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3-08-15刘大勇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专业

刘大勇

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一、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一)教研员读书学习现状与分析

当前,教研员对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积极,但对于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如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则表现不热衷,兴趣不浓。作为教研员,为了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除了专业知识过硬外,还必须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在阅读方式上越来越多的教研员选择了网络方式。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由于生活方式的节奏加快,人们开始习惯于网络“快餐式”的学习,这种学习的好处是方便快捷,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为了加强自己的修养,要对阅读方式做一次“回归”,即教研员要读书,要有目的地读书,要细细品味,细细思考,融会贯通,用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如果没有教育理论做支撑,那么教研员的指导也是浅层次的。因此,教研员要重视理论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教研员组织管理能力现状与分析

对教研员组织管理能力情况的考察从三个方面进行,包括工作的计划性、教师对教研员分配任务的态度情况,以及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表现情况。

据笔者调查,近七成的教研员在工作中偶尔做计划或根本无计划,这个比例相当高,说明教研员在工作中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关于教师对教研员工作布置的态度,考查的是教研员的亲合力,结果看出非常乐于接受的和有条件地接受占三分之二以上,说明教研员在教师中的亲合力影响较高;对在教研活动中教师的发言情况的考查结果表明,积极踊跃并能提出不同意见的占五分之一,而积极踊跃,但只提相同意见的比例较大。事实上,表面和谐并不利于教研工作的展开,而应有学术讨论和争论,只有在观点上相互碰撞,才能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教研目的。

作为教研员,不可避免要和基层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组织和管理能力也是教研员不可缺少的必备素质之一。教研员在工作中要加强计划性,不能让工作推着走,要增强服务意识,与基层学校教师关系融洽。在教研活动中,教研员要有意识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教师在毫无心理压力和紧张感的情况下表达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三)教研员科研能力与水平现状与分析

科研能力与水平是检测教研员专业素质的重要指标。善于积累,不断总结经验是成为优秀教研员的重要途径。从调查的结果看,虽然教研员承担各级课题的比例较高,但是教研员的科研情况仍不容乐观,原因是由于教研员所处的位置、主持或参与研究课题的机会较多,于是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个课题,包括主持的和参与的,几乎全员参与,然而能够总结经验公开发表论文的比例不高。未发表教育论文的教研员有五分之一之多。在教研员这个群体中,不应当出现这种情况。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研员的权威主要来自学术水平而非行政权力,教研员只有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才有可能造就自身的学术权威。从调查的结果看,目前还有一些教研员对此缺乏紧迫感。如果仅是挂名主持,为自己增加学术光环,而没有从中提升理论素养,则课题研究就会流于形式,变得华而不实,并且容易形成浮躁的工作作风。

(四)教研员专业发展方式情况与分析

对于教研员专业发展方式,经调查发现,有近三分之二的教研员认为单位环境最重要,这足以说明教研员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比较依赖单位环境,从这一点来看,需要教师进修院校的领导者真正认识到环境在教研员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真正使单位成为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摇篮。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能通过“同伴互助学习”达到专业发展的教研员不足四分之一,其原因是教研员在工作中长期各自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相对独立,工作上有“老死不相往来”的特点,这不利于其成长,为此,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要将团队合作作为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所以要完成教研员专业发展的任务,创建同伴互助学习的环境和心理氛围十分重要。

二、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教研员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

1.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应当承认教研员的工作相当繁杂,但作为教研员,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学习。应当让学习成为教研员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基层教研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知识视野大多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缺乏中观和宏观思维,这需要教研员开阔眼界,提升境界;而开阔眼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与书为伴,与书结缘。

教研员与基层教师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教研员要更加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重视教育理论对自己教研工作的指导,重视教育理论与学科教研工作有机结合。要立足于学科知识的更新,要跳出学科的局限,转变观念,提升素养,获得专业发展。

2.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教研员应该在对自我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教研工作实际,制定符合自我特点的专业发展规划,将其作为个人专业发展的蓝图。对于刚刚从教师岗位调任教研岗位的教研员,专业发展规划尤其重要。专业发展规划可详可略,但至少应该包括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策略、专业发展措施及保障条件等。

