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

2013-08-15谢晓科

关键词:习语英汉原文

谢晓科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 742500)

一、引言

英语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由于不同国界有着不同的文化,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先了解西方国家的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历史、生活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只有准确地把握习语的深层内涵,才能把英语习语准确、完整地翻译。

二、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环境差异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但是自然环境不是根据人类的文化来变化。每种文化都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习语的形成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上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有所不同。

1.地理环境差异

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东部,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和,人们的生活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如“安如泰山”、“开门见山”、“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以航海打渔为主,在英语中则有许多有关于船和海的习语。 如“in deep water(陷入严重困境)”、“all at sea(不知所措)”、“water under the bridge(无法挽回的过去)”、“be of the first water(第一流的)”、“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当某人发财时)”等。再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它象征着“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 “东风”。英语谚语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在英国,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言。[1]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诗的最后一行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2]

2.生活环境差异

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老黄牛精神,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因此在英美文化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英语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讲“像牛一样勤劳”,英语则为work like a horse。

(二)传统习俗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是个人因素的产物,而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它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的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习语更是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

1.饮食习俗差异

在欧洲各民族生活的地区,主要的谷类作物是小麦、燕麦和大麦。燕麦则是牲畜的主要饲料,大麦用途主要是酿酒,小麦用途主要是烘制面包。因此,英语习语有:money for jam(容易赚的钱),butter up(养家糊口),big cheese(大人物)等。 而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与“吃”有关的习语,如“饭桶”、“吃老本”、“吃不开”、“吃不了兜着走”、“吃闲饭”“吃软不吃硬”等。这些习语因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英语中都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

(三)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信仰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文化特色和不同文化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缘木求鱼”等。[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3]

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特别留意,否则就会出现失当现象。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译成Man proposes,God disposes,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似乎形神兼备。但由于两者存在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4]

(四)历史典故差异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翻译时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5]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the mastermind.[6]

三、英汉习语翻译的技巧

关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说:“译道三难:信、达、雅。”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概念是:“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语言等值体——首先是就其意义而言,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7]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要求译文既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又要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直译

直译就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也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地方色彩。有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隐含意义也相同,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则可以互译。如Easy come,easy go与汉谚 “来得容易,去得快”;at sixes and sevens可以译为“乱七八糟”;to be out at elbows与“捉襟见肘”等。有时有的习语的比喻、形象可能对于读者比较生疏,但由于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或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宜采用保留原文习语表达方式的直译法。如The Trojan horse译成“特洛伊木马”;a cat has nine lives则可译成“猫有九命”。有的英汉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也就是说当原文习语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通过字面可以领悟它的含义,可采取直译。如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8]

(二)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如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又如“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意义完全不同。在汉语中“龙”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而英语中dragon的文化意义是“怪物、魔鬼、凶残”等。因此“望子成龙”不可直译成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dragon,而应译为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 英语习语中的a cat on hot bricks,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痛苦而狼狈,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狈”,翻译时更换了形象,也有利于理解。我们知道,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as old as Methuselah,如果直译成“同玛士撒拉一样老”则很难让中国读者理解,意译成“寿比南山”或“长命百岁”更适当;如“天有不测风云”,译成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可意译成:“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或者“搬弄是非者,即为是非人”。[8]

(三)套用法

有些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完全相符的,双方不但有相同的表意和寓意,还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在翻译时不妨直截了当地套用目标语同义习语。比如: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e,译为“祸不单行”。

(四)直译、意译兼用法

有时为了更恰当地表达原意,弥补有些习语在直译后含义不清楚明了,就用直译兼意译法。如:1.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2.他一路风餐露宿。 He braved the wind and dew on his way.(brave为意译;wind and dew为直译)[9]

四、总结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独特而固定的部分,是语言的精华,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简洁生动,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英汉习语中体现出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也给翻译带来了困难。习语的翻译既要有科学的精神,又要有艺术的风格,将二者融为一体,才能使译文再现原文之美,以达到促进英汉文化交流的目的。

[1][2][3]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32,156.

[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北京:中国翻译,1999,(3):12,18.

[5]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北京:中国翻译,1997,(4).96.

[6]孟建钢.文化·翻译·语用等值——兼谈符号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北京:中国科技翻译,2000,(2):96.

[7]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98,106.

[8]刘川,段跃萍.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J].北京:中国翻译,1996,(1):153.

[9]涂沙丽.论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理论界,2004,(3):2.

猜你喜欢

习语英汉原文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