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金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3-08-15周咏梅王孟龙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总收入总额

李 茜,周咏梅,王孟龙

(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一、引言

自1981年新中国第一家公益基金会诞生之后的30多年间,基金会发展迅速,在动员民间资源,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然而,基金会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基金会也出现了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现象,特别是各种侵吞公益财产的“公益腐败”案件的频繁发生和曝光,动摇了公众对基金会的信任。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中华慈善总会“尚德诈捐门”、青基会“中非希望工程”、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善款放贷”等一系列事件,严重挫伤了公众对基金会的信心,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慈善基金会陷入了空前的信任危机之中。

上述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展开了对基金会的理论研究。基金会管理的核心是资金,财务管理是其管理的中心,而财务分析是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因此,基金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综观目前关于基金会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基于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针对基金会法律制度、产权问题等方面的文献,整体描述比较宏观,针对基金会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在笔者查阅到的相关文献中,王劲颖[1]对《基金会管理条例》所涉及的指标中项目的数据范围进行了探讨,为财务指标的规范化构建提供了思路;徐宇珊[2]根据基金会财务报表数据构建了资源特征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基金会使用资源与获得资源相关的指标,重在分析基金会的运作情况,但缺乏反映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葛道顺等对基金会发展、募款和投资及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但对基金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涉及较少,只是呼吁学界应重视该问题[3];彭君全面系统地分析目前我国基金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并对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探析,从全面预算管理、风险识别及防范、财务分析等方面构建了科学可行的共募基金会的财务管理体系,但该指标体系中涉及的成长类指标较少,难以直观的纵向反映基金会财务状况,且反映筹资及投资能力的指标较少,偿债能力指标的研究存在空白[4]。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现阶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忽略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基金会财务信息的关注者主要有基金会的管理者、政府、社会公众及捐赠者等,但是现有指标体系研究仅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角度出发,构建基金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忽略了评价指标的实用性,并未考虑基金会不同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对指标的关注程度,没有主次,难以体现基金会财务指标对各方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二是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不完整。现有对基金会财务指标的研究仅探讨了少数指标的构建思路及用于指标计算的数据的范围,未能形成体系,反映基金会资金来源与去向的指标较少,且缺乏评价基金会偿债能力的指标,对于基金会社会贡献力、发展能力等较重要的财务指标涉及较少。

鉴于此,笔者试图借鉴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方式,在分析基金会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基金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不同规模的基金会之间进行比较,揭示其财务方面存在问题,为机构管理者优化管理、社会公众监督基金会运作以及政府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提供一个基本的分析工具。

二、基金会财务信息使用者

近年来,随着基金会内部管理的加强及社会对基金会质量要求的提高,基金会财务信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基金会捐赠者

出于对捐出资金用途的关心,捐赠者常常需要了解基金会总体经营与公益支出情况。捐赠者关注财务状况的动因,最根本的是出于捐赠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利用,正确判断基金会在社会上的贡献价值。更进一步地,他们希望通过了解基金会未来的发展趋势,防范基金会的管理者或其他相关人员可能存在的舞弊和欺诈行为。作为公益基金会的资金提供者,捐赠者必然期望能够合理评价基金会经营与社会贡献的效率,评估基金会的发展能力,以便最终决定自己今后的捐赠与否以及捐赠金额的大小。

(二)基金会管理者及员工

管理者对基金会不具所有权,然而,作为被聘任方,管理者需要对基金会负责,他们往往被授权管理基金会的全面运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金会资金的用途,也因此对基金会的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直接影响和决定作用。为了使公益基金会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他们不可避免的需要借助于财务分析,全面了解基金会目前的财务状况。同时,他们还需要了解基金会对现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和效果,了解基金会资产的流动性,发现基金会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进行有效控制和科学规划。

员工作为基金会日常业务的直接执行者,基金会运营好坏与其工作前途息息相关,他们服务于社会的愿望能否得到满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供职的基金会经营状况的好坏,他们进行财务分析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预测所在基金会可持续性发展前景与资金收入情况。

(三)政府及其他行政主管机构

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政府及其他相关主管部门也常常需要基于一定宏观经济调控进行必要的财务分析,因此,基金会财务状况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其主要动机应该是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基金会运作及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合理评价基金会社会贡献的效率,对于基金会收入、资产的规模以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衡量,以便制定合理的方案。同时,作为国家税务、财政等部门,有必要借助于财务分析,掌握基金会遵守法律法规、按时足额缴纳相关税费等方面的情况。

