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间舞蹈价值及传承的思考——以河南睢县麒麟舞为例
2013-08-15丁炎
丁 炎
(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据河南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冯氏族谱》记载,明末进士冯玮归隐于大刘寨,并将南方带回的一对麒麟皮送于大刘寨族人,亲授演舞之术,供民取乐,由此睢县麒麟舞开始出现。经过400多年的发展演变,麒麟舞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其表演过程大致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盘门,主要是在火神庙门前表演。离开庙门后,舞队穿街走巷,招揽观众,进入开阔的场地,进行第二段地摊表演,地摊表演动作有“剪子股”等。地摊表演完毕后开始惊险华彩的第三段桌上表演,多张桌子垒起形成三层,麒麟在绣球的引诱下,舞至顶点,表演各种惊险动作。整个表演过程变化多端,高潮迭起,妙趣横生。该民间舞蹈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艺术的存在及其历史,是有价值可寻的”[1]95。“要想保护传承、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应该弄明白它有什么重要价值,以增强我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其保护、传承、研究的重视程度,并加大保护力度”[2]76。笔者在 2008 年和2009年曾多次前往睢县实地调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问麒麟舞传承人和当地群众,观看表演等,从该民间舞蹈中探知其所具有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价值。
一、睢县麒麟舞的民俗价值
民间舞蹈麒麟舞作为一种游艺民俗事相,包含着豫东人民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是当地民俗及其外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一种民间舞蹈的存在必然与其生存的民俗文化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体现其民俗的内容。民俗作为一种普通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世代相传的程式化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民间舞蹈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表现可以通过其道具、动作、演出时间等多方面加以实现。睢县麒麟舞这一民间舞蹈艺术也不例外,它从舞蹈使用的行当服饰、道具,表演的动作、表演的时间等多方面体现着当地的民俗,具有较强的民俗价值。
1.麒麟舞道具的民俗价值
麒麟舞的道具主要是一对麒麟、一个绣球,这也恰恰表现了我国一种重要的民俗习惯,即认为麒麟乃祥瑞之兽,能够为人们带来吉祥安康,人们非常敬仰麒麟,期盼麒麟能够送来福气,逢凶化吉。睢县麒麟舞的道具形状似鹿非鹿、似牛非牛,头顶生角,遍体鳞甲,尾端毛长,形状奇异。麒麟皮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深刻表现了当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幸福安康的愿望。
麒麟舞在表演时还使用具有较强中原文化气息的打击乐器,比如大锣、小锣、手镲、大镲、鼓等乐器,表演起来气势宏大,声音震耳欲聋。这些乐器演奏出的音乐与刚健、雄壮的舞姿完美结合,表现了中原人民那种大气、豪放的性格。2009年2月18日,麒麟道具曾作为中原文化代表之一,在香港、澳门等地展览,赢得了众多观众的赞赏[3]。
2.麒麟舞表演动作的民俗价值
麒麟舞表演动作有“麒麟送子”,这一动作就是吸收了当地“麒麟送子”的传说,反映了当地人们期盼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儿孙大富大贵的信仰习俗。将这一习俗通过舞麒麟的艺术形式进行展现,既能展示表演者的精妙演技,又能够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另外,表演动作也吸收了当地武术,如大洪拳、小洪拳,这与当地群众喜爱练武的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据麒麟舞第14代传人冯明义讲,大刘寨村有很浓厚的练武风气,在当时,冯玮带领大家边舞麒麟,边练武,代代相传,大家在舞麒麟时有很多吸收了武术中的套路。因此,睢县麒麟舞又称为“武麒麟”。用冯明义的话说,耍麒麟很多套路都和武一样。麒麟舞经过“第十二代传人冯永汉、徐廷瑞、韩克顺等人,开始增设并逐步完善了桌上表演,形成了今天这套较为完整的麒麟舞的演出形式。这种演出形式与内容,虽然仍保留了麒麟舞的基本原貌,但已与当年由冯玮传授的麒麟舞有了较大区别,初步形成了具有豫东地区风情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4]。
3.麒麟舞表演时间的民俗价值
