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采众长创新路——淮剧陈派澄腔演唱技艺浅析

2013-08-15

关键词:淮剧行当祥林嫂

荣 蓉

(盐城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盐城224002)

淮剧,史称江淮戏,是江苏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其演唱最早是在“门叹词”(一种由逃荒农民沿门求乞时所唱的曲调,开始时是一人敲夹板独唱,后发展为两人对唱)的基础上,结合“香火戏”等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的。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唱、念、做、打、舞等多种手段来塑造人物、表现生活。其中最能体现淮剧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段就是唱腔。可以说,没有唱就没有淮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淮剧音乐也随之日新月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淮剧音乐无论是从音乐的旋律、曲式结构、曲牌、锣鼓、板式都是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今天的淮剧音乐不但是诉说历史,还要续说未来,她突破了历史的局限性,从各兄弟剧中吸收营养,按照剧情人物发展变化又融入众多的民族民间音调和外来音乐素材,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快感。在大胆引入外来音乐元素和演唱技术技巧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当属青年淮剧名旦陈澄。

陈澄,1991年于江苏省淮剧团主攻青衣花旦。1994年在《太阳花》这出现代戏里担纲主演(饰白燕萍),其娴熟的表演功力,良好的音乐悟性和唱功,被公认为淮剧新生代中不可多得的杰出代表。2001年后,陈澄加盟泰州市淮剧团的演出,先后在《牙痕记》、《赵五娘》、《板桥应试》、《祥林嫂》等十多部大型剧目里担任主角,用她稳健且富有弹性、甜美而富有浓郁地域风情的演唱,成功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并因此荣登2003年于河南郑州举行的“首届中国戏曲演唱大奖”(红梅奖)榜首,荣获2003年度第十四届白玉兰戏剧主角奖,并在2004年荣获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桂冠。陈澄如何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不仅在于她自幼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扎实的幼功,关键体现在一个“唱”字。“唱功”一部分来自天赋,绝大部分来自于后天的探索与开发,而后天的开发主要依赖用声方法的科学和嗓音的灵活运用。对陈派澄腔演唱技艺的成就,归纳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戏剧性呼吸对抗

气息是演唱的生命和源动力,戏曲演唱和歌唱都是通过改变对气息的调节和控制来进行的。其演唱的呼吸体现了与生活中一般的对气的需要不同,它需要比生活中一般情况下大得多的储气量,要维持使声音唱高传远的足够气压,要使呼吸便于控制并保持灵活和弹性。唐朝段安节所著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文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其中强调了丹田气的作用,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也讲究气沉丹田,要求气沉于底,则声贯于顶。而陈澄对呼吸的把握更有她独到的见解,她用爬楼梯的不均匀喘气来体会如何快速演唱,以及身裹盔甲等重物时,如何让自己保持呼吸的平稳,发出纯净、柔美的声音。她的这种训练方法在其戏曲演唱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如《祥林嫂》中《天问》一段唱腔,由慢板、快板、散板的快速变化,对演员的演唱技巧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呼吸的调节,稍有上提就会影响到速度和音色的统一。陈澄在这段唱腔中呼吸均匀,音色统一,情感饱满,一气呵成,听后极赋予感染力。

二、艺术化了的混声共鸣

共鸣是一种物理现象,歌唱中共鸣的作用,犹如拉弦乐器的弦与琴筒(共鸣箱)的关系。尽管琴弦受弓子的摩擦能振动发声,但这种声音不但微弱,而且刺耳,只有当琴码把这种声音的音波传递给琴筒,并引起共振后才能引起共鸣,声音才能变得宏亮、悦耳。所以如果歌唱中没有了共鸣,也就不成为歌唱,可见共鸣的作用。共鸣是发声器官各部位协调动作的结果,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种共鸣,混合共鸣是歌唱发声的总原则。戏曲演唱比较强调头腔共鸣和口腔共鸣,有时也会用胸腔共鸣,其实好的声音在任何声区都是三种共鸣的混合体,各共鸣腔在不同声区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运用好混合共鸣的关键是如何根据音高合理地调整各共鸣腔,使之从整体上符合一定比例,以适应演唱高、中、低不同音高对共鸣的要求。

