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视角下旅游文本中空白与不定点翻译的文化策略——以黄山景区的旅游翻译为例

2013-08-15凌双英

黄山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黄山松源语黄山

凌双英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231131)

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身心、满足好奇心和享受审美情趣,境外游客除了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充满期待之外,更对异域文化充满好奇。文化差异的存在影响着外国游客对国内旅游翻译文本的解读,因此在旅游翻译中文化策略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着旅游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最活跃、争议最少、效果最好的途径之一。

从接受理论视角以黄山景区的旅游翻译为例,针对旅游文本中的空白与不定点翻译,探讨旅游翻译中的文化策略。

二、旅游文本中的空白与不定点

一、接受理论简介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它既不是美学中美的本质或美感一般形式的研究,也不是文艺理论的鉴赏批评研究,而是以现象美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理论体系。”[1]374姚斯提出以读者为中心,认为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不是被动的角色,[2]19提出要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的认知水平、经历体验、审美倾向、接受能力等,实现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的融合。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有两极,即艺术极和审美极。[3]21艺术极即文本,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它存在空白与不定点,即文本中未写出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审美极即读者对文本的实现,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会产生不同的解读。

旅游文本属实用文体,与其他文体一样,充满空白与不定点,并且由于文化差异,其显得尤为突出。正是由于旅游文本中的空白与不定点,才使得作为读者的游客能够欣赏到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韵外之致”。[4]206旅游文本中的空白与不定点会给国外的游客带来好奇心与想象力,也可能导致他们对文本理解上的困难或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曲解。

例1:黄山延绵数百里,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干曲枝虬,千姿百态,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虬根盘结,或流水行云,如苍龙凌波。[5]27

在上述例子中,源语中“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以排比式的四字词语以及双重否定加深了游客对“峰、石、松”的印象,同时留下了空白与不定点:石上峰、石间松构成的是怎样奇妙的景象?译文“…there is no peak without gorgeous rocks,and no gorgeous rocks without the companion of pine trees.These pine trees always surprise travelers with their unexpected pose and position”[5]27保留了源语中的空白与不定点,激发了游客到旅游景点欣赏现场美景的好奇心;源语“黄山松干曲枝虬,千姿百态,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虬根盘结,或流水行云,如苍龙凌波”为黄山松留下了空白与不定点,并被读者解读为:黄山松是灵动的、正直的,有个性,敢冒险,意志坚定,富有神韵。其译文 “…some standing alone at the top of rocky peaks;some hanging on the cliff while some clinging to the rocks.Some pine trees remind a visitor of a Chinese dragon swimming in the sea while some of streaming clouds in the sky.”[5]27仅告诉读者这些松树的位置和姿态,无法使读者与黄山松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原因是存在意象空缺。由于存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松、竹、梅”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是十分平常的生物,但对于汉语言民族来说,却象征着正直、坚毅、耐力和高贵。因此此处意象的空缺导致译文读者对作者写作意图理解不到位;“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东方之神,因此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苍龙凌波”意喻黄山松的神圣与灵动,而在英语文化中,龙是野蛮可怕的怪兽,使读者联想到残忍,由于文化空缺,译文中“Chinese dragon”也不能向英语读者传递源语中的言外之意。

三、空白与不定点翻译的文化策略

空白与不定点存在于审美的全过程,并在艺术创造与欣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旅游文本翻译中恰当地处理空白与不定点,就能在译本与读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对话,更能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增强文化传播和旅游宣传的作用。因此,针对旅游文本中空白与不定点的翻译提出三种文化策略。

(一)保留空白与不定点

让旅游文本与其他文学文本形式一样,充满空白与不定点,以激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参与理解与创造。文学中对于言外之意的解释会使文本失去文体美、诗意及审美功能。[6]120语言在意义传达方面存在局限性,永远不可能达到完全精确,而需要加工修饰。[7]456事实上,人类内心世界的情感活动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感知的深度远远超过言语范围。在翻译中,源语文本里很多隐含之意被译者善意地诠释,以明白无误地把信息传递给读者,这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学的再创造,降低了阅读的审美价值。就旅游文本翻译来说,这样就可能降低旅游景点对作为读者的潜在游客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因此要使译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反应,提高旅游文化宣传的效果,旅游翻译中就有必要保留源语文本中的空白与不定点。

