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辛弃疾之农村词比较

2013-08-15房日晰

商洛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渔父浣溪沙辛弃疾

词于宋初作为“遣兴娱宾”之用,题材多为市民生活或士人与歌伎的恋情,逐渐发展到写词人自我形象、山水风景以及英雄豪杰的报国之情。但也写其他方面,譬如咏史、咏物等,农村词则甚为罕见。盖词本质上为市民文学,词人极少接触并描写农村生活。苏轼、辛弃疾都写了一些农村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却给词增加了新的内容,增添了新的光彩。据统计:苏轼有农村词21首,写了一些农民与渔民生活。辛弃疾有农村词25首,有多样化农村生活的描写,写出了一幅幅农村风俗画。苏、辛的农村词,合起来不足50首,但从宋人写的整个农村词来看,则是数量多而质量高的,值得人们进行深入地研究。文中词例均选自《东坡词编年笺证》[1]《苏轼词编年校注》[2]《稼轩词编年笺注》[3]《辛弃疾词集》[4]。

一、相同之处

苏轼、辛弃疾,都是宋朝的政府官员,同时又都是著名的词人。他们所写的农村词,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首先,苏、辛的农村词,虽然都风格明朗,情绪欢快,但却有着浓郁的隐逸情绪,隐含着对官场的强烈不满。

苏轼与辛弃疾,本来都有着宏伟的抱负和高尚的志趣,他们做官都想大展鸿图而有所作为,但在官场却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受到种种挤兑,在仕途上坎坎坷坷,很不得意。苏轼步入官场,先是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外放。后来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遂居东坡。辛弃疾抱着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投奔南宋。因为是“北归人”,政治上受到歧视。后来又无端受到弹劾而被罢官,前后闲置近20年。因此,他们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着切肤之痛,内心都隐含着一种隐逸情绪。比起官场来,农村则淳朴、和谐,生存条件则较为优越。于是,他们带着欣羡与赞赏的心情写农村词。因此,他们农村词的调子愉快、欢乐,显现着一种特别的亮色。

在中国诗史上,有着写农村生活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诗史上著名的田园诗派的承传。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储光羲、范成大,都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们因不满官场生活,向往隐逸,写了许多田园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渭川田家》,都是典型的田园诗,这些诗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文学史家的好评。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苦与乐。其田园诗,与其说是农村生活的反映,毋宁说是虚拟的世外桃源。他们在仕途受挫而产生了对官场的厌恶,暂避山林或田园,欲过一段舒心的生活。因此,对农村自然有一种亲和感和新鲜感。他们之所以归隐或企慕归隐,在于表示不贪恋富贵和禄位,并借以缓解和释放心中的不快。并非真正地改变了立场,蜕变成农民,要以恭耕来维持生活。他们虽然到了农村,却过着庄园式的生活,住在别墅里,清闲自在,与农民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充其量他们只是个潦倒的官僚而已。王维住在辋川别墅里,陶渊明过着远比农民优裕的生活。他们虽然走到了农村,接近了农民,然他们的思想感情与农民仍有较大的距离。他们所写的田园诗,有意或无意地把农村生活美化了。实际只写了一些农村极表面的东西,而非真实的农村生活的再现。

苏轼、辛弃疾的农村词,受到了田园诗派的影响,以描写农村生活为旨归。他们对农村生活的了解与田园诗人对农村生活的了解深浅或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他们与农民的思想感情有着较大的距离。他们的农村词,没有也不可能写出真正的农村生活,反映真实的农村面貌。农村词写的是一种极表面的农村现象,而非真实的农村生活与农民的苦与乐,这却是显而易见的。

苏轼所写的农村词,主要有两组:一组是《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这组词可以说是他的下乡速写;另一组是《渔父》四首,是对渔民生活的素描。这些词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表现了他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旋抹红装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二听说城里官大人下乡来了,出于一种好奇心理,年轻妇女边打扮边跑出来赶紧迎上去,三三五五成群结队,拥拥挤挤来看下乡的太守,蒨罗裙也被踏破了。这是他在徐门石潭谢雨道上看到的一幕,是太守眼中的农村姑娘,词里充分表现了她们的活泼与新奇的心态。苏轼对农民与农村生活产生了新鲜感,这首词写得极有激情,表现了农村年轻姑娘扩大见识视野的强烈欲望。下阕写老幼扶携、乌鸢翔舞、醉叟黄昏独卧诸多场景。一切都是那么平和、那么自然、那么悠然自得,自得其乐,真是一个异常祥和的环境,是一个理想的无差别的境界。这种境界,怎能不使他整日奔忙官场的人钦羡呢?