陈澄在淮剧演唱中,根据自己的演唱经验将共鸣腔按旦角行当变化合理调整。一般在表现花旦等年轻女子角色多用口腔共鸣及面罩共鸣,而表现青衣等中年女子的厚实、稳重音色时,采用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用于老旦,也即在演唱老旦这类庄重的老年妇女角色时,头腔共鸣所占比例会多一些。以淮剧《祥林嫂》为例,其中“哭阿毛”以色彩浓厚的[大悲调]、[自由调]、[悲调]、[淮调]的交叉糅合,形成多层次的音乐唱腔结构。陈澄在这里突破行当声腔,重塑音乐形象,用轻声柔和的悠长音调,取代原本过于粗俗的喊唱,将曲折迂回的旋律所构成的[自由调]慢板,交织着女高音式的拖腔华彩乐段,形成高音舒展、通透、亮丽的面罩共鸣,中音平实、圆润且富有弹性的胸腔共鸣,故而有种极其和谐平衡、浓淡均匀的艺术感染力,增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性人物的声色厚度,把一个饱受感情折磨、人生扭曲的祥林嫂的满腹悲与怨,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淮剧《祥林嫂》中的“天问”,则以不断变幻的音色诠释着人生故事,首先是大段[淮调]“清板”作辅承,通过旋律的拓展、共鸣腔体的变化、力度的强化、速度的多变、全方位的表达人物性格的发展。在这里,陈澄以她训练有素的演唱技巧,用坚实爽朗、清亮秀丽、不飘不浮、圆润悦耳的音色艺术化了混声共鸣,形象、逼真的舞台表演,清晰、质朴的咬字来强调祥林嫂的“麻木、哀怨、绝望”等情绪。使肢体语言汇同戏剧语言、歌唱语言、音乐语言,真实而形象地向人们解读了一个集希望、挣扎、无助和毁灭于一身的戏剧化了的祥林嫂。

三、对淮剧语言、音乐风韵的准确把握

人的歌唱乐器与其它乐器最大的差异在于人声具备第四器官——吐字器官(也称语言器官),包括唇、齿、舌、牙、腭(软腭、硬腭)等。它们是变声音为语言的器官,人的声音通过它们的变化产生元音和子音,形成语言同时也起调节共鸣腔体的作用。呼吸、发声、共鸣、吐字四器官,在歌唱时,要同时参与活动,并且协调一致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既要协调一致,又要互不干扰、独立自主地发挥本能,否则会影响“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地方方言的运用是淮剧艺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征之一,而陈澄对淮剧文化韵味的把握不仅体现在淮剧唱腔的继承与发展上,更体现在对当地语言、语音和音乐习尚的美学品格的诠释。如《赵五娘》(书房会)一折,有一百八十多句的[自由调]数板,是保持淮剧剧种音乐文化独特品格和魅力的最佳范例。唱段以[自由调]为主体,辅以[拉调]、[悲调]、[老自由调]的多重组合,以及“慢板”、“快板”、“叠句”、“连环”等板式的交替运用,对淮剧语言的腔头、音色、强弱把握恰到好处,字正腔圆,自然诉说,真切感人,把赵五娘一生悲凉、忍辱负重且又高尚自尊的品格,表现得精致到位。陈澄的演唱时而带有“颤音”的揪心呼唤,时而转为带有“哭腔”的低回吟唱,这种行腔方式所表现的悠长的声调技术使得声音圆润,唱腔澈满,吐字清晰,发声自如舒展,行腔流畅、圆润。演唱全凭一口气,音断而字不断,字断而气不断,做到气与字、气与情的结合,从而达到以气、以声唱情,声情并茂的效果。