例2:用“心”去追寻黄山的魂魄,吸取黄山的神力,弘扬黄山松精神,把你带进一种你希望感受的境界。

He has been devoting all his energy to pursuing the soul of Mt.Huangshan,drawing the magic power from it,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pines in Mt.Huangshan,and leading you to a completely new world that your are so desirous to be in.[8]1

源语文本中 “黄山的魂魄”、“黄山的神力”与“黄山松精神”都是一种模糊语言,以暗喻的形式给读者呈现出含蓄的黄山形象。这是作者的艺术创造,目的是给读者留下空白:黄山的魂魄是什么?黄山的魅力有多神奇?黄山松精神到底是什么?在译文“the soul of Mt.Huangshan”、“the magic power”和“the spirit of pines in Mt.Huangshan”中,译者并没有对此进行解释性说明,而是为读者保留了源语中的空白与不定点,以此鼓励读者在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并吸引读者亲临黄山来体验黄山的魂魄,感知黄山的神力,探究黄山松精神。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阅读对读者来说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充满想象力、参与性与探究性。旅游翻译中保留空白与不定点就保留了源语文本中的艺术美与审美价值。

例3:飞来石——别问我从哪里来,归依自然荡尘埃。

Flying-in Stone——Do not ask me where I come from,Back to clean the world is my aim.[8]6

此例中“荡尘埃”含有双层意思,其显性意思为“涤荡灰尘”,其隐性意思为“去除生活中的污秽”,暗指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阴暗面。这是作者设置的空白,留给读者自己去解读。如果翻译成 “to clean the dust”,就很难给译语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因为“dust”指代非常具体,没有隐含之意,不能让人联想到其他无形的肮脏之物或现象。译文“to clean the world”既含有清除尘埃之意,使自然界变得洁净,又意指净化万物,使世界变得纯洁。此处译者通过抽象化处理,保留了源语中的空白与不定点,突出了审美效果。

(二)使空白与不定点具体化

具体化就是解释,是对空白与不定点所承载的隐含之意进行外显说明,把隐性转化成显性,目的是减少译语读者在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语文化,可以用目标语中的文化意象取代源语中的文化意象,使源语中的隐含之意在译语中清楚明了。源语中的空白与不定点,由于文化差异,有的会给译语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此时更适合使空白与不定点具体化,以提供足够的文化信息,而不是保留空白与不定点,否则就达不到信息传递与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4:此外,徽州雪梨、三潭枇杷、歙县柑桔、金丝琥珀蜜枣、中华猕猴桃等果品久负盛名,有的在历史上还曾被列为“贡品”。

Additionally,Snowpear from Huizhou,loquat from Santan,orange from Shexian County,Chinese date,and Chinese gooseberry also enjoy great reputations,and some of them used to be sent to the royal court in Beijing as tribute.[5]55

在此例中把 “三潭枇杷”翻译成 “loquat from Santan”是对原文的误读,译者误认为“三潭”是一个地名。事实上,徽州地区有三个地理位置邻近的村落,其村名中都有一个“潭”字,即漳潭、绵潭和瀹潭,因盛产枇杷而闻名。“三潭枇杷”指的是产于这三个村落的枇杷。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这里的枇杷因其个大、色亮、味美及营养丰富成为黄山国际旅游节最受欢迎的水果,“三潭枇杷”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有名的地方特产品牌。由于地域文化差异,译语文本中产生了误译,不利于推广地方名优特产品、区域旅游产业和本土文化。此处对“三潭枇杷”的翻译宜采取具体化策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翻译成品牌名“Santan Loquats”,使“三潭”成为一种品牌,不是地名,事实上也没有这样一个地方。这种翻译更利于推广产品。二是翻译成 “Loquats from three Tan villages”,这种翻译在推广产品的同时,也有利于宣传当地文化,引起读者对三个村落的关注,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旅游,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具体化处理过程中还应把握一个度。把“有的在历史上还曾被列为‘贡品’”翻译成“some of them used to be sent to the royal court in Beijing as tribute”就是具体化的过度表现。因为在历史上被列为“贡品”,指的是专门供给皇帝及其家人享用的物品。显然,历史上的皇宫并不都在北京,且现在的北京在历史上几易其名,因此上述过于具体化的翻译造成了翻译不等值的现象。

