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词缀研究综述
2013-08-15李燕妮
王 虎,李燕妮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附加式构词法是汉语中重要的构词手段之一,词缀则是附加式双音词中重要的构词语素。古代学者对词缀现象已经有所注意,如唐代孔颖达对 “有”、宋代洪适对 “阿”、洪迈对 “老”的认识有着许多异曲同工的见解,明清时代,随着注疏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词缀的认识也就更深更广,如清代学者顾炎武对 “阿”、钱大昕对 “阿”“老”均有论说。近代以来,《马氏文通》作为汉语史上第一部研究汉语语法的专书,其中对词缀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实字卷之六·状字诸式六之三》中对 “然”“如”“乎”“焉”“尔”“若”“斯”等词缀已经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1]295-296。所以蒋宗许先生认为 《马氏文通》是 “真正开始从语法和构词的角度全面切入词缀”[2]21。到了现当代,词缀研究引起学者们更多的关注。近代汉语词缀研究成果也逐渐多起来。词缀在上古、中古经历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到了近代汉语,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词缀,另一方面,一些在上古、中古使用的词缀在使用上也有所发展。
一、词缀的理论研究
(一)词缀的名称
古人虽注意到了词缀,但并没有比较清晰的概念,明清学者通常把它混同于如 “助语词”、 “助字”、 “语助”、“助语”等,直到近代,语法学家才开始对它进行了专门研究,从名称上就能体现出来,如 “语头”、“语尾”(黎锦熙1924、杨树达1930),此后又有 “记号”(王力1944)、“附加语”(周法高1962)、“前置成分”、“后置成分”(陆志韦1957)、“语尾”(杨树达1978、向熹1993)、语缀 (吕叔湘1979)、“词尾”(黎锦熙、王力1980、吕叔湘1982)、“接头辞”、“接尾辞” (太田辰夫2003)、语缀助词 (何乐士2004)、“词缀” (赵元任1979、朱德熙1982等)。称谓不同,反映着不同的认识,甚至同一学者在不同的时期对词缀也有不同的称谓,这表明对词缀的认识不断深化。比较各种提法,词缀更为妥当,按照所处位置又分为前缀、后缀,这种称法既指明了附着成分的位置,又明确表明 “缀”的实质。其中前附加成分称为 “前缀”,后附加成分称为“后缀”。也有人提出 “中缀”这一概念,胡裕树、张斌等的文章中提到 “看见”、 “听见”一类动词中间可插入“得”、“不”,这一看法就倾向于把这些看作是 “中缀”。日本学者太田辰夫在 《中国语历史文法》中也指出这一概念,但他同时指出 “中缀是罕见的”。“中缀”概念的提出可能是存在三音节的附加式词语或是四音节的附加式的原因,但在这种情况下,词缀也往往出现在词首或词尾,故而“中缀”是比较少见的。
(二)词缀的界定标准
关于词缀的界定,学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但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我们怎样来界定词缀具有指导性作用。许多学者提出界定标准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的,但这些观点对古汉语词缀的研究也是有借鉴意义的,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王绍新 《谈谈后缀》、董秀芳 《汉语词缀的性质与汉语词法的特点》等著作和文章中都对词缀的界定标准有所阐释,这些标准都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鉴定的。孙雍长 《<楚辞>中词缀的后缀问题》、袁宾 《近代汉语概论》、王云路 《中古汉语词汇史》、蒋宗许 《汉语词缀研究》等是从古代汉语的角度出发来鉴定的。其中蒋宗许先生 《汉语词缀研究》中综合学界提出的各种标准,认为词缀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征:是定位的粘着语素;是高度虚化的构词成分;往往有类化的过程;具有标示词性的作用;往往有表达性功能。这些特征综合了诸多学者的观点,对今后词缀界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通论性专著
王力 《汉语史稿》 (1980)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上古词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这为近代汉语词缀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3]255-384。潘允中 《汉语语法史概要》(1982)对汉语语法在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的发展阐述得比较详尽系统,其中对词缀的阐释也是分词性进行列举,在体例上类似于王力的 《汉语史稿》,在历时的分析上也更全面[4]17-63。太田辰夫 《中国语历史文法》(2003)介绍了名词、动词前后缀、副词后缀等[5]22-23。袁宾 《近代汉语概论》(1992)一书在第六章第二节中详细并且系统地介绍了20个近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缀,其中6个前缀,14个后缀[6]145-166。刘坚、曹广顺等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主要对近代新生词缀 “是”、“生”的用法进行了详细阐释[7]276-286。