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诠释和价值提升

2013-08-15陈大勇

关键词:孝亲传统美德爱人

陈大勇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优良的文化传统支撑着华夏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滚滚向前、生生不息。特别是凝聚了民族智慧、德行与力量,集中体现了民族生机与活力的道德传统,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输入,传统的道德经历了严峻考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同时,各种西方思潮也源源涌入,不断冲击着古老的华夏文化。金钱至上、精神空虚、道德滑坡等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这种形势下,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诠释和价值提升,加强传统美德的宣传和教育,就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项非常紧迫而意义重大的任务。

一、“孝”——传统美德的发端

孝道是一切美德善行的发端,反之,如果一个人不孝,他的德、行都将大为减损,甚至是无德无善。人若无德无善,对家庭、对社会将造成恶劣的破坏性影响,不仅影响当代的和谐稳定,还将影响到子孙后代的思想品格,还将给社会将带来诸多不和谐、不安定因素。

1.孝亲的人,才能敬长。《孝经·广扬名》:“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先圣先贤非常明确地告诫人民,一个人在家里能做到孝敬父母,他的由衷之诚敬就可以推移到他的领导者身上。即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能由衷地尊敬他的官长。也只有治理家事有能力、有方法的人,才能会做好官。由于孝敬父母,必须避免使父母遭至不恭敬,那么自己首先要对他人恭敬,久而久之,形成了“温、良、恭、俭、让”的修养情操。到社会上,自然尊重君长,维护君长的正常权威。一旦为官,也会将孝敬父母的情怀延及所辖父老,同情老人、关爱老人,再扩展为关爱天下人。

2.孝亲的人,才能“爱人”、“泛爱众”。《孝经·天子章》孔子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爱亲、敬亲就是孝亲。孝亲的人对人们不怠慢,不得罪人,对人们努力作到爱、敬,以德敬民,以德化民,为人们作榜样、楷模。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孟子说:“仁者爱人。”凡仁者必须孝亲为基础。所以孝亲的人,才能爱人,这实质是儒家思想的命题。

不孝亲者,就是缺乏常人与生俱来的“仁、义、礼、和”四个善端。又由于缺乏教育,后天没有教育的补充,使其继缺乏善性。一般讲缺失善性的人,就不能做官,就不能管理他人。古人说:“欲求忠臣,必于孝子”。国家欲求得忠心耿耿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培养孝子,培养有情义,有事业心、责任感的人。有了这样的富有亲情友情、忠诚不苟之士,国家就不愁缺乏候选人才了。这样的人,才能爱人亲民,才能时时为人民的利益与情感着想。无论古今,凡爱人亲民的仁人志士,无不是奉亲至孝者。

3.孝亲的人,才能“恭、宽、信、敏、惠”。《孝经·诸侯章》:孝亲的人才能做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覆薄冰。’”有了地位尚不骄横、傲慢,那么在下位的人,无地位的人当然就谦恭礼让;深爱自己父母亲的人,当然对虽人就宽和厚道。孝子无形中深知欲使父母一生中得到敬养,去世得到很好地安葬,又能持续地得到子孙的祭祀,这是子孙自己所不能达的,需借助众人之力,众人之情义,才能使孝亲之事圆满。所以孝子对群众、对亲友,总是自然而然地满怀情感。宽和大度地对待别人,理解别人的小错误、小毛病。待人以宽和,其结果是得到各色人等的拥护、爱戴。一量需要,召之即来。孝子为孝亲,为圆满尽孝,以至使父母亲的坟墓得到各色人等的维护,就必须待人以宽。

孝子最诚信,内不欺亲,外不欺友,以至诚信奉官奉长,诚信待部下,待民众。既宽且信、且惠,又聪敏智慧,才能保证尽孝尽忠。《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广廉、宽、惠、恭,同备几种美德,最主要的是宽、惠两点。使部下“爱乐为用”,使匈奴称之为“飞将军”。这些优秀品德今日社会尤其重要,需要从家庭做起,培养孩童孝亲敬长,各级学校与家庭应全面配合,严把孝亲这一基本做人关口,这一关把得好,才会有成人后的“恭、宽、信、敏、惠”。

