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文化旅游产业园规划设计研究
2013-08-15王爱,石蕾
王 爱,石 蕾
(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层面的文化旅游产业利好政策频出,推动了旅游项目的建设。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1],因此文化旅游产业园作为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的产物应运而生,各地纷纷开始投资建设。而受全球化的影响,其规划理念和空间形态、风貌趋同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脉与民族文化,有效解决产业园规划设计中的问题,传达地域性的特征,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应以“人文”为主线,以“自然”为基底进行要素构建,并围绕产业发展与空间整合,凸显出地域性的特征与本质。
1 以“人文”为主线的产业发展规划
1.1 园区总体发展的定位
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对园区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分析,可从以下三方面切入。
1.1.1 文化定位
在园区构建之前,须对所在地及其周边区域的人文历史资源、旅游资源等地域性现状资源通过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手法进行分析和再塑造,明确园区文化主线的选择与定位。
1.1.2 发展定位
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综合资源条件,对园区的发展前景做出合理的预测,制定出具有可实施性的发展目标,作为正确指导园区建设时序性的发展方向,从而达到设定的最终目标。
1.1.3 市场定位
结合园区资源的实际状况,确定多层次、特色凸显的发展目标和规模容量[2]。目标与市场定位既要有一定的超前预测性,又要有相应的可行性,不同阶段项目的发展建设要适应不同阶段的市场需求。
1.2 产业结构关系的梳理
旅游产业由旅游资源、旅游要素产业、旅游相关产业构成。在产业集聚过程中,涉及众多部门与行业,其中包括旅游吸引物、政府机构、中介组织、交通运输业与餐饮住宿业等[3]。因此,需要以旅游吸引物作为产业园内要素体系建设的核心,拓宽产业要素和配套工程体系,在旅游吸引物外围集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服务性产业,即旅游要素产业。在旅游要素产业外围,形成第三层次的支持产业,诸如金融、通信、园林、房地产、绿化、环保等,并与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完备的旅游产业要素的集聚[4]。
1.3 文化旅游特色的创建
文化旅游因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氛围而受到青睐,满足了旅游者多元的文化旅游需求,以及对文化旅游者的人文关怀[5]。文化旅游产业园的产品体系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体,应遵循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利用旅游产业的强带动性和集聚性,打造和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品。
在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经济的独特魅力在于每个人都会获得来自个人的心境与互动事件的不同“体验”[6]。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可视化是休闲体验方式的创新,准确运用大量的地域文化真实体验情境,是塑造旅游体验空间的关键所在[7]。如,襄樊隆中文化旅游产业园以故事化、情景化、艺术化为特色,创建了风水文化系列产品,形成独特的风水游览线路,全方位打造旅游体验感受[8]。
1.4 旅游服务设施的健全
健全服务设施的规模、种类和形式应根据产业园的功能、性质和游客量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条件进行适当配备。
1.4.1 旅游服务设施的分类
通常旅游服务设施可以分为三类:基本旅游服务设施、补充及辅助设施和衍生设施。基本旅游服务设施涵盖交通设施、游览设施、安全设施以及卫生设施,其中交通设施是满足旅游者在游览观光中进行空间移动的载体,如停车场、道路、河道与交通工具等;游览设施是指在园区内及周边设置的引导标识和展览设施;安全设施是为旅游者提供公共安全保障和紧急救援的设施;卫生设施指的是垃圾箱、公厕等。补充及辅助、衍生设施是基本设施以外的能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等需求的设施,比如一些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饮食的销售与大型的旅游接待服务、宾馆等设施[9]。
1.4.2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要点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首先应从客源分析入手,预测游客发展的规模,并与园区发展时序进行匹配,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在空间布局上,应控制服务设施的用地规模,选址应具有一定的工程条件,采取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扩大覆盖面,同时保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发挥设施作用。此外,服务设施应与园区内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联系又互不干扰。
2 以“自然”为基底的空间整合规划
2.1 园区地理区位的选择
园区地理区位的选择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一般涉及到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2.1.1 区位条件
