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收藏行为的价值、特点及指导建议

2013-08-15

关键词:收藏品成人儿童

金 芳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收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美国学者调查发现,6~10岁美国儿童中约有91%的儿童至少拥有一套收藏。在国外,儿童经常被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鼓励去从事收藏,并认为收藏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有研究表明,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水平与儿童期的收藏有关,成功的收藏者需要正确理解谈判伙伴的需要和想法。目前,收藏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Belk(1995)将收藏描述为“积极地、有选择地和强烈地获得和拥有那些不被普遍使用,且由非同一对象组成的事物或经验”。[1]这个界定表明,收藏者需要完成目标定向行为,具有计划和分类等收藏技术。对于儿童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从事收藏活动,而是具有一定分类技能,能够进行目标定向、遵守规则的儿童才能进行收藏。McAlister(2011)的研究发现,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分数较高的幼儿更可能收藏玩具。[2]可见,收藏行为是一种心理获得较好发展下的积极行为。尽管收藏过程也带有一些不愉快的表现,如缺乏正确引导而导致收藏成癖,但因其能促进儿童认知、人格、社会性等的发展而应受到我们的鼓励与重视,尤其对于幼儿,应该让收藏成为家庭和幼儿园扩展幼儿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收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一)收藏有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时期,儿童就开始了各种收藏:幼儿将他们喜欢的物品收集起来,并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可能将它们按颜色抑或形状分类,也可能按大小、种类分类。他们会清点自己收藏品的数量,兴趣浓厚的幼儿还会给其他人讲这些收藏品的故事。如有的小朋友对汽车感兴趣,父母和亲友为其买了很多玩具车,这些儿童除了可以流利地说出各种车的名称外,他们还开始逐渐地了解各种车的用途,如用于出行的小轿车、公交车;用于工作的吊车、挖沟机、拖车,等等。种种收藏,不仅开阔了幼儿的眼界,而且无形中发展了幼儿的数理逻辑能力,像计数、比较、分类等,同时还促进了幼儿的言语发展,如掌握词汇、讲故事、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等。而这些又是在幼儿愉快的操作过程中完成的,对于幼儿来说,这是一种轻松而又受欢迎的教育经历。

(二)收藏有利于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

很多时候,儿童不能同时获得某种收藏的全部内容,一部分是成人为其购买的,其他的则可能是儿童在日后的很长时间内与他人交换或采集获得的。在幼儿园的时候,如果发现某位小朋友手中正好有自己喜欢但又没有的玩具时,幼儿会尝试与对方谈判并进行交换。谈判的时候,幼儿要对对方的心理进行判断,还可能与对方讨价还价。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渐懂得交换应该基于互惠互利,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所需要发展的社会技能,缺乏相应技能可能导致收藏的失败。

(三)收藏有利于幼儿良好人格的发展

秩序表现为均衡、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而秩序感就是人的生命对秩序的感受和追求。[3]儿童在收藏中明显地呈现出这种秩序性,会自觉地将自己的收藏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有序地排在货架上或陈列柜里,或是其他的储藏盒里。为了便于寻找,他们甚至会给收藏物做目录。儿童就是在把握和创造秩序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兴奋、舒服的感觉。这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审美情趣,也为更高水平的人际秩序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事收藏的儿童也会为自己拥有若干收藏而感到自豪,为发现或得到一个新的藏品而欢欣雀跃,更在欣赏整理藏品时感到满足和有成就感。这会让幼儿获得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从而充满自信。

收藏还会让幼儿发展责任感。进行收藏的幼儿会精心照顾自己的藏品,小心地拿放以免其破损。如收藏小猴子玩偶的儿童会给玩偶小猴子穿衣服、清理脏处,还会和它们说悄悄话、一起做游戏。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责任感会迁移到其他人身上,使幼儿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承担责任。上述这些良好的人格品质会贯穿于整个儿童的成长过程直到成年,并影响其一生。

