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廷以史学研究综述

2013-08-15

关键词:郭氏近代史太平天国

刘 进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郭廷以(1904—1975),河南舞阳人,“素以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与教学成就闻名于世”[1]2。他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主编大型近代史资料丛刊,著作宏富,开创了中国口述史学等新领域,培养了大批卓越的史学人才,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

一、关于郭廷以的生平活动和学术地位研究

1.关于郭廷以的生平介绍

张朋园等主编的《郭廷以先生访问记录》(大陆书名为《郭廷以口述自传》),陆宝千主编的《郭廷以先生书信选》,是有关郭廷以生平的重要文献,它们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经历,反映了20世纪20~50年代复杂多变的社会图景及其对于知识分子命运的影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官方网站建有郭廷以的网络档案馆,收录了其传略、年表、论著目录和编纂校阅的出版物等。香港李金强的《南港学派的创始者——郭廷以的生平志业及其弟子》则从生平、教学、著述、贡献、弟子诸方面对郭廷以的活动进行概述。大陆地区对于郭廷以的研究始于文革以后,主要是一些介绍性质的综述,如刘国铭的《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下),张岂之的《民国学案》,胡德周的《天南地北舞阳人》,《漯河文史资料》等书中也有相关记述。

2.关于郭廷以的学术活动研究

作为近代史所的创办人,郭廷以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陈三井1995年主编的《走过忧患的岁月——近史所的故事》,是郭廷以的高徒门生和同事以郭廷以为回忆线索,关于近史所发展的艰辛经历。2004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郭廷以门生故旧忆往录》记述了近史所的艰难成长历程以及研究风气和学术建树。学林的《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研究简述》,黄克武的《台湾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典范变迁》对郭廷以开创的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工作进行了概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央研究院近史所三十年史稿》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大事记要》对郭廷以在近代史所的活动进行了介绍。

3.关于郭廷以的学术地位探讨

学界普遍认为,郭廷以是20世纪著名的近代史家。台湾逯耀东编著的《拓荒者的画像》中,收录吕实强的《辛勤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郭廷以先生》及两篇附录,王尔敏《20世纪非主流史学与史家》中的三篇文章《郭廷以先生与中国近代史之学术建树》《郭廷以先生与近代史学风》《郭著 <中国通史叙录>》,以及唐德刚的《中国近现代史的拓荒者郭廷以先生》以郭廷以弟子的身份对其学术贡献和近代史所的治学风气进行了大致介绍。香港李金强的《南港学派的创始者——郭廷以的生平志业及其弟子》从日志史料和口述历史、太平天国史、台湾史、近代化的延误四方面对郭廷以的学术贡献进行了总结。

4.关于郭廷以著作的评论

吕实强的《郭廷以先生对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与贡献》及《再论郭廷以先生对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贡献——兼及历史研究的实际与理论》对郭廷以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和《太平天国历法考订》等著述进行了总结和评价,认为郭著视野开阔,对太平天国的功过是非均有独到的见解,实为研究太平天国的必备参考书。

张建军的《一代宗师郭廷以》对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进行了评介,认为此书的中心主题是“要了解150多年来中国近代化的成败得失”,展望未来中国的前途和方向,因此“必须要对近代中国的变局做深入研究和探讨”。[2]张玉法的《郭廷以著:<近代中国的变局>》对郭廷以的著作虽有评介但还不够全面。

二、关于郭廷以的专门史学成就研究

学界对郭廷以的边疆史和台湾史,太平天国史和捻军史,口述史、中国近代化等做的专题性研究进行了探讨,尽管数量有限,但是从中也不难窥见郭廷以的学术成果所带来的争鸣与影响。学界对郭廷以专题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