在豫东地区,当地群众非常信仰火神,很多地方建有大大小小的火神庙,商丘古城西南的火神庙是当地最大的一座,庙会从大年初一到二月初二,上万信众前去朝拜。明清时期,大刘寨村也建有一座火神庙,成立有“火神会”。麒麟舞在此兴起之后,火神会将其兼并收容,把“麒麟”奉若神明,平时藏“麒麟”于火神庙中,作为火神爷的坐骑。每年农历正月初七(火神生日),会徒便在庙中焚香烧纸、叩头礼拜,尊请“麒麟下驾”,开始舞玩。直至二月初二,众人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作揖磕头,方将‘麒麟’送回庙中,复请“麒麟上驾”,所同上神归位。可见麒麟舞在表演时间上有特定的时间,已经从耍玩功能逐渐变成一种具备仪式功能的舞蹈,这里也深深体现了其民俗价值。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火神庙在冯玉祥主政河南期间,反对封建迷信,“火神会”解体,麒麟舞从娱神又走向了娱人,时间也不再受限制,每逢重大的节日、庙会、其他集会均有演出。
二、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就是“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类劳动产品中,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具审美感受的那些特质”[5]409。“审美价值是客体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某种社会性的客观属性”[6]399。笔者认为审美价值就是艺术作品中真善美统一于艺术形象的审美体现。以睢县麒麟舞为例,它的审美价值可以从道具、表演的动作等多方面得以体现。
1.麒麟舞的道具美
民间舞蹈的道具在表演中,对传达表演者的技艺、情感和性格都有着重要作用,也为表演增添诸多美的元素。很多民间技艺的道具都是表演者精心设计,从中可以看出表演者对美的追求。
麒麟舞表演分别为红、蓝两支麒麟皮,并有一支绣球。红色麒麟其面部主色调为红色,麒麟角为淡黄色。眉部是眉线黄色,眉毛为蓝色,并在蓝色金色相间描有黑色。眼珠配有黑色、金色、蓝色相间,以金色为主。眼睛大若铜铃,眼睛炯炯有神,威风凛凛。眉宇、鼻尖、腮部等装饰有金色圆点。红色麒麟鳞甲以红色为主色调,每个鳞片分为四个层次,黄色镶边,红色为第二层,紧接着为金色,内有淡绿圆点。红唇,黄色胡须。
蓝色麒麟其面部主色调为蓝色,麒麟皮以蓝色调为主,在色彩布局上与红色麒麟形成对比。鳞片黄色镶边,蓝色为第二层,紧接着为红色,嵌有黄色圆点。每只麒麟脖颈处系有9颗大铜铃,尾部系有13颗小铜铃。当地文化馆馆长在将睢县麒麟与南方麒麟作比较时说:“其一,大刘寨村麒麟头面目凶悍,表演风格粗犷,南方的比较秀气;其二,大刘寨村的麒麟皮内撑有竹篾制成的‘骨架’,扮成的麒麟更加威武传神,而很多南方地区的麒麟身体仅仅是一块锦布而已。”麒麟舞中的绣球分为内球和外球,内球可以旋转,并且球内的蜡烛不会因旋转而熄灭。这也是麒麟舞道具的神奇精妙之处。整个麒麟舞道具既有中原的粗犷、豪放之美,又有其细腻、巧妙绝伦之美。
2.表演动作之美
舞蹈艺术是一门通过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艺术,舞蹈表演的动作是舞蹈最基本的艺术手段,是构成舞蹈的基本要素。舞蹈美是通过一串串动作的美进行传达和体现的。睢县麒麟舞经过400多年多代人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原文化美的动作表演套路。
盘门表演时,由两人手持两端绑有燃烧火香的五尺长棍,从庙内窜出,舞动起来,呼呼生风,火光四射,上下翻腾,似流星追逐,如光环套叠。地摊表演就是在平地上表演,一般由一红一蓝两个麒麟交替舞蹈,一对麒麟,一张一弛,刚柔相济,生动有趣。持绣球者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或后仰,表现出很高的武术功底。麒麟在他们的挑逗下时而喜、时而怒,时而腾空而起、时而匍匐在地,表演着各种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常常有着有趣的名字,如“剪子股”、“铁索衤贵”、“挠痒”等。桌上表演是该舞的高潮部分,把七张桌子一字摆开,间隔3米左右,麒麟在绣球的挑逗下,表演“蹿桌过桥”、“猫调尾”、“头上尾不上”、“麒麟争灯”。更为惊险刺激的是将十三张桌子,以七、五、一的顺序,自下而上叠放为三层,两只麒麟从两侧一点点爬到顶层,表演“登山望月”等,这是一组颇具特色的动作,奇绝惊险之处使观众惊心动魄。对表演者要求拳脚轻盈,跳跃高远,姿态优美,动作协调一致,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场景。
麒麟舞是一项民间舞蹈,需要多名演员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方能表演得精彩绝伦。麒麟舞表演体现着一种团结、和谐的精神。同时,麒麟舞的表演从早期的耍玩演变为娱神,到后来又回归到娱人,为当地广大农民提供了一定的精神享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三、麒麟舞传承与保护
根据调查发现,麒麟舞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其现状令人担忧,原因有其自身传承因素,亦有社会因素。传承因素主要是其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冯氏家族为主,要求学员必须武术基础好,穿头、穿尾、执绣球三个行当每次只选二至四人,并要求不得外传。导致很多年轻人想学而不能如愿,给发展与传播带来了不便。再者,当前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多样性,给麒麟舞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众所周知,当地农民常常出外打工,在农村基本上只剩下“三八、六一、九九”(妇女、儿童、老人)人群,很难形成一个具有较好身体素质的表演团队。以上两点因素导致了麒麟舞逐步走向了衰落。笔者认为若要更好地发展麒麟舞,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培养青年演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表演团队