二、幼儿收藏行为特点分析

一般认为,儿童直到6岁以后,当其发展了对某事持久兴趣的能力时,便开始进行收藏了。事实上,那些蹒跚学步的小婴儿也喜欢积聚一定的物体。[4]这样来看,收藏是从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的一种行为。前面提到的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发展与儿童的收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众多的研究表明,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在学前期就获得了迅速发展,而4岁是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该从幼儿期就开始关注其收藏行为,但由于其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局限,幼儿期的收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一)幼儿的收藏鲜有经济价值,纯粹出于兴趣

幼儿的收藏与成人的收藏不同,成人往往将收藏视为一种投资,所以在选择收藏品时会仔细斟酌,虽然也会将收藏与兴趣相结合,但显而易见,兴趣不是收藏的终极目的。但幼儿的收藏就不同了,幼儿完全出于兴趣,兴趣的满足成为他们收藏的目的。幼儿的收藏更像是幼儿的一种游戏,收藏完全出于自发自愿,也不带有任何外在的奖赏,收藏过程能给幼儿带来愉悦的体验,一旦开始收藏,幼儿便全身心地投入,为了获得收藏品而积极努力地奋斗。所以,幼儿的收藏是不带有任何功利价值的积极愉快的过程,任何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有价值的及无价值的事物或物品都可能被幼儿拿来收藏,因为对他们而言,收藏只是一种需要,一种兴趣的满足。

(二)幼儿的收藏品往往具有鲜明的特征,追求事物的形象性

幼儿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那些色彩鲜艳、形状突出、能发声发亮的物体更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成为幼儿认识的对象。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幼儿的收藏品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即颜色鲜艳、外观漂亮,如多彩的石头、斑斓的贝壳、逼真的各种动物玩偶、形状各异的车、印有各种图案的卡片、种类多样的恐龙玩具等,成为幼儿首选的收藏品,虽然也有例外,但总体来看,幼儿的收藏世界是丰富而又多彩的。从种类上来看,我国学者将幼儿收藏品划分为六大类:卡片类、玩具类、模型类、石头类、经济类和图书类。[5]国外学者指出,四类收藏更有助于幼儿知识的扩展,即收藏石头、收藏贝壳、收藏卡片和收藏邮票。[6]

(三)幼儿的收藏途径多样,但以成人的购买为主,其他为辅

任何时代的儿童都有收藏。以前,在经济尚不发达、物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幼儿的收藏品多是意外获得,很少付出金钱的代价,除了亲朋好友的馈赠,儿童主要以交换、户外采集、废物利用作为收藏的主要途径。但今天幼儿的收藏在逐渐发生改变,虽然上述收藏方式仍然存在,但地位发生了变化,幼儿的收藏品中越来越多的是成人的购买品。受电视作品、广告和玩具厂商的影响,儿童钟情的收藏品多为购买的物品,它们因制作精良而受到幼儿的追捧。昔日的废物利用,如成人用完的电话卡、公园门票、邮票、糖果纸、捡来的石头等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幼儿的收藏品中。

(四)幼儿的收藏具有不稳定性,随兴趣的改变而改变

兴趣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幼儿期的兴趣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所以幼儿对某个物体的收藏很难持久,前不久还很喜欢的东西,也许现在已经“靠边站”,让位给其他更感兴趣的事物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成人对此不必勉强。

三、引导幼儿收藏的教育建议

Bowman认为,收藏是各种学术能力———序列化、计算、分析的坚实基础。因为收藏讲求系统性和分类观念,更需要分析能力,这正是科学研究所要求具备的要素。幼儿可以在收藏中获得快乐,同时也可以促进自己的发展。也许成人对幼儿的收藏行为不以为然,但收藏确实是一种值得开拓的教育方式。在幼儿收藏的道路上,成人如能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相应的培养,将会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在幼儿收藏中,成人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给幼儿收藏的自由

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开始收藏,成人不要强迫,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步调开始收藏。大约在两岁半到四岁间,当幼儿开始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聚在一起,或对某个特殊的物体表现出兴趣时,就标志着幼儿收藏兴趣的出现。另外,对于幼儿收藏什么,成人不要进行干涉,由幼儿自己决定想收藏什么,这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幼儿的收藏兴趣是不同于成人的,儿童收藏的意义不在于他收藏什么,而是收藏行为本身必须以儿童为中心来开始,这对发展幼儿独立自主的品质是有好处的。

