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
2013-08-22张丽华
罗 霞,张丽华
(1.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商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湖南商学院科研处,长沙 410082)
0 引言
城市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和对外联系的枢纽[1]。城市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口城市化和产业向一定空间的集聚,内在表现方式是一种非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价值创造[2]。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区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泰州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257万人,占总人口的55.64%;乡村人口为205万人,占44.36%,数据表明,泰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是从总体来看,泰州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化水平距离长三角规划目标70%还有较大的差距。
1 泰州城市化发展现状
1.1 人口城市化水平
将城镇人口比重作为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反映的是城市化初期的指标,即在二元经济条件下推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农业人口从土地中转移出来进入工业等非农部门[3]。根据历年统计资料显示,泰州人口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从1999年到2010年,泰州城市化水平逐年递增,1999年末,总人口为5012600人,非农人口为1012469人,城市化率为39.3%,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城市化率为55.64%。泰州市城市化水平快速增长的同时,各城市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泰州所属的三区三市城市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海陵区、高港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区、兴化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海陵与最低的兴化相差34.35个百分点。
1.2 城市体系构成
从城镇分布密度看,泰兴、兴化城镇数量最多,密度较高,但是城市化水平却较低。泰州城镇发展整体规模逐步扩大,镇区功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镇区面貌都得到了较大的改观。截止2010年底,全市10个小城市、22个重点镇拥有建成区面积15037.8公顷,占镇行政区域面积的7%,工业园区面积6157.3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40.9%。小城镇建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小城镇的分散发展,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心城市的形成。泰州市重点镇村建设的10个小城市和22个重点镇,占全市81个乡镇的40%,人口规模在5万以上的只有戴南、新桥、虹桥、周庄,多数城镇还达不到发展的最优规模。地区经济及人口发展不平衡,城镇自身发展实力不强,导致小城市难以在周边乡镇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市场中心、信息中心,从而影响了泰州城市化进程和中心城市目标的实现。
1.3 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与经济的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经济基础是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的良好发展能够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反之则会影响甚至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步伐。如图1所示,随着泰州市政府逐步推进各项改革,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逐年递增,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时期。
图1 泰州2001年~2010年经济发展变化
1.4 产业结构的变动
城市化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如图2所示,近年来,泰州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呈增长趋势,但是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泰州人均GDP为35711元,相当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的80.06%,相当于长三角平均水平的73.03%。泰州市三次产业的GDP构成是8:56.8:35.2,而江苏省全省构成为 6.5:53.9:39.6,长三角的构成为 3.2:50.2:46.6。
图2 泰州市产业结构变化
1.5 就业结构
就业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动随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如图3所示)。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泰州市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发生了明显的变动。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年降低,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由1996年的114.97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66.65万人,减少了48.32万人,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34,表现为就业拥挤,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须待转移;第二产业就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在1999年到2001年之间有小幅下降,主要是由于当时正处于国有企业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改革期间,2002年以后开始回升,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表现为就业比重不足,需要大力拓展就业空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上升,从业人员从1996年的70.7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99.29万人,增加了28.53万人。
图3 1999年~2009年泰州市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动情况
1.6 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为条件、互动互进的[4]。泰州市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逐年提高。自2000年后,泰州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9.4%发展到2010年的55.64%,年均增长约为1.63%,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6%,从横向比较来看。泰州城市化率发展速度较慢,2000年江苏省城市化率为42.3%,苏中地区为37.7%,泰州为39.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3%、高于苏中地区约2%,到2010年底,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0.2%,苏中地区为56%,泰州仅为55.64%,城市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值,也低于苏中地区约0.3%。就工业化发展水平而言,工业化率逐年稳步提升,产值结构逐步优化,非农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83.42%提高到2010年的92.6%;第二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49.44%提高到2010年的55%,第三产业绝对值上升较快,但所占比重上升较缓慢,从2000年的33.98%提高到2010年的37.6%。
2 泰州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泰州市城市化率已从“十一五”的45.3%提升到55.64%,泰州当前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省水平。近年来,泰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都逐年增加,但是和全省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城镇密度小。城镇的分散化导致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城镇太小,不能聚集起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规模,无法形成城市功能,因此使得城镇不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处处建城镇,造成耕地大量流失,农村地区污染严重,大量亦工亦农人口存在,阻碍农业规模经营的进程,导致农业的不可持续发展。三是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梯状分布不明显,导致城市发展不协调。四是城市化质量差。表现在:城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强,不能起到带动起整个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的作用。此外,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也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原因。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于弱势群体的关心及保障不够。比如自身无技能又失去土地的农民,尽管失地后他们变成了城市居民,但是这之后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堪忧。
