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发展对学校德育新要求的研究
2013-08-15牟启斌
牟启斌
(恩施高中,湖北恩施445000)
一、社区发展对教育环境的影响
社区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也对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使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增强,任务加重。社区发展对教育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生活环境复杂,道德理想和教育要求与社会现实互相矛盾,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实际效益 一方面,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标志着中国摘下“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帽子,进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这一社会现实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存在腐败、以不法手段牟取暴利等阴暗面,以及出现贫富分化严重等现象。这些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所表征的意义和价值与学校和教育者向学生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和德育目标格格不入,甚至互相对立,严重冲突,并因此降低甚至抵消了学校德育的影响力。学校德育要求学生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关爱他人、坚持正义,但是,学生在学校之外看到的、感受到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与教育内容的巨大反差,往往使他对教育内容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人们常说的“学校千日功,不抵学校一阵风”和“五加二等于零”,所反映的就是这种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感到了教育的艰难和力不从心,学校德育处于低效状态。
(二)文化及价值多元化的现象日益加剧,削弱了主流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力,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面临着多重选择的压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正以更快的速度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群体构成之多变与类别之细化现象将会更加明显,国外各种不同的观念和思潮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波及最广泛的领域和人群,“多元价值共存将逐渐成为几乎所有社会领域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将逐渐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多元化’。”[2]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学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对教师的教育言听计从,对教育内容囫囵吞枣,全盘接受;教育者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照本宣科,简单地宣扬说教,而必须在自己作出选择之后,教育学生学会选择。与此相适应,教师权威也受到无情的挑战,他已经不再是真理的化身,不再是学生无条件崇拜的对象,教师成了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合作学习者,教育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三)信息渠道畅通,极大地降低了教育过程的可把握性和可控制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得到飞速发展,学生能够利用多种途径,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各种信息。各种社会因素能够直截了当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就降低了学校和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作用。而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青少年在难辨是非真伪或受不良信息诱导的情况下会毫无防备地受到身心侵害。
(四)儿童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产生了巨大变化,增强了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 这主要表现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出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离异家庭数量增多。
留守子女本身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没有给予相应补充。我国农村长期以来缺少相关的儿童少年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社会(社区)在儿童少年的教育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留守子女在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学习上都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亲子关系缺失、监护状况不良以及教育不到位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从独生子女教育方面看,也存在很多问题。在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家长往往将孩子看成是家里的“小皇帝”,过于娇宠、溺爱,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其品德教育。因此,独生子女更容易形成自私、自大、缺乏公德意识、自理能力差等问题。
此外,离异家庭的家庭结构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进行的离异家庭子女与非离异家庭子女的对比研究也发现,离异家庭子女情绪低落、压抑、孤独、烦躁、冷漠,学习成绩差,与同伴的关系差;越轨和犯罪行为的比例高,心理障碍检出率高。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面对这些问题,学校的作用是有限的,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没有社区的参与、家庭的配合,学校德育的影响必然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社区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新要求
学校德育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社区环境和各种社区教育资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区发展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际上是对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调、整合各种社会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加强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以取得最好的教育效益。特别是在社会生活环境复杂,道德理想、教育要求与社会现实互相矛盾的情况下,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第二、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巩固学校德育成果。社区教育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是全程的、广泛的;社区教育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是以儿童青少年耳濡目染和亲身实践、体验的方式实现的,因而也是深刻的、强烈的。
在现阶段,导致学校德育效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较大,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增强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一致性,借以巩固学校德育成果,提高德育实效。
第三、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社区一般都会拥有一定的社区教育资源,如山川景物、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社区组织等。在社区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增添许多新的社区教育资源,如社区建设成就、社区活动、先进人物等等。这些社区教育资源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同时,由于社区德育资源具有现场感、亲近感和富有说服力强等特点,因此,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对儿童青少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强学校德育与社区生活实际的联系,学校德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地了解社会现实。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正确认识社会进步的大趋势与社会阴暗面并存的客观事实,初步学会辩证地分析社会现象,初步学会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加强学校德育与社区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提高学校德育实际效益的必然要求。
[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01-06-26.
[2] 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