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参加“第五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研讨会”收获点滴
2013-08-15刘东兴
刘东兴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广泛变革,社会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规格与类型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得到了更高地重视。同时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以来,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2012年10月10日至12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安徽省教育厅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与文化部主办的“第五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研讨会”。研讨会期间,有机会亲耳聆听了中德两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专家们的精彩发言,进行了思想与观念上的碰撞,获得了深刻的启迪。德国应用型人才质量之所以上成与其构建的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关系巨大。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一项非常系统与严谨的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因此,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逐步发展与壮大,与之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也应该得到充分的落实。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应运而生,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然而任何高新技术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继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仅需要一批专门的高级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在相当数量的企业里,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能够及时适应生产第一线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需要。
(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实只是扩张了以往精英教育的规模,完成了规模和数量上大众化,实质上并没有完成人才培养过程的大众化。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预警理论,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满足社会对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与质量化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也成为了各高校吸引生源的一个重要砝码。[2]伴随着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在市场上的反应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上的竞争,即人才培养质量上的竞争,而人才培养质量又决定了各高校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因此,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一)找准办学定位,及时革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高校办学的基础与方向,科学而合理地找准办学定位是高校办出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也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和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最终成败。随着我国逐步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不断地从单一规格的局面向逐步分层分级的局面变革。在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内容多层化的大众化教育时代,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办学定位上我们不能盲目地向一些老牌大学或者研究型大学看齐,这就要求不同特色与类型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科学而合理的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把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伴随着科学而合理的办学定位的转变,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也应得到及时地革新,即由传统的培养模式转向应用型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突出基本技能教学为主,各高校当以“求真务实、学以致用”为基本理念,贴近社会需求,突出应用性。
(二)优化师资结构,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师资团队 一所大学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办学理念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彻底贯彻与落实关键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建设绝对是重中之重。应用型人才是相对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以及将这种社会生产力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并直接创造出社会财富的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能继续沿用旧的师资结构,而应充分地优化师资结构,打造应用型人才教学师资团队。[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这一点上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被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受聘的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获得博士学位,还特别要求要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内至少要有五年的职业实践经验,至少三年在高校以外的工作领域里做出过特殊的成绩。而“双师型”教师是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同时,具有与其所教授的课程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但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水平,因此“双师型”教师可谓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量身打造的一种师资结构。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前提下,各高校应建设一支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确保着教育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各高校要不断加大对其的培训力度,在不断储备与更新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适当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专业生产第一线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进而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各高校还应及时地引进与聘任兼职教师,引进与聘任兼职教师一定要通过合理的正规渠道,而且要保障所引进的兼职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离退休的高校教师,企事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与专业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在带来最前沿的教学实践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对专职中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指导,相互沟通,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4]
(三)加强实践教学,保障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调整。课程体系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各高校必须在结合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以及自身的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课程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上,应主要体现在其应用性上,技能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应该给予重新调整,即各专业应适当减少理论性课程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性课程教学时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性课程做到“够用”即可,而应将更多的课时分配到实践性课程中,在这一点上,应用型高校要十分清楚自身与研究型大学之间的差别。教材作为课程体系的知识载体应保障能够与时俱进,其内容应该能够根据当今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根据社会各行业发展的工作岗位适当且及时地更新教材内容。同时,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使用的教材还应体现出够用、适用、实用、运用以及创新。对于传统教材中的本科教材则十分强调理论性,轻视实践性,而且过分要求知识的完整性与迁移性。同时传统教材中的高职高专教材又显得过分注重职业性,理论性较为欠缺。鉴于此,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使用的教材要同时兼顾传统本科教材“理论结构严谨”的原则与传统高职高专“实践应用”的原则,从而综合两者的各自优势,形成知识新颖,内容独特的真正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时期现代教材。
2.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成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其作用是使学生真正地完成从知识到能力、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5]在校内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各高校除了适当减少理论性课程教学时数,增加实践型教学时数的同时,还要增加对开放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好地满足学生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训练以此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的要求,同时还要改变传统式实践教学形式,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安徽科技学院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是自己主动进行实验,同时对第二课堂建设更为优势明显,在理论课外学生均可在自己学校内进行实践训练,而且有相应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予以实践训练指导。在校外则应与相关的应用型大学建立起合作交流关系,与相关企业建立起校外实习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在这一点上合肥学院先后与德、韩、日、美、澳等近十个国家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特别是与德国下州汉诺威六所大学的合作更是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以此使学生的实践真正地达到课堂实践、第二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培养出的学生成为具有进入岗位角色快、工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全方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该全方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首先,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制度建设,其应该包括对教学内容、课堂设计、教学检查以及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在制度层面上进行规范化。而这一制度的设计需要由教务处,学生处等教学前沿部门以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共同制定。其次,对教学质量监控结果加以充分而良好地应用:一方面,既然是监督与评价系统,就应该根据结果对其相应的教师予以奖惩,对于教学质量优异的教师,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应该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给予奖励,而对于教学质量较差的老师,则应该给予相应地惩罚。另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结果进行终极监控,由于教学质量最终将反映在毕业生质量上,因此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与反馈体系应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系统中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以此达到终极监控。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质量的反馈意见与评价信息,从而及时地获得社会各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再通过这些评价信息不断地完善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策略,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地面向市场,适应社会的需求。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7-30.
[2] 周宏,邓日成.中国应用型人才评价研究.http://www.China.com.cn.home.2009,(9).
[3] 蔡伟建,车巧巧,郑玉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之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4] 陈啸,储常连,吕静.关于高等教育分类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兼论科学构建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5] 刘克宽.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重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