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听辨能力在电脑音乐课程中的培养
2013-08-16柴庆伟
柴庆伟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电脑音乐》课是本科音乐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科技知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音乐的表现与传播。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操作,二是音乐音响的实现。通过教学,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在练习的过程中并不使用监听耳机,就像文字输入一样将乐谱中的音符一一输入电脑,仅用眼睛观察就可以完成一次练习,这使得大多数同学对该课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的学习上,而对音乐的音响感知却是不闻不问,由于课程设置的局限和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创造性的音乐表达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强调听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没有学习音乐创作理论的情况下,通过对音乐音响的主观感受,来感知和体会音乐的客观规律,从而实现使用计算机进行音乐表达的教学目的。本文将通过对听辨内容的剖析以及对听辨方法的说明,来探讨听辨能力在电脑音乐课程中的培养。
一、听辨能力的重要性
听觉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感知外界的一种工具,听辨不同于自然的听觉。通常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并不会对音响的某一个瞬间做出评价,而是在一个时间段中来品味音乐过程所带来的音响体验,此时可以对音响的整体做出评价,这是自然听觉所发挥的作用。而听辨是在自然听觉的基础上,对音响的整体进行拆解,同时对某一个瞬间进行分析,作出此时音响当中“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的判断。这就要求听音者必须放弃对音乐整体美感的欣赏,将注意力集中在音响的每一个细节,来体会作曲家的构思和智慧。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不管我们面对的是乐谱文献还是音响唱片,最终都将通过对声音的感受来获得艺术美感的体验。对于电脑音乐制作的学习而言,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莫过于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模仿。但是,由于绝大多数音乐作品的乐谱文本不会随唱片一起出版发行,因此,在没有乐谱文献的情况下要想获得某一音乐作品的创作构思和作曲技法来进行模仿学习,对音响听辨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即便是获得了乐谱,音乐音响的信息也是无从查找,比如音响作品的音量平衡、音色平衡、空间平衡等信息。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音乐”的听辨能力,还要有“音响”的听辨能力。因此听辨能力的培养是全面、准确、客观地认识音乐音响最有效的途径。
二、电脑音乐课中听辨的内容
电脑音乐课中,听辨是指在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和乐谱资料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人耳的主观听觉对音乐音响的客观内容所作出的认知和判断。这里主要强调对音乐各个要素的听辨,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织体、曲式、复调、配器、力度、速度等。也就是说要求学生通过听觉感受,能够对音响的上述要素进行识别和分离。在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通过训练可以逐渐听辨出以下内容:
1.音色属性。要求学生在听到音响后能够对音色的类型(声学乐器、电子乐器)、功能(旋律、低音、节奏、和声等)、色彩(明亮、暗淡)等作出迅速的反应。
2.基本音乐线条。基本音乐线条包括各种旋律线条和低音线条,这是音乐音响中最为明显、最容易识别的两个线条。要求学生能够对音乐线条的音高、节奏、速度作出准确的判断。
3.打击乐声部。要求学生熟悉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属性,准确识别打击乐器的节奏律动和节奏层次。这也是音乐中较为明显的声部。
4.和声。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和声的感知表现出极大地困难,恰恰和声的作用在“模仿制作”中最为重要,模仿的像与不像和声是关键。要求学生以和声课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将和弦配置的各种可能一一列出,对照音响一一排除,逐渐掌握和声的公式化进行,并建立和声的听觉能力。
5.伴奏音型。音乐的伴奏音型无外乎“柱式和弦”、“分解和弦”、“柱式与分解的结合”三种型态,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断音型的类型,并留意音型中的和弦外音。
6.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进行音响要素的听辨,如各种音频效果器的设置、音色的空间分配、音响动态的变化特征等。
三、听辨的方法
在学习电脑音乐课之前,学生通过《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基础》等前期基础课程的学习,必须掌握“单音”、“音程”、“调式”、“和弦”等基本概念及其构唱和听辨的方法。在电脑音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音乐听辨能力来选择一首与之相适应的音乐作品作为听辨的对象,通过教师对音乐音响结构的分析,告诉学生听什么,如何去听,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听觉集中在音响的某一要素,同时进行听辨,并将得到的音响信息转化为MIDI音符信息,逐一输入到电脑音序器。如此往复,将所有的音响要素一一听辨并输入至电脑音序器,这便完成了一个作品的听辨练习。在此过程中,音响的听辨是以音响的实现为目的,因此,听辨的结果将形成与听辨对象一致或相似的音乐音响。
初次练习时可选择声部数量少、和声进行简单、织体模式单一的音乐作品作为听辨的对象,如儿歌,早期的轻音乐等,随着练习的深入逐渐增加听辨对象的复杂程度。当学生对听辨对象有了一定的听觉认知后,便可以通过电脑软件按照音响的构成要素将音响一一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熟练掌握音序器软件与软件音源的功能和性能,通过使用软件提供的各种工具来提高听辨的准确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听辨的对象导入音频工作站,并且调整音频工作站的拍号、速度,与对象保持一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实现的音响与听辨对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两者在同一时间点开始,也在同一时间点结束,具有相同的强弱周期(如下图1所示)。在此过程中,对象波形与输入的MIDI音符将同时发声,若MIDI音符的音高或节奏出现错误,将听到不和谐的音响,若没有错误,二者将和谐一致的播放。因此,对音高、节奏听辨不佳的同学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错误并改正,由此来逐步提高学生音高节奏的听辨能力。