3 泰州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实现城市化的六项要素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环境城市化、生活城市化、科技城市化和保障城市化六大方面的内容[5]。以城市化系统的整体目标为前提,将城市化系统进行逐层分解,从城市化的各个目标分解出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从而作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本文以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法为基础对泰州市城市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其中,x1,x2…xP表示原始变量,并且是均值为0、标准差为 1的标准化变量,F1,F2,…Fm表示因子变量,且m <p。该模型表示成矩阵形式为:其中,F为因子变量或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aij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变量上的负荷。ε为特殊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变量所揭示的部分。
通过调研及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江苏省及泰州市历年统计资料,收集相关数据,用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计算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和因子特征根,并根据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来确定最终提取的公共因子。根据软件分析结果可知,旋转后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有4个大于 1,分别是 16.560、4.663、1.609 和 1.061。前4个主成分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95.573%的信息量,即解释了泰州市城市化发展水平标准差的95.573%,解释程度比较高。因此选择前 4个主成分作为定量评价的公共因子。
对于所选取的4个公共因子,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到反映主因子与原有指标关联程度的因子载荷矩阵。由载荷矩阵可以看出,主成分F1解释的变量是 X1、X2、X3、X4、X6、X7、X11、X12、X15、X16、X17、X18,集中反映了人口的城市化水平、经济水平和经济外贸依存度、生活的城市化水平信息。主成分 F2解释的变量是 X8、X9、X13、X14、X19、X21、,集中反映了科技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环境城市化水平等信息。主成分F3解释的变量是 X6、X22、X23、X24,集中反映的是经济结构和社会保障覆盖水平的信息。主成分F4解释的变量是X10、X20、X25,集中反映的是恩格尔系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信息,该变量是整个系统变化最不显著的变量。
再对公共因子采用回归算法计算因子得分矩阵,由此可以写出主成分F1、F2、F3、F4的表达式,利用各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得到综合评价函数为 Y=0.66241F1+0.18652F2+0.006436F3+0.004244F4。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泰州市城市化发展在经济、人口方面表现突出,而在经济结构、城市开放度、科技水平方面的发展不尽理想。以上结论充分说明经济、人口是推动泰州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城市的开放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则制约了泰州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环境在城市化发展水平上的作用较弱。
4 城市化发展对策建议
4.1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发挥城市集聚效应
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增长具有逆城市化效应,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产值的增加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6]。根据泰州市的实际情况,在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先,政府要增加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建设,增加中小企业的投资主体,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保证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加大政府对当地乡镇企业的扶持和引导,避免乡镇企业盲目的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充分发挥乡镇企业靠近农村和联接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以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
4.2 消除人口流动障碍,保障城市化进程
消除人口流动的障碍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保证。加强城乡信息交流,逐步改变着农民的传统观念,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重要保证。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住房、社会福利、教育、环境等社会问题,由于受到户籍的限制,可以借鉴德国城市发展的模式,推行企业和政府同步实施有关城市扩建与管理的法规。即企业负责工人住宅、自来水、环境卫生等问题,政府协调各个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城市交通,在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四周有计划地进行扩建,使城市由政府的单一管理变为对各企业的管理,逐步弱化或剥离原来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权利、福利、待遇,从而消除人口流动障碍,使城市的职能发生转变,体现城市化、工业化、人口流动互为作用,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
4.3 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化水平
泰州正处于城市化的持续上升时期,必须在重视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的同时,充分重视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借鉴霍尔三维空间模型,将城市化质量体系分为质量策划维、质量改进维、质量实现维[7][8]。如图 4 所示,通过城市质量改进维的一系列活动的作用,可以不断提高和改进该“平面网络”上每一节点的质量,进而达到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化水平的目的。与此同时,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9],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地区义务性基础教育及各种专业技术教育进行投资。只有当农村劳动力很好地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知识,掌握了现代农业的管理和市场运作规律,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才能使得农村地区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同时走向现代化。
图4 城市化三维体系空间结构
4.4 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市民化
截止2010年底,泰州市有31个行政村完全无耕地,有108个行政村基本无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17亩,因此,这部分由于被动接受城市化而失去基本生产资料的农民,虽然从表面看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但是由于一无资金二无技术,这之后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堪忧。因此,需要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市民化进程,允许农民以土地换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从而永久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形成农民退出农业和农村的机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制度,逐步将农民在农村的资产变成农民进城创业的资本,推动农民市民化,提高城市化水平。
5 结论
城市化是推进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各个省份都十分重视城市化问题,采取各项措施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认真研究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把握城市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合理的安排城市化布局,规范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企业的行为,确定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和指导意义。
[1]汝信,黄长著,沈世鸣.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陈晓红,宋玉祥,满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2):26-29.
[3]路永忠,陈波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06(4):55 -56.
[4]段杰,李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J].经济地理,1999(6):34-40.
[5]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7]方军.结构转变与城市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8]傅崇兰,周明俊.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陈选能.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浙江社会科学,2006(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