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设施科普教育需求及实现方式——以绥化市文化馆、博物馆为例

2013-08-15李洪山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王 辉 李洪山

(绥化市科协 黑龙江绥化 152000)

一、文化馆、博物馆增加科普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一)源自于地方政府的发展需求

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业城市来说,依赖于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可能在短期内使市域经济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但从长远看,只有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动力。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深入,对于公众科学素养建设的重视程度将会逐步提升,因为很难想像一个公民普遍缺乏科学素质的城市能走上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地级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提升广大市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文化馆、博物馆等场馆作为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委、政府出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其承载更多的社会教育功能。而文化馆、博物馆等场馆又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比拟的场地、设备、人员等优势,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它们将在推动当地科普教育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党委、政府重点依靠的中坚力量。

(二)源自于场馆自身发展的需求

由于客观条件制约,绥化市的建设能力相对有限,往往不会在场馆类型、学科分布、展示内容等方面形成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的格局。比如,在博物馆方面,作为地级城市的绥化市,目前市区内只建设了一座博物馆,没有其他类型的展览馆、纪念馆、收藏馆做以补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场馆只拘泥于展示、收藏、研究等较为单一的功能,有可能会导致出现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不足、观众重复参观率不高的现象,最终导致出现观众稀少、门前冷落的问题。所以,对于数量不多、资源条件有限的地市级城市来说,要想增强场馆的吸引力,激发当地群众初次参观和重复参观的热情和兴趣,必然需要不断地扩大和拓展自身的功能。就目前而言,增加场馆的科普教育功能,无疑可以很好地起到吸引参观群众、提高场馆利用率和发挥场馆教育功能的良好效果。

(三)源自于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

从近年来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看,公众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生态知识、健康知识需求量较大,对于一些重在培养和树立科学理念、科学精神方面的知识需求也是日益增多。那么,文化馆、博物馆等作为政府投资较大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当地公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结合公众的实际需求去增加、设计相关服务内容,以真正使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更加彻底、更加持久地进行下去,并能收到实实在在的开放效果。所以,主动加强对科普工作的意义、内涵、形式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促进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应是今后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社会公众对文化馆、博物馆增加科普教育功能的主要需求分析

为详细地了解掌握绥化市居民对文化馆、博物馆增加科普教育功能的主要需求,本文从公众科普意愿、科普内容需求、科普方式需求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主要采取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对5个街道12个社区的300名居民代表进行了调查。具体调查对象主要由社区进行选择推荐,没有过多地考虑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因素。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公众科普意愿

调查内容1:您是否愿意经常到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学习一些科普知识?

①非常愿意 ②比较愿意 ③一般愿意 ④不愿意

根据对有效问卷统计,有70%的居民选择“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25%的居民选择“一般愿意”;仅有5%的居民选择“不愿意”。

调查内容2:您认为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是否具备科普教育功能?

①完全具备 ②比较具备 ③一般具备 ④不具备 ⑤不清楚

根据对有效问卷统计,有30%的居民认为“完全具备”和“比较具备”;60%的居民认为“一般具备”和“不具备”;10%的居民选择表示“不清楚”。

调查内容3:您对当地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提升你自身科学素质的满意程度?

①非常满意 ②满意 ③一般 ④不满意 ⑤不清楚

根据对有效问卷统计,有15%的居民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75%的居民选择“一般”和“不满意”;10%的居民选择“不清楚”。

调查内容4:您认为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是否能吸引你再次进行参观?

①比较能吸引 ②一般能吸引 ③不能吸引 ④不确定

根据对有效问卷统计,有10%的居民认为“比较能吸引”;70%的居民认为“一般能吸引”;15%的居民认为“不能吸引”;5%的居民选择“不确定”。

根据上面四组数据基本可以归纳出,居民对于前来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学习科普知识的愿意较为强烈,但目前居民对于场馆的科普教育功能作用感受不太明显,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尚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实际需求。

(二)科普内容需求

调查内容1:在下面四大类科普内容中,您更愿意接受哪方面内容?

①科技知识 ②科学精神 ③科学方法 ④科学理论

根据对有效问卷统计,有30%的居民选择“科技知识”;20%的居民选择“科学精神”;50%的居民选择“科学方法”;10%的居民选择“科学理论”。

调查内容2:您接受当地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提供的比较多的科普内容?