(三)创设空白与不定点

空白与不定点有助于建立文学作品中的召唤结构,激发读者的审美活动。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提出的“召唤结构(Appellstruktur)”指的是一个空筐结构,作者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多处意义空白与不定点,等待和吸引读者进行具体化实现。在旅游翻译中,召唤结构也成功地架起了创造与接受之间的桥梁,它激发读者,也就是游客或潜在游客,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与期待视野探究旅游信息的含义。“The written part of the text gives us the knowledge,but it is the unwritten part that gives us the opportunity to picture things”。[3]89伊瑟尔认为,作品中写出来的部分给我们提供了知识,但让我们有机会描绘事物的却是没有写出来的部分。这在旅游活动中尤为突出,对于一个风景,游客所能看到的、所能读到的都受到视野与语言的限制,但对于景点的描绘与诠释却因个人差异的不同而不受拘束,之所谓“看景不如听景,听景不如想景”。对旅游阅读材料而言,也就是所谓“看景不如读景,读景不如想景”了,这就是阅读材料中空白与不定点的魅力。因此,旅游翻译中有必要创设空白与不定点,使译语文本成为一个开放的 “召唤结构”,让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以满足译语读者的心理需要与审美需要。

例5:翡翠谷中大大小小一百多个美如翡翠、丽若彩珠、流光溢彩、灵秀绝伦的潭池,被人们赞为“人间瑶池仙境,天下第一丽水。”

In Lover’s Valley,there are at least one hundred jade-like ponds.[5]111

汉语文本擅用描述性、主观性的词语,甚至是四字成语和各种修辞加以修饰,如上例中的“美如翡翠、丽若彩珠、流光溢彩、灵秀绝伦”,没有这样的一些词语,就称不上是美文。但对于英语读者来说,主观性的描述干扰了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太愿意接受强加给他们的观点,他们想要自己去体验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因此,汉英两种语言的转换就会遇到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他们不希望被告知“as beautiful as jade and colorful pearls (美如翡翠)”, “shiny with lights and colors (丽若彩珠)”,“their beauty is beyond words (灵秀绝伦)” and“they are the most beautiful water in the world(天下第一丽水)”,这些他们认为过于主观与武断。对于旅游景点,他们要去亲眼目睹那个神奇的地方,并形成自己的印象。因此,译者就直接省去了源语文本中描述性和修饰性的表达和作者的主观判断,而只是告知一些信息,“In Lover’s Valley,there are at least one hundred jade-like ponds”,为读者创设了空白与不定点,吸引读者自己去体验,增强景点的吸引力。

总之,空白与不定点是旅游文本的特色,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根据上下文与不同的目的,采取或保留、或具体化,或创设的策略。在此过程中,译者因其对于源语文本的接受发挥着重要作用。

[1]胡经之,王岳川.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Jauss,H.R.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3]Iser,Wolfgang.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4]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蔡建军.国际旅游城市——黄山[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7.

[6]胡安江.文本的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兼谈文学翻译的审美效果[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

[7]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李文成,任静生.黄山风光[M].合肥:黄山书社,1999.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黄山松源语黄山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七一”抒怀二首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黄山松红蜘蛛的生物学特性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立地质量等级为哑变量的黄山松地位级指数模型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