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2013-08-15李春雨
李春雨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随着以手机、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兴起,我们已经进入“泛记者”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将促进我国新闻业的再一次变革和解放。自媒体的存在,不仅使传统媒体来不及报道的新闻,因“公民记者”就在现场,可以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公民记者”超越媒体组织、政党和利益集团,可以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发表意见,并代表公众对政府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进行监督。新媒体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新的媒体景观,同时,“公民记者”的大量涌现也颠覆了传统新闻的定义,代之以“主观化、个性化、去中心化”的新闻表达,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危机与挑战。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政党和利益集团。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
以美国为代表的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进历程。据黄旦研究,“新闻专业主义与1830年代的以独立、中立为追求的便士报之发展,以及在1860年代前后独立报刊的基本确立并由此导致的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1]便士报与党派报纸最大的不同,就是党派报纸是党派的喉舌,为党派利益服务;而便士报作为大众报纸,其宗旨是不做党派代言人,“刊载每天所有的新闻·······使报纸置于公众之前。”为公众服务。“便士报结束了党派新闻的黑暗岁月,开始了报纸的黄金时代。”[2]考察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可以看到:从阿道夫·奥克斯执掌《纽约时报》、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之便士报,到贝纳特《纽约先驱者报》、格利里《纽约论坛报》的独立报纸的确立,再到职业或专业观念的出现,确立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指导新闻业的准则,是一个不断批判总结反思进取的过程。独立报在反思中,对便士报的煽情、犯罪、性新闻的泛滥进行扬弃,除了强调遵循便士报“服务公众”理念以外,《纽约先驱者报》贝内特还公开宣称,不支持任何党派,不成为任何部门或小集团的喉舌,不支持任何选举或候选人。竭尽全力记录事实,要在评论中坚持适宜、公正、独立、毫无畏惧并且温和,避免冗长和个人倾向。为人民“提供一幅世界的正确图画”,使报纸成为“最伟大的社会的代言机关”。但《纽约先驱者报》的发展并未完全贯彻这一原则,虽然报纸不再是党派的工具,却变成了贝内特个人肆意妄为的场所和喉舌。而被美国新闻史学家称为“伟大的道德机关报”《纽约论坛报》是第一个不依靠煽情新闻而取得成功的便士报,其主编格利里继承贝内特做“最伟大的社会生活的代言机关”不屈从党派的原则。他主张,致力于促进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道德、社会和政治的健康良好起到推动作用。尽管也没有摆脱报纸成为“反映他自己个人能力和观点的工具”[1],但在废奴制度、改善贫困、对工会运动的支持和傅立叶主义的讨论,在抵制煽情、谩骂、低俗方面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继格利里之后,曾担任格利里编辑助手的雷蒙德创办了后来赫赫有名的《纽约时报》,雷德蒙除了秉承独立报不偏执于狭隘的党派利益,把不道德的新闻排除在报纸之外,主张投身于各种社会运动,要做“公众所以行动和思想的指导者”,“竭力引导公众事物的所有讨论,以使没有人怀疑我们所赞成的原则或支持的标准。”《纽约时报》与《先驱报》、《论坛报》最大的不同是报纸所有讨论做到了寻求一种庄重、保守的态度,语言上克制、慎重、不煽情。难能可贵的是雷蒙德身体力行,作为一个政治活动的积极人士,他从来不利用报纸为自己谋求政治利益,也不用报纸来支持他所认同的政治组织,即使遭到对手的辱骂攻击,也不利用自己的专栏去辱骂报复对手。正因为雷蒙德《纽约时报》比之那些党派报纸更有趣味,又摒弃像《太阳报》、《先驱报》的煽情风格,同时也避开格利里的各种“主义”和“偏颇”,政治上比《论坛报》稳重和中立,使得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便士报达到了发展的高峰。
雷蒙德独立报业的成功实践,标志着“个人新闻业”的衰落,美国报业朝着团体或组织方向发展,报纸“严格按照新闻业是一个专业的观念来运行”。接近1880年时,在刊物目录上列举的报纸中有四分之一属于“独立”“中立”,或”地方性”的。到1890年,这一比例达到三分之一,这些报纸在不断探索反思批判总结中,逐渐形成了为新闻界所认同和遵守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理念:报刊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同时还要干预和推动社会;在性质上,报纸是独立专业的,因此,它必须是自主的,尤其在政治上不依赖任何派别,更不做政府的喉舌(所谓新闻自由实质上就是政府不能干涉报纸);报纸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并反映民意;报纸的运转是靠自己的有效经营,尤其是广告收入;报纸的约束机制是法律和职业道德自律,尤其是后者。新闻专业主义强调的是媒体在新闻报道上的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和自由性。