①前沿科技 ②健康常识 ③防震减灾 ④节能减排 ⑤其他知识

根据对有效问卷统计,有15%的居民选择“前沿科技”;45%的居民选择“健康常识”;30%的居民选择“防震减灾”和“节能减排”;10%的居民选择“其他知识”。

调查内容3:您认为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应该增加哪方面科普内容?

①医疗健康 ②食品安全 ③节能环保 ④生命科学 ⑤其他知识

根据对有效问卷统计,有40%的居民选择“医疗健康”;40%的居民选择“食品安全”;10%的居民选择“节能环保”;10%的居民选择“生命科学”和“其他知识”。

根据上面三组数据基本可以归纳出,居民对于一些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食品、节能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兴趣较大,其中医疗健康和食品安全是居民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可以看出,居民对一些影响社会发展前沿科技知识的关注与兴趣正逐渐加大。

(三)科普方式需求

调查内容1:您获取科普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渠道?

①科技图书 ②报纸刊物 ③广播电视 ④互联网 ⑤其他方式

根据对有效问卷统计,有15%的居民选择“科技图书”;30%的居民选择“报纸刊物”;35%的居民选择“广播电视”;15%的居民选择“互联网”;5%的居民选择“其他方式”。

调查内容2:您最希望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利用哪种方式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①利用科普设施 ②举办科普活动 ③利用广播电视 ④发放科普资料 ⑤建立科普网站 ⑥其他方式

根据对有效问卷统计,有40%的居民选择“利用科普设施”和“举办科普活动”;40%的居民选择“利用广播电视”和“建立科普网站”;10%的居民选择“发放科普资料”;10%的居民选择“其他方式”。

调查内容3:在文化馆、博物馆采取的科普方式中,您个人参与最多的是哪种科普方式?

①科技培训 ②科普讲座 ③科普展览 ④科技竞赛 ⑤科普演出

根据对有效问卷统计,有15%的居民选择“科技培训”;50%的居民选择“科普讲座”;25%的居民选择“科普展览”;5%的居民选择“科技竞赛”;5%的居民选择“科普演出”。

根据上面三组数据基本可以归纳出,居民获取科普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报纸刊物和广播电视,大多数居民比较愿意接受科技培训、科普讲座和科普展览的传统科普方式。

三、文化馆、博物馆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实现方式分析

基于社会公众对文化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的实际需求,本文以绥化市文化馆、博物馆为例,尝试对其科普教育实现途径和方式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在科普内容上,应注重不同人群的个性化特点

科普教育的主体是社会公众。按照《科学素质纲要》要求,现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因此,场馆应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因素,研究制定不同的科普服务措施,改变服务内容单一的局面,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科普文化需求。比如,在未成年人方面,可以通过编排一些蕴含科普知识的舞蹈、少儿剧、文物歌谣,使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在农民方面,可以借助二人转、元宵节灯会、文物鉴赏等载体,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城镇劳动人口方面,则可以利用所开放的场所开展一些法律知识、健康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使其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另外,场馆应进一步增强科普宣传内容的时代性、敏感性。不能只将宣传内容局限在一些较为传统的科学常识、健康知识等方面,还应紧密围绕社会上的焦点问题和当前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去组织开展宣传活动,从而有效地提升科普效果。

(二)在科普方式上,应与科技、科普有机融合

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时,如果只是采取利用场馆搞展览、创作小品小戏等一些较为传统、单一的科普形式,往往达不到调动公众参与热情和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的目的。因此,一方面,场馆应在科普形式上有所创新。比如,文化馆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是否可以将一些科普知识与剪纸、版画、皮影戏等艺术形式充分融合?博物馆在设计展示主题时,是否可以考虑巧妙地围绕科技主线去组织相关的展示内容?另一方面,场馆应在科普手段上有所改进。应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科普方式及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覆盖范围和保证受众人数,达到理想的科普教育效果。

