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家具形态与传统建筑构件的对位探讨

2013-08-15

关键词:纹样家具装饰

陆 敏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国传统家具和传统建筑相伴而生,一脉相承。家具制造往往都是借鉴甚至模仿同时期流行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制作技术,从而在理念、形态及布局等许多方面达到与建筑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中国传统家具和建筑也被史学者认为是指向现实人生、关注现世的缩影。本文围绕中国传统家具形态和传统建筑构件的对位进行研究,从传统家具和传统建筑众多的交叉点来解剖和分析,试图对中国传统家具和建筑能有一个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

一、中国传统家具与传统建筑共通的营造理念

(一)“天人合一”——合理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儒道两家对此极为推崇,道家更甚,“老子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庄子所说的‘以人合天’也是此意”[1]。老子之言便蕴涵着“象天法地”的理念。在古人的概念中,建筑的空间构造原理理所当然地必须与宇宙空间同行同构——应自然之理,成自然之趣。因此“天人合一”的天道自然观,成为中国古代“案成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2]的基本观念;“象天法地”的构造观,成为中国建筑从选址、布局到形制、结构营造的基本原则。而传统家具也是通过布局、形制、结构营造以及装饰纹样与大自然不断进行着“亲密对话”,无不表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的境界。家具的整体设计于自然天成中蕴含了设计师和能工巧匠的创意和匠心,是中国“道”与“器”完美融合的典范,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诠释。

(二)“天尊地卑”——伦理的等级观

“《易传》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在封建社会,尊卑意识牢牢地制约着传统的建筑形制。”[4]在这种建筑形制中,包含着建筑的方位布局、营造顺序、形体大小、色彩差异等诸多元素,从建筑组群到建筑局部构件以及装饰的各个方面,来呈现伦理等级“尊卑有礼”的严谨的秩序性。传统建筑的布局追求轴线的“择中论”,以中为尊,《荀子·大略》曰:“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5]传统家具在设计上,亦通常采用对称的装饰纹样和造型,“中剖为二”“相接化一”,与“择中论”不谋而合。如商周时期的家具兼有礼器的职能,家具在品类、形制、数量、陈设、规格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此外家具在室内陈设的位置,则有朝向上的尊与卑,坐落上的正与偏、左与右,位序上的前与后,层次上的内与外等差别。由此可见,古人对伦理等级观之重视。

(三)“虚实相生”——变通的空间观

强调“变”与“通”的辨证统一,是中国古代由儒道互补所形成的宇宙发展观念的核心内容。《周易》称:“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6]传统建筑中“通”与“变”的融合,也便是空间“虚”与“实”的结合。同时“虚实相生”的观点也左右着传统家具的发展,自魏晋开始家具造型就强化了对空间的认识,采用自自然然,看似毫无作为的箱体结构并有意识地进行了虚实空间的处理,来表达人的本体存在与大自然空间存在的同一性。

二、中国传统家具形态与传统建筑构件的对位

(一)“同出一辙”的材质应用

中国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独特梁柱框架结构。以此为骨架的建筑营造,既满足了中国人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和相应的建筑风格。而同样也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中国传统家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质朴典雅的独特风格,“力求不悖其本性,善于展其长而隐蔽其短”[7]228。中国人如此热衷地选择了木材,是因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有着相对丰富和品种繁多的木材资源;又因古人重视现世人生的实践理性和强调新旧更迭的发展观念,这使中国人回避了永恒的砖石而接纳了相对易毁的木材;再者木材轻巧、简便、灵活、坚韧的特性与中国人的性格又是如此的相像。中国人与木材如此的相得益彰,聪明的中国人理所当然地利用木材来展现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的独特风姿。

(二)“兼容并蓄”的结构体系

1.榫卯结构

中国传统家具秉承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其结构“非绝对必要,不用木销钉;在能避免处尽可能不用粘胶;任何地方都不用镟制”[8],这便是榫卯结构。传统家具就是汲取建筑榫卯技术精华,又结合家具自身特点,完善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运用不同形式的榫卯,既牢固又符合功能要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其中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最为科学和精良,它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优点,做法巧妙灵活,坚实耐用,“凭借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联结合理,面面俱到,工艺精确,扣合严密,间不容发,常使人欢喜赞叹,有天衣无缝之妙”[7]228。中国古代工匠在榫卯结构上的造诣不凡,这项宝贵遗产值得我们格外重视、学习和继承。

2.细部构件对位

由于材质和榫卯结构的相承和对应,二者在细部构件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更多的交叉点。

“梁、柱”和“立脚、横枨”。中国建筑由梁和柱构成木建筑结构的基本元素,传统家具也效仿了建筑“梁柱”的结构,产生了其新的构成元素“立脚”和“横枨”。此外,“传统建筑的柱子为了开张稳定,采用下舒上敛向内倾仄的侧脚造法。传统家具的腿足就承袭了这一特点”[7]253。如宋代的桌椅,四足采用圆形构件,很像建筑物的立柱,两足之间用椭圆形的枨子做成横枨,就好像“梁枋”一样。由此我们可清楚地从传统家具中看到我国传统建筑木构架结构的缩影。