图1 (上方波形为模仿对象,下方为模仿制作的MIDI音符)
2.根据听辨对象的音色感知,对所识别的音色进行统计,并将这些音色添加到软件乐器当中(如下图2所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同学对常用乐器的音色认知有缺陷,这就要求他们从软件乐器入手,聆听各种音色,获得音色的听觉记忆,然后与听辨对象进行音色比对,最终可以实现对大多数音色的听辨。
图2 (软件音源Hypersonic2.0中的音色设置)
3.和声听辨是重点,也是难点。在音乐制作过程中,各个声部的音高选择均与和声配置有关,换句话说如果对和声听辨准确无误,那么听辨练习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即使其他声部的音高无法识别,也可通过和声进行推导。由于和声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符叠置构成,因此大大增加了听辨的难度。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和声听辨能力:
(1)和声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变化,虽然进行方式复杂多样,但有一定的必然性。如大多数作品的开始和结尾必然使用I级和弦;在乐句和乐段结束处必然有终止式设计(K46-V-I)。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和弦与听辨对象进行比对,从而获得初步的和声听觉经验。
(2)和弦的音高结构与音响色彩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和弦的色彩来确定和弦的音高结构,结合已知旋律和低音的音高来推导出和声的具体音高构成。
(3)使用音序器循环播放功能(如图3所示),对难点和弦反复聆听,直到大脑对该和弦的音响有非常深刻的记忆,再通过已知旋律和低音的音高进行推导、比对,直到找出与听辨对象一致的和声音响。
图3
(4)以一个乐音为根音可以构成的和弦共有三十六种之多,但常用的和弦类型有九个(如下图4所示)。若以旋律音高分别为根音、三音、五音和七音来构成图4中的各种和弦,将几乎穷尽常用的和弦,若耐心与听辨对象一一比对,必然有一个和弦与听辨对象一致。
图4
4.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音响实现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听辨的困难,如低音乐器的音高节奏比较模糊、音响速度过快而使得音高节奏听不清楚、主唱或主奏乐器过于突出使得某些声部无法听清楚等等。此时可以使用音序器软件中的部分音频工具来对音频中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修正,或对影响听辨的某些部分进行衰减或切除。具体的做法有:
(1)若低音声部的音高或节奏听辨困难,可以使用均衡器提升低频或衰减高频来突出低音声部的音量(如下图5所示);还可以使用pitch shift工具将听辨对象的整体音调提高八度,将低音声部从低频转化为中频或高频,提升低音声部的清晰度,避开人耳听觉不敏感的低频(如下图6所示),从而降低低音声部的听辨难度。
图5
图6
(2)对于速度快音符密度大的音响片段,可以使用Sizing Applies Time Stretch工具(如下图7、图8所示),将音响片段的时间拉伸,使原有的音响速度减慢,从而降低听辨的难度。
图7
图8
(3)主奏或主唱声部过于突出,可以通过反相位叠加来抵消主奏或主唱声部的音量。由于绝大多数双声道立体声音像制品的主奏或主唱都位于声场的正中央,因此在波形导入时可以将立体声的两个声道进行Split Channels(通道分离),对其中的任一声道做Phase Reverse(相位翻转)处理,然后将两个声道进行叠置,便可消除主奏或主唱声部的音量,从而消除干扰,降低听辨的难度(如下图9、图10、图11所示)。
图9
图10
图11
四、培养听辨能力的综合效应
虽然本文所论述的听辨能力的培养,是为那些知识结构有缺陷而又对音乐制作有极大兴趣的学生所采取的非常规教学手段,但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或学习方式有大范围推广使之成为常态教学或学习方式的必要性。理由有三:
1.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生源的基本音乐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同学表现出“先天性的营养不良”。而在电脑音乐课程中,通过听辨能力的培养,可使这些同学养成听音乐的习惯、掌握听音乐的方法,从而可以自主获取音乐中的客观规律,逐渐具备探索音乐奥秘的能力。
2.在音乐学专业的各门课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强调听觉的重要性,视唱练耳课更是进行听觉训练的专门课程,但由于课程自身的特点或开设条件的局限,大多数课程都无法系统全面的进行听觉培养。就视唱练耳课程来说,其听音训练的内容为单音、音程、和弦、旋律、节奏等,而音乐的其他表现要素如音色、配器、织体等没有设计在教学内容当中,对音响的听觉训练更是无暇顾及。因此电脑音乐课程中的听辨训练是对其他课程起到了强有力的互补作用。
3.电脑音乐课是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型课程,几乎音乐学专业中的所有课程都会在这里发挥作用。通常情况下,学习电脑音乐制作前必须先行修毕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等基础课程。许多同学因此望而却步,认为自己不具备学习电脑音乐的条件,从而放弃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而听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先抛开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从音乐的听觉感受开始,依托听辨能力,对音乐音响展开模仿性学习,逐步回答音乐中“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从中学习技巧、总结规律,不但可以弥补理论的缺失,还可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促进理论的学习。
电脑音乐的学习不仅是对音乐软件使用操作的学习,更是对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音乐表达的学习,但这恰恰是很多同学最薄弱的部分。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使他们随时可以找到学习的榜样,并且从更多的角度、更深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音乐的构成,同时通过感知音乐的构成要素来学习和积累音乐表达的方法和经验,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来实现音乐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