1.边疆史与台湾史

学界对于郭廷以在边疆史等专题上的研究,数量虽少,却表明对郭氏相关研究的关注。学界基本认为在台湾问题上,郭廷以受传统中国的理念影响至深。

台湾陈仪深的《从边疆史到台湾史,世变下郭廷以史学的一个侧面》认为郭廷以最有兴趣、最精彩的就是边疆问题,郭氏的台湾历史定位是中国的历史边疆,但是他同时指出,在郭氏文中,台湾自古为中国之领土的证据有前后矛盾、牵强之处。“郭廷以一方面认为明朝的政治机构与统治力量不曾达到台湾,台湾‘不似澎湖的正式列入版图’”,“但是另一方面又说‘汉人早已奠定了他们不可撼动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台湾已经实质上内地化、中国化了。’换句话说,荷人进入台湾的时候,大约十万左右的汉人‘已经形成一个社会或殖民地’,于是郭廷以认为‘荷人的侵入,无疑义的是对中华民族的侵害,是从中华民族手中把台湾夺去。’”[4]10-11。同时该文也指出近些年有些年轻学者认为郭氏对“台湾、琉球、澎湖的历史关系似有‘把文学意境当成历史想象’的嫌疑”这一判断似有不妥,“戒严时代研究台湾史岂容随便‘客观’?”[4]12但也认为“郭廷以随国民党政权来台,不免受时代心灵的限制,而有所偏见”[4]16,无法从台湾主体出发看事情。

而尹全海的《郭廷以〈台湾史事概说〉所反映的台湾历史观》认为郭廷以“受‘正统中国’意识之影响”,以实证方法把台湾与中国大陆紧密联系,表达了“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台湾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同时“觉察到台湾历史解释权不可忽视”,“指出研究台湾历史的意义”在于“明了它的过去,更可以加深我们认识它的现在,且可警惕未来”。[5]136由此,不难看出两岸学者不同的学术立场。可见,部分台湾学者对台湾的历史归属特别是二战之前的台湾归属和大陆学者存有严重分歧。

2.太平天国史

太平天国史研究是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领域,对郭廷以在此处的贡献,学界观点基本一致,认为郭廷以对太平天国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祁龙威指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专心致志于编纂太平天国史研究工具书的,首推原中央大学教授郭廷以”。[6]56尽管存在种种失误,“《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出版后,一时成为学术界撰写太平天国史的主要依据”,[6]62仍不失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一部重要工具书。

夏春涛认为,郭廷以“十分重视考据”,尽管郭氏“所从事的仅是个别或部分史事的考订,但单就研究方法而言,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改进”。夏春涛和吴善中一致认为:“郭廷以通过勘核对比,列举出27条史料作为证据,断言天历的干支、礼拜较阴、阳历提前一日,并排出了正确的天历与阴、阳历对照表,从而解决了太平天国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7]107“这是对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8]79罗尔纲先生曾说,《太平天国历法考订》“是一篇太平天国史事的精心考据的著作,是值得史学界推崇的”。[9]52-57

王庆成的《太平天国初期军数》对郭廷以的《太平天国历法考订》和《太平天国史事日志》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是学界进行太平天国研究的主要依据,但也指出两书也存在舛误,还要不断补订或改编。

池子华的《从 <太平天国史事日志>看郭廷以的捻军观》认为郭廷以尽管对捻军有所诬蔑,但是开创了捻军研究的先河。

另外,吕实强在《郭廷以先生九秩诞辰纪念论文集》《郭廷以先生百岁冥诞纪念史学论文集》这两部文集中有专文论述郭廷以对太平天国史研究所做的贡献,“虽偏重于著述,……然其取精用宏,考据周详,尤其于太平天国性质的辨识,可谓独具卓见,似非各家所能及。”[10]2“从量来看,并不是顶多”,“然而即使如此,其成就已十分可观,不仅对史实考订,为当时及日后从事太平天国研究的人,提供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尤其重要的,……对太平天国的成败利钝与功过是非,作出了其独立与杰出的论断。”[11]2

总之,学界对郭廷以在太平天国史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都予以了高度评价。

3.中国的近代化

对郭廷以的近代化研究,学界认为郭氏指出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消极作用,认为中外文化只有充分交流,民族和文化才能继续。

郝俊琴认为,郭氏“主要从中西文化的接触中探讨中国延误近代化进程的原因”。“虽不十分认同郭廷以的西方能够帮助中国实现近代化,但是认为中国近代化的延误不能说没有西方的因素。”[12]9,14

香港侯励英的《历史与空间:有容乃大——郭廷以谈中国文化与民族自立的关系》则认为郭廷以“对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发展感到莫大的骄傲,标榜了‘中国史的永恒性’”,同意郭氏强调文化进步对一个民族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倡导中西文化应融合、合作,民族才能延续、强大。“这样的话,在文化相通和民族平等的情况下,民族与文化才可以继续延伸下去,并因此而逐渐壮大。”并且强调,“郭廷以这种讲求有容乃大的中外文化交流观点放诸于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世界依然是饶有意义,而值得深思的。”[13]