(四)债权人

虽然基金会主要资金并非来自债权人,但有时基金会在资本难以维持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会借入部分外债,债权人在将资金或其他资源提供给基金会之前,为了确保自身的权益,需要了解该基金会现有的债务负担以及目前及未来的持续发展能力与偿还债务的能力等。当债权人向基金会提供资金或资源后,便会愈加关心自己的债权是否面临着威胁,能否按时、足额收回。他们通过密切观察基金会的有关运作与财务动态,及时分析基金会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以决定后续是否应向基金会提出附加条件以及今后是否继续合作等。

三、基金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基金会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构建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设计的基金会财务评价指标概念准确,计算公式有合理依据,指标体系能确切、全面的反映基金会财务状况,系统的揭示基金会财务管理的全貌。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即在设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仅要考虑基金会发展状况,还要针对基金会公益性等特点,兼顾基金会的社会贡献力和收入来源分析。另外,评价指标的设计应考虑到指标体系分析运用的全面性,除了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还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对基金会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性的分析。

(三)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用于不同基金会和同一基金会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指标,在概念、计算口径和计算时间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原则,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比较的原则。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对具体指标的文字表述应保持一致。可比性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横向可比;一是纵向可比。横向可比是指同一指标在同一会计期间行业内可比;纵向可比是指同一基金会不同时期的同一指标具有可比性。比较对象之间如果不具有可比性,所获得的结果就是错误的,采用评价指标所做的工作也毫无意义了。

(四)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基金会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为目的,构建的指标体系简便易于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据资料比较容易获得,一般可从基金会财务报表中取得;二是力求指标计算简便,基本为日常统计和会计分析中常用的指标或对其稍加改造而成的指标。

(五)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对基金会财务指标体系设计时,要考虑重要性,能在某种程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就避免因指标设置过多引起指标的相关性过高,各方面指标缺乏独立性,出现评价指标混杂在一起的现象。

四、基金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笔者构建的基金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机构的总体规模、筹资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公益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反映基金会财务状况。其中,总体规模反映基金会规模的大小,规模的大小对整个基金会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筹资能力反映基金会筹集资金的水平,基金会筹集到的资金越多、筹资速度越快,说明基金会效率越高,其能够用于公益项目的资金也就越多;成本控制能力反映基金会控制成本的能力。作为非营利组织,基金会如果不重成本管理,可能导致费用支出过高,而减少真正用于公益事业的资产,因此对成本控制应给予足够重视;公益性是基金会的主要特点之一,公益能力反映基金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偿债能力反映了基金会偿还债务的水平,说明基金会资金的流动情况;发展能力直接反映了基金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包括资金增减情况和资金的运用情况,体现了基金会的综合水平。笔者根据基金会现状以及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参考《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信息披露指南》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该体系中所涉及到的数据均可从基金会财务报表中取得。

(一)总体规模

基金会总体规模主要用以反映基金会拥有的财务资源。基金会总体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基金会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影响力,一般认为,总体规模越大,基金会抗风险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1.本年收入总额

本年收入总额可以反映某基金会在这一年中获得各种资源的总体实力情况。本年收入总额越大,说明基金会未来可供使用的资金越多,即可用于公益事业以及日常行政支出等的资金越多。

2.本年公益支出总额

该指标反映基金会当年用于公益项目的资金支出,公益性支出额越高,说明基金会对公益活动投入的资金越多,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基金会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程度,该指标数据越大,即基金会用于公益活动的支出越多,说明该基金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3.净资产总额

净资产总额是基金会的资产总额扣除负债后的余额。民间基金会的资产包括归基金会“所有”(但实质上,基金会对其资产不具备所有权,基金会产权为“公益产权”)的资金和负债[5],但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组织,负债很少,且多为应付工资,因此净资产和资产数额相差不大,体现基金会剔除负债后的资产规模水平,能够真实反映组织可用于公益服务的资源总额。

(二)筹资能力

由于基金会的大部分资源来自捐赠,募集资金是其重要的业务活动,筹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基金会运作的效率,基金会筹资能力越强,则其日常营运效率越高;如果基金会筹集到的资金较少,则很难满足公益支出的需要,严重时可能导致基金会资金链断裂,难以维持正常运营。因此筹资效率是衡量组织绩效的关键性指标。

1.筹资费用率

筹资费用率=年度筹资费用/年度筹资总额×100%.

