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韵》系韵书中的清浊音相混现象分析

2013-08-15仝小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韵书浊音王三

仝小琳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

从隋初产生的《切韵》,到在它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成的唐五代一系韵书,所跨时期正是汉语音韵史上最重要的中古音时期。历来对唐五代《切韵》抄刻本的研究,总是着眼于利用它们来补充、参证中古音系。实际上,这些韵书在保持着音系基本一致的情况之下,内部沉淀着不同时期的语音层次。诚如徐朝东在《从例外音切看〈切韵〉系韵书中的语音层次》一文中所述:“即使在非常保守的《切韵》音系代表材料切三、王韵、《唐韵》、《广韵》等中至少存在两个语音层次:一个是保守的《切韵》音系,另一个是代表创新形式的口语语音。”[1]144

清浊音相混现象,张参《五经文字》[2]、《经典释文》[3]、玄奘对音[4]、颜师古《汉书注》[5]均存。罗常培先生《唐五代西北方音》一书认为唐五代时全浊声母已经发生清化,并且古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清化为送气清音声母[6]。

有关《切韵》系韵书的材料版本,我们以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7]的照片为本,并且利用上田正、周祖谟、龙宇纯、姜亮夫、潘重归的校勘成果。通过对唐五代《切韵》系韵书内部的考察,发现从《切韵》到《广韵》因反切用字的改变而带来的清浊音相混现象大量存在。平上去入四声均有涉及,共计64例。

一、同部位的清浊音相混现象

(一)唇音(共9例)

1.并母、帮母混用(6例)

(1)东韵馮小韵,切语多数卷用“扶隆”,五代本P2014(1)、P2015(1)用“并隆”,《广韵》切语为“房戎”。扶、房属并母符类,并属帮母方类。五代本作清音,它前后的韵书使用浊音。可能是五代本P2014(1)、P2015(1)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已经清化,而《广韵》撰者沿袭《切韵》音韵系统。

(2)脂韵邳小韵,切语上字多数卷作“悲”,P3696(1)背作“苻”,S2055作“蒲”。悲属帮母方类,苻属并母符类,蒲属并母蒲类。P3696(1)、S2055作浊音,这二卷也是存有此小韵的韵书中时间上最接近《切韵》的。它们之后的韵书均作清音,可能反映了浊音清化。

(3)旨韵牝小韵,切语上字多数卷作“扶”,《王二》作“肤”。扶属并母符类,肤属帮母博类。《王二》作清音,它前后的韵书均作浊音。可能是《王二》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读音已经清化。

(4)蕩韵榜小韵,切语上字王韵作“博”,S2071作“薄”,《广韵》作“北”。博、北同属帮母博类,薄属并母蒲类。S2071作浊音,它也是存有此小韵的韵书中时间上最接近《切韵》的。它之后的韵书均作清音,可能反映了浊音清化。

(5)未韵沸小韵,切语《王一》、《王三》作“府謂”,《王二》作“符謂”,《广韵》作“方味”。府、方属帮母方类,符属并母符类。《王二》作浊音,它前后的韵书均作清音,可能是《王二》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保存较古读音。

2.滂母、明母混用(2例)

(1)文韵芬小韵,切语S2071作“無云”,《王三》作“撫云”,《广韵》作“撫文”。撫属滂母芳类,無属明母武类。S2071作浊音,它之后的韵书作清音,可能反映了浊音清化。

(2)庚韵磅小韵,上字多数卷及《广韵》作“撫”,S2071作“蕪”,撫属滂母,蕪属明母。S2071作浊音,它之后的韵书作清音,可能反映了浊音清化。

3.并母、滂母混用(1例)

(1)賄韵琲小韵,切语上字多数卷作“蒲”,《王二》作“蒱”,《王三》作“鋪”。蒲、蒱属并母,鋪属滂母。《王三》作清音,它前后的韵书均作浊音,可能《王三》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读音已经清化。

由上,我们可看出有关唇音清浊相混,各卷读清读浊的规律:成书年代或内容越接近《切韵》的韵书,如S2071,它保持浊音读音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成书时间处在《切韵》系统中间的,如《王二》、《王三》某个小韵读清音或浊音没有一定规律,这与此小韵在撰写者或抄写者口音里具体读音相关;成书时间靠近《广韵》的韵书,如五代本《切韵》,它们发生浊音清化的可能非常大。而《广韵》内部,基本上完成了浊音清化,但因它是《切韵》的集大成者,就不可避免地有它保守的一面,在某些小韵上因袭浊声读音。