事实上,在这段唱腔中陈澄运用的是“老曲新唱”,成功的把原来的曲调进行独特新颖的重新处理,使唱腔旋律、调式变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给人以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准确地把握了淮剧语言、音乐的风韵,并注意旋律音调同语言音调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协调,让每个跳动的音符,以极富动力性的“符点”、“切分”节奏,和着起伏的旋律,尽可能地去深刻地贴近赵五娘的内心世界。这就使得原本属宣叙性的朗诵调更具戏剧性色彩。其实像淮剧前辈大师周筱芳,演唱时也是非常讲求发声方法及淮剧本土方言的准确把握,能根据所演角色的不同年龄层次和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发音部位和字体音色加以表现,使人物刻画的效果入木三分。

四、丰富的表情音色与个性装饰音的运用

中国戏曲的各个行当均有着不尽相同但相当规范的用嗓方法和发声体系,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特定的音色特征和表演范式。就戏曲演唱艺术的总体而言,每个行当都有标志该行当自身特点的演唱音色,换句话说,每一个行当都以追求不同于其他行当的鲜明的音色特征为己任,塑造人物形象,彰显行当的独特艺术个性。当然,就每一演员个体而言,倘若千篇一律地追求行当的特征音色,则表现力愈加单调乏味,而淮剧舞台演唱实践并非如上述的假设,作为表现戏曲人物性格、气质、情感、意志、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淮剧表演者非常注重演唱音色的丰富和使用,在保持行当的特征音色的前提下,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表情音色。如淮剧《祥林嫂》的扮演者陈澄,按照以声音音色为行当年龄、性格、面貌造型的审美准则,通过不同发声部位和用嗓方法等艺术手段,给予祥林嫂不同年龄、不同精神面貌丰富多变的表情音色,既保持行当的特征音色,突出行当特征,又根据演唱的实际需要,恰当地运用多种音色,刻画人物性格,抒发人物感情,张扬演唱个性。正如豫剧艺术家常香玉所言:“无论什么行当的唱腔,都有喜、怒、哀、乐等多种感情变化,不能因为是旦角,就一味细声细气而不敢变化音色,结果使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使唱腔减色,缺少应有的艺术感染力。”

在《天问》这段戏中,使用的是淮剧最具魅力的[淮调]调式,其中有清板、数板、叠句等富有层次的板式结构,为了尽可能表现和释放主人公内心情绪,陈澄在这里使用了四种极具个性的装饰音,即棱角音、吃嗒音、虚气音、圆滑音的运用;在行腔过程中故意处理断音的感觉,音断气不断,使角色更能体现苍凉感与苍老感,增强艺术表现力;有时伴随气声,使发出的声音带有喉音,较多运用在清板中,使观众能随着剧中人物的感情走。诚然,在这段唱腔中较多运用表情性诉述,板正腔纯,入情入理,不嗜雕琢,质朴无华。从美学角度看,陈派澄腔主要偏重于对淮剧演唱艺术“真”的追求。

总之,陈澄在总结前辈艺术家演唱经验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借鉴越剧、锡剧、昆曲、京剧、黄梅戏等姊妹艺术成果,凭着对淮剧艺术的热爱、刻苦钻研、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开创了淮剧陈派澄腔,概括其演唱技艺及艺术特征,其一,演唱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其二,歌唱技术与戏曲表演完美统一;其三,浓郁的地域风格贯穿始终,其四,赋予作品演唱丰富的音色和表情。给与我们的启示是发展了行当唱腔,为当代处于低谷的淮剧艺术涂上了精彩的一笔,同时也是当前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演唱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模式,也是声乐演唱多元化发展的文化需求。

[1]张铨.发展淮剧多元并存的良好态势[J].艺术百家,2005,(2).

[2]丁和根.淮剧的发生及其文化背景——淮剧文化考察之一[J].艺术百家,1997,(2).

[3]薄森海.淮剧音乐及其唱腔流派[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11.

[4]石维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淮剧行当祥林嫂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花衫”行当考辨
淮剧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解读
《老行当》 海天堂构木偶表演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