该指标中,年度筹资费用应为基金会当年为筹集业务活动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年度筹资总额反映基金会当年筹集到的全部资金的数额。筹资费用率反映了筹资的效率,表示的是每年募集款项所需的费用。这是一个负指标,该指标越低表示该基金会筹资效率越高。

2.捐赠收入比例

捐赠收入比例=捐赠收入/本年总收入 ×100%.

捐赠收入为基金会当年接受捐赠的资金以及接受捐赠的物品数额;本年总收入包括基金会当年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合法收入。该指标反映基金会当年吸收社会捐赠的能力,也就是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所能筹集到的资金,表明社会公众对该基金会的认可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基金会的社会地位。

3.非限定性收入比例

非限定性收入比例=非限定性收入额/本年总收入额×100%.

该指标反映基金会收入中被限定用途或限定使用金额的资金在年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反映了基金会的收入结构情况。由于基金会对受托代理资产和限定性的捐赠收入不具有控制权,因此采用非限定性收入更能准确衡量机构的筹资能力。指标越高,说明基金会全部收入中,被限定用途或使用金额的资金越多,对基金会从事公益项目的负面影响就越大。从侧面反映基金会筹集资金的能力相对较弱。但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信息,现实中不少基金会常将受托代理资产视同非限定性捐赠计入净资产,实际上虚增了捐赠收入和净资产,难以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和运营效率。

4.投资收益比率

投资收益比例=投资收益/本年总收入 ×100%。

投资收益比率表示基金会本年总收入总额中来自投资收益的部分所占比例,反映了基金会总收入对投资所得收益的依赖程度。该指标以投资收益除以本年总收入计算得到。该指标越高,说明基金会对源于投资收益的资金依赖度越高。

(三)成本控制能力

基金会的成本控制能力主要指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基金会成本费用的主体是业务费用、管理费用等,由于基金会的资产多为社会捐赠及财政补贴得到,为防止基金会高额低效的花费,为最大限度发挥基金会的公益效用,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势在必行。通过对成本控制能力的分析,可以了解基金会资产的利用性和利用成果,有利于控制基金会成本费用的合理化支出,优化基金会的财务结构。

1.成本费用控制率

成本费用控制率=流动资产/成本费用总额×100%.

该公式参照《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信息披露指南》提出。成本费用总额包括基金会为公益活动付出的业务费用和日常管理费用等支出。该指标反映流动资产可支付成本费用的比例,体现基金会流动资产支付费用的能力。当指标大于1时,说明基金会的流动资产支付陈本费用绰绰有余,说明基金会对费用支出控制较好;当该指标小于1时,说明基金会成本费用支出过高,仅以流动资产难以支撑机构的正常运作,此时,基金会管理者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费用,维持基金会发展。

2.管理费用与总支出之比

管理费用与本年总支出之比=管理费用/去年支出额×100%.

管理费用包括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等日常支出。该指标反映基金会为主要业务所花费的辅助费用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会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以及资金使用效率,指标越大,说明基金会投入公益事业的资金越少。《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

(四)公益能力

公益性是基金会的本质属性之一,公募基金会主要通过公开募捐获得资金,非公募基金会通过接受特定对象的捐赠资金,最终都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可见,公益能力对于基金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评价指标。

1.公益支出与上年总收入之比

公益支出与上年总收入之比=本年公益支出额/上年总收入额×100%.

该公式依据《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信息披露指南》提出。该指标表示基金会上年的全部收入中用于公益事业的部分,是衡量一个基金会参与公益事业程度的重要标志。公益支出占上年总收入的比重越大,说明该基金会将上年收入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越多,其社会贡献率相应较大,说明该基金会参与公益事业的态度越积极。《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

2.公益支出与本年支出总额之比

公益事业支出与本年支出总额之比=本年公益支出额/本年支出总额×100%.

公益事业支出占总支出之比能反映机构执行公益事业的效率,该指标为正比例,越高说明机构产生的社会效益越大,对社会的贡献力就越大。

3.公益支出增长率

公益总支出增长率=本年公益总支出-上年公益总支出/上年公益总支出×100%.