经过新闻界和学术界的不断实践和理论概括,进一步明确了新闻专业主义应遵循的原则: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者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且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新闻从业者是社会观察者、事实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政治、经济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新闻从业者是资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本准则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念,而不是任何需要向社会主流灌输的意识形态;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假观念,服务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利或经济势力;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上的规范,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1]今天的西方新闻界虽然“正在忍受商业压力和职业标准互相冲突的煎熬”[3],公司受商业利益驱使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胁迫和侵害日益加重,但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作为一种理想仍然激励和鼓舞着职业新闻人为之不懈地努力践行。
尽管在一百多年的新闻实践当中,新闻专业主义无论是在民主国家还是专治国家都没有实现过完全的独立和自由,但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普世的价值观仍然指导着全世界的新闻业。特别是在“科技使公民由新闻的被动消费者,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的今天,“他们正在成为自己的编辑、研究员和通讯员。”[4]面对这种新的变化,新闻界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对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的呼唤。
第一,自媒体“把关人”的缺失,需要媒体新闻自律体系的建构。新闻自律是新媒体得以健康运行的防火墙。新媒体解决不了虚假信息的浮泛,就会在信息自由和舆民狂欢中,失去存在的”合法性”和公众的信赖。新闻是人们了解和思考身外世界的主要依据,准确有用可靠成为其最受重视的品质。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个人新闻业”得到快速发展,这种发展的社会基础和职业基础与美国30年代“便士报”时期不同。美国“个人新闻业”的发展是职业新闻人为了摆脱党派控制,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结果。“个人新闻业”发展所带来的黄色新闻、个人舆论工具等问题,几经批判和扬弃,确立起新闻专业主义自律体系,最终走上了正途。而现在出现的自媒体,除了公民对信息自由权利的追求以外,主要还是科技推动的结果。“自媒体”的内容生产,并不是以职业新闻人为主导,更带有大众化生产的性质。在自媒体发布信息和意见者,除了少部分职业新闻人,专家、学者,大多是自由公民。新闻信息的生产主要来自于个人记录者。这种新闻生产结构的改变所呈现的状况:一方面,科技实现了“人的延伸”和解放,人人都有发表意见、传递信息,发泄情绪的自由,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解放和自由是在缺少“把关人”状况下对信息的自由喧泄,每一个发表信息的人,都不必然为其所发表的内容负责。事实与慌言、真理与谬误、事实真相与表面真相交织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说,自媒体变成了生产和制造粗糙信息和流言的场所,长此以往公民必然失去对它的信赖。历史的发展逻辑告诉我们:虽然“每一代人都在创造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但是我们发现,每一代人的新闻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却是相同的”[4]。这就是新闻是事实的传播,新闻必须真实。尽管“一些自媒体的倡导者相信,没有必要控制信息,因此,我们不再需要新闻工作者。既然公民能更方便地交流,他们就能更接近真实,得到更准确的信息。问题是,公民是否有时间、动机和能力完成上述任务。······而能否得到更加准确和真实的信息,取决于自媒体提出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忠实地完成”[4]。而事实是这个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完成。从一些新媒体披露的新闻事件的跟踪核实到最后解决,以及对网络谣言的纠正看,虽然公民也在努力地寻找真相,但受其自身局限很难达到这一目的。传统媒体和职业新闻人的作用仍然要优于自媒体和公民记者。自媒体所面临的难题和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存在的“合法性”。传媒发展的规律表明:媒体的合法性取决公众的信任。媒体一旦失去了公众信任,无论媒体上的信息如何丰富,内容如何诱惑人,对于公众而言只不过是娱乐神经的无聊“段子”,不会对公众了解外部世界、解决现实问题产生任何信赖。因此,自媒体时代,社会公众在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前,对于核实信息,揭示真相的需要不是减弱了,而是更加增强了。自媒体只有按照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尽快建立起媒体和“公民记者”的新闻自律,培养应有的专业素养,在尊重自己的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也尊重和保障公众获取真实准确新闻信息的权利,新媒体才会走向主流。