(二)舌音(共4例)

1.定母、透母混用(1例)

2.澄母、徹母混用(2例)

(1)紙韵豸小韵,首字P2014(7)作“椃”。切语多数卷作“池尔(爾)”,P2014(7)作“豕”。池属澄母属徹母。五代本P2014(7)作清音,它前后的韵书使用浊音。可能是五代本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已经清化,而《广韵》撰者沿袭《切韵》音韵系统。

(2)陌韵宅小韵,S2071、《广韵》作“場伯”,《唐韵》作“瑒伯”,《王三》作“棖百”,《王二》作“瑒陌”。上字場、棖同属澄母,瑒属徹母。《王二》、《唐韵》作清音,它们前后的韵书均作浊音。可能是《王二》、《唐韵》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读音已经清化。

3.知母、澄母混用(1例)

(1)藥韵著小韵,上字多数卷及《广韵》作“直”,《王二》作“張”。直属澄母,張属知母。《王二》作清音,它前后的韵书均作浊音。而实际上此小韵《王二》存有浊音读法“治略反”,只是标注在又音里而已。这说明此小韵《王二》有清、浊两读,真实反映了《王二》撰者或抄写者的口音,此韵正处在清化过程之中。

有关舌音清浊相混,各卷读清读浊的规律与唇音一致。

(三)齿音(共14例)

1.精母、从母相混(9例)

(1)歌韵醝小韵,上字多数卷及《广韵》作“作”,S2071作“昨”。作属精母,昨属從母。S2071作浊音,它之后的韵书作清音,可能反映了浊音清化。

(2)登韵增小韵,切语S2071作“昨縢”,《王一》作“在滕”,《王三》作“昨滕”,《广韵》作“作滕”。上字昨、在属從母,作属精母。此韵各卷均作浊音,独《广韵》变读清音。这肯定反映了浊音清化。

(4)黝韵愀小韵,切语上字 P3693(背)、《王一》、《王二》作“慈”,S2071、《王三》作“兹”。下字存异体字“糾(糺)”。慈属從母,兹属精母。S2071、《王三》作清音,它们前后的韵书作浊音,可能S2071、《王三》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读音已经清化。

(5)慁韵鐏小韵,切语S6176作“徂鈍”,S5980、《王一》作“徂困”,《王二》作“存困”,《王三》作“在困”,《唐韵》作“祖悶”,《广韵》作“徂悶”。徂、存、在属從母,祖属精母。《唐韵》作清音,它之前的韵书作浊音,可能《唐韵》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读音已经清化。而《广韵》撰者沿袭《切韵》音韵系统。

(8)德韵賊小韵,切语多数卷及《广韵》作“昨則”,五代本作“昨得”,P4746作“藏則”,S6013为“作則”。上字昨、藏同属從母,作属精母。S6013作清音,它之后的韵书均作浊音,可能S6013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读音已经清化。

(9)鹽韵潛小韵,小韵首字P2014(6)作“替”。切语各卷及《广韵》作“昨鹽”,P2014(6)作“作尖”。昨属從母,作属精母。五代本P2014(6)作清音,它前后的韵书作浊音,可能P2014(6)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读音已经清化。而《广韵》撰者沿袭《切韵》音韵系统。

2.书母、常母相混(2例)

(2)職韵識小韵,切语《王二》作“聲職”,《王三》作“商軄”,《唐韵》作“常寔”,《广韵》作“賞職”。聲、商、賞属書母,常属常母。《唐韵》作浊音,它之前的韵书作清音,《广韵》亦作清音,可能是《唐韵》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保存较古读音。

3.常母、章母相混(1例)

(1)勁韵盛小韵,切语王韵作“承政”,《唐韵》作“氶正”,《广韵》作“承正”。承属常母,氶属章母。《唐韵》作清音,它之前的韵书作浊音。可能《唐韵》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读音已经清化,而《广韵》撰者沿袭《切韵》音韵系统。

