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诗歌中的音与意研究

2013-08-15陈海贝

关键词:诗节诗行意象

陈海贝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一、诗歌有三个维度

对诗歌的研究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吸引着无数学者的关注。诗歌有它自身的神奇魔力。诗歌是如何形成的?和散文、小说、戏剧相比,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起初,诗歌是民歌的一种,它由人民创作和作曲。在古时候,人民喜欢借助歌曲的帮助来表达他们的喜悦和哀愁。刚开始,诗歌没有固定模式。它的形式完全自由,所以它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后来,学者开始对这种形式产生浓厚兴趣。他们为它推敲润色,使它成为比民歌更具文学特性的形式。因为诗歌是由民歌演化而来,那诗歌与音乐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事实上,诗歌有三个维度。

(一)意义维度

意义维度包括文学内容,诗歌的具体和客观内容。意义这个维度是诗歌最基本的维度。没有任何诗能脱离意义而存在。当我们读到一首诗,就会立刻被诗歌所表达的意义所吸引。如果这首诗的内容令人厌倦,我们就会丧失再阅读及了解它所传达意义的的兴趣。这样的诗歌注定无法抓住读者,因此,它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是一首好诗。

(二)形式维度

形式维度也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维度,包括诗歌的结构、音乐性和对语言的运用控制。具体来说,有三个主要的分类。一,顺序控制,是写诗时用来处理细节的选取和组织;二,结构框架,是决定一首诗的外形的,包括诗歌的诗行、诗节;三,结构的音乐性,是控制诗歌的音乐感觉的。

(三)理性维度

理性维度和前两者不同,这个维度主要关注读者。我们能轻而易举的发现诗歌的意义和形式,是因为他们确实存在于诗歌中。而对于理性维度,它涉及读者的大脑行为。也就是说,读者必须反复读诗歌,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并按照自己对诗的反映理解诠释出来。因此,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有着不同的诠释。

再讲述了诗歌的三重维度之后,这篇文章关注的东西就变得清晰起来。诗歌的声音性属于形式维度,诗歌的意义性属于意义维度。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呢?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讨论英国诗歌中的声音和意义的关系。

二、诗歌的声音性

如刚提到的,诗歌的形式维度包括顺序控制、结构框架和结构的音乐性。其中结构框架包括诗歌的诗行、诗节、节奏、格律;而结构的音乐性指控制诗歌的音乐感觉。

(一)结构框架:诗行、诗节、节奏、格律

英国诗歌的诗行是在四种基础上建构的。重读、音节、重读的音节、随机的。

英国诗歌的诗节可能形式固定,以至于诗人写诗时遵循一个预期的模式;也可以形式变化多不受约束,不严格地说它也可被视为是散文中的段落。诗节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结构化的诗节,无须考虑思想,完全基于声音和诗行的安排;另一类是纯粹主题化的诗节,重点考虑思想,不考虑声音和诗行的安排。

节奏指震动或声音的似波浪的重现。所有语言都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韵律的,因为所有语言都是在重音和非重音音节之间转换。诗歌语言也是如此。

格律是指这样一种节奏,跟着它我们会轻轻和它的步调。我们可使用音步、诗行和诗节来测量诗歌。基本的测量单位音步是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或两个非重读音节组成。现在已有各种可视的图解诗歌符号。本文中,将使用一个短曲线表示一个非重读音节,一个短水平横线表示一个重读音节,一个垂直横线来分割音步。第一种测量单位是音步,基本音步种类包含抑扬、扬抑、抑抑扬、扬抑抑、扬扬、一音节音步。第二种测量单位是诗行,通过它其中音步的个数来命名的。第三种测量单位是诗节,由一组诗行组成。一般这些诗行的韵律模式在整首诗中是固定重复的。然而,格律使用可能会有变体或不规则形式。

(二)结构的音乐性:叠音、重复、舒服与否的音

叠音。指音的重复。包括压韵,指几行诗中最后的一个发音被重复。在诗中这是最明显和普遍的叠音形式。压韵不一定出现在诗中毗邻的两行。实际上,有很多形式的音韵。如头韵,指相邻的词的起首元音或辅音发音相同。还有准押韵,指诗行中最后音节的辅音不同,而辅音前面的元音相同。此外,尾韵,指几个单词的最后辅音发音完全相同。例如,在诗行“That night when Joy began;Of morning’s leveled gun。 ”这两行的最后一个辅音│n│被重复了,这样安排给我们快乐的感觉。音韵还有很多种:

