严重粮食危机时,政府和民众为维持民食,禁止运米出境。近年来有学者对清末民初湖南的米禁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胡忆红的 《1909—1910年湘鄂米禁研究》[12]论述了1909—1910年湘鄂两省同遭灾患,湖南拟采用禁米出境的粮食调控政策,但遭到列强的抵制,清政府由于在条约范围内循规蹈矩,惧外欺内,保鄂轻湘,加之湖北当局粮食决策失误,导致湖南自主调控粮食的政策受挫,难以及时禁米出境,最终酿成湘鄂米案。他的另一篇文章—— 《清朝至民国时期米禁与商品经济关系探析》[13]则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视角剖析了清朝至民国时期湖南米禁盛行的深层经济社会原因,以及它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双刃剑作用。如上文所述,清末湖南米禁政策的受挫,导致1910年湖南粮食暴动——长沙抢米风潮。对这一历史事件,目前学界的研究多着意于官绅关系、会党及灾变等因素,相关论文成果有杨鹏程的《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民》、[14]《20世纪初湖南自然灾害与米荒》[15];阳信生的《长沙抢米风潮中官绅斗争新探》[16];简婷的 《灾荒·长沙抢米风潮·辛亥革命》[17];朱圆满的 《论梁启超对湖南抢米风潮的经济观察》[18]等;上述文章认为当时官方和普通民众大都把抢米风潮归因于灾害发生后粮食供应不足、米价腾贵而致,不过鲁克亮的《贫困与权利——重新解读 “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19]则认为上述解释显得十分勉强,指出长沙抢米风潮的深层原因实际上是占长沙市人口多数的城市工人和外来灾民在面对粮食危机时,由于其在社会经济等级结构中的劣势地位,导致在对食物的控制能力 (大米交换权利)上的丧失所致。也有学者从新的视角来解读“米乱”的发生,如苏全有的 《省际圈与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20]认为从省际圈及其背后所支撑的省界观念视角,可以看到各省以邻为壑,只顾及自身平安,折射出清政府缺乏全局统筹,已丧失了宏观调控能力才导致米案的发生;佘振文《分利集团对近代湖南灾荒时期粮食价格的影响(上)》[21]则从分利集团——特殊利益集团的视角,指出地主和粮商的分利活动导致湖南灾荒时期粮价的飞涨,最终酿成长沙抢米风潮。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的不足在于没有看到经济利益背后决策者政策考量的失误及区位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当时湖南、湖北两省政府当局粮食管控政策的失效导致米商、洋商与湘鄂政府三方利益互为冲突,根深蒂固的地方利益又导致两省的粮政调控失效,促使中央与地方统筹粮政的最终失败。

海外不少学者也对湖南粮食经济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其中尤为青睐清代湖南粮食贸易,且研究水平很高、研究成果量多质好。对湖南米谷市场的历史变化之考察作出重大贡献的首推全汉。他通过分析清代官方米价资料,说明了早在18世纪,湖南米谷市场已经与长江下游地区紧密结合起来,并探析出价格差距是推动米谷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认同中国存在以价格为主导的米谷市场还有台湾张丽芬,但是她的 《湖南省米粮市场产销研究 (1644-1937)》[22]也指出从17世纪至20世纪湖南米谷市场呈现显著萎缩的过程,其中一项重要因素是长江下游各省的地方官府不再采买湖南米谷。这一观点不同于上述全汉的论点,强调了官府的干预推动了湖南米谷市场的开展,亦即是认为在价格的推动力以外,地方官府的行政手段也会推动市场发展。她的研究也存有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谈及米粮市场的变化对当地社会有怎样的影响。美国学者王国斌、濮德培的《18世纪湖南的粮食市场与粮食供给》[23]将湖南省内的米粮贸易的规模和范围进行空间规模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将粮食价格的变动方式,结合时间与空间的分析,探讨了米粮市场有效整合的程度。另一学者罗友枝(Evelyn Rawski)则从米粮市场对于地方社会的影响这一视角来考察湖南的米粮市场。罗把16世纪福建的农业市场发展和18世纪湖南的米谷市场发展进行研究,认为农业市场的发展分别影响了福建和湖南地方社会的结构,而国家的行政权力对于农业市场的影响力较为微弱的。