4.常母、昌母相混(1例)

5.崇母、初母相混(1例)

有关齿音清浊相混,各卷读清读浊的规律与前面颇为不同。不同之处在于:离《切韵》时间较近的S2071(3处)、S6013(1处)作清音,而其他年代较后的反读浊音的情况;而年代较近《广韵》的《唐韵》(2处)不作清音,反作浊音的情况。这种种不同告诉我们,《切韵》系韵书中的浊音清化情况比较复杂,它和时间(编纂人所处时代)、地点(编纂人所操方音)均密切相关。而语音演变并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在时间上、地区上显示其不平衡性。

(四)牙音(共4例)

1.溪母、群母相混(1例)

2.见母、疑母相混(1例)

3.见母、群母相混(2例)。

(1)迄韵訖小韵,切语多数卷及《广韵》作“居乞”,《王一》、《王三》作“居乙”,《唐韵》作“具”。居为见母,具为群母。《唐韵》作浊音,它前后的韵书均作清音,可能是《唐韵》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保存较古读音。

(2)藥韵玃小韵,上字多数卷及《广韵》作“居”,《唐韵》作“遽”。居属见母,遽属群母。《唐韵》作浊音,它前后的韵书均作清音。可能是《唐韵》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保存较古读音。

有关牙音清浊相混,各卷读清读浊的规律与齿音略同。年代较近《广韵》的《唐韵》(2处)不作清音,反作浊音的情况。

(五)喉音(共7例)

1.心母、匣母相混(2例)。

(1)仙韵仙小韵,上字王韵及《广韵》作“相”,S2071作“胡”。相属心母,胡属匣母。S2071作浊音,它之后的韵书作清音。这可能反映了浊音清化,而且是唐代的清、浊喉音相混。

(2)賄韵倄小韵,切语上字 S2071、《王二》作“羽”,《王一》、《王三》作“素”,《广韵》作“于”。羽、于属匣母于类,素属心母。《王一》、《王三》作清音,它们前后的韵书作浊音。可能《王一》、《王三》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读音已经清化。而《广韵》撰者沿袭《切韵》音韵系统。

此二条《王一》、《王三》均作心母,不但说明二书性质、年代很接近,也透露了唐代清、浊喉音相混的信息。

2.影母、匣母相混(3例)

(1)仙韵焉小韵,上字多数卷及《广韵》作“於”,P2014(3)作“于”。於属影母,于属匣母。P2014(3)作浊音,它前后的韵书均作清音,可能P2014(3)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保存较古读音。

(3)梗韵影小韵,上字 P3693(背)作“于”,S2071、《王三》、《广韵》作“於(扵)”。于属匣母于类,於(扵)属影母。P3693(背)作浊音,它前后的韵书均作清音,可能P3693(背)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保存较古读音。

3.晓母、匣母相混(2例)

(1)宕韵攩小韵,《王二》、《王三》首字作“潢”。切语《王二》作“呼浪”,《王三》作“胡浪”,《广韵》作“乎曠”,《唐韵》只存上字“乎”。呼属晓母,胡、乎同属匣母。《王二》作清音,它前后的韵书均作浊音,可能是《王二》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读音已经清化。

(2)德韵黑小韵,切语多数卷作“呼德”,《唐韵》、《广韵》作“呼北”,五代本作“呼得”,P4746作“乎德”。呼属晓母,乎属匣母。P4746作浊音,它前后的韵书均作清音,可能反映了浊音清化。

有关喉音清浊相混,各卷读清读浊的规律与前面四音不同。一是喉音清浊相混有时代层次;二是年代较近《广韵》的P2014(3)(1处)不作清音,反作浊音的情况。

二、不同部位的清浊音相混

(一)精、庄相混兼清浊相混(9例)

(1)鱼韵鉏小韵,首字多作“鋤”。切语上字多数卷作“助”,P2014(2)作“七”,《广韵》作“士”。助、士属崇母,七属清母。P2014(2)用清母字切崇母字,可能是P2014(2)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保存上古音,以及浊音清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现象。

(2)耕韵崢小韵,S2071切上字据上田本改“七”为“士”。《王二》上字为“士”,《王三》上字为“仕”,《广韵》上字为“七”。《广韵》用清母字切崇母字,可能是保存上古音,以及浊音清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也可能是讹误,周祖谟《广韵校本》[10]就将“七”改为“士”(崇母)。

