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北金融学院会计专业为例
2013-08-15刘莎
刘 莎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形成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要和学生个人特长发展为切入点,以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10年版《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框架》和中注协《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指出了为实现胜任能力[1],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第一课堂按照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学学时有限,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于会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以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竞赛、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为内容的第二课堂则成为最具有挖掘潜力和活力的地方。两个课堂若能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则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效能够得到巩固和深化,第二课堂的活动内涵和品质也能够得到提升。本文结合河北金融学院会计系财会素质技能节的实践,探索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营造浓厚的专业氛围
第一课堂包括实验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进程,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学习缺乏自主性,自觉培养实践技能意识薄弱。学生从第二课堂专业素养培养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参与,使学生课下也沐浴在浓厚的学科氛围里,接受专业知识的熏陶。第二课堂活动带有竞赛性质,有助于激发学生勤奋学习,产生激励作用。
(二)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升第二课堂活动内涵
财经类专业实验教学资源课外时间的开放程度不高,实验设备闲置率高,教学方式上仍是集中的课堂操作,学生的实验教学与课外活动缺乏有机结合。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更多集中在文体活动方面,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活动内容体现较少,往往缺少专业特点和内涵,导致一些学生简单地将第二课堂理解为只是纯粹的娱乐活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辟专业素养培养模块,开展旨在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拓宽专业视野的专业技能赛事、讲座、论坛等形式的系列活动,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教学,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传授什么,课后配合活动就搞什么”,学生选择更多元化,极大巩固和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二、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
财会素质技能节每年一届,每一届历时两个学期,设计的项目贯穿了1—4 四个年级。在新生入学初期通过《我的第二课堂》讲座为新生详细讲解在校期间,从基础专业技能到高级专业技能,每学期配合第一课堂教学计划开展的第二课堂财会素质技能节活动,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自己学业规划,每学期有选择、有计划地进行参加。
一年级:学业指导、点钞技能讲座、点钞大赛、小键盘录入大赛、手工账(初级)大赛以及寒暑假财会专业调研等;二年级:手工账大赛(中级)、中财会计知识擂台、财会大讲堂、ERP 应用技能比赛、学术讲座以及寒暑假财会专业调研等;三年级:ERP 模拟经营大赛、财务论坛、审计案例分析会以及学术讲座等;四年级:注册会计师知识讲座、就业指导、创业之星大赛、专家讲堂以及纳税申报讲座等。
(一)时间安排上保持连贯性
财会素质技能节使学生四年大学实践教学不断线,保证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够接受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从基本技能到专业素养训练再到综合创新能力锻炼,逐步开展点钞大赛、手工账大赛(初级组、中级组)、ERP 应用技能大赛、ERP 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财会知识擂台赛和专家讲堂等一系列赛事和讲座,使同学们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培养综合素质。
(二)项目设置上强调配合性
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体现在紧密配合第一课堂教学进度上,如:基础会计学是大一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内容以熟悉会计方法和了解企业基本业务为重点。财会素质技能节中手工账大赛(初级)安排的竞赛内容就涵盖了基础会计学课程中从凭证到账簿再到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流程,并且在竞赛时间上安排在学期末,学生刚好完成了理论课的学习,通过实际动手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年级的活动主要以认知企业、认知会计、操作性和验证性比赛为主,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为配合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中的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开展以财会大讲堂、中财会计知识擂台、ERP 应用技能比赛等为主的课程综合类赛事和讲座,三年级以涉及多门课程和多种技能的专业综合性比赛为主,例如ERP 模拟经营大赛、审计案例分析会等,训练学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四年级主要是跨专业综合性实践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例如创业之星大赛、纳税申报讲座等。经过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充实调整,财会素质技能节逐渐成为了会计系第二课堂的品牌活动。
(三)活动方式上讲究多样性
第一届主要是竞赛类的项目,譬如点钞大赛、ERP 模拟经营大赛等,第二届增加了财务论坛、财会大讲堂等,第三届又增加了审计案例分析会、创业之星大赛。第一课堂,课时有限,以“一对多”的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而第二课堂活动方式多样,有个体参赛形式、团体形式、跨专业以及跨院系组队形式等。
(四)能力培养上注重职业胜任能力的锻炼
在第一课堂的教学计划中,学生学习了许多关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但其偏重于理论传授和考核。在专业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学习中教师虽然也会融合会计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教育,但效果有限。为实现胜任能力,职业会计师应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管理和监督能力、决策能力等职业技能。为了培养学生上述技能、价值观与职业道德与态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构建了多种需要团队形式完成的项目,团队项目需要其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学生或者是某个团队的组织者、管理者,或者是执行者、参与者,自己的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锻炼组织协调、团队合作、沟通决策能力。并且在队员构成上包括了管理系、经贸系、金融系和信管系等学生,文、理、工科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为会计专业学生开阔思维提供有益帮助。
三、进一步开展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
对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与专业教学活动结合的模式,无论是问卷调查结果,还是专业技能大赛中的统计分析,都证明了新模式在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中效果显著。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很多高校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管理[2],在制度上予以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学分的分配、计算、评判等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和评价方式。第一、二课堂相互争夺时间、对象、实验室资源的现象也日益严重,无奈之下的选择是首先保证第一课堂。再有,第二课堂教育培养任务主要由高校共青团组织和辅导员等学工队伍组织实施[3],几十人要完成数万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力量薄弱,而且学生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存在脱节、各行其是的情况。此外,专业教师参加和指导第二课堂活动是活动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4],现实情况是专业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参与行为,相应的劳动报酬、教学设置等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和协调,导致第二课堂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课堂是学生发展特长、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重要平台,更应该成为学生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检验、巩固和深化的阵地。
[1]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04):83-89.
[2]成瑶.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8.
[3]池昭梅,周知,刘燕菊.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第二课堂建设思考——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 .财会通讯,2012(10):44.
[4]李文迅,黄怡然,佟晓辉.高校第二课堂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