俞光中、植田均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999)介绍了动词语缀和名词后缀,虽数量上不是很多,但举例丰富,而且文献的范围比较广[8]202-228。近几年来,又有一些学者对词缀研究作出总结,其中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2005)第三章对近代汉语词缀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总结,内容详尽,分类细致,举例丰富。对上古、中古延续下来的词缀,把它们在近代汉语中的新发展进行了概括总结[9]67-109。蒋宗许 《汉语词缀研究》(2009)是第一本关于词缀的专门著作,蒋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总结了古代汉语中的词缀,本书在第三四章对汉语中的前后缀进行了几乎穷尽式的介绍,其对于词缀研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79-279。
三、专书词缀研究
专书研究即是 “对各时期有代表的专书作穷尽式的研究,从一个个的典型来观察近代汉语词汇的面貌”[10]631。对专书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近代汉语词缀有具体而全面的了解。对近代汉语专书词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些常见的文献中,专著较少,论文成果比较多。张鹤泉 《试谈<金瓶梅>中的动词后缀 “子”》(1987)、周建民 《<金瓶梅>中的词尾 “儿”“子”“头”》(1990)考察了 《金瓶梅》中词尾 “儿”、“子”、“头”的分布与作用,并讨论带有这三类词的内部结构。冯淑仪 《<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的形容词和副词词尾》 (1994)中列举了这两部文献中“然”“地、底” “生”作词缀的用法,并明确提出不能将“生~”的 “生”看作词头。曹小云 《<西游记>中的人称代词前缀 “是”》(1996)着重 “是”加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前的用法,与 《敦煌变文集》、 《祖堂集》比较断定《西游记》中的 “是”是人称代词词缀。潘攀 《<金瓶梅词话>的 “儿”尾》(1996)探讨了该文献中 “儿”尾出现的位置,“儿”尾的语法、语用作用。祖生利 《元代白话碑文中词尾 “每”的特殊用法》(2002)讨论了元代白话碑文收到蒙古语的影响使得词尾 “每”有一些区别于汉语的特殊用法。毛丽、杨艳平 《从<老乞大谚解> “们”“家”的使用看词缀的界定》(2009)主要介绍了 《老乞大谚解》中复数词缀 “们”放在指人名词、人称代词、动物名词后面表复数的三种用法。温振兴 《近代汉语准前缀 “是”的方言属性》(2010)提出晚唐五代成书的 《祖堂集》、两宋禅录《景德传灯录》和 《五灯会元》、元明清时期的 《西游记》、《警世通言》和 《拍案惊奇》都具有方言特色。本文视角独特,根据近代汉语口语色彩浓重的特点,论证了词缀 “是”与方言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薛恭穆 《<楚辞>中形容词副词的后缀》(1980);李新建 《<搜神记>复音词研究——重叠式和附加式》(1992);李小平 《<世说新语>附加式复音词构词法初探》(2003);齐焕美、裴蓓 《<祖堂集>附加式构词考察》(2007)等等。
专书词缀研究成果集中在近二十年,这与词缀的整个研究历史有关,专书研究是在词缀的理论研究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时候才能开始的。近几年关于专书词缀研究出现一些优秀的硕博论文:齐焕美 《<祖堂集>词缀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张鹏 《<红楼梦>词缀研究》(西南大学,2008);汤京普 《<醒世姻缘传>词缀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0);洪琰 《<儿女英雄传>词缀计量研究》(苏州大学,2010);邹黎黎 《<世说新语>词缀研究综述》(吉林大学,2011);任湛明 《<宋书>词缀研究》(苏州大学,2011);卢金 《敦煌变文词缀探析》(南京师范大学,2011)等等,这些成果对专书词缀进行比较细致全面的描写,为近代汉语词缀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对构建近代汉语词缀系统提供了充分数据资料,为整个近代汉语词缀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个体词缀的研究
在词缀研究中,对个体词缀的研究是最多的,也是最深入的。从近代汉语词缀的整体情况来看,前缀的数量少于后缀的数量。我们主要来介绍一下近代汉语中常见的、研究比较多的词缀,这其中包括近代汉语中产生或独有的词缀,还有上古、中古产生在近代发展变化的词缀。由于篇幅限制,只对代表性的词缀进行举例说明。
(一)前缀
1.动词前缀 “打”。“打”作为词缀是近代汉语才出现的,其演变过程比较漫长而且复杂,是由表示 “击打”义的实义动词 “打”演化而来的。对 “打”研究较多的是作为介词的用法,作词缀研究的比较晚。太田辰夫 《中国历史语文法》(2003)认为 “打”词义扩大从唐五代开始,到宋代特别发达,到现代汉语中仍保留了一些[5]173。俞光中、植田均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999)把 “打”前缀分两种类型:“打V”和 “打一V”,并举例说明 “打V”结构中的 “打”也有不是前缀的用法,而是有实义的语素[8]202。袁宾 《动词前缀 “打”》(1989)比较早的发现了近代汉语中的 “打”作词缀,但文章只是举例描写,并未作出比较深入的研究。梁银峰 《论近代汉语的动词词头 “打”》(1999)列举大量语料证明了动词词头 “打”萌芽于唐朝,普遍见于宋元明时期,到清代逐渐衰弱,并且指出 “打”的虚化过程。祝建军 《“打V”之 “打”的语法化探析》(2004)认为 “打”作为词缀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语义变化过程,宋元明时期,“打+V”的出现成为 “打”词缀化的关键,“打V”开始带宾语,这使得 “打”逐渐失去自己本身的意义,最终成为词缀。