苏轼的四首《渔父》词,表面是写渔民生活,实则是士人笔下的渔隐生活,是对田园与隐逸生活的美化,他将渔民写得闲逸、欢乐、潇洒,词里充满了理想色彩与浪漫情调。词人不无出尘之想,这种出尘之想在字里行间有充分地流露。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醉后不知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在词人笔下,渔父不拘形骸,与酒家不分尔汝,更不争多论少。他们既无官场的争名夺利,也无人间的是非荣辱。生活上自给自足,自由自在,悠然自得,无求于人,更不用奔波劳顿。这是典型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绝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那种风雨不避的艰辛。人们不禁要问:他们是“葛天氏之民欤?”宋代毕竟不同于葛天氏时的原始时代,渔民毕竟受着渔霸的欺诈和盘剥,他们整天是风里来浪里去,在凄风苦雨中难求温饱,哪儿会有如此舒坦的生活呢?苏轼写了美好的渔隐生活,表明了他对田园和渔隐生活的向往。其实,从传统的写“渔父”的作品来看,“渔父”是代表隐于渔樵的隐者,而非普通的渔民。苏轼之《渔父》受传统思想影响,与其说是写渔民,毋宁说是对隐者的歌赞。

辛弃疾笔下的农村词,也有着类似的生活描写。如《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幅非常生动的农村生活图画。词中通过对一家人生活的生动描写,反映了农村生活的一角与自己对农村生活的欣羡感情。上阕写在溪边有一个低小的茅草房,房子的主人翁媪相处的亲密谐和;下阕写其儿女们的辛勤劳动,各尽其责,绝不偷懒。就连最顽皮的小儿子,也在剥莲蓬,显示出他的活泼可爱而又勤劳。这一家人相处如此和谐亲密,令人羡慕。词人用了白描的笔法,写出了农民生活的淳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农村晚上的景象。词人笔致潇洒,将夜晚景色写得非常优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写了黄沙道中非常清幽的夜景,给人以爽适之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浓郁的稻花香写出了丰收在望的农民喜悦之情,那青蛙的叫声,似乎是弹奏着丰收的合奏曲。这是典型的农村的伊甸园,显而易见,辛弃疾在这里也寄寓了自己厌恶官场的感情。余如“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韵》)“听软语,笑衰容,一枝斜坠翠鬟松。浅颦轻笑谁堪醉,看取萧然林下风。”(《鹧鸪天》“点尽苍苔色欲空”)都有点隐逸情绪的流露。而《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别浦鱼肥堪鲙,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隐于渔樵的情绪,则十分明朗了。

其次,苏轼、辛弃疾的农村词,虽有走马观花与下马观花之别,但都是观花而无种花栽花之劳,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农民劳动之艰辛与生活之困顿。因此,所写农村词反映的只是表层的外观现象,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写出农民内心的复杂世界,没有也不可能写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感情。但他们终竟走近了农民,对他们的生活感情有一定的了解,并在词中得到了一些相应的表现。

苏轼笔下的农村景象: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歧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红。”(《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麦子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农民喜迎丰收的欢乐之情自不待言。“麻叶层层檾叶光”(《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三),二麻长势喜人,令人不胜欢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五),雨后新霁,桑麻蓬蓬勃勃,叶子闪闪发光;一阵清风,蒿艾散发出芳香的气味。词人极写庄稼的茂盛,显示农民心头的欢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四),蚕桑丰收,缲车开动,一片繁忙景象。余如“阑街拍手笑儿童”“黄童白叟聚雎盱”“垂白杖篱括醉眼”“半依古柳卖黄瓜”“隔篱娇语络丝娘”,如此等等,农村处处洋溢着一种喜迎丰收的欢乐景象,这反映的是太平盛世。词人带着满腔激情,写了丰收在望农村老幼无比欢快的情景。应该指出,苏轼初步接近了农民,看到了农村的一些令人激动的景象,并作了一定的反映。至于农民内心的活动以及真实的生活情景,则未能流注笔端。词人为农村面临的丰收景象而陶醉,他能喜农民之所喜,已经是很值得称赞了。要他写出丰收而可能遇到的意外灾难或盘剥、写出农民生活实际存在的艰难与辛酸,则是责人所难的了。因为他毕竟是封建官僚。