重复。诗人写诗过程中按照固定形式重复单词、短语、诗行或诗节就是重复。

舒服与否的音。诗人能选择某些音或将一些音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至于产生的效果要么流畅而舒服,要么粗糙而难受。总的来说:元音比辅音更舒服;长元音比短元音更舒服;辅音没爆破音那么刺耳等等。所以,诗人可按达意的实际需要选择舒服与否的音。

到现在,我们讨论了形式维度中结构框架的诗行、诗节、节奏、格律和体现结构的音乐性的叠音、重复、舒服与否的音。这些音乐形式的运用能满足各自目的,但对诗人来说真正使用他们的价值在于他们能强有力地加强意义的传达。

三、诗歌的意义性

我们已知诗有三个维度。前面已讨论了它的形式维度,特别是它的声音结构构成。为了更好的欣赏诗歌,深入了解形式维度和意义维度的关系很有必要。诗人写诗的最终目的是告知读者或与读者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意义维度是诗歌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维度。首先,我们看看意义维度的一些组成元素。

(一)客观相关

根据英国著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客观关联能被应用来解释艺术作品如何对读者产生情感反映。诗人想表达给读者的情感通常抽象而不具体。诗人如何表达出他们抽象模糊的情感使读者领会呢?答案在于“客观关联”。例如,一个说话者想表达他某天很开心,他不能不断地说他很开心很兴奋,因为这样做对那些没有和他相同经历的读者来说是毫无意义的。那么说话者可以这样描述:明媚阳光、新鲜空气、鸟儿的歌唱、盛开的花朵等等。这样,说话者就能用具体的经验和读者产生共鸣,使读者感受诗人的愉悦。

(二)暗喻

暗喻对我们不陌生,它是一种修辞手法。暗喻实际上是一种比较。让我们看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1564~1616)的诗句:

Love’s feelings in more soft and sensible than are the tender horns of cockled snails.

通过把“爱的情感”比作蜗牛柔嫩的触角,读者能感受到说话者内心爱的情感,尽管读者从未体验过这样的爱。而且,通过对比,“爱的情感”变得生动,并且似乎能像触角一样被触摸了。

(三)意象

正如我们所知,画家喜欢运用意象技巧来给读者无限空间想象画面上的内容。诗也同样。诗和画一样,也是一种艺术。读诗是一门想象的艺术,诗使我们想象到一些客观相关的具体经验,这个过程是意义意象。意象包括听觉意象、视觉意象、触觉意象等等。诗人选择使用的意象应该和他想与读者分享的体验相关。否则,意象会误导读者。所以,意象应该恰当,为读者建立具体的情感体验。诗中使用意象的最大优点在于:因为在诗中我们不能给出所有具体体验,但我们能选一些意象并留剩余部分让读者充分想象以使读者更清楚整个事情。例如,春天的意象能指植物生长:树上翠绿的树叶。当读者读到这样的意象时,他们能想象出所有具有春天特性的事物来。

四、诗歌的音与意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英国诗歌并使我们能更好地分析和欣赏英国诗歌。如果可能,我们能客观评价诗的好坏。前面已分别概述了诗的声音结构和意义维度。然而这还不够,因为诗歌有三个维度。我们不能仅考虑声音和意义。换句话说,声音和意义是不可分割的,他们之间有紧密联系。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声音如何加强意义,诗人通过声音能使用许多方式来加强意义。

(一)直接过渡

简单地说,“直接过渡”意味着我们可选一些直接表意的声音的单词。它是诗人写诗用的最直接的方式。我们知道任何语言中声音与某些单词的意义有直接关联,如拟声词,但其数量和使用极其有限。此外,还有一些能实现从声音到意义直接过渡的单词,叫发音强义词。这些单词的声音暗示了他们的意义,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模糊的过程。例如,以“-fl”开头的单词经常和闪光联系在一起, 如 “flame”,“flare”,“flash”和“flicker”。 而以“-sl”开头的单词有“光滑”的意思,如“slippery”,“slick”和“slide”,请欣赏美国著名诗人卡尔·桑德堡的这首诗《一丝》。

Splinter

The voice of the last cricket

Across the first frost.

Is one kind of good-by

It is so thin a splinter of singing

——Carl Sandburg(1878~1967)

在此诗的最后一行,有两个发音强义词“thin”,“splinter”。它们暗示了什么呢?这两个单词中间的“-i-”都暗示了“小”。我们可以例出表示“小”的许多单词,如“inch”、“little”、“bit”,“chick”和“miniature”,这些单词中间都包含“-i-”。 诗人通过使用两个发音强义词达到了加强“小”的意义的写作目标。尽管发音强义词比拟声词要多,但对诗人而言在写诗过程中,在这么多发音强义词中选择使用仍然困难。总而言之,在英国诗歌中见到发音强义词相对比较少。