2.代词前缀 “兀”。前缀 “兀”的研究通常和前缀“阿”分不开,大部分学者认为 “兀”来源于 “阿”。“阿”的用法在近代汉语中有一些发展变化,除在中古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用法外, “阿”在近代汉语中有个重要的变化是:宋元时期,出现了 “兀”作代词词缀的用法。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学者的专著中,吕叔湘 (1985)、杨天戈(1980)等从语音的发展变化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袁宾(1992)、蒋绍愚、曹广顺 (2005)等从 “兀”出现和使用的时间来看,宋元时期出现,元代以后变多,到明代后逐渐减少并衰亡,这说明 “‘兀’作为前缀是带有近代汉语特色的词法现象”。也有学者认为 “兀”并不是词缀,也不是“阿”,汪化云 《也说 “兀”》 (2007)就提出了这种观点。相关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有:卢甲文 《说 “兀的”》(1989),江蓝生 《说 “兀自”》、唐韵 《<元曲选>中 “兀的”及其句式——兼与<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比较》(2005)等。
还有一些词缀在近代之前就产生了,在近代仍运用广泛,并且有所发展,例如前缀 “阿”和 “老”。这两词缀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争议比较少。关于这两个词缀的研究比较多的是它们产生的时间、起源以及在中古时期的用法。关于它们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主要是在用法上的扩展和变化,有新增加的用法,也有到近代后就消失的用法。
(二)后缀
1.表复数的后缀 “们”,现普遍认为产生于唐代,汉语缺乏 “数”的语法范畴,所以复数词缀 “们”的产生被认为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重要发展。最早关注 “们”研究的是吕叔湘先生,他在 《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1940)和 《近代汉语指代词》 (1985)[11]P54中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从语音的角度论证了 “们”与 “辈”同源。冯春田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2000)也同意这种说法,参考宋代文献,从语义上看 “们”已有 “辈”字之类的语义色彩。并从元明时期的白话文献中 “们 (每)”的用法,进一步研究了后缀 “们”[12]P60。祖生利 《近代汉语 “们”缀研究综述》(2005)全面介绍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 “们”缀研究的基本情况,从书写形式、来源和用法三方面入手,补充了前人的说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江蓝生 《说“麽”与 “们”同源》(1995)主要谈了 “们”的来源,提出“麽”与 “们”同源的假设,列举文献资料和现代方言的例子佐证了 “麽”“们”同源,还总结了 “麽”前身 “物”的语法化特征。黎新第 《也说 “们—每—们”的反复变化》(2001)着重说明 “们”与 “每”的关系,以及在宋金元时期交替使用或是同时使用的情况。
2.后缀 “生”。出现于唐代,使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形容词、名词、动词、疑问代词和副词后面,表示情状和样态。冯春田 《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1991)介绍了“生”缀在唐五代禅宗文献、敦煌文献以及宋代禅宗文献中“生”的用法,分类细致,按照 “生”前面词性的不同进行分类,还对 “生”在词语组合的类型上进行了比较,并试图探源[13]203。曹广顺、刘坚等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1992)分析了 “生”的历时发展。 “生”在唐代不多见,唐诗中出现少量用例。中晚唐后 “作麽生”一词大量在白话文献中出现,宋代继续使用,例子增多,而且用法上也有所发展。宋以后逐渐减少,元开始衰亡。但本书所举例子是加在疑问代词之后使用的 “生”缀[7]282。石锓 《近代汉语词尾 “生”的功能》(1996)主要分析了在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 “生”的语法功能,唐五代主要接在形容词(包括名词、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和疑问代词后面。到了宋代,形容词、动词和动词性结构、疑问代词之后的用法仍存在,名词之后的用例却没有了,宋代使用很多,到明清时期已经凝结成几个固定词。
相关的研究还有冯淑仪 《<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的形容词和副词词尾》(1994)中列举了这两部文献中“生”的用法;禇立红 《论近代汉语时期 “~生”的词性问题》(2010)注意到了词缀 “生”和助词 “生”的区别。刘志生 《论近代汉语词缀 “生”的用法及来源》(2000)提出“生”可能来源于口语用词。我们可以看出,关于 “生”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用例的描写上,关于 “生”的来源虽有充分的讨论,但仍没有定论。
