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大中专院校就业培养模式研究

2013-08-15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经济区毕业生人才

刘 斌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一、中原经济区与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系

201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的建立将转变河南原有的发展方式,因而需要大批各级各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服务于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河南省现有普通高校117 所,本专科在校生150.01 万人,在学研究生3.09 万人,2012 届高校毕业生48.5 万,比2011年毕业生增加4.5 万,未来三年河南省毕业生人数预计持续增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最可宝贵的人力资源,如何让高校毕业生有效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河南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地发展,是河南省委、省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如何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完善培养方案等积极措施为河南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转型输送大批“适销对路”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是河南省内高校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项机遇和挑战。

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经历的三个阶段。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河南省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征兵工作的意见》、《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和参军入伍等。

二、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成了众所周知的问题。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60 万人,2012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680 万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 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呈上升趋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近两年,与就业难形成冰火两重天的是企业用工荒的怪现象。一方面是高端岗位人满为患,应届大学生对待遇的期望值一降再降,另一方面是低端岗位招不到人。也有面临众多的求职者,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的单位。据报道,2011、2012年的春节前后,都不同程度的出现用工荒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常年缺工,企业常年频繁招工但应者寥寥。有的企业主感叹:工资涨了,福利好了,却招不到工人。我们很多人都把就业难归结为高校的扩招,但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上看,让更多的人享受高等教育,是我国人口素质提升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说是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社会的因素、企业因素、劳动力结构问题、个人能力与求职心理的因素、教育机制的因素、以及人求职观念有待转换的因素等。由于户口、学历等因素限制,我国大量劳动力以前一直集中在农村。现在,人口总数量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大量青年走入大学校园,每年毕业生人数大量增加,就业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摆到了大家的面前。

受传统思想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取向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不少大中专毕业生把自己等同于普通高校的学历定位,忽略了自己职业技能的特点,把工资的高低、待遇是否优厚、晋升渠道是否畅通等因素作为择业条件,还有人认为只有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大公司才算是就业。因此,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小企业和私人企业去就业,不愿意从事某些专业技能工作,认为某些专业技能工作环境差、成才周期长、太苦太累,导致中、低端劳动岗位人员缺失,也有很多毕业生缺乏自主择业、创业的观念。就业选择的理想化与岗位要求的现实性之间的冲突矛盾,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三、大中专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结构问题

为什么就业难?从本质上看,不能片面的说是供给大于需求,也有就业结构性矛盾、教育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从现实的就业市场上,有些工作受热捧、有些工作无人问津,就是直接的反映。“就业难”与“选材难”这种矛盾的存在,作为教育部门,我们不得不反思人才培养是否出了问题。

从大中专院校专业设置上说,培养目标和方案,本应当符合当前市场需求,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的。但实际情况并不能完全如愿。如今,职业随着社会需求不断更新,企业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2~4 倍,三年前还是热门专业,三年后就可能变成滞销专业。当前,很多大中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只考虑到眼前市场的需要,缺乏长远考虑,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贪多求全,纷纷上马热门专业,不久后才发现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已经困难,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九三学社曾做过的一份调查也表明:造成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高校办学趋同性。专业、人才规格趋同,缺乏办学特色,人才与企业需求有差距。而一个专业的建立,如果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节奏,势必造成就业渠道一方面的拥塞,一方面的空置。

大中专院校人才培养计划,虽然多数专业的培养高调提出专业特色建设,但往往还是流于形式,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特色并不“特色”,这是主要问题。而职业技能培养的一刀切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就会不足。毕业生在就业无所适从,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会干什么。有些毕业后到处打短工,不停地变换工作岗位,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些都和学生学习期间能力培养的盲目性直接相关。所以,特色人才培养的问题,依然要提到职业教育议事日程上,要从根本上找到教学机制的适应点,职业教育的改革还需要加强。

目前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选用人才时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另外,许多非公制大中型公司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依托地方人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在内陆城市纷纷设立分厂,已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所以就业方面,学生为本土经济服务,无疑成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思路。

四、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大中专院校培养模式的调整的问题

在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首次被写入国家文件,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务院颁布《指导意见》中指出: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显著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全国人力资源高地。从发展形势上看,中原经济区建设必将推动河南教育事业实现的发展,也为河南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河南是人口和劳务输出大省,但技能型人才不足。调查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预测仅郑州市技能人才缺口达20 万人左右,其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总量需求为15 万人,远不能满足作为省会城市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方面的需求。看来中原区域职业技能教育还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的需求,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认识不到位、课程体系的改革相对滞后。因此,如何通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将大批量的普通劳动者成功转型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服务,如何建立适应当前地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大中专院校教育任务艰巨。

当今,各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都有不少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我国目前广泛实行的是顶岗实习模式、“双元制”教育模式等。

顶岗实习模式是推进职业教育“职业化”、实现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场所与职业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的教学基本规范,是职业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顶岗实习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既能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到书本上、课堂里学不到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顶岗实习也为学生走向社会,找到就业岗位做了准备。学生通过一年左右时间的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了在企业当职工、在顶岗岗位上工作的滋味,既知道了工作的辛苦,又体会到了工作的快乐,从而树立了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好思想,从思想上、身体和心理上为就业作了准备,提高了就业能力,达到从业基本要求,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双元制”办学模式是一种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与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德国最先开创“双元制”教学模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在完成初中学业后,自己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获得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学生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校是学生,有企业和学校这两个学习、受训场所。这种“双元制”办学模式,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界紧密结合,使学校得到了发展,使企业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双赢。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双元制”采取的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培训企业起主导作用。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有一学期被安排在与今后学生职业紧密相关的企业或管理部门实习,实习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一个企业接受1~2 人实习。校内实训侧重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不是强调对学科知识的理论探讨和分析,学生多半时间是在全面开放的实训室,探索企业提出的问题。在专业课教学中,以企业的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围绕某一个实际项目实施教学,项目一般是一个具体的产品,或是具体生产过程,或是管理、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公立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拨款解决,但来自企业的教学、科研合作经费是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当职业学校的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后,就成了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为学生每月支付培训津贴,有的职业学校要收取学费,但其费用的90%也由企业承担。企业的资助不仅消除了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而且解决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双元制”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仍然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其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企业合作,解决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改革的技术难题,为企业生产实际服务,并为企业提供新生科研力量。要求学生毕业设计必须“真刀真枪”地解决来自工商企业的实际问题,题目可大可小,有些毕业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出图纸,而且要出样机,或参加安装、调试,体现设计、工艺的一致性。我国职业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实验讲义比较详尽、实验结果很容易得出。德国“双元制”模式下则不同,教师只提出实验目的与条件,至于方案制定和实验过程设计完全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这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在接受训练时接触的各种实验设备是许多企业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先进设备,所使用的实训资料是企业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行业最前沿的信息,这种良好实训氛围的熏陶,为学生毕业上岗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大中专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性职业人才。在实施具体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我们要把学校的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吸取先进教育理念,根据行业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结合市场需求不断解决自身的问题,完善大中专院校教育机制,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教育事业保持健康发展;才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级技能人才。

[1] 卢晓梅,张继平.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与建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2] 史士本.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1.

[3] 程荣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1.

[4] 倪渊.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

[5]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猜你喜欢

经济区毕业生人才
人才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