(二)控制诗行流速

诗人通过声音来加强意义的手段还包括控制诗行流速。根据意义表达的需要可以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格律;可以选择和安排适合的元音和辅音。长元音比短元音的发音时间长。有些句子能被读得很快因为句中的发音能很容易连读,然而有些句子读起来慢因为句中有时需要口型强制变位才能发出下个音。还有,读非重读音节比读重音音节要快。如果想让诗行读得更快,可以安排更多的非重读音节;如果想减慢诗行的速度就放更多重读音节在一起。最后,还可以设置停顿,即在诗行中引入语法停顿或修辞停顿来减慢诗行。总之,诗人充分利用各种音乐手段来满足表达意义的需求。

请欣赏英国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名作 《尤利西斯》:

Ulysses

The lights be-gin to twin-kle from the rocks;

The long day wanes;the slow moon climbs;the deep moans round with ma-rry voices...

——Alfred Lord Tennyson(1809~1892)

在诗行中,丁尼生希望诗的移动慢,以符合漫漫白天的消退和月亮的缓慢攀升。这首诗歌的格律是抑扬格五音步。但这还不够慢。在最后两行诗中丁尼生试图把它减慢。首先,通过引入三个扬扬格,因此在三个不同地方安排三个重读音节;其次,通过选择长元音或双元音的重读音节单词,以至于读起来花更多的时间,如“long”,“day”,“manes”,“moans”;第三,选择发音不容易连读的单词组合;第四,在“wanes”、“climbs”后引入两个语法停顿,在“deep”后设置一个修辞停顿。结果诗的流动很慢,确实收到很好的意义传达效果。

(三)强调

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使声音配合意义,诗人会在重要意义的单词处划重点来控制声音和格律。他可标出词中的压韵、头韵、准押韵、尾韵;可在一个停顿前面做标记;或在诗的格律形式上巧妙地放置或替换强调标记。欣赏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的诗《1819年的英国》。

England in 1819

An old,mad,blind,despised,anddying king,--

Princes,the dregs of their dull race,who flow.

Through public scorn,--mud from amuddy spring,--

Rulers who neither see,nor feel,nor know,

But l eech-like to their faintingcountrycling,

Till they drip,blind inblood,without a blow,--

A peoplestarved andstabbed in the antilled field--

An army,which liberticide and prey

Makes as a two-edged sword to all who wield;

Golen and sanguine laws which tempt and slay;

Beligion christless,Godlers-a book sealed;

A senate,--Time’s worst statue unrepealed,--

Are graves,from which a glorious phantom may

Burst,to illumine our tempestuous day

——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

诗人在诗中表达轻蔑和厌恶的感情。他如何使声音配合这样的意思呢?事实上,他将重点符号放在表达轻蔑和厌恶的情感的单词前用以停顿。例如,第一诗行中的“old”,“mad”,“blind”和 “despised”;标 出 类 似 句 子 如 “despised anddying king”, “mud from amuddy spring”, “l eech-l ike”, “c ountry c ling”,“blind inblood”,”starved andstabbed” 中的头韵,这些标有头韵的单词正是诗人要强调和吸引读者阅读的内容。通过这些单词,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1819年在英国的生活。国王年老疯了;军队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威胁。作为一位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诗人有轻蔑和厌恶的感情是很普遍的。

五、总结

英国诗歌中的音与意关系密切,互为补充,不可分割。诗歌中的声音,不是为了声音本身,而是作为一种传达意义的媒介。声音的功能是支撑意思的表达。声音除了被读者欣赏,更重要的是诗人能借此与读者产生共鸣。具体来说诗人能通过巧妙恰当地运用叠音、重复、节奏和格律的变体这些形式维度的声音结构构成元素以及利用直接过渡、控制诗行流速、强调等音乐手段来加强英国诗歌的意义。

[1]Laurence Perrine.Sound and Sense (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New York,Chicago,Burlingame:Harcourt,Brace&World,Inc.1963.

[2]胡壮麟,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4]Vincent Stewart.Three Dimension of poetry (An Introduction of poetry).New York:Charles Scribrier’s Sons,1969.

[5]Geoffery N.Leech.A Linguistics Guide to English Poetry.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7.

[6]Thomas E.Sanders,The Discovery of poetry,Miami Dade Junior College,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1967.

[7]David Moody:The Cambridge Compansion to T.S.Eliot:Shanghai,Foreign Languag Education Press,2000.

猜你喜欢

诗节诗行意象
抚远意象等
大河诗歌 诗行天下
爱的诗行
壮英童谣体式之比较
彩色的诗行——阅读《蝴蝶·豌豆花》
《采薇》里的深情
解读敦煌文献B464:67之回鹘文诗歌
在红色诗行里重回长征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