(4)軫韵笉小韵,切语上字王韵作“千”,《广韵》作“士”。《王一》上字原作“七”,据上田本改正。千属清母,士属崇母。《广韵》用清母字切崇母字,可能是保存上古音,以及浊音清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也可能是讹误,周祖谟《广韵校本》就将“士”改为“七”(清母)。

(5)獮韵淺小韵,切语上字多数卷作“七”,《广韵》作“士”。七属清母,士属崇母。《广韵》用崇母字切清母字,可能是保存上古音,以及浊音清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也可能是讹误,周祖谟《广韵校本》就将“士”改为“七”(清母)。

(6)線韵籑小韵,首字王韵、《唐韵》作“饌”。切语《王二》、《唐韵》作“士戀”,《王三》作“士變”,《广韵》作“七戀”。《广韵》用清母字切崇母字,可能是保存上古音,以及浊音清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也可能是讹误,周祖谟《广韵校本》就将“七”改为“士”(崇母)。

(7)效韵巢小韵,切语上字《王一》、《王三》作“仕”,《广韵》作“七”。仕属崇母,七属清母。《广韵》用清母字切崇母字,可能是保存上古音,以及浊音清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也可能是讹误,周祖谟《广韵校本》就将“七”改为“士”(崇母)。

(8)覺韵浞小韵,上字大多数卷及《广韵》作“士”,《王一》作“七”。士属崇母,七属清母。《王一》用清母字切崇母字,可能是保存上古音,以及浊音清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现象。

(9)洽韵箑小韵,上字大多数卷作“士”,《王三》、《广韵》作“七”,P2015(3)作“仕”。七属清母,士、仕均属崇母。《王三》、《广韵》用清母字切精母字,可能是保存上古音,以及浊音清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也可能是讹误,《王三》此处“七”、“士”难分,周祖谟《广韵校本》就将“七”改为“士”(崇母)。

(二)精、章相混兼清浊相混(2例)

(1)談韵笘小韵,王韵均存。切语不一致,《王一》、《王二》作“倉甘”,《王三》作“食甘”。《王三》用船母字切清母字,可能是《王三》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保留较古读音。

(2)盍韵囃小韵,切语王韵作“食臘”,五代本作“千臘”,《广韵》作“倉雜”。王韵用船母字切清母字,可能是王韵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保留较古读音。

(三)照二(庄)、照三(章)相混兼清浊相混(2例)

(1)麻韵遮小韵,上字 S2071、《王一》、《王三》作“止”,《王二》作“士”,《广韵》作“正”。《王二》用崇母字切章母字,可能《王二》撰者或抄写者口里照二、照三相混,再加上浊音清化共同产生的现象。

(2)緝韵十小韵,上字各卷及《广韵》作“是”,作“楚”。《唐韵》用初母字切常母字,可能是《唐韵》撰者或抄写者口里照二、照三相混,再加上浊音清化共同产生的现象。

(四)舌头、舌上相混兼清浊相混(1例)

(1)旨韵黹小韵,首字S2071作“薾”,《王二》作“薾”。切语上字S2071、《王一》作“眡”,《王二》作“”,《王三》作“胝”,《广韵》作“豬”。眡、胝属端母,豬属知母,属澄母,S2071、《王一》、《王三》以舌头切舌上,可能是这些韵书撰者或抄写者口音里此韵保留较古读音。

(五)知、章相混兼清浊相混(2例)

(1)小韵肇小韵,首字多作“肈”。切语上字多数卷作“治”,S2071作“真”。治属澄母,真属章母。S2071用章母字切澄母字,可能是S2071撰者或抄写者口里知、章相混,再加上浊音清化共同产生的现象。

由上,我们可知清浊音相混的同时还伴随着其他语音变化信息,这既有保存较古读音的现象,也有反映当时口语语音的现象。

三、不确定的清浊音相混现象

(1)支韵知小韵,切语《王一》作“涉離”,《王二》、《王三》作“陟移”,《广韵》作“陟離”。涉属常母,陟属知母。可能是涉、陟两字字形相似,把“陟”字讹为“涉”字。也可能是知章混用,清浊混用。