4.孝亲的人,才能“明伦守分”。孝亲的人最理解父母,最关爱父母,由此基本人性情怀,扩展开来就能够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就能带头遵守社会各种礼仪、秩序。用今天的话讲,真正的孝子,自然能奉公守法,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各守本分。利益当前,即刻想到合乎道义否?不合乎道义之利,再多也不能取。别人怂恿也不能收。这就叫“明伦守分”。“明人伦”也就是教育问题,中国古代教育家多数均认为教育就是“明人伦”。或者认为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与目的就是“明人伦”。因为这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二、“仁”———传统美德的价值核心

《论语》一书11705字,有109个仁字。以孔子思想结合以前关于仁的定义,归纳起来不外乎五个方面:

1.爱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孔子、孟子教育弟子要爱人、爱他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能够与他人结合成群体,互相督促共同践行人性,以至共同维护纲常伦理。孔子用“爱人”概况道德的最高境界“仁”。即孔子、孟子都认为仁就是爱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就是仁道。《论语》一书两处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都是仁,即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记·中庸》记:“仁者人也。”人是具有善性的,这是人的本真,人的本真善性就是仁。这就能做到“己所不欲”不强加于人。

3.“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孟子·尽心下》:“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仁德的人,就是《孟子·梁惠王上》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不是仁德的人,就是《孟子·尽心下》所说的,“梁惠王因土地的缘故,蹋他的人民去征战,惨败;还要再战,怕打不胜,所以驱赶他的子弟去送死。”由于害人民,以至害到自己亲人身上。这就是不仁。

4.“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者得众,信者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要争取做到“恭、宽、信、敏、惠”,这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这五个字与“温、良、恭、俭、让”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注重人的修养,特别都注重人的内在修养。不同之处在于“恭、宽、信、敏、惠”更注重外在的人际关系的处理,而“温、良、恭、俭、让”更注重内在自我约束。但二者都属仁的内涵。

5.“克已复礼”。《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仁,主要定义之一,就是“克已复礼”。非礼之事不做、非礼之事不想。在无人监督、无人追察的环境中也要严于律己,“慎独”,在任何诱惑下,都能恪守操守,循礼而为,这就是仁。

三、“礼”——传统美德的外在规范

仁,就是注重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而礼,则是注重外在的行为规范。没有内在的修养,外部行为自然不会规范,没有外部规范的衡量与督责,内在修养的程度也无从考辨。所以一般认为仁内礼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礼是社会典章制度、名分等级等社会秩序。《周礼·天官冢宰第一》:“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就把全书内容概括出来了,主要讲周朝的典章制度,管理制度,各个等级的。各级官员安排好了,各称其职,各负其责,老百姓也就各得其分了。《周礼》还规定了国家举行什么盛大典礼、朝廷议事、外交往来以及祭奠活动,根据名分、等级的不同待遇,还包括用餐的样式规格、等级制度。可见两千多年前,中国在国家管理、社会管理、各行各业管理以及具体管理部门的管理与具体职业的管理中,就章法详明,具体清晰。管理的分层次、分方域结合,始终重视天下一统的思想与方法,中华民族的先圣先贤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水平真是精妙高超绝伦。

其他经书反映的名分等级制度与管理思想也很丰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礼上下之纪。”《左传·昭公三十年》说:“礼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谓。”《左传·僖公十一年》说:“礼不行则上下昏。”这三点进一步说明了礼是君臣上下治理天下、国家的大纲大法;礼是制度,规定了大、小、上、下的关系不是矛盾的,是互相尽责分的,小的事奉大的,下级要服从上级领导,大的要抚育小的,上级要关心下级。如果打破礼制,上下无统系,谁也不服从谁,谁也不为谁作表率,当然谁也管不好谁。这都强调礼制的重要性、必要性,上下都应一律遵行,则人民心和,行动规范;官员爱民,长治久安。

