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港口与产业关联度分析

2013-08-22于清波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临港第二产业吞吐量

曹 玮,于清波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州 350300;2.福建省港口航道管理局,福州 350002)

0 引言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港口岸线资源大省,近年来福建港口发展迅猛,2011年全省完成港航投资91.41亿元,同比增长11.4%。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73亿吨,同比增长14% ,港口日益成为福建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撑。福建港口功能逐步完善,不再局限于货物简单的装卸、储运,而是逐渐成为装卸储运、流通加工、商业贸易和信息处理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这些物流中心,全省的临港工业迅速发展,吸引了上下游产业的集聚,加快了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福建港口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目前针对此现象的研究多以定性为主,大多的定量分析比较集中在港口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方面,而产业发展与港口发展关联性方面的定量实证分析文献较少,总结起来大致有投入产出法、灰色关联法等。蔡权德等利用投入产出方法结合回归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对沿海港口吞吐量产生的影响[1-2]。岑丽阳利用关联度模型对1999年~2008年间广西物流产业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广西物流与集群经济之间是一个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刘晓玲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辽宁沿海各县港口与产业发展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3]。基于港口区域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样本的有限性以及避免回归分析对样本数据的分布要求,选择灰色关联法对福建港口与三次产业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1 灰色关联方法介绍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邓聚龙创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与回归分析相比较,其优点是适用于小样本,对样本数据要求不高(不需要服从特定的概率分布),计算量相对较小。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联系的紧密性。灰色关联度模型方法的步骤如下:

(1)指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参考序列常记为x0,一般记第1个时刻的值为x0(1),第2个时刻的值为x0(2),第k个时刻的值为x0(k),因此参考序列记作 x0=(x0(1),x0(2),…,x0(n))。

对于一个参考序列x0,通常有几个比较序列x1,x2,…,xn。类似地,比较序列被记为 xi=(xi(1),xi(2),…,xi(n))。

(2)对数列进行初值化处理。主要目的是把具有不同量纲和数量级的数据进行处理,转换成无量纲和同一数量级的数据。初值化以后的参考数列为y0(k),比较序列为yi(k)。

(3)求差序列。

(4)计算关联系数。

式中,ξi(k)是第k个时刻比较曲线xi与参考曲线x0的相对差值,称为xi对x0在k时刻的关联系数。其中,ρ是分辨系数,ρ越小,分辨力越大,一般ρ的取值区间为(0,1)。如序列中有异常值时,ρ应该取较小值。当ρ≤0.5463时,分辨力最好,通常取ρ =0.5。

Ri越大,说明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联系越紧密。根据经验,当关联系数ρ=0.5时,关联度大于0.6,就认为关联性显著。

2 实证分析

2.1 指标的选择和样本区间的选择

将福建港口作为参考序列,经济和各产业发展为比较序列。参考序列方面,港口的货物吞吐量直接反应了港口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因此选取港口货物吞吐量为港口发展指标。比较序列方面,选取福建省GDP为福建省经济运行的指标;按照最基本的三次产业划分,选取产业增加值作为描述产业发展情况的指标[4]。

选取1991年~2011年福建沿海港口吞吐量、GDP、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样本。采用CPI指数对这几个序列进行了价格调整,以去除物价上涨的影响。基于去除数据波动性和消除量纲的考虑,首先计算变量的增长率,以增长率作为初始序列。为了研究关联度的演进变化,将总样本分为1991年~2000年、2000年~2011年两个样本分别计算。

用Y表示福建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长百分点;X1表示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百分点;X2表示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百分点;X3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百分点;X4表示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百分点。(其中X1~X4均已考虑了价格因素)。

图1 1991~2011福建港口吞吐量、三次产业增加值、GDP增长率

从图1中看出,1991年~2011年间,港口吞吐量增幅波动较大,“十五”期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港口吞吐量保持25%的平稳增幅。“十一五”期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波动比较明显,增幅趋缓。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大多年份在10%左右徘徊,个别年份趋近于0。第二产业实际增长率在“九五”、“十五”期间波动较大,十五计划后增幅平稳上升,基本保持在15%左右,其中2010年达到了20%。GDP实际增长率波动不大,基本处于10%上下,“十五”以后有稳步上升的趋势,2010年达到峰值20%。第二产业与GDP实际增长率的波动趋势相近,说明工业经济增长是近年福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

2.2 数据计算和处理

以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加百分点Y作为参考序列,三次产业增加值增加百分点以及GDP增加百分点(X1-X5)作为比较序列,在二个样本阶段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篇幅有限,略去计算过程,结果如表1。