对民国初年湖南米谷贸易情况的考察,目前海外学者主要有蔡志祥的《20世纪初期米粮贸易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湖南省个案研究》[24]指出在20世纪的湖南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价格为主导力量的米粮市场,虽然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行政措施来干预湖南米谷市场,民间力量可以利用所拥有的各项资源来影响地方政府的行动以左右湖南米价,但是湖南米粮市场仍是一个高度竞争的价格市场。香港黄永豪的 《市场与国家:湖南省湘潭与长沙米谷市场个案研究 (1894-1919)》[25]则对清末民初湖南两大米市—湘潭的易俗河与长沙的靖港米谷市场,作了全面细致的考察,揭示了湖南米谷市场由湘潭转移到长沙的动因及湘米 (谷)贸易的动态流动网络市场,并透过20世纪初年湖南米谷市场的历史变迁,探讨了农业市场扩张如何影响了地方社会发展,以及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另外,韩国学者田炯权的《清末民国时期湖南的米谷市场和商品流通》[26]分析了清末民国时期湖南米谷市场米粮流通的情况,还以汝城、邵阳、安乡三县为例论证了商品流通对米谷市场的影响,又以邵阳为例还论证了农民市场的性质。

二、关于民国时期湖南的粮食研究

民国粮食史研究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民国湖南粮食史也不例外,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湖南的米谷外运、米市及粮食的储运与战时粮食管控问题。

民国前、中期,湖南灾荒不断,频繁的水旱等灾害引起各地春荒,导致米荒盛行,粮食危机日甚一日,进而直接影响湖南省政府的粮食外运政策。张安东《民国前期湖南灾荒赈济及成效研究——以辛酉 (1921年)空前春荒赈济为中心》[27]指出湘省出现粮食危机直接促使湖南省政府及各县政府采取“停止湘粮外输”、“禁止各县阻粜”的粮食调控政策有利于赈济的成效;

20世纪20、30年代,由于水陆交通的发展,湖南米谷外运及长途贸易异常活跃。钟兴永《近代湘米(谷)贸易考察》简要论述了民国时期湘米的产量,米谷外运的流通网络,湖南境内米谷市场的发育,并详细分析了湘米的贸易价格;[28]侯杨方的 《长江中下游地区米谷长途贸易 (1912—1937)》[29]详细考察了湘米外运的路线、运输方式及米谷长途贸易的规模;徐畅的 《近代中国国内的粮食流通与粮食进口》[30]则指出湖南、江西、安徽3个产米省份,由于对米谷的输出课以很重的税率,加之现代运输体系的落后,导致粮食流通规模严重受限;上世纪30年代的学者对湘米销粤作了较多研析,如周拾禄的《实业部湘米检验所与中国米谷检验事业之前瞻》[31]详细论述了为促进湘米优质销粤以抗衡洋米对市场的冲击,湖南省政府当局应配合实业部设立湘米检验所的必要性及检验的方针、职责与检验制度的常态化;现代学者张群的 《20世纪30年代湘米销粤探析》[32]则细致探讨了湘米销粤的背景与可行性条件、逐步实现的原因与过程及湘米销粤的影响与评价,着重指出湖南省政府的粮食管理政策的干预促成了湘米大量销粤,并改变了广东米市的分配格局。

粮食储运方面。湖南历朝政府非常重视仓储,一直视之为备荒要政。民国初年,军阀连年混战,积谷遂致停顿。1929年在国民政府的倡导下,湖南开始积极整顿仓储。葛志文、胡忆红的 《民国时期湖南积谷仓述论》[33]简要论述了民国湖南积谷仓的演变、经营管理及特点,指出民国湖南积谷仓的设置、谷米来源和管理方面与前代仓储相比,有其自身的继承性及独特性。同时积谷仓也对民国时期湖南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郑利民 《湖南仓储制及其在赈灾中的作用和弊端》[34]则从赈济的视角探析了湖南仓储制的沿革,30年代以来湖南仓储成果及其积谷赈灾的作用及弊端,认为由于积谷亏欠及乡官玩忽职守、侵吞和挪用严重,其救荒功能逐渐减弱;潘红石的《抗战时期湖南粮食储运之研究》[35]对湖南战前和战时的粮食储运管理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梳理,并对战时湖南粮食储运管理政策的绩效与不足作了积极的客观的评价。