首先,园区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尤为重要;其次,园区的区位选择还取决于旅游资源区位、旅游市场区位与交通区位。
(1)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由于对旅游资源的要求,通常规划选址于城市近郊具有一定旅游基础的地区,有利于共享城市信息、设施与交通渠道,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便利。同时文化旅游产业园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也能有效带动农村城镇化,可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纽带。
(2)旅游资源区位
某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绝对价值,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相对价值。同质的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着相互抑制、替代的关系,表现为上一级作用于下一级,相反异质之间能够相互补充、组合,从而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因此,首先需要对园区自身资源价值进行评价,然后调查临近的旅游资源,分析彼此间的关系,合理定位,避免同质竞争。
(3)旅游市场区位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其发展布局要以市场为导向。旅游市场区位是指相对旅游目的地有地域差异的人们出游能力的空间关系。决定出游能力的三个重要因素:一是人口密度;二是人均收入水平;三是地方消费文化。旅游市场区位的选择取决于旅游者及其出游的能力,旅游市场的规模和类型是园区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定位的主要依据。
(4)交通区位
主要指旅游地的交通、地理位置及与周边旅游目的地的关系,是评价旅游开发的首选条件。以最小活动量取得最大接触机会的人类基本活动规律,同样也适用于旅游活动。旅游距离一般包括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和心理感知距离。通常随着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距离的增加,游客的数量在减少。影响产业园交通区位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距离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园区游客的数量和相应配套设施的规模;二是园区与客源市场的可达性,也是游客出游考虑的条件之一。
2.1.2 资源条件
园区的开发建设所考虑的资源条件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园区的建设必须具备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以满足旅游观光的基本功能。拥有一定自然景观资源的地区开发建设园区可以减少大量人力改造的成本,并且能够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文化遗迹、宗教信仰等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资源不仅能增强园区的地域文化价值,还能显著提高旅游者自身的文化品位,提升产业园的吸引力。
2.1.3 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指园区所在地的经济环境、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发展条件。处于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园开发建设的难度较低,文化旅游产业能较快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并有利于本地的经济发展,反之,则会形成一定的滞碍因素。
2.2 功能结构空间的组织
功能分区是合理组织园区整体结构、旅游观光活动以及明确用地发展方向的具体体现。根据园区空间结构的需求,将园区的用地按照不同功能和性质进行划分和组织,划分尽量保持景观风貌、典型地物的完整性及行政界线,并使得各分区的功能相互补充和协调,形成多层次的园区功能结构和文化旅游模式,从而促使地域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强园区文化旅游产业研发的驱动力。
园区功能划分可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以人为本,基于群体需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创造出富有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二是适当分配现有的自然资源,协调好功能分区与自然生态景观;三是合理组织归纳园区的功能分区,联系相关功能,使其在空间布局上有所体现;四是合理掌控各功能区之间的面积比,以反映出主次与层级关系,不宜过于均等化。
2.3 道路交通体系的建立
园区一般位于城市的近郊或较远地区,合理组织其外部与内部交通,增强出入口的引导性和识别性,建立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是园区规划设计中重要的篇章。
2.3.1 外部道路交通衔接
外部交通是指城市或客源地通往园区的线路,是起引导作用的交通流线。具有良好效果的引导路线通常是根据游客需求设计的,形成丰富有趣的空间环境。例如在景观优美和视线安全之处设计开敞空间,围合起被屏蔽的地方。这些空间可以是天然或人工的,也可以是静态或动态的。可与高低起伏的地形、弯曲萦绕的道路、郁郁葱葱的田野和茂密的森林等形象物质要素,共同形成开放自如、变化有致的空间格局,既能缓解游客旅途的疲劳,又能激发起游客的兴趣。
