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新生适应不良的作用
2013-08-15张茗
张 茗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 泉州362000)
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高中进入到大学后面临着环境适应、专业学习、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改变,导致他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的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自主的学习方式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使他们陷入深深的焦虑和恐慌之中,由此引起许多心理行为上的不良症状。尤其是新生入学后的头两个月,是心理问题爆发的小高峰,处理不当,很容易影响学业。在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对2012级大专1 707名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中,显示有288名学生(16.8%)可能存在心理困扰,根据本人对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2级100名新生的抽样调查,36%的同学认为自己适应一般,10%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适应或很难适应。其中,有23%的同学表示自己在人际关系上较难适应,32%觉得自己在学业问题上较难适应。在心理健康关注主题上,有73.5%的学生关注人际关系辅导,66.4%的人关注自信心培养,62.7%的人关注学习心理辅导,58.6%的人关注职业生涯规划,56.5%的人关注情绪压力管理,23.7%的人关注恋爱情感辅导。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实际上就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对社会生活环境、社会角色和社会活动的适应。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适应。对大学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提高其适应能力,不仅对大学生适应新生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今后适应学习、人际关系等,处理好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问题都有重要价值。
一 高校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主要问题
(一)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家丁瓒曾说过:“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大多数新生在高中阶段专心于学业,交往经验少,面对大学集体生活普遍缺乏一般的交往能力。其人际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缺乏交往的技巧和原则等。来自异地他乡的新同学在社会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舍友关系及异性关系也比高中更加复杂。在心态上,他们会有渴望交往与拒绝回避的矛盾心理,在交往中,有的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敏感,有的学生表现为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口角和冲突,从而诱发焦虑、抑郁、孤独等情绪反应,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在人际交往技巧上,一些原本就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的学生在离开父母的庇护来到大学这个大环境后,交往障碍日显突出,他们在主动交往、耐心倾听他人与坦诚表露自我、宽容接纳等方面存在困难,还有个别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不受欢迎,受到同学的排挤、孤立、冷落,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性格孤僻、自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学业问题
升入大学后,随着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的变化以及课程的专业化、课程增多,学习方式自主性等诸多问题的出现,要求学生必须尽好尽快地过渡和适应。有些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身角色心理和行为,不习惯大学自主、选择、跳跃、理论性的学习模式,产生了学习不适应问题,如缺乏内部学习动机,欠缺学习主动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学习的兴趣等。引发学习困难、学习焦虑,甚至出现缺课、厌学、学习效率低、学业成绩差、考试焦虑等一系列问题,并由此带来郁闷、空虚、迷茫、颓废等心理问题。本人对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生学习适应的调查中,大部分同学的适应不良表现在学习方法、教学方式和专业适应上。
(三)生活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进入校园首先面临的就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大部分人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会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应。大学新生需要适应的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当地人文环境和校内环境。对社会文化环境而言,大部分新生需要面对地域环境与文化差异的冲击,他们在语言口音、饮食口味,气候环境等方面都需要面对较大变化,这在跨地域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就校内环境而言,一些平时在家娇生惯养、缺少独立生活能力、或没有寄宿经验的学生适应较困难,而新生军训也会给体质不佳、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带来冲击,有报道,北大2012级新生两周军训中有3 500人病倒。在本人对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2级新生关于生活适应问题的抽样调查中,15%同学有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适应不良,7%的同学有文化环境因素的适应不良,另外还有19%的同学对饮食差异的适应不良。在正式开始大学生活后,也有部分新生在无人监管的环境中,养成懒惰散漫、上网成瘾等不良嗜好。所有这些大学新生在环境适应和生活习惯中的适应不良问题都必然会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二 团体心理辅导在新生入学适应中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咨询、集体咨询,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一种主要的心理辅导方式。它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感染性强、影响广泛、效率高、易巩固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需要领域。与常见的讲座、开大会等传统单向的教育模式相比,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有更大的吸引力。由于大学新生性格叛逆、心理敏感等特点,更容易接受朋辈群体的影响,因此,在新生适应教育中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新生交往的主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中,大学新生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自省,学会正视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加深入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他人的了解也会增加。从而学会调整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提高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发挥交往中更多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本人在一项对新生加入社团组织的动机调查中,发现50%以上的新生加入社团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是不满意的,对提高自己社交能力的愿望是迫切的。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言,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的社会交往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学生就像是在一个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各种待人接物的技巧,不断尝试寻找恰当的方式方法。很多出现人际适应障碍的同学,要么缺少有关理论知识,要么缺乏相关生活经验,通过角色扮演和心理游戏等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与人交往的实际技能技巧,并迁移到现实的交往情境中,改善其人际交往状况,促进其个性和社会性的成熟。
(二)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发展新生的自我认识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青少年期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也就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种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对于一个人今后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埃里克森说,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年轻人,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获得亲密感,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因此,青年期个体健全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对大学生而言,能否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决定了他们是否具有一个健全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健全程度又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健康发展。作为处于自我意识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渴望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但是他们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清楚,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也有很多学生表现出对自己的不认可、不接纳,甚而产生自卑、厌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为新生构建了一个可以敞开心扉、坦诚沟通的交流平台。在真诚的沟通中,他们发现了自己未知的优点,还有那些被自己过于放大的缺点。同时,通过和团队内其他成员的交流,以及对他人的观察,他们发现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其实也是他人曾经的烦恼。这种团体内的比较和评价,使新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改变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建立全新的自我认知模式,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三)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增强新生的学习动机
对于那些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率低、学习压力大等学习适应不良的新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新生分析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促使新生正确看待大学专业学习、学业成绩,使他们明确大学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促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团体成员之间学习经验、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策略的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方法,学会合理安排、利用时间、调节和改善学习心态、掌握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善用学习资源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达到提高学习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满足新生的心理需求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当新生面临外界环境的变化时,需要调整自己建立新的平衡使自己能动的适应环境,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可以较快地调节新生适应问题,有效缩短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促进学生心理成长。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调整新生的认知,使新生认识到出现饮食不适应、睡眠不适应、气候环境不适应、语言文化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和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因自己的不适应产生过度恐慌和焦虑。并且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为大学新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场所,创造一种接纳的、温暖的、尊重的团体氛围,使学生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迅速消除新同学之间的陌生感,在活动中彼此沟通、讨论,从老师身上或同学相互学习中,获得关于适应大学生活的间接经验,加快了解大学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增进团体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满足爱与归属的心理需要,建立起对新环境、新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安全感和自信心,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白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3]张杰.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作用研究[J].德育心理,2009,(4):75-76.
[4]刘鹏飞.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