(三)在科普机制上,应尽快健全完善长效机制

如果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关于科普组织机构、管理运行、考核评比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将会导致场馆科普工作长期处于松散性、随意性的状态,不能很好地实现自身的科普教育功能,更谈不上满足社会公众对科普教育的现实需求。为此,场馆首先应从建立完善科普工作长效机制入手,使科普工作始终在有所规范、有所遵循的良好状态下运行。要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去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去落实相关责任和措施,确保科普工作有人想、有人管、有人抓。另外,尤其要在表彰激励机制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建立起相应的专项评比、考核、表彰、奖励制度。从实际情况看,科普考核表彰机制的缺乏,既不利于调动科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营造科普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在科普资源上,应加大场馆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流动

目前场馆除了固定的陈列展示外,所开展的活动以举办一些书法、绘画、摄影、收藏等内容的临时展览居多,而举办地点基本都是局限于自身的场馆内。这种等客上门的作法无形中对覆盖领域和受众人数产生了限制,无法达到场馆科普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和科普教育的最大成果化。因此,走出场馆、走向基层、走进群众无疑是今后文化馆、博物馆发展的最佳方向。也就是要实行双向互动,不仅让参观群众“零门槛”进入,也要场馆自身“跨门槛”走出。在这方面,既可以主动走出场馆,深入到社区、学校、企业搞一些宣传教育活动,让场馆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流动起来。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场地、人员、设施等优势,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联合搞一些主题科普宣传活动,让场馆在科普文化宣传方面发挥出重要载体和教育阵地作用。

(五)在科普队伍上,应注重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只有建立一支充满热情、素质较高、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基层科普队伍,才能确保文化馆、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一方面,应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可以采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组织等机构合作的方式,对本地区科普人员进行包括科普工作理念、科普活动策划、科普展教管理等内容的知识培训,通过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普队伍来带动整个地区的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应积极打造业务研讨和学术交流平台。目前,市、县两级场馆人员参加针对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的培训机会和途径比较少。地市级场馆应主动发挥牵头作用,通过组织学术研讨、发展论坛、参观考察等形式,不断开拓视野和借鉴经验作法。另外,要强化地市级文化馆、博物馆的科普工作指导作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加快内部刊物、网络平台建设,推动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深入开展。

(六)在科普效果上,应把追求实效性放在首位

不同地区的文化馆、博物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上差异较大。对于那些资源优势比较明显的场馆,应打破固定展品、佐证图片、情景模拟相结合的一些较为传统的展陈方式,而应多运用一些仿真、虚拟、多媒体等现代先进展示技术,多设计制作一些动态、互动、情景式展品展项,使场馆的整体展示体现出较强的感染力、震撼力,有效激发公众的参观兴趣和热情,避免出现门前冷落、少有问津的局面。同时,还可以大力推进数字化文化馆、博物馆建设,进一步扩大教育覆盖范围。而对于类似于绥化市这些在馆舍面积、投入经费等资源相对有限的场馆,则应积极改变展品设计主题一成不变、展品摆放位置始终不动、展品难以扩充更新的被动局面,不刻意去追求布展的规模、数量、档次和现代高科技手段运用多少,而是在赋予场馆和相关展品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上下功夫,使参观群众通过此次参观,在感悟、理解和掌握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方面有所收获,达到参观群众走出博物馆后,科学素养即有所提升的效果。

(七)在科普能力上,应注重提升吸引公众重复走进场馆的能力

对于绥化市这样外来人口和旅游人数不多的地级城市,有效激发当地群众初次参观和重复参观热情和兴趣,无疑可以较好地展现文化馆、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实现这一目标,前提是需要场馆必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才能让公众走进场馆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比如,在文化馆方面,可以通过临时展览的形式,经常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知识、生态知识、健康知识和一些前沿科技知识进行展示宣传,从而有效激发公众走进场馆学习、了解、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在博物馆方面,应走特色化办馆之路,建设具有地域风貌特征和地方人文特色双重特征的场馆,改变“千馆一面”的格局。同时,在设置展示当地历史文物、风情文化等主题之外,还可以围绕科学探索、科学技术、科学文化等设计一些构思巧妙而又设计独特的展示主题和展示内容,这样就可以极大地丰富场馆的展示内涵,使参观群众在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同时,又学习到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市、县两级博物馆之间还可以产生各具特色、门类齐全、相互补充的良好效果,从而极大地增强场馆对公众的吸引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Z].2005:3-5.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协,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R].2008.

[4]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R].2007.

[5]专题研究组.基于现代科技传播理念的科技类博物馆传播方式及策略研究[R].2010.

[6]任福君.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