依据游客乘车或徒步行进的心理感受,产业园的主要标志物宜设计在距离出入口几千米之外。每隔300米~500米的标识形态风格有较明显的变化,形成一定的韵律感。在距离产业园500米之内路程的设计比较关键,可以根据突变式法则,使游客印象深刻,眼球一亮。
为了控制和引导游客的行进,线路不宜直截了当。起到导向作用的标识牌设计,除了通常使用的文字指引之外,还可以加入产业园的主题元素,以体现出较高的艺术形象与特征。标识的表现形态既可以是自然的山水、植物景观,也可以是人工的建筑、雕塑、小品等具有地域性的景物。
2.3.2 内部道路交通组织
园区内部道路是联系各功能区的脉络和骨架,也成为园区中重要的景观组成。内部道路一般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游憩步道。除了考虑内部道路对各分区联系组织的基本功能外,还要重视其生态作用。
主干道是联系功能区的纽带,是道路系统中的骨架。在规划设计时应顺应地形,不宜过于弯曲,尽量避免回头路,路面宽度一般为5米~9米,纵坡坡度一般不大于8%。次干道主要延伸至各功能区的内部,路面宽度一般为2米~5米,纵坡坡度可比主干道稍大,需要时可做平台、踏步等方式的处理。游憩步道作为园区内休闲、游玩的小路,设计形式较为灵活、多样,一般不受坡度限制。
2.3.3 出入口设计
园区出入口是游客能够感受到的第一个高潮,通常分为主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和专用出入口三种。出入口作为整个产业园的人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应设置开阔的场地来缓冲人流和车流,布置具有地域性的景观或小品。出入口的位置应考虑到城市干道、游客的来源方向及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出入口的形态设计宜朴实、大方、典雅,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征。如在距离主要出入口300米~500米区域内,为了体现暗示性景观的效果,可不设置围墙,采用具有通透性的景观。
为了给园区原住以及周围居民提供便利,通常设置次要出入口,也能为主要出入口缓解压力,一般设置在具有人流量较大集散设施的附近;专用出入口是根据园区管理工作和生产的需要,为工作人员和后勤服务而设置的,应选择在管理服务区附近或较为隐蔽的地方。
2.4 绿化景观系统的塑造
绿化景观系统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其塑造过程要充分利用场地的地形、水文和植被等条件,是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个性加强与特色挖掘,使得园区的景观特征更加明确,彰显被隐匿的魅力。
2.4.1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主要包括植被和水景。可采用隔景、障景、漏景等园林设计手法来增强大面积的田野、山地、草坪等开阔景观的空间层次感,提升可观赏性。规划设计可根据游客的群体特征,适当改造园区内的地形地貌。
在景观植物搭配上,各功能区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与花草结合为辅。考虑到各区的文化主题,种植色彩丰富、季节变化多样的植物,营造成前后有致、高低错落的自然景观效果。在植物选择和配置上,以当地的植被群落形态为基准,才能体现出地域的植物文化。
园区中水景是指原有地形中的湖泊、河流、池塘、小溪等经过绿化形成的空间,以及灌溉沟渠或边界水系沿岸的溪水景观带。通过对原有水系轮廓边缘进行改造,加以水生植物进行遮蔽,并考虑水源和水深的因素,动静结合。
2.4.2 人工景观
人工景观主要从建筑和铺装、小品三方面入手。建筑设计应与当地自然环境相融合,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以此来削弱人工建造的迹象;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本土的自然材料,就地取材。在空间布局上应体现出与城市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特色,如苗族的风雨桥、海边的石头城、客家人的土楼等。地面铺装作为文化景观典型的载体,应具有很强的符号性,使人印象深刻,比如将具有地域的历史民俗符号、色彩、材质等,或是隐喻更深层意义的元素运用到铺装的设计之中。同时设置一些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小品来点缀,如健身设施、座椅、雕塑等,点明园区的设计主题,增加景观的文化趣味。
3 结语
从产业发展和空间整合两个方面进行切入,将地域性融入到园区的规划设计之中,有助于明晰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脉与民族文化开辟新的路径,并有效传达地域性的特征,凸显差异性。
[1]乌恩.地域文化与旅游规划[J].人文地理,2001(1):24-26.
[2]吴铀生.旅游需求发展趋势与西部旅游市场定位导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4):233 -239.
[3]邓冰,余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53-57.
[4]袁莉,田定湘,刘艳.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3):117-118.
[5]刘伟,黄中阳.文化旅游区服务设施规划方法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6]郑胜华.迎合体验式需求——应对休闲时代旅游发展的主导策略[J].旅游学刊,2006(10):9-10.
[7]孟杰,郭旭,姜业超.体验经济与生态休闲旅游规划[C].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8]王松柏,衣玮.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构建“七要”(下)[N].中国旅游报,2010-11-19(03).
[9]徐振明,荣玥芳.文化旅游区服务设施规划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09(25):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