三、关于郭廷以的史学思想和方法研究

1.通史和全史观念

台湾张维屏认为,透过郭廷以“手书于1940年代晚期的《中国通史》稿本,可以感受到郭廷以全史在胸的恢宏史识和缜密推敲的叙事笔法”。[1]1“在崭新的考古资料,以及古史辨运动带来的新古史观念引领下,郭廷以自己对于蒙昧时期中国国家起源与文化发展的问题也有自成一家的想法”,[1]4清楚地形成郭氏“史前文化年代序列”的新古史观念,并且,在新古史观念架构下“融会西方史学方法与中国学问的研究方法”,“注重外国史学与史料”,[1]13对传统史籍进行重新诠释。但是作者也看到郭氏“鉴古知今”桥梁的“民族情怀”,“或许正是当时一种在投合人们的心理期待下,自然且自行架构出来的历史叙事”。[1]36戴海斌的《从 <近代中国史>到

<近代中国史纲>:郭廷以史学的整合特色》和《前水非后水,古今相续流——郭廷以和他的“史事日志”系列》这两篇文章认为,郭廷以的史学研究“重实证”,“史志体裁的写作几乎贯穿郭廷以学术生涯始终,堪谓其史学著述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撰写《近代中国史》时,除了排比史料,郭氏还特别注意使分立不同的记载‘互相联通’,各主题附以简要解说,以使读者获得‘一贯明了之认识’”,[14]强调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交互性,重视中西“交通”的近代化史观,形成自己独有的史学特色。

2.近代化史观

林志宏以《中国通史》稿本为例,分析其反映出郭廷以“近代化”和“国民革命”的近代史观。认为稿本中近代史部分“篇幅竟达五分之三”,“颇有详今略古的倾向”,足见郭氏继承“罗家伦对‘近代’的地位和定义”,即“近代史的研究本身,有着现实济世的关怀;……要具备‘近代化’国民的资格,更需研究中国近代史”。[15]70-71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上郭廷以与罗家伦观念一致,认为应以鸦片战争做为划分传统和近代的分水岭。对中国的未来,郭廷以明显地奉行罗家伦的“国民革命”史观,革命最终目的,则是建设一个“近代化的新中国”。但是作者也指出郭廷以本人对‘国民革命’史观也“并非是谨守而全然不容置换的信条”,郭氏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诠释也未必完全如前。思想是会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中国通史》稿本内容反映了它阶段性历史的使命”。[15]79-80总之,他认为郭廷以在史学上的贡献不应忽略。

李晓阳的硕士学位论文《郭廷以近代史学研究》主要是对郭廷以的生平和学术缘起进行概括,论述其早期史事日志的编纂和在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组织和领导工作,着重探讨其近代史研究著作中体现的史学思想和研究特色,对郭廷以的史学成就进行了初步概括梳理和简要评价。文章认为郭氏去台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史学思想,指出郭氏认为近代化之路就是彻底西化的过程,但“郭廷以并没有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各种文化需要互相交流改进,才能各自进入近代化。”“郭廷以的近代史研究,以近代化为其核心内容,以近代化史观与文化史观二者合而应用。”[16]40-42认为郭廷以的近代化研究奠定了后来南港学派对现代化研究的基础。文中亦谈及郭氏的近代史分期问题、台湾史、边疆史、中外交流史等问题。“他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开拓性工作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诸多著作,也深刻影响了后来台湾和香港的近代史研究,堪称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16]47-48论文分版块较为全面总结了郭氏的史学成就,对郭氏去台后的史学思想有分析和总结,但郭氏来台前后史学思想有否变化及为何产生这些变化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敦莎的硕士学位论文《郭廷以近代史学的理论成就研究》则着重对郭廷以除太平天国史和台湾史以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进行探讨,对郭氏的近代史学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她认为郭氏的近代化史观主要包含批判和反思传统的进化史观,受政治宣传影响的民生史观,和开明、现代的外交卓识三个方面,而这些观点很好地体现了郭氏“以人为本”和“近代化的本土释义”的特点。敦莎认为这也恰恰是自己论文的创新之处。但是太平天国史作为中国近代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郭氏的近代史学理论却抛开其近代史学主要内容的太平天国史和台湾史,只专注于其《近代中国史》《近代中国的变局》和《近代中国史纲》等文献,似有不妥之处。