米市及粮食供需管理方面。张建平 《论近代长沙米市》细致梳理了长沙米市的历史成因及演变,详细论述了长沙米市在全国粮食贸易和对于湖南及长沙地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36](P1)抗战时期粮食生产方面的研究,所查只有李圣菊的《论抗战时期湖南粮食品种的改良与推广》[37]和刘国武的 《抗战时期湖南农业述论》。[38]上述二文都论述了为了因应抗战军粮民食的需要,促使国民政府和湖南省政府采取改进粮食增产的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了湖南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与总产量,进而有利于增强了国统区粮食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保障了抗战时期军民用粮的供需。战时湖南军粮供给研究,目前所查仅有汤水清、罗玉明等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粮食供给——以湖南省和第九战区为例》[39]以战时湖南省和第九战区为例对国民党军队粮食供给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尤其重点论述了湖南军粮集中运输的管理政策和军粮的交接与补给过程,指出正是国民党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如湖南从行政机构到军事组织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军粮储运系统,采取了切实有力的粮食管理措施,从而妥善地解决了战时军粮供给问题。

民国时期不少学者也非常关注湖南的粮食研究。张人价的《湖南之米谷》[40]详细论述了湖南米谷产销概况、米市调查及湖南谷米的价格。他的另一部论著 《湖南粮食生产调查》[41]详细介绍了 1935—1936年湖南稻谷的产量及稻谷生产成本的调查;论文有胡善恒的 《湖南粮食管理最近动态》[42]提出了以12种粮食管理政策来调节军粮民食;李宗岳 《两年来湖南粮食管理总检讨》[43]全面总结了1938-1939年两年来湖南粮食管理的各项工作,对两年来湖南粮政的得失作了客观的检讨;阮有秋的 《湖南粮政的检讨》[44]明确指出了湖南粮政的成效对战时的政治、社会和军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从民生和民权两个视角客观地分析和检讨了湖南粮政存在损害农民利益、加重农民负担、侵犯农民权利的缺陷;战时湖南粮食运输的研究有陈士《湖南粮食运输概论》[45]一文。此外,台湾肖铮主编的 《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湖南省土地利用与粮食问题》(台湾成文出版社,1977年)一书,极为细致地论述了湖南20世纪20年代自然环境、民情、土地利用情形,并着重从粮食的生产、粮食的运销、粮食的调剂、谷米的价格及湘米销粤全景式地探析了湖南的粮食问题,这也是迄今较为系统研究民国(抗战前夕)湖南土地利用与粮食相互关系的著作。

三、近代湖南粮食史研究的特征及不足

从上述研究成果不难看出,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湖南粮食史的研究给予了相当关注,学者们对清代至民国湖南粮食的生产、流通、米谷贸易、米粮市场、仓储、供需管理等问题均予以一定的考察、分析和有益的思考。就国内外对湖南粮食史研究的整体现状来看,笔者认为主要呈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比较重视清代至民初湖南的粮食贸易,湘米的“米禁”、米市及粮食流通市场网络与地方经济社会变迁的研究;二是对民国或具体关于抗战时期的粮食研究不足,战后的粮食研究尚处于空白。但综观而言,近年来对湖南粮食问题的研究,除了海外学者的研究水平很高,具有数据来源丰富,分析严谨,视角独特等特色外,国内有关对湖南粮食问题研究还存有很多不足之处,总起来说,就是既缺乏对民国湖南的粮食,尤其是粮政问题作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且研究的深度亦不够,对民国湖南各个历史时段粮食政策执行及其绩效的研究有待深入,且某些评价也有待商榷,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质与量两个方面,对民国湖南粮政的研究都有不足之嫌。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一篇专门研究民国湖南粮政的硕士、博士论文。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多从粮食的储运、米市及湘米外运探讨粮食自身的经济问题,而忽略了粮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而未能从粮食政策层面的视角来具体分析民国湖南各种政治危机与湖南粮政绩效、成败得失的内在关系;二是对抗战前夕湖南粮政中心工作——粮食流通缺乏全局性的关注;三是对战时湖南粮政实施效能的认识及粮政运行中利益集团多方博弈的互动关系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四是对战后湖南的粮政研究,尤其是对战后粮政管理部门在频发的粮食纠纷、粮食侵吞等粮案中粮食政策选择的利弊分析及粮食行政绩效的评价的研究,这一学术盲点需要填补;五是对民国湖南粮政的变迁与湖南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互动研究尚嫌不足。除了上述研究薄弱点之外,如对民国湖南粮政中重要人物与相关群体对湖南粮食问题的政论、执政措施和粮政思想缺乏应有的研究。目前已有的关于民国湖南粮食问题研究,概括性论述的成分居多,微观性的探讨尚少以及区域研究很不平衡,还存在着大量的尤其是战后湖南粮政的空白领域等待开发与填补。

[1]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尹红群.湖南传统商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邓永飞.清代湖南谷米外运量考察 [J].古今农业,2006,(2):46-48.