与苏轼相比,辛弃疾的农村词,题材则更为广泛,反映生活也较为深刻。词人能够冷静地观察,他熟悉了农村生活与农民的生活情景。因此,写出了可以称之为风俗画的农村词。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鹧鸪天·戏题村舍》),“酿成千顷稻花香”(《鹊桥仙·乙酉山行书所见》),这是丰收在望的景象。“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写出了丰收景象。“平罔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鹧鸪天·代人赋》),他除了写丰收给农民带来的欢乐情景,还写了农民日常生活和农村风俗。如:“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鹊桥仙·乙酉山行所见》),“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鹧鸪天》),“自言自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鹧鸪天·戏题村舍》),写了一幅幅颇为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苏轼是临时下乡,因此只能是走马观花;辛弃疾长住农村,与农民接触较多,谙熟农村情景。因此,他对农村生活的描写与刻画,远比苏轼深刻而丰富。如果说苏轼笔下的农村,只是诗人走马观花看到的表面情景,那么辛弃疾笔下的农村风俗画,视野更宽阔,生活更丰富,更接近当时农村的实际。

二、不同之处

苏轼、辛弃疾的农村词,各有独特的个性特征。

第一,苏轼的农村词,词人情绪是饱满而热烈的,有一股强烈的浪漫情调;辛弃疾的农村词,感情是沉稳的,笔下是一幅幅真切的生活画卷。

苏轼写农村词时,将其浩怀逸情,流注笔端。因此,激情洋溢,感情充沛,主观感情强烈而外露,其词是诗人感情的外化与诗化;辛弃疾的农村词,情绪是饱满而深隐的,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他写农村词时,将其丰富的生活与深刻的感受,渗透在客观的抒写中,笔底是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图画。感情内敛,笔底生花,比起苏词来,他所反映的农村生活更丰富、更宽广、更贴近农村生活实际,是一幅生意盎然的农村风俗画。

苏轼出仕以后,从来没有脱离过官场。他因赴石潭谢雨这一公务偶然来到农村,看到了丰收在望时农民欢欣鼓舞的情景,对此他感到新鲜,并产生了一阵惊喜。凭着他异常锐敏的观察力,把他的新鲜感与惊喜写下来,就是一首首非常动人的词作。譬如他最有名的农村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就是以我为主,写的是太守苏轼的所见所闻与感受,这是太守眼中的农村与农民生活,是一幅欢乐的激情洋溢的图画。这是很能吸引读者关注的图画,然它与农村的真实情景、与农民生活的实际终隔一层,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觉。他的《渔父》词四首,与其说是写渔民,毋宁说是写隐于渔樵的隐者。他是情绪饱满、激情洋溢地歌赞这种生活的。

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则长期脱离官场,住在农村。他在带湖、瓢泉等农村生活长达近20年。因此,他对农村景况与农民生活相当熟悉,他的农村词则写得比较客观实际。既有宏观的勾勒,也有精细的描写,笔锋到处,是一幅幅生气盎然的农村图画。读这些词,可以看到宋代农民生活较为真实的一角。譬如:“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做白头新。”(《浣溪沙》)上阕写好雨当春,收成有望,农民解开眉头。下阕以情观景,一花一木,无不赏心悦目。写出了农民的喜悦心情。词人能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以轻松的笔调,写了农民欢快的心情。

第二,辛弃疾农村词题材广泛,描写生动真切;苏轼农村词题材狭窄,感情超旷。

辛弃疾的农村词,除了比较真切地反映农民生活外,还描写农村的风俗和风景。如:

青裙缟袂谁家女,却趁蚕生看外家。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归。

(《鹧鸪天·黄沙道中》)

千章云木钩辀叫,十里溪风罢稏香。

(《鹧鸪天·鹅湖道中》)

不仅写了农村的人事活动,如青年妇女回家探亲,而且写农村的风物,旷野的轻鸥、荒犬、云木、稻香,都成为词的题材。词人顺手拈来,诗情洋溢,诗意盎然,写出一幅幅生动真切的图画。

苏轼除了因谢雨到农村而写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中作五首》《渔父》四首外,就再没有写出较有影响的农村词,题材相对是狭窄的,然而词写得感情超旷,境界拔俗,词里流溢着一种仙意美。譬如:《西江月·春夜行蕲山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少休。及觉已晓,乱山葱笼,不谓人世也,书此词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题序交待了写此词的背景:一个十分清幽的环境,一个颇有诗意的境界,词人大笔濡染,并以超旷的笔调,展示了这个殆若仙境的图景,词写得景色超凡、潇落有致,令人神往。

总之,辛弃疾的农村词,是现实生活的画卷。他善于作客观描写,感情隐蔽,读了令人沉思;苏轼的农村词,多是浪漫情思的抒写,他善抒主观之情,感情张扬,读了令人遐想。辛词的风格畅达、明快、俊逸,苏词的风格旷逸、浪漫、挚烈。

[1]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崔 铭.辛弃疾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渔父浣溪沙辛弃疾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浣溪沙·除夕 一九五八年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