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置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3-08-15

时代金融 2013年6期
关键词:土地农民农村

吴 丹 卜 蕾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当前的农村宅基地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农村土地大量浪费,许多耕地也被侵犯与毁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阻碍。因此,探究土地置换对新农村建设的阻碍症结,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土地置换不到位对新农村建设的不利影响

土地置换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普及范围。如今的农民小聚居状态是农村显著的特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小聚居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在部分相对落后地区,农民依旧沿袭原始的小聚居居住方式。另外,我国的“空心村”现象严重,许多地方不注意旧村改造,农民富裕后旧房不拆,另选新址建房,导致村庄内部旧宅基地闲置,村庄建设向外围扩展。因此,土地使用分散使新农村建设的人口和空间范围大打折扣。

土地置换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当前,在土地置换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建设不能有效建立。村庄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住宅用地超标以及布局零乱致使村庄建设用地利用率过低。在很多农村里,农民居住环境良莠不齐,公共服务设施非常匮乏,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土地置换才能打开一个出口

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农村的宅基地存在着许多尖锐问题。过多地建造宅基地,不仅是对土地的极大浪费,同时,过多地侵占地皮,也是对耕地的一种毁灭性打击。不仅如此,在许多农村,有的农民甚至有多块宅基地。这些地皮荒废在那里,不种粮食,也不住人,本身就是对农村土地资源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把宅基地整合管理、把村庄聚集在一起、添加购置基础设备以及公共服务设备建设,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

1.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有效地恢复和保护耕地。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最为宝贵,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置换使农地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目的。

2.推进中心村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人地供需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中心村建设是我国势在必行的农村改革之路。积极发展和建设中心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帮助乡镇摆脱困境。土地置换使得土地可以规模化经营,一方面,乡镇可以将土地承包给农业大户来发展本土的农业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将土地用于城镇化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来发展当地的商品经济,从而使乡镇踏上致富的道路。

4.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使农村家庭的物质生活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而且使农民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巨大冲击。农村家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不断调整,正逐步从封闭稳定型向开放变动性转变。

5.对于当前的农村,采取足够的措施来促进它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创新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益探索。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能否创新、乡村组织结构能否优化,直接关系到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等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稳固。只有努力改变千百年来农村人民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变得有迹可循。只有改变了农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方式才会得到极大程度地变革。

三、对土地置换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土地置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目前,土地置换方式在我国乡村建设规划中还没有被普遍采用,应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乡村建设规划中的土地置换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广泛深入地宣传新农村建设精神和村庄规划

要制定规划,明确镇、村的区位、规模,确定撤并及保留的村庄,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配置规划区内各类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注重整体特色风貌设计,促进村庄规划与产业、土地、农业、水利及电力等规划衔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特色性和实用性。其次,要向农民大力宣传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精神,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信息与目标,七成的村民“有一点点了解”和“并不了解”。有将近六成的村民则认为:新农村建设只是政府的事情,只有政府才能做成那件事情。所以,他们都普遍地存在“等”、“靠”、“要”等消极思想。事实上,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高瞻远瞩,同时,也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支持与帮助。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牵涉面广、利益调整多、任务艰巨的工程,事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额要求,统筹规划,精心部署,积极推进。各级要成立相应组织,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资源投入多、涉及面广、造势大,并且颇具国家战略性系统的惠民工程。它主要针对的是交通偏僻、信息封闭的农村地区。针对对象是那些文化程度低、社会资源持有较少、参加政治能力较差、在社会中比较弱势的农民群体。由于针对的目标不同,所以,对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显然有别与其他系列工作。为此,无论是在制度上、领导上,还是纪律监督等方面,都需要有着更多的强化与改良。对于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的思想与领导就像是标杆一样,引导人们倡行并且遵循与它。想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在队伍中精益求精,寻找出政治觉悟较高、作风正派,热爱农民事业的优秀骨干。同时,在工作行为上,也需要严格遵守纪律,不浮于事,一丝不苟地面对村民的监督,并且积极地做好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如火如荼地开展下去。

(三)资金的富足,也是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一大前提

对于农民的利益,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保障。积极地加大涉农资金的整治,以“渠道不变,统筹安排”为指导原则。井然有序地开展危房的修葺与改变。对于农村的环境方面,也努力做好连片的整治与管理。积极地推行农村面貌的整治以及周边环境的清理工程等。在新农村建设开展的过程中,也要充足地引导并且使用村民的力量。鼓励民间资产投入建设,鼓励他们进行自行筹备,同时,也鼓励他们投身与危房改革,还有村庄周边环境的整治。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快速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只有把各个方面的财力都集聚到位,促成强有力的力量,那么,必然就能够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源走向农村,同时,也会把许多公共设施引入农村建设,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也将随之走入农村。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文明发展也必然会更多地影响到农村。

将财政支出构架进行积极地调解,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进行不断地加大、集聚更多的项目与资金,把它们投入到人畜安全用水、水坝优化、铺建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卫生、农村网络,农村生态能源建造以及农村通信等相关设备的建立。因为它们,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丰富,引导农村从纵深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农村提供更加丰富的能量,来引导它的更好发展。

(四)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跳出就农业发展农、就农村致富农民的思维定势,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以及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的有序快速转移。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1]付文军. 乡村建设规划与土地置换[J]. 今日国土,2011(07)。

[2]石建民. 土地置换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 知识经济,2009(12).

[3]蒲方合. 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宅基地权利置换客体研究[J]. 前沿,2010(01).

猜你喜欢

土地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爱这土地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