3.后缀 “家”。吕叔湘 《近代汉语指代词》(1985)对“家”的讨论时比较充分的,关于 “家”的起源,他认为是由表示 “家庭”义的 “家”虚化而来的,作为词缀主要是代词后面加 “家”表非领格的用法,这种用法 “家字有点像赘疣”[11]87。志村良治 《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1995)认为加 “家”是表示性质、身份、职业等功能。一般认为“家”出现在魏晋以后或近代汉语中,对此王云路 《试说古汉语中的词缀 “家”》(2005)认为词缀 “家”在两汉就出现了,并进一步论证了 “朝代/名词/动词+家”的用法中的“家”不是词缀,因为它的意义还没有虚化。这说明词缀的判断需要严格从词义系统性的角度考虑。
4.后缀 “子”“头”“儿”。这三个词缀是上古或中古时期产生的后缀,在近代汉语中仍活跃,是汉语中常见的词缀,这三个词缀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关于这三个词缀产生的时间、来源以及用法都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关于它们在近代汉语中的用法也有学者进行论述,例如,太田辰夫 (1987)对 “子”“头”“儿”的研究侧重在近代的发展,唐前 “子”多在小的物体后,唐代之后,可以附于大的物体之后,说明它词义的不断虚化;“头”在隋以前经常放在方位名词后面,到唐代后增加了放在其他名词后面的用法;“儿”在唐代很少放在一般名词后面,表示动物的名词较多,也有一些普通名词的例子,到宋代就广泛的用于一般名词之后,到元明清依然延续使用,并一部分进入了现代汉语。这些后缀与前文提到的前缀 “阿”“老”相似,主要是用法上的发展变化,故不赘述。
五、近代汉语词缀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总体来说,近代汉语的研究现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近半个世纪以来,词缀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词缀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需增强研究的系统性,注重和其他时代的联系
词缀研究是历史比较短,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词缀历史演变规律的总结比较匮乏。半个世纪以来,词缀研究的成果虽然十分丰硕,但对于词缀系统性的注意仍不够,要加强对词缀历史演变规律的总结,要开阔视野,加强与中古汉语,甚至是上古汉语的联系,不要把词汇发展的历史割裂开来,只有注重历史联系,才能更好地建立词缀研究的理论体系。
(二)加强词缀研究的理论建设,改进研究方法
关于词缀的理论建设,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关于词缀的名称、界定标准等问题学界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我们解决,例如中缀说是否成立,叠音后缀词与通常的后缀复音词之间的差别,“类词缀”、“准词缀”问题的确定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要注重词缀的研究方法的改进,根据汉语特点,结合语音、语法或是方言等进行词缀的描写和解释,在实践中也注重观点概括,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理论。
(三)专书和个体词缀的研究过于集中,需扩大研究范围
专书词缀研究和个体词缀研究是汉语词缀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研究成果虽也很多,但研究的范围过于集中。专书词缀研究主要是比较常见的文献资料,包括 《祖堂集》、《世说新语》、《敦煌变文集》、《红楼梦》、《西游记》等著作,对于近代其他文献涉及较少,我们应该扩大研究文献的范围,以便更好地展现近代汉语词缀的整体面貌。个体词缀的研究也是集中在一些常见的词缀上,例如 “阿”“老”“打”“生”“是”“家”“子”“儿”“头”等研究成果比较多,对于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比较少见的词缀也应该加以重视。
[1]马建忠.马氏文通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 [M].成都:巴蜀书社,2009.
[3]王力.汉语史稿 [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 [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5]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袁宾.近代汉语概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7]刘坚,江蓝生,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8]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袁宾,徐时仪,等.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 [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11]吕叔湘,江蓝生.近代汉语指代词 [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12]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3]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