[5]邓永飞.米谷贸易、水稻生产与清代湖南社会经济 [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2):45-49.

[6]陈 曦,阳信生.从湖南的地方志看清代前期湖南商业[J].中国地方志,2002,(5).

[7]钟兴永.清代湘米贸易论略 [J].中国农史,2001,(1):51-55.

[8]钟永宁.十八世纪湖南粮食输出与省内供求效应 [J].求索,1991(2):110-112.

[9]张颖华.论清代前期湖南的仓储制度 [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2):51-54.

[10]王日根,陈 瑶.晚清湘潭民仓与地方政治的变迁——基于 《湘潭积谷局志》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9,(5):1-3.

[11]邓永飞.清代湖南水稻生产技术 [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3):34-37.

[12]胡忆红.1909—1910年湘鄂米禁研究 [J].云梦学刊,2007,(4):71-74.

[13]胡忆红,高淑兰.清朝至民国时期米禁与商品经济关系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3):54-56.

[14]杨鹏程.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民 [J].近代史研究,2002,(3):100-120.

[15]杨鹏程.20世纪初湖南自然灾害与米荒 [J].船山学刊,2003,(2):109-111.

[16]阳信生.长沙抢米风潮中官绅斗争新探 [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4):82-85.

[17]简 婷.灾荒·长沙抢米风潮·辛亥革命 [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1,(6):21-23.

[18]朱圆满.论梁启超对湖南抢米风潮的经济观察 [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122.

[19]鲁克亮.贫困与权利——重新解读 “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J].社会科学家,2005,(2):189-192

[20]苏全有.省际圈与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 [J].求索,2010,(1):200-203.

[21]佘振文.分利集团对近代湖南灾荒时期粮食价格的影响 (上)[J].怀化学院学报,2006,(11):77-80.

[22]张丽芬.湖南省米粮市场产销研究 (1644-1937)[D].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

[23]王国斌,濮德培.18世纪湖南的粮食市场与粮食供给 [J].求索,1990,(3):114-120

[24]蔡志祥.20世纪初期米粮贸易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湖南省个案研究载 [J].食货月刊 (第16卷),1987,(9-10):376-404.

[25]黄永豪.市场与国家:湖南省湘潭与长沙米谷市场个案研究(1894-1919)[D].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1.

[26]田炯权.清末民国时期湖南的米谷市场和商品流通[J].清史研究,2006,(1):17-25.

[27]张安东.民国前期湖南灾荒赈济及成效研究——以辛酉(1921年)空前春荒赈济为中心[J].中国农史,2007,(1):58-65.

[28]钟兴永.近代湘米 (谷)贸易考察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7-50.

[29]侯杨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米谷长途贸易 (1912—1937)[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2):71-76.

[30]徐畅.近代中国国内的粮食流通与粮食进口 [J].东岳论丛,2011,(11):60-69.

[31]周拾禄.实业部湘米检验所与中国米谷检验事业之前瞻 [J].农报 (4卷),1936,(2):163-165.

[32]张 群.20世纪30年代湘米销粤探析 [J].韶关学院学报,2002,(5):60-64.

[33]葛志文,胡忆红.民国时期湖南积谷仓述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154-153.

[34]郑利民.湖南仓储制及其在赈灾中的作用和弊端[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81-83.

[35]潘红石.抗战时期湖南粮食储运之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8.

[36]张建平.论近代长沙米市[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7]李圣菊.论抗战时期湖南粮食品种的改良与推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134-137.

[38]刘国武.抗战时期湖南农业述论[J].抗日战争研究,2009,(4):70-77.

[39]汤水清,罗玉明等.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粮食供给——以湖南省和第九战区为例 [J].军事历史研究,2004,(3);59-67.

[40]张人价.湖南之米谷 [M].湖南省图书馆藏,1936.

[42]张人价.湖南粮食生产调查 [M].湖南省图书馆藏,1938.

[43]胡善恒.湖南粮食管理最近动态[J].粮政月刊 (一卷三期),1941.

[44]李宗岳.两年来湖南粮食管理总检讨 [J].粮政月刊 (一卷四期),1941.

[45]阮有秋.湖南粮政的检讨 [J].中国农民月刊 (一卷四期),1942.

猜你喜欢

湖南粮食研究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珍惜粮食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三线建设在湖南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湖南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