麒麟舞现在面临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表演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年轻人,现在表演人员基本上是45岁以上的人员,并且屈指可数。因此如何吸纳新成员,是发展麒麟舞必须面对、必须去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培养新成员可以与武术学校联合。这是因为麒麟舞素有“武”麒麟之称,与中原武术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要求演员必须有较强的武术功底,麒麟舞的很多表演动作又是吸收了武术套路。河南省又有众多的武术学校,几乎每个地市都有,例如登封市,较大规模的武校有40多家,在校生达10万人之多。武术学校学生年龄层次从7岁-20岁不等[7],他们身强力壮,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从以上数据分析,麒麟舞的传承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学习人员可选择性也非常强。麒麟舞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部门可以牵头在武校中加以推广,这样可以不再让麒麟舞只是一副麒麟道具了。再者麒麟舞对武校的教学也有促进作用,比如麒麟道具重约20公斤,表演动作有很多是吸取武术套路。学校可以利用麒麟舞锻炼学员的体能,同时又可以巩固学员的武术动作,当然更可以在表演中加以创新,吸引更多学员参与。这样即可减少学员练习基本功时的枯燥乏味,又可增添基本功课程的趣味性,形成教学课程学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因此,麒麟舞的传承与武术学校联合,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丰富了武校的教学内容;既培养了麒麟舞优秀的“接班人”,又提高了学员的体能,巩固了学员的武术功底。可谓二者互惠互利,形成双赢局面。
2.紧密结合当前民俗文化,合理利用与发展麒麟舞
麒麟舞演变成了一个与当地民俗紧密相连的民间舞蹈种类,在重大节日、重大祭祀活动中常常是活动中的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民间舞蹈艺术已经在节日中逐渐被其他现代娱乐活动或者媒体文化娱乐节目所取代,麒麟舞也不例外。但是,并不是说民间舞蹈艺术在当前民俗活动中无法生存了。因为在当前很多开业庆典、婚庆礼俗中常常有腰鼓、狮子舞、舞龙等表演,说明我国很多民间艺术其民俗生存环境仍然存在。
因此,麒麟舞可以紧跟当前的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发展创新、合理利用。比如商丘火神台庙会,每年正月初一开始,直到二月二日方散,会期一个月,是一年中最大的朝拜活动。在旧时麒麟舞恰是供奉于火神庙中,是火神的坐骑,正月初七开始表演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所以政府部门可以将这些民俗活动融入于庙会中,这样既可增加庙会的赏玩性、又保护了民间艺术文化。再者,麒麟舞表演团队也可以参与当地的商业庆典、婚庆礼俗等活动,这样既可得到可观的经济收入,又可以常年的表演麒麟舞,使其长期处于存活状态,而不至于只是麒麟“常年静卧”的状态。
3.改造麒麟舞道具,使其更具表演性
麒麟皮道具重达20公斤以上,加上动作难度大、活动剧烈,因此非常消耗体力,舞者每表演两三分钟就要歇上一会儿。这对于麒麟舞长时间表演增添了很大难度。笔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很多材质可以做到既有硬度又轻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材料制作道具,这样表演者就可表演的时间更长,表演的动作更丰富多样,还可以节省很多体力。这种道具的改造,既不会失去原有道具的神,又为麒麟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我们认识了民间舞蹈的价值及历史意义,这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及文化自豪感,使人们进一步喜爱上我们的民间文化,这样我们就会去保护、去传承。河南睢县麒麟舞虽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这一民间舞蹈如何发扬光大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
[1]梁玖.新编艺术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司鹤欣.麒麟舞:“薪火”相传四百年[EB/OL].http://sq.orgcc.com/article/2012/03/2012030927288.shtml.
[4]袁小星.河南商丘大刘寨麒麟舞探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5]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6]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7]姚丽华,刘卫峰.河南省武术学校学生状况调查与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