(二)帮助幼儿保护好他们的收藏品

随着幼儿的收藏品越来越多,成人应给幼儿提供可供盛装的口袋、容器、货架或橱柜。一方面可以保护这些收藏品不丢失和损坏,另一方面还可以供幼儿随时欣赏或玩乐。应注意货架或陈列柜的高度与幼儿的身高相适宜,以方便其拿取。幼儿的收藏品不适合被打包,因为那样的收藏就没意思了,儿童的收藏品不是用来积累的,更应该是用来玩耍的。当幼儿的收藏兴趣发生改变、开始另一种收藏后,成人可以将原来的收藏品小心地储藏起来,若干年后,再将这些收藏品拿给孩子看,可以让孩子重温自己的收藏史,他们会兴奋地发现自己的过去并不是一片空白。

(三)鼓励幼儿了解他们的收藏品

收藏品是无生命的,但如果将这些收藏品融入到故事中,收藏品就充满了生命力。要让幼儿知道,收藏的快乐是和他人分享自己对收藏品的了解,最伟大的收藏者应该是很棒的故事讲述者。儿童不只是拥有收藏品,而是了解这些收藏品背后的故事,并能将这些故事讲给他人听,这样才能使收藏变得有意思。[7]如针对收藏石头的幼儿,可以帮助他寻找一些相关书籍,让幼儿了解各种岩石的作用,古代的长城是怎样用岩石来构建的,马路是如何用岩石铺成的,等等,丰富幼儿的背景知识。同时,让幼儿开展户外采集石头活动,并把自己的采集过程讲给他人听,这是扩展幼儿知识的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四)注意收藏中幼儿良好品质的塑造

收藏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关注的是一个人从事收藏多少年,而不是他收藏了多少东西。对幼儿也是,要让幼儿知道,收藏不是立即拥有自己所渴望的所有事物,收藏需要慢慢去积累,因而必须有耐心。成人也必须抵制住自己把孩子喜欢的收藏物一次性全部买下来的冲动。成人还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钱购买收藏品,这样可以让幼儿了解到,收藏需要牺牲,当你为某个物品花费了金钱时,你就不能在其他物品上花费金钱了。幼儿在购买收藏品时,常常会犯一些错误,如总是匆匆买下他看到的第一个物品,但随后会发现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同样的物品,而且价格更低廉。对此,成人必须让他自己去领悟,以此总结经验。除了购买,幼儿还喜欢交换,或把自己的收藏品送给自己的朋友。有时候幼儿的交换是不平等的,但成人不要去干涉,因为分享和交换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行为。但应注意避免儿童收藏成癖,使收藏成为儿童生活的全部。

四、小结

收藏不仅存在于成人的世界,在幼儿期的儿童就已经开始了收藏之旅。幼儿的收藏过程孕育着大量的教育契机,父母和幼儿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的收藏,让幼儿的收藏不仅成为他们的兴趣爱好,而且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1]Belk,R.W. (1995).Collecting in a consumer society.London:Routledge.

[2]Anna R.McAlister,T.Bettina Cornwell&Emilita Krisanti Cornain (2011) .Collectible toys and decisions to share:I will gift you one to expand my set.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9.

[3]易晓明,朱小蔓.初论秩序感的教育价值及其教育建构[J].教育研究,1998(7).

[4]Gaylin,Jody(1989).Kids as Collectors.Parents,Oct,1989,Vol.64,Issue10.

[5]韩春红.论幼儿收藏的教育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05(4).

[6]Newman, Rita.(1995).Collecting keeps your mind busy! Childhood Education, Spring,1995,Vol.71,Issue 3.

[7]Rinker,Harry L (2003).Teaching children to collect.Antiques&Collecting Magazine,Sep,2003,Vol.108,Issue7.

猜你喜欢

收藏品成人儿童
天上掉馅饼?小心是“陷阱”!
成人不自在
留守儿童
艺术广东·国际收藏品及艺术品博展会
六一儿童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六·一”——我们过年啦!
收藏品市场之老外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