该指标以本年公益总支出减去上年公益总支出,得到本年公益支出增加额,再除以上年公益总支出额计算得到。反映基金会当年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的比例,表明基金会当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该指标结果为正,说明基金会当年用于公益项目的支出较上年有所增加,即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度更高。

(五)偿债能力

虽然公益基金会不像企业那样以债权人作为资金来源的主要提供者之一,但这并非说明基金会没有债务,由此偿债能力就成为债权人以及捐赠者所关注的财务指标,以确定基金会的发展情况并作为债权人今后是否继续合作的依据。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该指标反映基金会以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用以衡量其短期偿债的能力。以基金会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来计算。该指标越高,表明基金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是说债权人的权益越能得到保障。

2.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净资产总额 ×100%.

该指标反映基金会债务资本与净资产之间的关系,是其长期偿债能力的评价标准,也是基金会财务结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指标。以负债总额除以净资产总额得到。该比率越低,表明基金会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说明基金会的偿债能力越强。

(六)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是衡量基金会能否长久运作下去的重要指标。

1.货币资金储备比率

货币资金储备比率=货币资金/本年总支出×100%.

货币资金储备比率反映基金会当前拥有的资金能够支撑该基金会运营下去的时间,体现了该机构的现金支付能力。以货币资金除以本年总支出额计算。该指标越高,说明基金会在仅有货币资金收入的情况下,维持正常运作的时间越长。货币资金的储备既要能及时满足支出,又不能过多,造成机会成本的增加,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

2.年度总收入增长率

年度总收入增长率=本年总收入-上年总收入/上年总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基金会每年全部来源的收入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的比率,表示基金会当年收入较上年增长情况。本年总收入与上年总收入的差表明本年收入增加额,除以上年总收入即为当年收入增长率。该指标结果为正,表明当年收入较上年有所增加;如果为负数,说明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

3.净资产增长率

净资产增长率=本年净资产总额-上年净资产总额/上年净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基金会当年真实的基金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的百分比,表明基金会当年剔除负债后的资产规模水平。该指标以本年较上年净资产增加额除以上年净资产总额计算。结果为正,说明当年净资产规模增大;如果为负数,说明净资产规模下降。该指标越大,说明基金会可支配的基金总额越多,基金会资金规模越大。

4.边际剩余

边际剩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本年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基金会每年扣除日常费用和公益事业支出所剩的收入占本年收入的比重,即当年资金结余与收入的关系。衡量基金会收入与支出关系,该部分的资金结余可用于基金会未来年度的发展。计算公式为本年收入与本年支出的差额除以本年收入。指标越大,说明当年收入与支出差额越大,资金结余额越多,即基金会为未来发展提供的可使用资金越多,相应的发展能力就越强。

5.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对外投资总额 ×100%.

该指标中,投资收益应为基金会当年用于对外投资的资产所获得的全部收益,对外投资总额为基金会当年对外投资的全部资金。该指标反映基金会全年用于对外投资的资产所获得的收益。理论上讲,该指标越大说明基金会获得的收益越高,但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收益高时基金会承担的投资风险也会偏高,因此,不能片面追求高投资收益率而忽视了风险因素。

针对目前基金会利益相关者(机构管理者、社会公众、政府以及捐赠者和志愿者等)所关注的基金会财务问题,笔者在借鉴学者们对非营利组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基金会以公益能力为主的特殊性设计构建了以上指标。该体系中,各指标对于不同财务信息需求者的重要程度也各不相同,各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基金会财务状况及发展能力,各指标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套基金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但如何确定该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对于各方面指标重要性的量化以及在体系的开放性与稳定性之间相权衡,还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1] 王劲颖.关于《基金会管理条例》所涉及财务指标的探讨[J].社团管理研究,2007,(1):41-43.

[2] 徐宇珊.我国基金会资源特征的指标构建:基于年度财务报告的分析[J].学会,2007,(5):23-25.

[3] 葛道顺,商玉生.中国基金会发展解析[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彭君.公募基金会财务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5] 陈岳堂.非营利基金会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总收入总额
公益事业与趣味活动并举,小黄狗以公益驱动环保
碧桂园:2019年总收入4859.1亿 同比增长28.2%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
全国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
В 20162016 году объемы китайского экспортамогутсократиться
旅游业:半年总收入2.25万亿元
旅游业:半年总收入2.25万亿元
谁有“洪荒之力”里约奥运会收入最高的参赛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