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选择权与企业投资
2013-08-15海鸿雁
海鸿雁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一、从最佳投资时间分析选择权
(一)问题提出
假设某一市场中有一个小份额企业A,企业决策层瞄准某一未开发产品,决定进行项目投资。同时,该市场中的一个大份额企业B 放出消息,其在一年后有可能也进行该项目投资。若企业A 进行项目投资将得到一系列正的现金流,且净现值大于零。请问:现在企业A 是否应该投资呢?
(二)结果分析
如果单从题目来看,从净现值的结果可判断企业A 应该进行投资。但是,企业的最佳投资时间是“现在”吗?因而,企业A面临一个选择:现在投资还是一年后投资?
理所当然,假设B 企业一年之后不投资,考虑到该投资项目在未来市场中没有强劲的竞争者,则企业A 若选择在“零”时点投资,会得到一系列大的现金流;如果选择在一年后投资,则会有一年等待的损失(折现期数减少一期)。所以理性投资者都会选择现在投资。第二种情况:假设B 企业一年之后进行投资,则对于A 企业而言,假设选择现在投资,由于与B 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会导致A 企业只可能得到一系列较小的现金流,巨额的投入很可能无法弥补,最终导致A 企业亏损;如果等待一年,A 企业将会明确看到由于B 企业的投资而致使自身没有利润可图的境况,这时A 将会放弃投资,从而也避免了初始投入的损失。
综上分析,企业A 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亏损最小化),就必须全面考量B 企业是否投资的概率、等待的时间以及市场的利率等多方因素,对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作出权衡之后再决定要不要投资,什么时间投资。一般而言,等待的损失往往小于初始投资不可收回的损失,所以,企业在选择时通常会等待一定时间,然后依据市场情况进行投资决策。
二、选择权的重要性
(一)选择权与追加投资
追加投资在房地产行业中较为普遍。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楼盘的建设一般是分期完成的,一次性投资的损失风险极大。作为房地产投资商,假设有100 亿的资本,若将其全部投入运作,一旦损失则毫无挽回余地;若前期先投入25 亿,在期满时根据需要追加投资,就大大降低了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所以,类似于房地产商这样的投资者,握有“追加投资”的权利十分重要。
(二)选择权与撤销投资
选择权在撤销投资的决策中同样重要。假设麦当劳老总公布其从今年开始将关门停业,那么,如何对其资产进行合理估价呢?通常而言,我们将其未来可能的现金流折现之后得到。
但是,麦当劳的价值远远要大于这一估值,因为它做得不仅是餐饮,它也在“默默地”做房地产。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各个大中小城市,麦当劳基本上都处于交通发达、人流量大的繁华地带,因而其房产的价值也不容小觑。因此,在是否撤资的选择上,麦当劳早有“预谋”,如果撤资,麦当劳同样可转而投资“房地产”。
(三)选择权与品牌扩张
品牌效应是企业竞争的一项有力武器,一般情况下,企业通常采取品牌扩张的手段扩大品牌效应,但是,这种手段也是值得商榷的。以派克钢笔为例,最初,派克钢笔以其高价吸引了很多高消费者的眼光,一时间,派克钢笔成为一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后来,企业希望扩大自己的品牌效应,于是针对不同消费人群设计研发了不同价位的钢笔,从几万元到几十块钱不等。但是不幸的是,由消费人群的广泛带来的效益并没有超出决策者的预想,相反,派克钢笔却失去了在高端产品市场的绝对优势,再想重塑雄风已经力不从心了。
如何在“以稀为贵”和“品牌扩张”之间做出选择也是企业应该认真权衡的问题。
三、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建议
(一)根据风险喜好谨慎投资
不同性质的企业管理方式不同,因而其投资理念不同。激进的投资者应该及早进行风险预防,在风险尚未造成实际损失时建立应急方案,握紧选择权是其中一项极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样,对于风险规避者,选择权为增加其获取更高收益的筹码。
(二)善于创造“选择权”
对投资者不仅要善于运用现有选择权,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创造,这就要求企业对于信息的整合和分析以及市场的运作状况进行一系列的判断和预测,在此基础上,罗列自身的有利因素,并充分与其他企业进行差异化发展,例如技术研发与创新等,当企业在某一方面获得谈判的优势时,实际上就掌握了选择的权利。
(三)充分发挥“选择权”的作用
企业要将选择权看作一种投资机遇,只有充分“榨取”选择权带来的最后一分价值,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四、结语
正如军事家善于在战争中置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一样,企业也应该将自己置于投资的“十”字路口。好的投资可增、可减、可放弃和可等待,于选择中出击,投资企业才能在最小的风险中获取最大收益。
[1]陈瑜芬,吴明政,赖铭娟. 应用宝贵选择权探讨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人力运用策略[J]. 中华万里评论国际学报,2006(12).
[2]肖隆平.将选择权还给企业[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01).
[3]顾乃康. 战略选择权理论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时机选择[J]. 学术研究,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