第二,公民“去中心化”信息自主权的确立,需要重建“主流新闻”的权威。尽管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但对反映社会本质,引导社会健康发展的主流新闻需求并没有因此而减弱。主流新闻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社会实现秩序与理性的依据。主流新闻体现着信息的权威和公民的依赖,具有其他新闻所满足不了的品质。社会无论怎样发展,主流新闻并没有因为传播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相反它要求在满足公众对主流新闻需求中,通过进入新媒体的快车道,为公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传播技术的革命导致了社会生态的“去中心化”和传媒生态的“碎片化”,在这种资讯海量、观点杂陈的世界里,人们在迷乱中强烈企盼和追求着秩序与意义。而要摆脱信息丰富性迷乱的困扰,离开了主流新闻的议程设置、话题引导是做不到的。这说明,无论新媒体的新闻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新闻工作首要目标是为公民提供自由和自治所需要的信息”[4]的功能没有改变。另外,新媒体作为一个开放的公众论坛和公民自由交流的平台,正在成为公民认识世界,把握周遭环境的工具。当一个公共事件发生或者政府一项公共政策出台,人们第一时间便会利用新媒体了解情况,传递信息,发表意见、评论和看法。各种声音、各种情绪、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尽情宣泄,舆论大潮随时涌现。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也需要主流新闻及时展现权威的新闻事实,为喧哗的舆论注入清晰系统的主流意见,引导舆论向着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帮助公众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发现结论,认清自己所面对的世界,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也是公民社会构建所不可或缺的力量。
第三,传统媒体由“提供事实判断向提供价值判断转移”[5]趋向,需要新闻界对新闻本质的坚守。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希望得到真实的信息,是人的基本欲求,真实会带来安全感,而安全来自于知晓。喻国明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非专业的博客”与传统媒体在内容提供上的竞争时指出:传统媒体在主要以博客提供事实的今天,“内容生产的价值重心由提供事实判断向提供价值判断转移”,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可以放弃对事实真相的追求,转而对“展现事实的角度、解读事实的逻辑和方法、组合事实的结构”的追求。[5]如果传统媒体和职业新闻人让位于新媒体和“公民记者”对事实的提供,而去追求事实“展现的角度”、“解读的逻辑和方法”、“组合的结构”这些报道技巧的话,那么,这无异于是对新闻本质和标准的放弃,同时,也是媒体对事实真相追求的放弃。新闻专业主义认为,“新闻工作的核心目标是说出真相······为公民提供自由和自治所需的信息,这样人民才能得到所需的信息行使统治权。”[6]我们必须承认:微博在第一时间披露事实、事件上的积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对事实掌握并不完全准确和完整,有些也仅仅是新闻线索而已,距离事实的真相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要让公众获得一个真实的世界,仍然需要新闻工作者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和核实。越是在新媒体日益成为事实主要提供者角色的情况下,越需要职业新闻工作者审视这些事实,负责任地告诉公众哪些事实是真实的,哪些事实是需要进一步核实的,哪些事实是编造的谣言。而不仅仅只是事实“展现的角度”、“解读的逻辑和方法”以及“组合的结构”。理由很简单,如果事实不真实,不完整,无论你怎样调“角度”,都不会符合事实发展的“逻辑”,更不会有清晰完整的事实“组合结构”。
自媒体产生发展的逻辑表明,信息开放和自由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价值追求,而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这种信息交流必须建立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不然就会陷人们于无措和恐慌。因此,在自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构建新闻专业主义,培育自媒体新闻素养和新闻自律,对于实现新闻自由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构建与消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27.
[2]罗伯特·哈克特.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3]陆晔,潘忠堂(2002).成名的想象:中国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构建[M].2002,(71).
[4]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原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9-17.
[5]喻国明.传媒新视界--中国传媒发展前沿探索[M].新华出版社,2011:13.
[6]杰克·富勒.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M].新华出版社,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