“雀替”与“牙子”。雀替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起着支撑作用,从柱的两侧挑出形成梁枋的托座,将重力传到柱上,使木构架更加稳固。传统家具中的牙子,是建筑中的雀替在家具中的变体。从所处的位置来看,雀替处于建筑中梁与柱的相交处,而牙子也是位于家具的横枨和立腿的交点处。在功能上牙子是雀替的的翻版,也是横向与纵向构件之间起承托加固作用的结构部件。

“台基”与“托泥”。台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部分,承托着整个建筑的立柱和墙体,有着抵御自然侵害、稳固建筑以及防潮的功能。相对于家具而言,无论从位置、作用等方面来说,托泥都是与建筑台基最相似的。家具通常在腿的下端加方形或圆形的底框,此木框为托泥,托泥是加固四腿连接和稳定的重要构件,二者的相似程度由此可见。

“须弥座”与“束腰”。须弥座是中国传统建筑台基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带有雕刻花纹和逐层伸展的基座。其中须弥座中间收缩、有立柱分格的部分叫“束腰”,传统家具中的“束腰”,和宋代须弥座上的名称完全相同,而且形态也相似,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二者之间有联系。如明代的高束腰桌几,它四足皆露明,高出束腰之外,很像须弥座上的角柱。此外明代的高束腰抽屉的桌几,由于抽屉要求有一定的高度,抽屉两旁又有立柱,其造型也更加接近了立柱分格的须弥座。再者高束腰家具上的“托涩”,它所处的位置,正和须弥座束腰之下的叠涩相同,这更有力地证明了家具的束腰渊源于须弥座。

3.恋“建筑”的明式卧具

酷似一座缩小房屋的架子床。架子床是明代流行的一种床,造型颇似缩小的房屋,从立面看如同建筑的开间,床的柱杆如同建筑的“立柱”;床顶下周围有挂檐,很像建筑中的“雀替”;床下端有矮围子,其做法图案纹样像建筑的柱及栏杆。

房中套房的拔步床。拔步床由架子床和床前的围廊组成,如同古代房屋前设置的回廊,虽小但人可以进入其中,人跨步入回廊如跨入室内。这种床式整体布局所造成的环境空间犹如房中又套了一座小房屋。

庄严肃穆的罗汉床。罗汉床是指一种床铺为独板、左右、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的一种榻。它通常在围子上加一些浮雕图案、纹样甚至是雕刻镂空,其形式如同建筑的挡板。

(三)“不谋而合”的造型风格

l.中国韵

中国传统家具和传统建筑有着一脉相承的独特的造型风格,处处都体现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在世界家具和建筑造型风格中呈现出独具匠心的韵味来。简单来说二者的造型风格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古、雅、精、丽”[9]179。

古,崇质朴之风,追求大自然本身的朴素无华,不加装饰,注意材料美,利用木质肌理本色特有的材料美,来显示木材本身的自然质朴的特色。

雅,皆具典雅质朴、大方端庄、不落俗套的审美趣味,线型运用自如,有很强的形式美感。此外装饰寓于造型之中,以清秀雅致见长,以简练大方取胜。

精,做工精益求精,严谨准确。尤其注重结构之美,运用榫卯结构,既符合功能要求和力学结构,又使之牢固,美观耐用。

丽,重体态方正、浑厚稳定、简洁利落、淳朴劲挺、柔婉秀丽。尤以注意意匠美及面的处理,还有比例的适度,形成轻巧空灵的艺术美感。

2.线之魂

线在中国传统家具与传统建筑造型中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可以说是二者优美造型的魂之所在,正是这些柔润、舒适的线型,才使得中国传统家具和建筑更加具有亲和力和审美力,如行云流水,或刚或柔,饱含节奏感和韵律感。中国传统家具和传统建筑在运用线条的同时,既取各部线条的雄劲与流利,又重外形轮廓的舒畅与忠实,既服从于礼制的要求,又活跃于共融的自然。

如中国建筑的屋顶由不同形式的梁架结构组成,形式多样,屋面呈略向下凹的优美曲线,屋檐的四周挑出檐口和转角处有翼角起翘,利用屋面的举折与举架形成了既稳重大方又秀美精巧的形态特征。

中国传统家具造型多采用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方式,集中了两种线的优点,柔中带刚,虚中有实,尤以明式家具最为典型。明式家具大量运用“线”,以横竖直线条组织结构,同时辅以各种富于弹性的曲线,如椅子搭脑的各种线形、家具腿的各种线形等。

(四)“异曲同工”的装饰艺术

中国传统家具与传统建筑的装饰和结构紧密结合,或者说本身就是对结构构件的艺术加工,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它们虽然也具有装饰美,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合乎材料本性和力学逻辑的结构美。

