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3-08-15任鑫鹏
任鑫鹏 张 涛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近些年来,我省金融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并且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领域的业务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如何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求的“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需要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
首先,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国际化需要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随着黑龙江省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金融机构种类日益增多,已初步形成商业银行占据主位,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农村合作机构等多种类型金融机构。与此同时内资银行和地方银行也加快了在黑龙江省的布局,如锦州银行、昆仑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在我省开设分行;我省也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农村合作机构、农村新型机构不断涌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带动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快速扩张,截止到2011 年,黑龙江省金融机构网点达到6027 家,金融从业人员10 万余人。
我国加入了WTO 后,促使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不断地突破国界走向世界,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而且国外的金融机构与经营业务也将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市场,展开与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在黑龙江省目前就有摩根大通、东亚银行、韩亚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外资银行的进驻,为黑龙江省对外经济服务。
所有这些金融变革都对我省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同时这些人才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与外语水平,能够通过国际视角分析和理解现实金融问题。
其次,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需要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和金融混业经营程度的提高,金融创新工具和金融产品不断涌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以信贷、融资、货币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业务;资产组合、创新工具交易与定价等已逐渐成为金融业经营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在金融业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集中而快速的应用,使金融业告别了传统金融低效时期而走向了网络金融的新时代。其业务开展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国际业务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金融业务的创新和交易手段的进步,要求金融从业人员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基础才能适应现实的人才需求,既通晓国际惯例和专业外语,又懂得金融专业知识和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这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黑龙江省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序幕的拉开,促进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和集约化生产,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高新产业园区的投建,与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等国经贸往来的快速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然而发展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金融服务业对黑龙江省产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这就需要有金融从业人员既要有专业知识,又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例如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占到全国对外贸易的五分之一,对俄的国际结算和金融服务不断增长,这就迫切需要我省高校培养出对俄语精通的金融从业人员。
二、高等学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普通高校达到了70 所,很大一部分高校相继开设了金融专业或与金融相关的专业,其中以一些财经类院校、综合类大学,以及非财经类的高校中本科教育占比最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高等金融专业多注重传授宏观的理论知识而缺少微观金融操作知识,多注重教授传统的国内金融业务而忽视了培养国际新兴业务知识,多注重专一型人才培养而忽视了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复合式教育,这些都与现实的需求往往存在着矛盾,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在社会上广泛存在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而金融企业却又找不到适用的金融人才拓展新兴金融业务和国际业务的问题。总结起来,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有:
(一)教学定位不够清晰
金融领域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相应的高校人才培养也应与之高度契合,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特别是本科、硕士和博士大多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成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而且大同小异,针对性不强,这种定位的模糊直接导致了各培养阶段的重复性,更不利于用人单位选拔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金融人才。特别是当本科教育的普及化和研究生的扩招的背景下,导致了供需上的错位。
(二)教学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内容陈旧
由于我国早期的高等教育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因此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上受历史的惯性普遍存在着过分注重宏观理论上的介绍和解读,而忽视了实用性较强的微观金融理论和实践,这导致了对金融业的内在特征和运作机制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尽管近些年来各高校对金融学专业的有关课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引进了不少反映西方现代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的一些课程,如不少学校都新开设了资本市场、金融工程学、公司财务、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但缺乏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也缺少一些配套课程的支持,且新开设课程缺少结合中国实践的分析应用,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对于一些传统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老化现象,与现实出现脱节,实用性已经不合时宜。
(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以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或者是启而不发,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另外讨论式、交互式教学方法的较少使用,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机会与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教学实践性差
金融专业中许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需要在教授过程中尽量模拟现实环境解决现实问题,如商业银行实务、证券等课程。专业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但目前作用还不够突出,多数院校还处在硬件配置阶段,或者是硬件完善但相应的软件和模拟资料落后,难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在校企合作实习方面,社会调研、基地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实习学生难以接触到实质性业务活动和行业的前沿问题,也难以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环节相联系。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导致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再次学习才能符合岗位的需求。
三、黑龙江省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等院校应从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推进金融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改善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金融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以适应黑龙江省金融国际化、现代化的需要。
(一)构建适应现实需求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金融人才需求为导向,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地方金融形势,把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过去培养单一的专门人才向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从为封闭的国内经济金融部门服务向为开放的国际经济金融部门培养人才转变;从单一的为金融机构培养人才向为政府、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科研院校等在内的整个市场培养人才转变;从培养单一层次金融人才向培养更多的大众化人才和高质量的精英人才并重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转变。通过对金融法规政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较强双语能力,能够在国内外金融机构从事各种金融业务和金融管理工作。
(二)实行金融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金融课程的设计上应结合现实需求和国外的实践经验,突出现实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新兴学科,如投资学、理财学、信托与租赁、投资基金学、金融中介学;设立反映金融网络化方面的网络金融学、金融信息学、金融数据库;增设有利于培养能直面国际竞争,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国际经济法、国际金融市场学等等课程。同时着力于加强金融学与数学、法学、外语、管理学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具有前瞻性的课题。
(三)注重金融人才的“通才教育”的培养理念
金融领域人才需求呈现出对一般性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减少,对精通某一业务领域如资产组合投资等的专业性金融人才、能够自如运用各种技术如IT、资产定价技术等的技术性金融人才等需求大为增加;对单一性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减少,对既懂管理又懂金融、既懂金融又懂计算机、既通英语又懂金融的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概括起来,既博又专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是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对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既重视对金融专业知识的培养,又重视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艺术等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将教育的重心从学历教育本位转移到能力本位上来。
(四)丰富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培养对象的实际效果。通过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模拟教学,积极引进证券交易模拟、外汇交易模拟等相关软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国内外专家讲学、国际会议,以及金融企业课题参与等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金融前沿理论;通过鼓励学生参加金融类知识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先进手段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读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强运用国际通用语言掌握金融和经济领域的最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五)注重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要争取创造条件,和金融类机构积极合作,加强企业和学校的沟通,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强化学生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毕业前完成入职培训等环节,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实践性较强的非学历认证教育,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获得了从业资格教育。
[1]龚太寿,曾宇平,范亚莉.基础业务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目标及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科学,2012(08):77-78.
[2]桂花.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J].人力资源理,2010(4):100-102.
[3]王东升.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1):150-152.
[4]朱艳敏.开设金融综合实验,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03):92-96.
[5]马骥,贾丽.黑龙江省金融结构的现状分析[J].金融与证券,2012(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