2.礼是社会和家族及个人活动的规范仪式。《仪礼·士相见礼第三》:“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夏用腒。左头奉之,曰:‘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以命命某见。’主人对曰:‘某子命某见,吾子有辱。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主人对曰:‘某不敢为仪,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敢为仪,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闻吾子称挚,敢辞挚。’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宾对曰:‘某也不依于挚,不敢见,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出迎于门外,再拜。宾答再拜。主人揖入门右。宾奉挚入门左。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这节文字把两千多年前“士人”相互见面,以求互相了解、支持、帮助的礼节写得活灵活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与人之间来往的文化品位高;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与两千多年前《仪礼·士相见礼》的规矩又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今天比两千多年前简易得多,直截了当得多。所以,研究了《士相见礼》后有上述认识,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今天的文化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和发展。

3.礼是一切道德修养的外部规范。《礼记·曲礼上》:“敖(傲)不可长,欲不可从(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以上文字清楚地表明“礼”是人们道德修养的外部规范。其实质是礼要求人,“骄傲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追求不可太饱满,快乐不可无限度;对贤达之士既要亲近,又要尊敬;爱一个人要知道他的缺点、毛病,恨一个人要知道人家的优长之处;积累财富要发散给大家,处于安逸环境能够里断离开;遇到财物,不要苟且贪求,遇上禑难不要苟且躲避;与人争斗,不要求必胜,分配利益,千万别贪多。”“礼规定不踰越规章制度,不侵犯侮慢他人,不耍戏他人。修养身心践行善言,叫做善行;行为修养合乎道,这是礼的根本。”“道德仁义,如没有礼就不会成功;教训百姓端正习俗,没有礼就不会完备;大家有争论,甚至去告状,没有礼就辨别不了是非;君臣上下之位,父子兄弟的情义,没有礼就定不下来;游学求师,没有礼就不亲切;正定朝廷仪式、治理军队,当官执法,没有礼威严就行不通;祈祷祭祀,给鬼神上供,没有礼的约束就不庄重、不诚敬。所以,君子们恭恭敬敬地,谦逊谨慎地展示礼的规范,按礼节遂行一切活动。”

四、忠信——传统美德的根本

忠,衷也,尽心尽力谓之忠,忠于国事,忠于人民,忠于上级;尽心尽力地对待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就是忠。《说文·心部》:“忠,敬也,尽心曰忠。”《广韵·东韵》:“忠,无私也。”《论语·子路》篇孔子说,要“与人忠”。《论语·学而》篇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八佾》篇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三处“忠”基础代表了儒家“忠”的思想。一是与人相交、相处要恪守忠;二是为人办事、办差一定要“忠”,唯恐不忠,经常反省自己在这方面有无缺憾;三是上下级之间,上应以礼待下,下应以忠对上。原始儒家思想探讨君臣、父子之间关系时,尚能考虑矛盾双方的感情、利益的辩证关系。

信,诚实不欺。《说文·言部》:“信,诚也。”《字汇·人部》:“信,悫实也。”诚信,守信,讲信誉,重然诺。《论语·子张》:“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认为,做君子,必须坚持忠信。《论语·学而》篇孔子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与不忠信之人交往,自己有了不中行之处需要改正。《论语·学而》篇:孔子要求弟子做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忠和信是孔子师生提倡并践行信誉高尚的原则。《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中国古人重信誉,绝不食言。为什么那么重视信,就因为尊重别人,尤其尊重别人的情义、情感。因为心诺,就得以实际行动兑现。无论有人知道不知道,察觉不察觉,自己的良知、良心认为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贤人君子能独善其身地讲诚信。这样的高尚操守于今日大有弘扬的必要,大有借鉴的深厚价值。诚、信,都是每个人内在修养达到纯真的体现;也是对他人尊重与否的体现。不讲信誉,就是不尊重人,这是不可辩驳的。任何情况下,任何时代,都不要忘了忠信是做人的根本。

对传统美德诠释的目的不是停留于传统,而是彰显优良传统的精神价值;不是要求现代人抱守传统而故步自封,而是为现代人从传统中寻找前行的精神动力。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一些既有理论含量,又具有大众化、普适性的的传统文化启发,帮助其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1]姗晓.孝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刘兆伟.论语通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刘兆伟.孟子译评[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吕友仁.周礼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5]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

[8]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

猜你喜欢

孝亲传统美德爱人
身边的传统美德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我的爱人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赡养孤老不为钱孝亲奉献整八年
爱人就是爱自己
下一世,你是我的爱人
亲密爱人