表1 1991~2011年变量间的关联度

(1)总体来说,港口货物吞吐量与三次产业、全省GDP之间的关联度均大于0.60。说明福建港口的发展与三次产业的发展进而与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港口已经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了良好平台的作用。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资源,各种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必须物流的支持,而港口作为海上运输和陆上运输的交接点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2)“八五”、“九五”的关联度数据显示:港口货物吞吐量与全省GDP关联性达0.7461。三次产业内,与第三产业关系比较密切,第一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弱。主要是在此阶段福建的工业经济发展刚起步,临港工业不发达,对港口吞吐量的贡献率低。

“十五”至今的关联度数据显示:港口货物吞吐量与全省GDP关联性达0.8006。三次产业内,港口货物吞吐量仍然与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强,达到了0.8302,第三产业关联性次之,而与第一产业关联度则比较弱。

从两阶段关联度比较来看,港口的发展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下降。这与福建省的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分不开的,1991年,全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2:35.1:37.7,2011 年为9.2:51.6:39.2。由图2,1991~2011年间第二产业占比不断走强,而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呈微弱上升趋势。

在“八五”、“九五”期间,第一产业占比在20%左右,是支撑经济的重要的部分。而其产品的内贸或者外贸大都依赖港口。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虽然第一产业产值不断增加,但其占比不断减少。从港口吞吐量的农产品份额来看,其比例也是越来越小,这也是港口吞吐量和第一产业关联度降低的重要原因。1991年粮食和农林牧渔的吞吐量为492.7万吨,占港口总吞吐量的71%;2011年,粮食和农林牧渔的吞吐量为847万吨,占港口总吞吐量的仅为2.2%。

图2 1991~2011福建省产业结构变化图

港口发展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GDP的关联度逐渐升高。“十五”至今,港口吞吐量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高达0.8302。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产值占比不断增加成为推动福建省经济的主要动力,也是支撑全省港口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五”以来,重化工化业迅速发展比重不断上升,福建省开始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从吞吐货种来看,大宗散货如煤炭、金属矿石、矿建材料吞吐量近年持续增长。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全省与大型央企的战略框架协议的实施,沿海港口通过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效应,引进和培育协作配套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充分组合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依托港口而崛起的新型产业集聚区。随着港口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了由过去对国民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历史性跨越。港口群的内拓外扩作用日益突出,港口群与产业群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明显提升。

港口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小幅提升。第三产业按照统计年鉴中一般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港口自身也属于第三产业,近年来,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不断攀升是造成港口与第三产业关联度提升的重要原因。此外还得益于全省港口发展层次的提高。随着快速铁路、国省干道的完善,已经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港口不再单单只是提供货物转运的功效,而是成为了一个综合的物流中心。全省沿海各港口的金融保险业务、物流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港口综合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3 结论和建议

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对1991年~2000年以及2001年~2011年两个样本阶段的港口吞吐量和三次产业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港口吞吐量与GDP、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均大于0.6。港口吞吐量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关联度得到提升,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则有所下降。

“十一五”以来,福建港口进入历史发展最快的时期。港口发展为产业、区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海峡西岸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沿海港口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展物流服务的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3.1 进一步发展港口综合物流服务

加快建立以港口为核心供应链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增值服务,推进传统港口运输服务业向现代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拓展,带动产业链延伸,引导和促进产业集聚。充分利用国家港区优惠政策,拓展港口的保税、加工、商贸等功能,为产业群和城市群发展提供更加便利和丰富的服务。

3.2 进一步促进临港产业群发展和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港口带动临港产业开发的作用,围绕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要求,规划和建设一批临港产业园区;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形成若干以港湾为依托的临港工业集中区,促进临港产业与港口互动发展。围绕培育和壮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现有临港产业整合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引导内陆大型工业企业和工业项目向沿海港湾转移、集聚,带动大宗货物运输集中,促进港口集约发展。

3.3 拓展对外开放通道

加强面向中西部省份和周边地区港口推介,大力宣传港口优势,提高港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拓展港口陆向和海向腹地。吸引更多货物从进出。发挥深水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和矿石、煤炭中转基地,为周边地区提供中转服务。

[1]蔡权德,栾维新,黄杰,等.产业结构调整与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的关系[J].中国港湾建设,2011(4):68-70.

[2]岑丽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与产业集群发展关联度分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15-19.

[3]刘晓玲,姚岳林,杨忠振.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和综合评价法的港口与产业发展关系研究[J].水运工程,2011(5):70-74.

[4]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

[5]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空间[J].模糊数学,1985(2):55-58.

猜你喜欢

临港第二产业吞吐量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2017年3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2016年10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6年11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