1.装饰手法

中国传统家具和建筑的装饰主要有彩绘、雕刻和金饰等。无论中国传统家具还是建筑,它们都擅长利用其每一个部件进行艺术加工,来加强其主体的效果。

以传统木结构体系中的月梁为例,工匠们在月梁两端刻出装饰性的凹槽并饰以色彩,有的甚至还刻成仙鹤嘴、龙头等形状,将曲线变化与吉祥动物结合起来。再者建筑的窗常做成透雕的形式,并赋以各种吉祥纹样,还有明代的老花梨床的栏板也常被做成透雕的形式。二者除此之外,还大量的运用金饰来装饰其门面、桌面、箱面及椅面,利用铜包箱角、合页、吊牌、拉手等来丰富各自的艺术美感,这些装饰手法无不体现了古代工匠们匠心独具的技艺和高超的审美水平。

2.装饰部位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部位主要集中在屋脊、梁柱的端头、细部构件的相交处以及门窗上,中国传统家具则集中在搭脑、立脚和横枨的端头、细部构件的相交处以及面板和挡板上,从前面的细部构件对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装饰部位也是如此的相像。

梁柱在建筑结构中起着建构架式的作用,它们产生截断面后,会造成外露的缺陷,工匠们为了掩盖这种缺陷,会在其端部雕刻出各种花样,如清代官式建筑常将梁枋端做成桃形、云形、拳形等。传统家具也是不谋而合,如明式花梨木面瓮架的顶杆端头就是用灵芝形进行装饰,从而掩盖了截断面外露的缺陷。

此外,为了解决家具背板和挡板等处单调的结构,亦会在上面进行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的统一。这与建筑的门窗装饰又是如此合拍。同时,传统家具中的牙子的丰富装饰,我们也不难看出建筑构件雀替的影子。

3.装饰纹样

中国传统家具装饰纹样与建筑艺术不断地交汇融合与借鉴,使之形成了众多的通用纹样,其纹样主要有:以龙纹和螭纹等为代表的龙凤的幻兽纹样;以瑞兽、麒麟 (麒麟送子图等)、蝙蝠(三福捧寿等)、鹿、象、狮等表示祥瑞的动物纹样;以葫芦、桃子、石榴、松竹梅、藕荷等为主的吉祥植物纹样;以人物故事(三国演义等)和戏曲为主的生活故事纹样;此外还有关于事物景物 (生活场景等)、文字绘画 (喜字福字牙板等)、宗教(神话故事等)以及几何抽象(冰格纹等)的纹样等等。各个纹样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一幅画附在了家具和建筑上。

三、中国传统家具与传统建筑在空间上的营造

(一)中国传统家具与传统建筑在空间尺度上的共同演进

中国传统家具的形制与建筑的尺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具由低型向高型的演变,最根本的源于起居方式的变化;而结构的变化,则是取决于家具低型向高型变化的需要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以及建筑结构对家具的引导。

(二)中国传统家具在建筑室内空间里的陈设和布置

中国建筑的室内陈设的主体是家具,其家具的陈设与布置,或多或少地受到沿中轴线排列的建筑布局的影响。相应的房间摆有相应的家具,以便来突出使用的功能和烘托各房间的气氛。厅堂是古人展现家庭形象的物质体现,它展现着一个家庭的综合实力及修养,因此古人对厅堂家具的布置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对称摆放是家具陈设的重要原则。常见的格局是以八仙桌为中心,对称布置家具。书房布置较为简单,但陈设要求依然要精致、精到。书房宜明静,不必太空旷,往往靠墙放置长案或几,上摆放文玩,案或几的上方墙上挂字画;中间放一张书桌或画案,还有存书的书架、书箱和休息的长椅或榻。卧室的家具陈设比较灵活,并因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布置方法。在北方,由于冬日天气寒冷,多以火炕为中心布置家具,炕上安置一些较底的家具。到了晚清时卧室家具布置,基本出现了统一套路。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和传统家具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在同一时期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中国传统家具的式样由传统建筑形式演变而来,在独特的结构体系、造型风格、装饰艺术以及营造理念等方面都与传统建筑有着众多相同之处。中国传统建筑推动着传统家具的发展,家具如同建筑的缩影,继承并补充着,也促进着传统建筑的推陈出新。

[1]孟聪龄,王伟.论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J].山西建筑,2004(5).

[2]陈建军.中国建筑·匠意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39.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7.

[4]杨冬江.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哲学思想[J].装饰,2006(3).

[5][战国]荀况.《荀子·大略》第二十七篇[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4.

[6][商朝]姬昌.《周易·系辞上传》第十二章[M].长沙:岳麓书社,2004:4.

[7]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8][德国]古斯塔夫·艾克.中国花梨家具图考[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0.

[9]聂菲.中国古代家具鉴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79.

猜你喜欢

纹样家具装饰
鲤鱼旗装饰坠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装饰圣诞树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DIY节日装饰家
袁飞纹样设计
装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