(二)提高教研员科学研究素质

1.立足行动研究。从笔者的调查结果看,大多数教研员都有主持和参与的课题,课题研究既能提高自身素质,又能促进教研工作的开展。但在研究过程中要增强科研的实效性。无论是学科教学研究,还是综合课题研究,教研员的研究工作主要为应用研究,研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和方案,服务于教师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研员要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并将各类专题形成研究系列,逐个问题地加以思考和研究。要和一线教师一起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切忌闭门造车、孤军奋战。只有经过教研员深入思考和反复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思想、观点、方法和策略,才能有机地融入教研员的专业结构,转化为教研员稳定而持久的专业素养。教研员的行动研究不能急功近利,要摒弃浮躁。

2.积累教育智慧。专业成长需要积累,智慧的生成需要积淀。积累和积淀是一个过程,是教研员有意识思考与反思的过程。有学者指出:学会对教育现象进行哲学的思考,应该是所有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的一项“基本功”。因此,教研员要促进专业发展,一定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写作的习惯,要勤于笔耕,结合实际工作论述那些有意义的问题,将思考和研究所形成的观点和见解表达出来,与人分享和交流。

(三)健全教研员专业发展培养机制

对于教研员专业发展,行政力量的介入虽然只是外在的政策条件,却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是激起、保持、推进和支持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由自发变为自觉的重要前提。教育政策是一种行政力量,是行动的指南,是对未来行动的指导和规范。政策的制定具有规定目标、确定方向,指导并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因势利导的功能;同时又具有明显的价值选择,它代表行政部门或组织对于教育工作和教育问题的一种价值取向。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研员的工作实际出台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使教研员的专业发展问题成为常态。

2.相应的经费保障。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是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前提。首先,要通过物质投入改善教研员的办公条件和办公设备,在图书资料订购、课题研究经费等要方面给予一定保障。其次,要保证经费合理科学地使用。教研员的专业发展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既要用于教研员专业发展所需资源的开发和教研员培训,也要对教研员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先进人物进行奖励。

(四)形成教研共同体

孤立的教师文化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积极构建教研人员合作的文化氛围,探索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应该成为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营造适宜的心理环境。作为教师进修院校的领导,要有意识地培养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让每一名教研员在集体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也要让每一名教研员能够向其他教研员学习。要达成这样的共识:每一名教研员都是不可多得的最有价值的人才,是教师进修院校得以维系的人力资源。要活跃学术气氛,让教研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研员要摒弃相互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态度,彼此间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成见,能够坐在一起沟通和交流,要以合作意识代替心理对抗,这样的环境才有利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

2.选择适宜的合作主题。形成教研共同体,选择合作学习主题很关键。虽然教研员的学科背景相差较大,具有个性化的工作特征,但是在他们开展学科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有关主题的选择、教研活动的思路的运作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也很明显,所以选择以普适性的主题为主、个性化主题为辅的业务学习内容作为合用主题十分必要。在形成教研共同体的基础上,如果选择的主题能够引全体教研员的兴趣,那么就能使合作开展得深入而持久。

(五)完善教研员专业发展评价体系

积极的评价制度是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动力和手段。教研员的评价体系要着眼于教研员的可持续发展,使评价既能促进教研员的绩效提高,又能保持对教研员的内在激励。因此,要构建合理的教研员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确保教研员的专业发展,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以教研员专业发展为目的。评价不是为了评优,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为教研员专业发展创造条件,要构建多主体的评价制度。换言之,对教研员的评价,既要重视职业精神、学习态度、意志品质、自信心、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的评价,又要注意工作质量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有上级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的评价,又要有学校、教师对教研员的评价和教研员的自我评价,使教研员的评价既科学又民主。

2.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要让被评价者充分享受到评价的公平与公正,并最大程度地从心底接受评价的结果,在以后的工作中以评价为指导,这样,才能体现评价工作的效益。

3.完善教研员评价体系。实施教研员发展性评价是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建立教研工作机制的重要任务,是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要遵循教研员专业劳动和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按照教研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进行教研员评价功能、内容、方式及方法的改革。

教研员发展性评价的指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和心理素质要求。二是专业知识。包括常识性知识,如对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等等。三是专业能力。包括专业基本功,终身学习能力等。四是工作绩效的评价,包括教研工作成效和团队工作成效。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专业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