(4)宵韵翹小韵,切语 S2071、《广韵》作“渠遥”,《王三》作“去遥”,P2014(4)作“巨遥”。P2014(4)切语据上田本[8]补。渠、巨属群母,去属溪母。考虑到《王三》“翹”小韵下紧接着有“趫”小韵,亦音去遥反,此处“翹”小韵的切语上字当是不小心讹误,误把“渠”作“去”。这间接反映了浊音清化。

(5)肴韵包小韵,上字切语多数卷及《广韵》作“布”,P2014(4)、P2014(5)作“步”。布属帮母博类,步属並母蒲类。结合 P2014(4)、P2014(5)的“庖”小韵读音(步包反),包小韵应读帮母。P2014(4)、P2014(5)当是受浊音清化影响而导致讹误。

(6)歌韵伽小韵,S2071作“無反語噱之平聲”,《王一》作“去迦”,《王三》、《广韵》作“求迦”。去属溪母,求属群母,S2071中的“噱”亦属群母。考虑到《王一》“呿”小韵的读音(墟迦反,墟与去音韵地位同),《王一》“伽”小韵的切语上字是不小心讹误,间接反映了浊音清化。

(7)隊韵背小韵,切语王韵作“補配”,《唐韵》作“蒱妹”,《广韵》作“補妹”。補属帮母博类,蒱属並母蒲类。《唐韵》此处切语与佩小韵(蒱昧反)同,此处应是受浊音清化影响产生的讹写。

(8)代韵載小韵,上字各卷及《广韵》为“作”,《唐韵》作“才”。作属精母,才属從母。本韵有两个“載”小韵,根据所辖韵字,我们把《唐韵》“才代”与“作代”匹配比较。“載”小韵有二音,分别读精母、從母代韵。《唐韵》读“才”(從母),当是受浊音清化影响,将二音合一,而造成的讹误。

(9)仙韵漹小韵,P2014(3)、《广韵》存。王韵③此字在“焉”小韵。根据P2014(3)原文来看,“焉”小韵韵字数为五,实际只存三,加上“漹”小韵的两个韵字,正好为五,故“漹”不是P2014(3)的一个小韵,此处列为小韵应为讹误。此小韵只有《广韵》存,为匣母仙韵三等开口平声。王韵“漹”字读音均为影母,P2014(3)为匣母。《广韵》此字读音当是继承P2014(3)。王韵“漹”字当是受浊音清化影响进入“焉”小韵。

综上,上述10例不确定的清浊音相混现象中,只有一例明确属于讹误,不反映浊音清化。其他几例均可算是间接反映了浊音清化现象。再加上前面两类同部位、不同部位的清浊音相混的例子,说明《切韵》系韵书中已有大量反映当时实际口音的浊音清化现象,涵括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最多,上声、入声次之;涉及唇、舌、齿、牙、喉五音,尤以齿音为最。同时也更加证明了《切韵》系韵书内部语音演变的层次性。而且浊音清化亦有它的层次性,从喉音的清浊相混即可看出。

注 释:

①此处本有字,因是残卷,缺失。

②此处本有字,因是残卷,缺失。

③王韵是《王一》、《王二》、《王三》一类韵书的总称。

[1]徐朝东.从例外音切看《切韵》系韵书中的语音层次[C]∥南大语言学第一编,2004.

[2]邵荣芬.《五经文字》的直音和反切[C]∥邵荣芬音韵学论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王力.《经典释文》反切考[C]∥王力文集:第18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4]王力.玄应一切经音义反切考[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0(3).

[5]钟兆华.颜师古反切考略[C]∥古汉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6]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

[7]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上田正.切韵残卷诸本补正[M].东京:东洋学文献センタ―丛刊:第19辑,1973.

[9]姜亮夫.瀛涯敦煌韵辑[C]∥姜亮夫全集:9.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0]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

猜你喜欢

韵书浊音王三
王货郎回家过年
王货郎回家过年
报仇(小小说)
中国韵书的起源及发展
日语半浊音的变化规律研究
浅谈传统歌曲的押韵
清浊音分离抗噪的语音识别算法的研究
有关鼻浊音使用实态的研究
——以NHK新闻为中心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
王三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