3.史料及其编订法

林志宏认为郭廷以对罗家伦和蒋廷黻确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和史学观点付诸实践并理论化。郭廷以继承罗、蒋注重中西双方史料、重视编订史料丛书的研究方法,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一处全新研究领域。指出郭廷以《英国在远东的发展》《近代中国史》及几部史事日志等则实践了“编纂史料的策略”。[15]63“编纂史料丛书、工具书以方便认清史实,同时藉以寻求脉络系统,始终是罗家伦、郭廷以等人认为研治近代中国史的必备法门”。[15]68这些足以说明郭廷以等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的重大影响。香港浸会大学侯励英的硕士研究论文《郭廷以(1904-1975)及其史学研究》从郭廷以的生平学行、郭廷以史学的探讨、郭廷以与台湾史学界的关系,对郭氏的史学工作和史学成就进行了概要梳理,认为郭氏的治史方法首重史料之考订与整理,其一生的著述都“以史料为主,以论述为辅”为研究宗旨,“历史撰述要肩负起经世的责任”。

4.开创口述史方法

郭廷以在台湾学界开创的口述史,在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等方面为历史学带来新的生机,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台湾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的《口述历史丛书》,吕芳上、吴淑瑛的《口述历史在台湾的发展:背景、演变和检讨》,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新趋势》,许雪姬《台湾口述历史的发展》等论著,皆论及郭在台湾口述史的奠基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可见,学术界已经在“全史”或“通史”的观念,“近代化”和“国民革命”史观、文化史观,史料整理与运用等方面,对郭廷以的史学思想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目前关于郭廷以史学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还存在较大的继续研究的空间。就所掌握的材料来看:第一,研究内容不全,研究角度有限。研究现有成果主要对郭氏的史学工作和史学成就分条块进行了概要梳理。第二,成果形式较单调。目前有回忆录、资料辑要、单篇论文,至今还缺乏对郭廷以的大部头评传,郭廷以史学的学术研究专著还未问世。

总之,郭廷以作为20世纪卓越的中国近代史学者,其治学方法和学术眼光有独到之处,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这不仅对于认识中国近代史学全貌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促进中国当前史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张维屏.郭廷以《中国通史》稿本反映的当代古史观[J].思与言,2004(4).

[2]张建军.一代宗师郭廷以[M]∥陈朝华,崔向红.风雨读书声.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4]陈仪深.从边疆史到台湾史:世变下郭廷以史学的一个侧面[J].思与言,2010(4).

[5]尹全海.郭廷以《台湾史事概说》所反映的台湾历史观[J]. 史学月刊,2007(4).

[6]茅家琦,等.太平天国史研究:第二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夏春涛.二十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究 [J].历史研究,2000(2).

[8]吴善中.太平天国历法研究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9]罗尔纲.太平天国“历法考订”补订[M]∥太平天国史丛考.重庆:正中书局,1943.

[10]陈三井.郭廷以先生九秩诞辰纪念论文集:下册[C].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11]李国祁.郭廷以先生百岁冥诞纪念史学论文集[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

[12]郝俊琴.郭廷以的中国早期近代化认识[J].群文天地,2010(3).

[13]侯励英.历史与空间:有容乃大——郭廷以谈中国文化与民族自立的关系[N].香港文汇报,2010-7-12.

[14]戴海斌.前水非后水,古今相续流——郭廷以和他的“史事日志”系列[N].中华读书报,2011-10-12(007).

[15]林志宏,蒋廷黻,罗家伦,郭廷以.建立“科学的中国近代史”及其诠释[J].思与言.2004(4).

[16]李晓阳.郭廷以近代史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郭氏近代史太平天国
太皇太后要跳楼?
一场宫斗引发的倒霉剧
郭子仪孙女:身处皇家,哪有岁月静好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三)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二)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
太平天国等级婚姻研究
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评《太平天国军事史》
太平天国第一军事家石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